导图社区 《简读中国史》-张宏杰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这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而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仅“二十四史”就有4000多万字的文明古国,不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而不读世界史,则更难理解中国的特质。 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研究,才能探索和了解更深入、更广阔的历史。
编辑于2023-01-11 14:16:16 北京市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脉络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启示: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惯性
原因---地理
中国与其他文明隔绝程度最高
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农业文明发展
脉络二: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国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文化基本格局
秦朝时率先在人类史上创立了最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秦统一中国后,演变步伐突然缓慢下来
中国社会很早就出现了“现代化”面貌
中国文明的早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后来的稳定,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文明基本成熟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
脉络三: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
周秦之变---秦始皇统一中国
两千多年的王朝兴替、循环往复
原因:郡县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但缺乏有效制约,通常很快就会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社会崩溃。
卷入全球化之变
脉络四:头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不停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固定方向演进
脉络五: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问题
几乎所有新型政权都起自边疆地区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河南是中国的腹地,是各文化的中心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青铜文明、小麦、牛羊从中东传入中国,推动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
1、生产力得以提高
2、中国人组织能力得以提升
中东引入中国文明的其他内容
1、马和战车
2、十二生肖
3、干支纪年
结论:中国文明并非西来,新技术没有改变中国本土文明的特点,相反刺激了其独特发展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家长制
血缘家族
夏商周政治结构
宗庙位于国都的绝对忠心
祖先崇拜
由鬼神信仰发展而来
1、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
2、认为灵魂有超人的能力
3、有一个类似人间社会的鬼魂世界
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核心特点之一
一个部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
打仗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中国人“杀子”
古希腊
弑父
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结”
克洛诺斯阉割父亲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取代其统治地位
宙斯把父亲克洛诺斯扔出王宫,自己成为众神之王
中国
杀子
瞽叟杀舜——孝感动天
郭巨埋儿
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中国和希腊的巨大差异
希腊
1、全开放
2、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耕作
海上贸易,年轻人的天下
中国
1、半封闭
2、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定居农业,老年人是权威
结论:中国人的庙供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庙供的是神。这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根本区别。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夏
还未建立系统的分封制度,无法实现对其他部落的直接控制。
商
中国“封建社会”确立
商灭夏不是孤立行动,是全球第一次游牧民族大入侵的组成部分
但还不是完善的封建社会,治理水平有限,需要下一次改朝换代完善
周
把商代创造的分封制度系统化
配合分封制,将商代缺乏的礼仪宗法制度完善为“周礼”
通过系统化分封制,西周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通知
商代重鬼神,周代信天命
把人的命运从鬼神手中夺回,掌握在人的手里。从周代开始,中国摆脱“宗教负担”,成为致力于现世幸福的“世俗文化”国家,这在人类社会是最早的。
上古中国敛财方式——“先贵而后富”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第七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贵族和贵族精神
周代文化的首要标志——“礼”,优雅是春秋时代贵族的基本追求。 (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
我们的贵族时代在公元前就结束了。今天的中国人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精神世界并不相通。
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
1、不伤害俘虏
2、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
3、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如妇女、儿童、老人
贵族间战争不以杀戮和彻底征服为目的
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
西方
持续到近代早期
中西历史风貌不同重要原因
第八章 乱世的活力
分封制的起源和弱点
起源:从部落时代进入国家时代,最容易选择的政治模式
弱点:依托血缘,效能随时间推移、血缘淡化而递减,最终导致内部纷争
“春秋”因乱而成为黄金时代
1、列国竞争,使时代空气比西周更为自由
2、士人有充分空间强调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3、经济发展、城市出现,各国交往频繁,知识交流速度加快。
结论:“乱世出英雄”
第九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春秋
1、战争是贵族的游戏,以荣誉为目标,规则明确
2、被灭掉的都是大国旁边微不足道的小国
3、贵族活的从容优雅
4、“师不伐丧”是重要战争规则
5、战争时间短、规模小
“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主题
战国
1、战争激烈、残酷程度远超春秋时代
2、战争史功利的,目的是消灭国家、掠夺人口
3、“不择手段”成为战争主要手段
4、对方国君去世是最佳出兵时间
5、战争旷日持久、十分惨烈
“变法”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铁器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得到普及;人口迅速增长,国土争夺越来越激烈;统一的国家呼之欲出
法家-弱肉强食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
强化集权
扩大军队
税制改革
分封制演变成郡县制
秦国最成功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礼乐文化-典雅、宽容、仁爱、稳定,适合和平年代
法家文化
优点-直接、痛快、高效
缺点
精于计算而不择手段,虽高效但残忍
思考完全围绕“君主利益”,不顾及其他阶层利益
完全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法家思想在秦国如鱼得水
商鞅变法
民众的选择
上战场
耕种
进监狱
统一思想,控制舆论,民众“不得议”国家
创立决定2000年文明基本结构的新制度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中国:百家争鸣
孟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墨子:尚同
老子:宇宙的本质是“一”
法家:对大一统制度贡献最多的思想流派
希腊:反对统一
统一 → 城邦领土过度扩张 → 公民集团扩大 → 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疏远及公共生活松懈甚至丧失
产生思想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在封闭环境中易形成世界大同、资源有限的观念
希腊:混合型海上文明具有内陆文明难以追比的政治宽容性、契约共享性和文化流动性
结论:崇尚一元与崇尚多元,从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东西文明的本质区别之一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1、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父高于君
2、从小共同体变成大共同体,宗族被强制解散,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发生改变
父高于君 → 君高于父
舍小家顾大家、忠孝不能两全、大义灭亲的观念开始盛行
结论:政治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国家汲取能力大大提高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工
周秦之变导致人际关系和人的道德水平出现明显变化
周
熟人社会,诚信度比较高
秦
陌生人社会,人情变冷漠
面对集权国家
儒家:倒推历史车轮回到过去
法家:更快推动历史车轮前进
孔子思想的启发意义——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如何兼容?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法家的政治理论:皇帝要大权在握。
1、大秦帝国是单纯的郡县制国家,各地官员皇帝可随时替换,因此地方绝不可能分裂,不会诸侯争霸。
2、秦始皇注意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
中央
1、丞相——行政
2、太尉——军事
3、御史大夫——监察大权
地方
1、郡守——行政
2、郡尉——军事,直接听命于中央
3、郡监——监察和纪检,也听命中央
3、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具体举措
硬件方面
1、设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垂直统治系统
2、没收民间兵器
3、在全国修建高速公路——驰道
4、拆除流过修建的军事要塞
5、修建万里长城,阻挡匈奴
软件方面
焚书坑儒
秦朝灭亡的原因:权力系统对民众的过度榨取。因此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地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能力。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商鞅变法失败原因
不在乎人民幸福,只追求国家强大。结果是没有人从制度中收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上是儒家法家化。外表是儒家,骨子里是法家。
“上天示警”——让皇帝有所约束
把皇帝推倒至高无上的绝对化地位,强化皇权
结论:
1、汉代,大一统专制制度变得“刚柔相济”,初步成熟。这是汉代统治比较长久的重要原因。
2、因此形成了中华帝国的第一阶段——秦汉帝国。
3、中国政治的主要逻辑就是外儒内法:外表越来越儒家,本质越来越法家。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秦汉帝国
空间:欧亚大陆东侧
诞生时间:公元前750年,秦通过战争占据周平王口头封的土地,正式成为一个邦国。
产生原因: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产物
关键体制变革:商鞅变法
统一时间:用了500多年,从小邦国变成吞并六国的统一帝国
寿命: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前221年)到东汉灭亡(220年),共441年
领土面积:500万左右平方公里,由1500~2000个行政区划组成
酷爱黄金
相同点
皇权制度:秦汉帝国是皇帝用武力打下来的猎物和私产
政治结构:郡县制,地方上整齐划一,中央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秦汉政府是全能政府、大政府。
文化和思想:高度统一,书同文,车同轨
民族:民族融合
不同点
罗马帝国
空间:欧亚大陆西侧
诞生时间:公元前747年,罗马城奠基。
产生原因: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产物
关键体制变革:公元前509年由“王政”变为“共和”
统一时间:用了700多年,从城邦变成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寿命:从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成为皇帝,罗马由共和国转为帝国,到西罗马帝国崩溃的476年,共503年。
领土面积:500万左右平方公里,由1500~2000个行政区划组成
酷爱黄金
相同点
皇权制度:罗马帝国全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不是一家一姓的帝国。所以虽为帝国,但历代皇帝没有唯一姓氏,而是通过选举制度选出。
政治结构:地方自治,各城市之间没有管辖关系。罗马帝国是小政府,对各地管理也相对松散。
文化和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帝国东边以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为主流,西边才以罗马文化为主导。
民族:重视血缘区别,很少混血融合
不同点
结论:
1、新文明总是在旧文明的边缘区成长起来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2、两大帝国性格结构的不同,导致命运各不相同。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游牧民族入侵浪潮产生原因
1、这一时期,世界上大部分文明中心存在相当长时间,进入停滞和腐败期
2、游牧民族出现第二次技术进步
游牧民族入侵浪潮后中国和罗马结果区别
中国
“五胡”先后被中国文化同化,中国文化发展没有受到根本影响
罗马
西罗马一经解体再未恢复,各小国林立,导致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到来
结论:
1、秦汉帝国制度高度统一,中国文明自古以来就存在“统一”基因;罗马相对松散。打散之后很难聚集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日本和中国的区别
政治权力结构不同
中国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
最高权利历来一元,皇帝一人说了算
日本
诸侯林立,类似西欧的庄园领主制
最高权利长期二元,天皇和幕府并存
社会结构不同
中国
从秦始皇之后取消了封建世袭制,社会流动性很强
诸子均分制,父亲死了家产儿子平分
文人治国
历代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日本
一直实行世袭等级制,社会氛围壁垒森严的几个阶层,基本不能互相流动
长子继承制,家产主要都给长子
武士制度
统治阶层历来十分清廉
结论:日本人能够迅速走上西化道路,正是因为与欧洲相似:和欧洲一样,都是从封建制的基础上,而不是从中国的郡县制基础上开始转型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朝贡体系
在文化上具有传播功能
在政治上具有协调功能
在经济上很多时候则是赔本赚吆喝
结论:面子外交导致晚清中国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
1、破坏性使命——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2、建设性使命——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英国式殖民VS西班牙式殖民
西班牙依靠暴力进行的殖民是第一代殖民方式
荷兰和英国公司式的经营则是一场重大的升级换代。公司的逻辑是互通有无,通过贸易创造出更多财富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林肯说的“民有、民治、民享”,近乎中国的三代之治
西方政治原理正是中国三代的原则,“民贵君轻”等原则正在英国、意大利等国实行
第五十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中华民族出现巨大的心理创伤
1、精英人物“开眼开世界”,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漫长而充满挫折的学习西方的过程
2、很多国人形成“受害者心理”,对外部世界产生深刻敌意
3、中国对外心理从自信、自负,转为深刻自卑并发愤图强
4、一次次对外战争和赔款,给民众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规律
1、人口曲线规律
2、经济增长规律
3、中国城市的卫生文明进步
结论:步入全球化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就由原来的治乱循环这一条线,变成了中国传统和西方文明两条线并行。这两条线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共同主导着中国历史未来的走向。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第四十章 饥饿的盛世
为什么盛世中国是贫困的?
经济
乾隆朝虽然全国粮食产量比前代大幅增加,但人口发生爆炸
政治
没有代议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或监督皇权
结论:英国人1733年对中国的造访打破了曾经中国的滤镜,导致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为后来的鸦片战争进行了思想铺垫。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乾隆皇帝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多重关系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关于鸦片战争的误解
1、清军在战争中用大刀长矛和英国人作战——中国武器和西洋武器相比质量差距巨大
2、鸦片战争中国只是输在军事上——中国式整体性全方位的失败
3、中英两国财政能力差距巨大
1、中英两国国民收入不同
2、税收体制背后的政治体制不同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的崛起
结论1:英国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国债基础之上
结论2:拿破仑用自己的本金和英国的利息进行战争,焉能不败?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中国为什么不能发行国债?
1、皇权笼罩一切,皇帝没有借的思维,只有抢。
2、即使皇帝愿意发行国债,也没有人愿意买,因为不相信皇帝会讲信用。
结论:权力不受约束的中国皇帝能够获得的有效税收要远远低于王权被宪政制约的荷兰或者英国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第三十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宋代以前
秦代和汉代前期
皇权通过官僚系统直达社会基层
但皇权控制力遇到豪强大族的重大挑战
汉代中后期
“举孝廉”的官吏选拔机制使地方势力死灰复燃
社会进入“士族时代”,即“半贵族时代”
唐代
封驳制度——君臣共治
完善谏官制度
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
虽然出现了科举制,但一定程度上只是政治的装饰物,人才选拔机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宋代以后
为了解决武将当权问题,开始真正大规模推行科举
中国社会运转规则发生巨变
宋代以前的中国:“贵族-半贵族”社会
宋代以后的中国:平民社会
结论: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钱穆
科举制的普及让君主专制制度大大完善,君权稳定性大幅提高;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由此达到真正的完善阶段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落
宋代
优点
君权强化的同时,文臣对君权的制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宋两朝皇帝制度中,存在着“专制君权持续强化”和“限制君权的制衡程序同样在增强”两种趋势
形成朝省集议制度
弊端
重文轻武、防民过甚,导致国防实力下降
地方分权过甚,官员数量过多,造成“三冗”
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
总体来讲,宋代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最高峰
空前的出版和新闻自由
广泛的结社自由
明代——和宋代相比出现剧烈倒退
财政
宋代
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是唐代最高额的3倍
财政收入构成:主要靠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0%,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明代
财政收入最高时期只有宋代的19%
财政收入构成:农业税再次占到总收入的81%
城市化水平
宋代
城市化水平高达22%,领先全世界
明清
城市化水平降到7%以下,最低时只有4%
人权
宋代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奴隶制
明代
奴隶现象再度盛行
殉葬制度恢复
从宋到明的剧烈倒退,主要是元代承上启下的结果
结论:从汉到宋,中国政治文明虽然发展极为曲折,但大体上出现一个上升的曲线,并且在宋代达到顶峰。然而从元到清,中国政治文明严重退化,社会也出现全面的衰落。而正是大致在中国的元代,西方开始发力超越中国。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中世纪出现了罗马帝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技术进步
1、重犁的使用
2、发明和改进很多利用水力和风力的工具
经济的发展为商业复兴和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结论:1300年,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领先中国,到1750年“康乾盛世”,中国从整体上远远落后西欧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欧洲城市有着世界上其他地方城市没有的特点,那就是:“自治”
“自治”是揭开资本主义之谜的钥匙
自治城市的特点
自由——所有居民都是自由人
平等——不管身份如何,本质上都是公民,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享有多于别人的特权。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条件
结论:虽然很多王朝开国都宣称轻徭薄赋,但不久就会变成沉重盘剥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为什么只有欧洲能够出现自治城市?
1、存在过漫长的希腊-罗马文明,历史基因对中世纪后期产生重要影响
2、中世纪欧洲一直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郡县制度及庞大的官僚体系
3、欧洲在历史上不存在对商人制度性的刻意打压
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万能,那么中国传统社会则是权力万能
中国法家变法,无一例外的“抑商”
中国多数朝代对商人阶层设置了歧视性规定
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
1、传统皇帝喜欢用“迁徙富豪”的方式来控制地方势力
2、传统皇室和政府在采购中,常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占商人便宜
3、一旦遇到财政困难,国家可以公开掠夺商人财产
4、国家政策朝三暮四,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极不稳定
5、将商人列为社会等级的最低等,并在生活标准、子孙读书就业等方面进行公开歧视
由此
1、在传统时代,财富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安全,随时会被权利剥夺
2、在古代中国,如果想经商致富,就必须与权力结合起来,寻求权利的保护
结论:政府权力的涣散是欧洲商业精神生长的前提条件之一。欧洲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因此也培养了高度的企业精神,让人们敢于进行长期投资。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结论:自西汉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沿着一个封闭的圈子:新王朝建立,减轻赋税放松管制,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出现繁荣;之后朝廷开始害怕,强行推行官营工商业制度,导致工商业发展受到打击,财政陷入困难,加大对农民的聚敛,于是农民起义,推翻王朝,从头再来...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古希腊城市
城市内部设计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卫生。——《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中国的城市
建设原则是“整齐”,城市精神是“控制”
西方自治城市
建设原则是“不规则”,城市精神是“自由”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自治城市出现产生的影响
1、助推了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出现
西班牙式的极端专制
法国是的集权专制
英国式的君主立宪
荷兰式的松散联邦
2、触发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有限责任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用商业的力量和不是军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区
这两个著名公司的出现,改变了世界面貌。后来的世界历史,很大程度上就由这两个公司主宰。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1、自治城市需向贵族购买某一固定地域的自治权,两个东印度公司也向议会或者国王购买某一领域的自主经营权。
2、自治城市可以字迹立法、组织军队、发行货币、决定税收,两个东印度公司也同样如此
3、两个公司都由众多“自由人”组成,并选举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制度创新的吸引力
1、股东责任有限,风险很小,大大降低投资者的不安全感
2、股东实行无记名制,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运营由职业经理人负责
3、可以随时进入和离开。
结论:股份有限公司出现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1、英国人口稀少,人力成本高,但中国和印度人口密度大,人工便宜
2、英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够支持铁矿冶炼业
3、英国拥有巨额的资本
4、英国在中世纪后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5、在国家管理上,英国人尝试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软弱的君主政权和强大的议会
6、因为孤悬海外,常备军制度长期缺乏
7、英国历史上有着强烈的自治传统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干扰皇帝制度运行的各种因素
总述: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激烈的争论。那就是到底是先秦的“封建”制度好,还是秦始皇之后的郡县制度好。
西晋陆机认为 —— 三代时期的封建制度好
诸侯治理为自己,追求长远利益
地方官治理为皇上,急功近利,暴虐百姓、贪污腐败
封建制下,一两个小国出现问题,不会蔓延全国
唐代柳宗元认为 —— 郡县制度好
大一统专制的郡县制下,可以更公平的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流动
郡县制比封建制防止叛乱更有效
秦统一之前,中国王朝命运都不断;秦代之后,王朝寿命明显变短
建立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基础上的王朝一般都十分长寿,所谓“大乱达到大治”。
结论:
1、世界上极少出现中国这样频繁的“改朝换代”
2、中国式的农民起义,也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3、“皇帝梦”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郡县制下,在承平时代,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保障比封建制好得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因此中国的人口密度通常大于欧洲。但一旦政治制度崩溃,带来的破坏是全面而剧烈的。郡县制下,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错误,需要全体臣民共同承担。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不停的治乱循环
第一种解释
皇帝素质问题。历代开国皇帝都是强人雄主,但后来的皇帝都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首越来越软弱昏聩,终致亡国
第二种解释
气候原因。中国历代王朝衰亡,往往遇到冰河期之类的气候灾变。
第三种解释
周期性的“土地兼并”
但中国农民起义反映出的是农民和政府的矛盾,而不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政府收入为何不够花?
1、财政供养人员太多
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1、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2、官僚体系一旦出现本身就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具有自我保护、自我繁殖特点
2、皇帝“多欲好动”
结论:虽然很多王朝开国都宣称轻徭薄赋,但不久就会变成沉重盘剥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内容
1、隐形加税-明朝
2、交税过程中的索贿受贿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封建制下的农民负担比较恒定
封建制下劳动者有更好的社会保障
结论:过度汲取和没有福利保障,是中国社会循环性崩溃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第十九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干扰皇帝制度运行的各种因素
1、皇族:历代王朝无休止的内斗。比如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九龙夺嫡”等
2、后妃:吕后、武则天、慈禧等
3、外戚:
4、太监:
5、权臣:权臣执政对百姓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能力强措施靠谱。但皇帝却很害怕,因为他们经常架空皇帝甚至夺取天下。
6、朋党:
7、地方割据势力:地方权力小办不了事;地方权力大,架空中央
8、敌国外患:
9、农民起义:
结论:
专制权力的性质天生必须是高压的、排他的,要镇压掉一切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因此皇帝需要防范的东西太多,必然处处漏洞。
中国从秦到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的“改朝换代”。
中国2000年间,通过皇帝的智力接力,对皇帝制度进行一代代修补并进行政治循环。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中央——丞相名称的变化
秦汉
丞相为文官之长
隋唐
三省长官中的尚书令地位最高,权利最大
宋代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明代
将宰相称为“内阁大学士”
清代
“军机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总结:2000年间,皇帝总喜欢用自己的秘书来架空丞相,临时班子时间长了又变成了真正的丞相。然后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背后逻辑:制衡和防范
名称演变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式权力演变的规律——皇帝对权臣的防范
地方
决定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的关键是:中央下面一级政区的面积多大比较合适。
内重外轻——中央权力强大而地方权力较弱
外重内轻——中央权力较弱而地方权力强大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家理想目标是“轻重相维”,但度很难掌握,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时代的政府总是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第一个规律
中国汉人建立的王朝都是一开始二级政府,后因力量太小变为三级政府。然而地方每一次权力太大,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再次出现。于是汉人政府在二级和三级之间不停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
第二个规律
省一级政府集权和分权的循环。
第三个规律
朝廷不放心地方官,喜欢派出巡视组,但时间长了巡视官员会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朝廷再次派出中央巡视组之约,由此往复。所以中国历史上地方省一级官员名称都有流动性。比如刺史、行省、巡抚等。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
1、从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漫长分裂时期到秦朝获得统一,建立秦汉帝国
2、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到隋朝获得统一,建立隋唐帝国
3、五代十国宋金辽300多年的分裂到元统一,建立元明清帝国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规律: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呈现顺时针的次序
结论:
中国历史循环中,一个大的规律就是大分裂和大统一相间
大分裂和大统一背后的规律是,大统一后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边缘地区,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区。
在中国历史循环中还有一个循环就是草原与中原、边缘与中央的循环,也就是少数民族周期性入侵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周期型征服带来重大制度创新
1、大一统的周朝建立了系统化的封建制,开创了天命观,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
2、秦人建立的大一统郡县制(皇帝制度),决定了此后2000年的政治游戏规则
3、隋唐继承了鲜卑人的二元结构,在唐前期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包含二元结构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