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
初中八年级下语文,新增必读书目,经典常谈,赶快读起来吧,增加课外知识储备~
编辑于2023-01-11 14:33:10 河南
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经典常谈》、《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等。其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内容概况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
1、内容简洁精辟,全书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2、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3、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4、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说文解字〉第一》
简介
作者:许慎(东汉和帝时期)
特点
1、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2、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价值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章节重点
秦以前
特点
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
演变
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 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六书
“象形”
本于图画
“假借”
以声为主
“形声”
以偏旁分别
“指事”
“会意”
“转注”
秦以后
特点
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更加简易。
演变
1、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 文字。后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
2、汉朝,隶书由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 魏晋变为“正书”,晋至唐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 “楷书”,宋代又改称“真书”。
3、汉初已有草书,称为“章草”。魏晋称“今草”。
4、“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正书逐渐简化, 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又渐渐变长,这便是“行书”。 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周易〉第二》
地位
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起源
1、商代,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将卜的人、日子、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
2、周朝,用筮(shì)法辅助卜法,筮法有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以爻(yáo)。断定吉凶的辞,叫作繇(yáo)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
3、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又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是卜筮官的占筮记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
演变
战国末期,儒家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新解释,便是所谓《易传》。
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说卦》推演卦象, 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 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尚书〉第三》
简介
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记言的历史
内容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发展历程
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仅留存《尚书》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这边是《古文尚书》。
《〈诗经〉第四》
简介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随口唱)和乐歌(随着乐器唱)。乐工收集天下歌谣,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
1、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表示愿望、责难等。
2、孔子时代,诗篇本义渐渐模糊,于是 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3、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 《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 到“诗言志”。
4、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 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
大序
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 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 “六义”之上。《大序》 只解释了风雅颂。
风、雅、颂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根据地域和音乐 的不同分类。与《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六义
“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 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 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 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 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小序
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按《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 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文〉第十三》
发展历程
商代的卜辞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文。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句读(dòu)整齐,对偶工丽。
南朝萧统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吃叫作“文”。
唐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语气流畅”这一标准,文体为之大变,宋代称为“散文”。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此后八股文盛行。
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后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诗〉第十二》
发展历程
“乐府诗”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梁简文帝时期,专咏艳情,称为宫体,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称为古体。
论诗
论诗人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以为是诗的正宗;认为唐以后的五言古诗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论诗人大多认为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作者观点
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
《〈辞赋〉第十一》
辞
句读由短而长、由齐而畸,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渐变多,汉武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
《〈诸子〉第十》
发展历程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秦相吕不韦编撰著《吕氏春秋》,想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学派
儒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墨家
反对侵略,提倡“兼爱”、“非攻”,主张“节用”、“非乐”。
道家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法家
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阴阳家
阴阳家出自方士,认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
作者: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例
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
作者:班固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
特点
1、文字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较长。
2、作者删润旧文,“述而不作”。
《史记》与《汉书》异同
《史记》“文直而事核”。
《汉书》“文赡而事详”组织宏大,描写曲达。
《〈战国策〉第八》
简介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担负外交的策士受到重用。策士们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必不可少。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kuǎi)通整理润饰的基础上,将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特点
1、文辞绝妙。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 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2、历史价值高。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四书〉第七》
简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内容
《大学》:朱子将《礼记》中的一篇分成经一章, 传十章,并补上一段,合集为《大学》。
《中庸》: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让读者学到如何做学问、做人等。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共同编定的。
五经
《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三传〉(《国语》附)第六》
简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是孔子所作, 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
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以叙事为主。《公羊传》、《毂梁传》公羊、毂梁两家以解经为主。
三传认为的春秋大义:明辨是非、分辨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三礼〉第五》
简介
《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所述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
三本
“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代表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礼治
政治制度、宗教仪式、风俗习惯。
礼乐
乐包括歌和舞乐,是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