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总论-05肿瘤
【病理】总论-05肿瘤的知识点总结,详细的总结了肿瘤的概述,命名,常见肿瘤,癌前病变,病因学与发病学。
编辑于2023-01-12 17:51:40 江西肿瘤
♦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新生物 →肿瘤性增生的腺上皮细胞仍具有分泌功能, →但是腺癌无正常的腺体结构,失去了代偿功能 ♦肿瘤间变:肿瘤异型性明显,即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即肿瘤细胞的去分化 ♦交界性肿瘤: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 ♦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 ♦动脉瘤:为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 ♦结核瘤(结核球):是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迷离瘤:指正常组织易位到其它部位而形成的包块 ♦错构瘤:由与所在器官相同的组织构成,但结构紊乱比例失常而形成的包块
概述
特点
肿瘤组织形态
肿瘤组织形态: ♦肿瘤实质(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异型细胞) ♦间质(结缔组织和血管):相同,无特异性, 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等作用 →绒毛膜细胞癌除外:只有实质,没有间质
♦肿瘤实质(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异型细胞) ♦间质(结缔组织和血管):相同,无特异性
绒毛膜细胞癌除外: 只有实质,没有间质
肿瘤性增生
肿瘤性增生: ①一般是单克隆性,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 ②肿瘤细胞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肿瘤细胞属于相对幼稚的细胞 ③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持续性 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去除致瘤因子也不可恢复
♦单克隆性,与机体不协调 ♦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持续性 ♦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去除致瘤因子也不可恢复
♦肿瘤细胞属于相对幼稚的细胞: 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 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概念
♦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在形态、功能上与其起源组织相似程度 →分化程度越高,与起源组织越相似 ♦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 →判定良性与恶性肿瘤最具诊断意义 ♦间变性肿瘤:具有很明显的异型性的肿瘤 →多为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的去分化
♦分化程度:→分化程度越高,与起源组织越相似 ♦异型性:→判定良性与恶性肿瘤最具诊断意义 ♦间变性肿瘤:→多为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的去分化
幼稚细胞→…→成熟细胞 ♦异型性低→分化好→恶性程度低 ♦异型性高→分化差→恶性程度高
分级与分化
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判断是不是肿瘤)
♦癌细胞数目增多,层次增加(排列方式紊乱) ♦极性消失(与间质的关系紊乱) →超微结构不具有特异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判断良性无、恶性有)
♦细胞形态: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 ♦胞浆:嗜碱性增加(肿瘤细胞增生旺盛,核蛋白体增多) ♦细胞核(重要指标): •细胞核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可出现双核、多核 •核大、染色加深、核浆比例增大 •核分裂象:正常核分裂象增多,病理性核分裂象
TNM分期
T:肿瘤原发灶(T1-4)
原发灶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临近器官受累情况
M:远处转移(通常血道转移:M0/1)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N: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T1-3)
T0:无淋巴结受累
分级
♦Ⅰ级:高分化,低恶性度 ♦Ⅱ级:中分化,中恶性度 ♦Ⅲ级:低分化,高恶性度 ♦未分化癌:高度恶性
幼稚细胞→…→成熟细胞 ♦异型性低→分化好→恶性程度低 ♦异型性高→分化差→恶性程度高
生长与扩散
生长
♦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有完整包膜) ♦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少数良性(血管瘤) ♦外生性生长:体表、体腔管(消化道、生殖道)
♦演进:肿瘤的恶性度逐渐严重,由肿瘤的异质性决定 (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远处转移) ♦异质性: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附加基因突变 (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反应、抗癌药物敏感性) 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过程 ♦异质性:肿瘤细胞形成具有不同的生长侵袭特性的亚群; ♦异型性:肿瘤细胞形成的组织结构在空间排列方式上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差异。 异型性导致一个实体瘤中,不同肿瘤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
良、恶性肿瘤都可外生性生长, 恶性肿瘤底部同时有浸润性生长
扩散
局部浸润与直接蔓延
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浸润性生长,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使瘤体不断长大或沿组织间隙、神经束衣向周围不断蔓延 扩散机制: ①癌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减少(上皮钙粘附素、钙粘连蛋白) ②癌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增加(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受体)表达增加 ③癌细胞产生蛋白酶,细胞外基质降解 ④癌细胞迁移(阿米巴样运动)
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癌):上皮源性肿瘤 ②血道转移(肉瘤):肺、肝 ③种植性转移:克氏瘤(Krukenberg)
①淋巴道转移(癌的主要途径) 原发灶→局部淋巴结→边缘窦→实质→淋巴结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②血道转移(肉瘤) ♦条件 •并非所有进入血流的肿瘤细胞都能迁徙为转移瘤 •只有与血小板结合,形成癌栓才不会被清除 ★血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并不是血道转移的证据 →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部位:肺(肺循环)、肝(门静脉系统); ♦脾、横纹肌、心肌不发生转移 如直肠癌转移到肝、前列腺癌转移到脊椎等; ♦转移性肿瘤特点: 多个、散在分布、边界清楚、器官表面、癌脐 ③种植性转移 发生于胸、腹体腔器官的恶性肿瘤,侵袭器官表面,癌细胞脱落播种在其他器官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结节 ♦胃印戒细胞癌转移到腹膜、盆腔器官等 ♦克氏瘤(Krukenberg):胃黏液癌转移到卵巢表面形成的转移瘤(胃浆膜面脱落,种植在卵巢浆膜面)
恶性肿瘤主要诊断依据:转移最具特征性变化 ♦血道转移部位:肺(肺循环)、肝(门静脉系统) ♦脾、横纹肌、心肌不发生转移 血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并不是血道转移的证据 →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命名
一般原则 ①良性肿瘤:命名"瘤" ♦良性(少数):骨、软骨、肌、脂肪(母细胞瘤) ♦葡萄胎,血管瘤,神经鞘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 ②恶性肿瘤:上皮组织"癌",间叶组织"肉瘤" ③不发生癌的组织: 淋巴造血组织(淋巴瘤,白血病)、软骨组织(肉瘤) 特殊情况 ①来源于幼稚组织的肿瘤:母细胞瘤 ♦恶性(多数):髓、肾、神经、胶质、视网膜(瘤) ♦良性(少数):骨、软骨、肌、脂肪(母细胞瘤) ②虽叫"瘤、病",但是恶性肿瘤 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骨髓瘤、黑色素瘤 淋巴瘤、白血病(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均是恶性肿瘤) ③人名命名,带颜色:都是恶性肿瘤 尤文肿瘤(Ewing)、霍奇金淋巴瘤 ④畸胎瘤: 由两个以上胚层来源的多种组织构成 (瘤组织中可含有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成分)
良性肿瘤 ("瘤")
♦上皮:乳头状瘤、腺瘤 ♦间叶: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
♦母细胞瘤(少数):骨、软骨、肌、脂肪母细胞瘤 ♦葡萄胎(默认良性80%,恶性20%)、神经鞘瘤
恶性肿瘤 ("癌、肉瘤")
♦上皮"癌":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 ♦间叶"肉瘤":脂肪、纤维、平滑肌、骨肉瘤
♦(多数):髓、肾、神经、胶质、视网膜母细胞瘤 ♦人名/颜色:尤文肿瘤(Ewing)、霍奇金淋巴瘤
♦虽叫"瘤、病",但属恶性:精原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黑色素瘤
不发生癌的组织(上皮组织→"癌") ♦淋巴造血组织(淋巴瘤,白血病) ♦软骨组织(肉瘤) 真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畸胎瘤 假性肿瘤: 动脉瘤、错构瘤、迷离瘤、结核瘤
♦交界性肿瘤: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 ♦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 ♦动脉瘤:为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 ♦结核瘤(结核球):是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迷离瘤:指正常组织易位到其它部位而形成的包块 ♦错构瘤:由与所在器官相同的组织构成,但结构紊乱比例失常而形成的包块 动脉瘤、错构瘤、迷离瘤、结核瘤等 病变虽带“瘤”字,但不属于肿瘤
分类
常见肿瘤

分类
上皮组织:被覆上皮(柱状、鳞状、移行)、腺上皮 间叶组织:软骨、纤维、脂肪、平滑肌、淋巴造血组织
上皮组织
♦良性"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良性 ①起源于被覆上皮的良性肿瘤 ♦(外体表)皮肤的鳞状上皮 ♦(内体表)管道的黏膜上皮 ②组织结构 ♦肉眼:外生性生长,呈乳头状/手指样 ♦镜下: a.实质(表面被覆上皮):与起源组织上皮一致 b.间质(中心):结缔组织和血管 ③易癌变(癌前病变): 外耳道、阴茎、膀胱、结肠的乳头状瘤
腺瘤
腺瘤: ①息肉状腺瘤:多发于胃肠道粘膜 结肠多发性息肉状腺瘤:家族遗传,100%易癌变 ②囊腺瘤:多发于卵巢 分为黏液性和浆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易恶变) ③纤维腺瘤:多发于乳腺 2种实质成分:腺上皮+纤维结缔组织 ④多形性腺瘤(混合瘤):多发于涎腺(特别是腮腺) 2种以上实质成分:腺上皮+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
♦恶性"癌"
腺癌
腺癌: ①管状腺癌:多发于胃肠、胆囊、子宫体 分化最好,与正常细胞功能越接近 ②乳头状腺癌:多发于甲状腺 癌组织具有大量乳头组织 ③囊腺癌、乳头状囊腺癌 ④黏液癌(胶样癌、印戒细胞癌):多发于胃肠道 •胶样癌:癌组织内含有大量黏液,呈胶冻状 •印戒细胞癌:癌细胞散在漂浮在黏液中,黏液积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呈印戒状 ♦癌组织散在分布于黏液→黏液癌 ♦癌细胞形成实质性细胞团(癌巢)→其他类型癌
★腺癌诊断最重要的依据: 恶性肿瘤细胞形成腺体或腺样结构 (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
鳞癌:癌巢、角化珠(癌珠)
鳞状细胞癌:恶性 ①好发部位:鳞状上皮(被覆及化生部位) ♦(被覆)部位:皮肤、口腔、唇、食道、宫颈、阴道及阴茎等 ♦(鳞化)部位:支气管、膀胱、肾盂 ②镜下结构 a.癌细胞形成实质性细胞团(癌巢) b.分化好的癌巢中可见角化珠(癌珠) →判断鳞癌的主要特征(可见起源组织细胞) c.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瘤:浸润性生长,但很少/不转移
基底细胞癌:恶性 ①起源于皮肤基底层细胞,好发于老年人面部 ②恶性肿瘤:局部浸润性生长,但很少/不转移
间叶组织
♦良性"瘤"
脂肪、纤维、平滑肌肉瘤、骨肉瘤
骨肉瘤:恶性 ①起源骨组织(成骨细胞),好发四肢长骨干骺端 ②镜下:癌细胞散在弥漫分布,与间质相间存在 ③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恶性),病理性核分裂象 ④可见肿瘤性骨样组织,骨组织有骨基质、成骨
♦恶性"肉瘤"
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
♦血管瘤:良性肿瘤(不转移),但呈浸润性生长 ♦带状瘤:交界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基底细胞癌:恶性,局部浸润性生长,但很少/不转移
良性与恶性
良、恶性肿瘤依据:分化程度(异型性) →(与正常组织相似度)
良性肿瘤
①局部压迫和肿瘤 •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症状 ②内分泌症状 •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内分泌激素增多 •垂体生长激素瘤:生长激素↑→肢端肥大症 •胰岛细胞瘤:胰岛素分泌↑→阵发性血糖过低
♦分化程度高,无或少核分裂象 ♦膨胀性生长(慢)→不转移,复发少 ♦内分泌症状:垂体生长激素瘤、胰岛细胞瘤
恶性肿瘤
①局部症状 •压迫和阻塞 •侵袭破坏周围组织 •继发改变:出血、坏死、感染 •疼痛:侵犯神经 ②全身症状:内分泌激素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内分泌症状 •恶病质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一些非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和分泌激素/样物质 (正常没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获得内分泌功能) →肺鳞癌分泌绒毛膜激素:hCG(妊娠期滋养层) →前列腺癌分泌抗利尿激素:ADH •副肿瘤综合征 肿瘤通过产物(激素/生长因子)或异常免疫反应 (正常细胞变为肿瘤细胞,对机体会有免疫原性)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属于副肿瘤综合征
♦分化程度低,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浸润性生长(快)→可转移,易复发 ♦恶病质、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副肿瘤综合征
恶性:癌与肉瘤

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
一组具有癌变可能的良性病变,如果持续存在有发展为癌的可能 ①癌前病变本身是→良性病变 ②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发展为癌 ③不是所有的癌都有→明确的癌前病变
特点
①癌前病变本身是→良性病变 ②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发展为癌 ③不是所有的癌都有→明确的癌前病变
遗传性
♦多发性结、直肠的息肉状腺瘤(100%癌变) ♦大肠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获得性
♦黏膜白斑、肝硬变 ♦胃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 ♦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与肿瘤相关的非典型增生,增生的上皮 具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癌
病因学与发病学 (本质:基因病)
病因学
遗传性因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 ②多发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 ③神经纤维瘤病(AF基因) ④肾母细胞瘤(Wilms瘤)(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着色性干皮病(XP基因) ②Bloom综合征(BLM基因) 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DNA修复基因) ④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M) ⑤Li-Fraumeni综合征(p53基因) ⑥Fanconi贫血(FACC基因) ♦家族聚集倾向肿瘤:乳腺癌、胃肠癌
免疫因素
♦肿瘤抗原:正常细胞转变成肿瘤细胞,表达肿瘤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与机体免疫反应相关的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具有个体特异性): 肿瘤细胞独有的抗原,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抗原+分化抗原): 既存在肿瘤细胞,也存在某些正常细胞 ♦胚胎抗原(肿瘤胎儿抗原):指在胎儿组织中大量表达,分化成熟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很小,但在癌变组织中表达增加的抗原 •甲胎蛋白(AFP):存在胚胎肝细胞和→肝癌 •癌胚抗原(CEA):存在胚胎结肠和→结肠癌 ♦分化抗原: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都表达,与细胞分化方向有关的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存在正常前列腺上皮→前列腺癌 (起源于甲状腺表达PSA,不是转移) •CD20:存在正常B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 ♦抗肿瘤免疫反应: 主要是细胞免疫:CTL、NK细胞、巨噬细胞
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具有个体特异性) ♦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抗原+分化抗原)
胚胎抗原
♦甲胎蛋白(AFP):存在胚胎肝细胞和→肝癌 ♦癌胚抗原(CEA):存在胚胎结肠和→结肠癌
分化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正常前列腺上皮→前列腺癌 ♦CD20:存在正常B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
抗肿瘤免疫反应
主要是细胞免疫:CTL、NK细胞、巨噬细胞
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
化学致癌因素: •3,4-苯并芘(烧烤食物、煤烟、烟草)→胃癌、肺癌 •亚硝酸盐(变质蔬菜、食品)→食管、胃、肝、鼻咽癌 •黄曲霉素(霉变食物)→肝癌 •氨基偶氮染料→肝癌、膀胱癌 •砷→皮肤癌 •苯→白血病 物理性致癌因素: ①电离辐射:X射线(损伤DNA)、γ射线 ②紫外线 生物性致癌因素: ♦DNA病毒 ①HPV(人类乳头状瘤病毒:16、18)→宫颈癌 ②HBV(乙型肝炎病毒)→肝癌 ③EBV(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RNA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Ⅰ(HTLV-1) ♦细菌:幽门螺杆菌(HP)→胃部疾病:胃炎、胃癌
发病机制
♦原癌基因:正常细胞内存在于一组基因序列, 编码产物:促进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 •点突变:单个碱基发生置换,使其失去抑癌作用 •基因扩增:不成比例的过度复制,导致基因产物过度表达 •染色体重排:过度表达 ♦癌基因:原癌基因在致瘤因子作用下发生转化(激活), 编码产物: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肿瘤抑制基因:正常细胞内存在的一组基因序列, 编码产物:抑制细胞生长的蛋白质 →功能丧失后,失去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导致细胞过度增生而癌变 ①原癌基因与癌基因 ②肿瘤抑制基因:RB基因(视网膜神经母细胞瘤)、p53基因 ③凋亡调节基因:Bcl-2家族 ④DNA修复基因 ⑤端粒酶和端粒 ⑥表观遗传调控
①原癌基因与癌基因
♦原癌基因 •点突变:单个碱基发生置换,使其失去抑癌作用 ras(G蛋白):GGC→GTC(甘→缬aa)→结肠癌、肺癌、胰腺癌、白血病 •基因扩增:不成比例的过度复制,导致基因产物过度表达 erb-B(her2:EGF受体家族)→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 N-myc(转录因子)→神经母细胞瘤、小胞肺癌 L-myc(转录因子)→小细胞肺癌 •染色体重排:过度表达 c-myc(转录因子)→Burkitt淋巴瘤(t8,14) abl(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慢粒、急淋白血病 ♦癌基因 •过度表达 sis(PDGF-β链)→星形细胞瘤、骨肉瘤
②肿瘤抑制基因
RB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骨肉瘤、乳腺瘤、结肠癌、肺癌 ♦去磷酸化:RB与核转录因子E2F结合→细胞停止在G1期,抑制细胞过度增生 ♦分子警察/基因守卫者:突变后失去抑制作用 p53基因 ♦DNA遭受损伤: ①激活p53→通过激活p21,使细胞停止G1期 ②激活DNA修复基因→修复损伤DNA (成功:恢复;失败:激活凋亡基因,细胞凋亡) ♦突变后作用消失,损伤DNA细胞不能及时修复或凋亡, 进一步转化为癌细胞
③凋亡调节基因 ④DNA修复基因 ⑤端粒酶和端粒 ⑥表观遗传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