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原书思维导图
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风靡欧美的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
编辑于2023-01-13 00:16:01 北京市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心理学三巨头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推荐书单
《人性的弱点》
《美好的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弗洛伊德“心理创伤”学说
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
陷入决定论
我们现在甚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且无法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
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目的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
原因论
弗洛伊德
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目的论
阿德勒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我们并非心理创伤痛苦,而是从经历中发现了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目的论
弗洛伊德说错了
原因论的信徒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没有考虑人的潜能,和自我疗愈的勇气和力量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的不行,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
生活方式
狭义
性格
广义
世界观或者人生观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变化的“不安”
“不变”带来的不满
很多人选择后者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尤为重要
阿德勒心理学
勇气心理学
之所以觉得不幸福
不是
因为过去或者环境
因为能力不足
而是
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阿德勒目的论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心理学基本概念之一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第一个使用“自卑感”一词的就是阿德勒
劣等感
价值更少的“感觉”
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追求优越性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的
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欲求
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自卑感
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产生的情绪
这两种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完全不同
自卑感
并不是坏事
自卑情结
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
权势张扬
夸耀不幸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谁弱谁有理”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健全的自卑感
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竞争
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
存在“胜者”和“败者”
产生自卑感
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
不可能摆脱不幸
竞争的可怕之处
即使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因为不想成为败者
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
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但事实上,别人并不会那么关注你
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我的失败”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对世界的看法将截然不同
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存在
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私愤和公愤
私愤
只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很快就会冷却
公愤
超越了自身利害,会长时间持续
权力之争
通过斗争中的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失败的一方开始“复仇”
比如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会误入歧途甚至自残
弗洛伊德
父母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变成这样
阿德勒
孩子报复父母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调和了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行为方面的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里目标
“我有能力”的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课题
工作
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距离和深度
门槛最低的人际关系
交友
爱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人生课题
工作
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门槛最低的人际关系
交友
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没有工作关系的强制力,因此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朋友或者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与爱相关的话题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
三个关系中最难的关系
恋爱关系
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
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用坚固的锁链链接起来的关系,只有自己手里有一把小小的剪刀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得到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决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
不是“拥有的心理学”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
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
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人际关系矛盾的起源
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有谁来承担?
阿德勒心理学
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越是关系紧密的家人,越有必要有意识的分离课题
比如
信任行为的课题分离
信任别人
这是你的课题
如何对待你的信任
这是对方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招人讨厌是痛苦的事情
但八面玲珑讨好所有人是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题分离
我的课题
“不想被人讨厌”
别人的课题
“是否讨厌我”
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共同体感觉的建立
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
明明做不到但暗示自己“我能行”
这是对自己撒谎
自我接纳
假如做不到就诚实接受“做不到的自己”
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
不对自己撒谎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肯定性达观
他者贡献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他者信赖
相信
信用
在相信他人时有附加条件
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无条件相信别人会遭遇背叛?
是否背叛是对方的课题
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无条件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构建横向联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不想搞好关系,也可以彻底剪断联系
剪断联系是自己的课题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贡献他人是为了自己
从“我对他人有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工作
赚取金钱
通过劳动参与共同体,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不是自我牺牲
自我牺牲是“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应予以警示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总是使用“大家”、“总是”、“一切”这类词语
工作狂
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
逃避其他责任
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能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这种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幸福
贡献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优越性追求”
希望特别优秀
希望特别差劲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不健康的态度
甘于平凡的勇气
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
“特别优秀”梦想受挫后
极端转为“特别差劲”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
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无能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舞动人生
想要达到目的地的人生
潜在性的人生
活在当下
现实性的人生
把过程本身也看做结果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关注过去或者未来只是为自己寻找“免罪符”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
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需要考虑的问题
只需要认真的“活在当下”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认真≠深刻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人生最大的谎言
纠结过去
关注未来
忽略当下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God's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功夫熊猫》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我”的力量很大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必须有人开始
即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分离课题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
家庭
学校
单位
地域社会
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
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
动植物或者非生物
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社会的最小单位
“我和你”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己的执着
以自我为中心
专制君主,蛮横残暴、不顾别人感受,只考虑自己
破坏集团和谐,自私任性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
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是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原则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纵向关系
批评、惩罚
表扬
目的
“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横向关系
不表扬也不批评
虽不同但平等
有鼓励才有勇气
鼓励
给予横向关系的援助
有价值就有勇气
不要“评价”他人
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人怎样才能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对别人关心
建立横向练习
使用鼓励法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看待他人的标准
不要用“行为”标准
而要用“存在”标准
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只能选择一种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