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武志红心理学讲座讲义
根据武志红老师在得到进行的心理学讲座整理而成的相对系统的心理学讲义,从自我出发,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系统了解心理学有关理论。
编辑于2019-01-05 14:50:35武志红心理学整理
道
命运
改变从体验开始
积极的自我预言需要体验的感觉
体验才能触及到潜意识层
自恋的表现形式
我是对的
子主题
不如意可能会投射到身边人身上
我比你强
心理陷阱
自我一
思维层面的我
如切断自我二,心流就断了,会陷入到对与错的判断里
自我二
身体潜意识层面的我
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界限
地理界线
先在地理设置,守不住就退到身体界限,再守不住就退到心理界限
控制与服从六法:1如果你想影响我,我就要拒绝。2从小事开始,树立坚决。3尊重事实,驳回情绪。4直击命门(你比我有道理但我的事就是我的事,还是我说了算)。5让对方疼(可能是心理上,可能是身体上)。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界限通常是和权利联系在一起的)。7非正式话题的正式沟通。
身体界限
心理界限
人生脚本
童年时形成
如果不去觉知人生脚本的形成,不去触碰深藏的潜意识,就会轮回不止
读懂生命隐喻需要精细的觉知自己的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思维。然后用五种方式:1具象化回顾。2探究上述三个感受。3不带评判地去觉知。4慢慢来,靠经历去调整。5找专业陪伴。
现实中往往打动我的就是这个脚本
轮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记忆中最深刻的事
道生一
自我
自我五维度
稳定性
自我的外壳,越高越结实
这个模型的侧重点是“面对自我外的压力”衡量标准应该是压力值
1、面对不同领域中对个人产生压力的标准不一,所以评判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基于不同实际的可变函数,其相关的指标包含:时间、空间、紧迫性、远近亲疏圈层。一般来说,越紧迫、越亲近,压力值相对较高。 2、不变是稳定,变是灵活,唯变是不变的是组织,无谓变与不变是力量,变与不不变之间是疆界。 3、稳定性是包裹肉心的外壳,保证肉心成型,不会被轻易破坏。灵活性是外壳上附着的一层皮肤,让肉心通过它感受到外界并可做出应急反应,不至于让肉心像石头一样。力量就是外壳完整下的内部变化的“势”。有先天和后天两层影响,与即时需求关系较大,需求越急切,势能越大,但也有峰值,不可能无限突破。疆界是肉心可以膨胀或缩小但仍然稳定的空间留存。肉心膨胀,密度变小,表面张力过大,容易被破坏,所以感知力下降。肉心缩小、密度变大,张力减小,不容易被破坏,感知力增加。所以会从关系中退型。组织力就是膨胀和缩小后的肉心,甚至是破坏掉的肉心重组能力,这需要现实检验能力,很大层面上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化,让肉心围绕内化的原核重新生长、成型。
灵活度
感知自己和他人,调整自己
疆界
自我可延伸的空间
狭窄是因为对外界的敌意感知,需要用现实的关系来解决
疆界越大,灵敏度越低,越自如;疆界越小,灵敏度越高,越不安
按亲疏远近和急迫性的理论来说,请陌生人吃饭交流本来压力值应该不大,敌意的感知应该不强才对,但实际上大部分疆界窄的人在这上面都非常困难。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我带着需求请你和我一起,时间紧迫(就一顿饭时间),空间也不远,因为我希望你能像我身边最近的,最无敌意的人那样理解我,认可我。所以压力值相反会很大。而且越功利,越想快速,自恋越严重,压力值就会越大,灵敏度会越高,疆界会越小。
力量
人各种本来就具备的意志力量
组织力
自我快要在高压下崩溃时能否重新组织
组织力强的人天然准备自我升维,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弱会因为害怕自我瓦解而伤到自恋,只看想看的,看不到真相丧失判断
三我理论
本我
最基础的欲望
追求享乐原则
超我
最崇高的道德
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大超我,所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让人无限靠近上线,以不往上靠而为耻。也因此权威的告知或“别人说”才会有先天的盲从性,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去觉知自我一是否是自己的。结合我自创的立场的红线理论,自我越往上靠,自律感越强,但往往会缺乏活力,活得很累,也很容易活在外部评价体系中;自我越往下靠,越随心所欲害怕约束,往往不为行为负责,但却充满活力。
追求道德管制
自我
上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没有标准、因人而异
现象场
是一个人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体验与思维是实体与镜像
思维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所以被人重视
体验是画面,是内心潜意识的真实构成
进入现象场
进入自己的现象场就是深度觉知或催眠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就是“全要素”的代入式置换
评价体系
内部评价体系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稳定的相信自己对自己的判断
只以自己的判断为主,动力只是自己如是想。
内评就是自我的知行合一状态,结果可能不好,但过程却是如一的
所以把握好度就尤为关键,如果知行合一的状态配合的要素是实事求是的,那就是天道。
外部评价体系
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的评价
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动力为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
陷入外部评价时,谁掌握了评价标准,岁就能控制你
学会观察分析每个人包括自己身上的内外评价结构。从思想、心理、行动上入手让自己的外部评价少一点。衍生是学会用外部评价体系去控制别人,也会准确地把我每一个具体事件背后的外部评价体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针对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如何能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引导和转化,将其控制。例子的老奶奶院子里面打闹的孩子们。
一生二
关系
性格是关系的内在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主体(我)唯一,课题为主体发起指向的人或物。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建立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内在关系模式、即性格。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其上,想将其变为符合自己的关系模式,这就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养育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成了命运。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新关系中,双方都想重复内在关系模式,两人持续较量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所以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关系式思考
一切都是为了关系,人的一切都必须放到关系中思考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存在
内在父母,内在小孩
自信是因为内在父母信任内在小孩
自卑是内在小孩不被内在父母相信
倔强是内在小孩觉得内在父母不爱自己,又想控制自己
交流传递的区分
客观事实
尊重
主观情绪
共情
垃圾情绪
驳回
问题的背后
表达有问题,背后的动力却没问题
表达没问题,背后的动力有问题
超出表达和动力之外的问题:A与-A
是执着于以“我”的方式去建立关系,对立面都会被视为坏我而尽量避免,所以头脑和意识层面很容易去固化而潜意识去总是被反面所吸引,所以越外向,越内向;越快乐,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必然错误,弄懂这种方式才能明晰问题的由来。例如有人会用拖延、挑起对方的情绪等方法进行被动的攻击。我们应该经常寻找和反思那些陂头脑和意识所固化的好我,反思坏我对整个内在关系摧毁式破坏的预期是否属实,最好是能咬牙将自己丢到坏我的关系中,实现突围。
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
自我二启动
放下所有预判和期待,本真和本真相遇
只是瞬间,偶尔可以达到
适用于亲密关系的珍惜规则
我与它
自我一启动
将对方视为达成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人世间关系的常态
适用于社会关系的权利规则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
婴儿
剥削
升维是为了解决关系中蕴含的坏,降维是因为复杂度太高,为了逃避挫折感,去寻求低阶段的满足
二元关系
母子之间
控制
三元关系
人与社会
共生共赢
动力
能量流动
滋养自体是自信
滋养客体是热情
自体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如果被客体接住和反馈就是生能量
反之就会成为死能量,或是向外攻击客体,或是向内攻击自体
能量流动的理解
以我恨你举例,我是自我,你是客体,也可能是我们的关系。恨死一种状态,是发自于潜意识层面的,意识层面只有判断功能,没有状态动词产生的可能。它的源头是潜意识层面的应激反应,状态程度源自于动力的大小。即它通过全能自恋、性、攻击性的程度作用于另一个潜意识的自我之上,另一个潜意识又根据自身的条件可能(自我五要素等),来接受这股能量,并从中感受到最真实的情绪。这情绪向外表达就是我恨你,当不能向外表达时,就会呈现为向内表达,我恨我自己。当然首先是向外表达,但因无回应(不能,无对象等)最终攻击自己,自己不能接住就是抑郁,自己能接住就可转化。当然也有可能不愿多接而走入心灵僻境中。
自恋
全能自恋的理解
自觉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念予以回应
能觉知到去能自恋和自恋型暴怒就有了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是疗愈的基础
得不到回应就会产生自恋型暴怒恨不得毁掉这个世界
婴儿就是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之下
全能自恋下会一往无前,觉得无所不能,做成很多不可思议之事
全能自恋的形式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就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行动困难症:我怕我动念后世界不反馈,我就会崩溃欲死
诛心论:追查你的做法和动机,想法上对我不利都不行
退行:在二三元关系中受挫而退入到婴儿状态
虚体自恋与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是不受外界条件变化而始终确认自己很好
实体自恋是强大的生命动力,它是全情的和人建立深度关系,一级全情去做一件事,和物建立深度关系。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深度关系的确立,反而增加了情感与能力,相反会滋养实体自恋。一个人有了实体自恋才能自我观察。
内部评价机制
虚体自恋是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虚体自恋的着眼点往往是放在外部条件上,严重的虚体自恋都是严重的全能自恋,还想着自己是全能神。虚体自恋的人对打击持否定态度,因而往往连自我观察和觉知都难以做到,所以会容易忽略真实。
外部评价机制
攻击性
两个不同阶段
觉得自己脆弱,害怕攻击的后果使自己被惩罚,这是恐惧。
觉得自己太强,害怕攻击会伤害到所爱的人,这是内疚。
攻击性的理解
再好的人都有攻击性,只是没有表达或觉知不到。
无法表达攻击性就会多年难以在内心里放下,可能会用拖延、迟到等较为温和的方式表示,真正表达后就会好。
被攻击时如果带着爱意的容纳,并且深深地理解别人的不安,就可能转化攻击的死能量。
一个动力一旦升起就是一个生命,被接住就生,反之则死。小争执导致的大冲突往往都是因为双方都不想让意志死掉。
被攻击的感悟
一元关系中,被攻击意味着毁灭。
二元关系中,被攻击往往是因为对方想要控制。
三元关系中,被攻击时因为取舍下的利益诉求。
对抗的最佳方法就是成熟的时空观。
与一元关系中的婴儿不一样,成熟的人都应该知道,即使我在很多时空中受挫,但我还是相信自己能在更多的时空中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所谓韧劲,就是可以拿时间和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化。如此死能量将不会攻击别人,也不会攻击自己,敌意的感知将会减弱,自我将会得到更好的延伸,形成在关系中的良性循环。
舒适区
每个自我都有一个舒适区,有的舒适区大,有的舒适区小。
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扩大的过程。
舒适区受外力冲击会很难受,挺不过去就会各种逃避,挺过去了就会扩容,同时感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自我。
心灵的自我在成长中就是一个被不断锤炼、杀死的过程,只要在承受范围内,死能量被转化,将会更强大。
性
心灵僻境:
对自身能量没有信心就会走向封闭,封闭是为了等待适合的时机再展开,但人往往会忘记,环境友好了仍然封闭。
心灵僻境是孤独的想象世界,虽可控,可满足自恋,但不真实,陷入时要鼓足勇气让自己回到关系中。
封闭与对策
太封闭的人都是因为最初发出渴望到被忽视,到失望,最后累计到绝望,能量死去成为心魔。
无论如何要找对的人不断发出渴望,也要觉知到自己的心魔,明白它们只是因为没被回应才死去的能量。
二生三
思维
思维在心灵模块中的角色与作用
心灵的三层结构
保护层
针对思维
幼小时很重要,能减少伤痛
每个人都有惯用手段
抽离
指责
更好的道理
伤痛层(感受层)
针对情绪和身体
直接袒露感受会带来羞耻感,所以不易做到
如果袒露,你不但不接住还攻击我,我就会觉得自己傻,所以博弈的双方都会试图诱惑对方先袒露,仿佛谁先袒露谁就输了一样。
真我
针对灵魂
真正的亲密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
心灵的过程
思维过程
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只因为易辨识、好传播,导致人会本末倒置,将自我等同于思维我
情绪过程
“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
比思维过程更加根本
我们惧怕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而之所以惧怕感觉,往往是因为它勾起了以前自己经历过的某件感觉不好的事情,最佳的做法是想办法打一口深入到潜意识和体验的深井,然后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中去做文章。现实中可以注意捕捉一些无意识的举动、或不自主的思维过程,以方便挖井。井挖好后,可以回到当时的场景中,在安全和被支持的情形下去体验当时堪称可怕的身体和情绪过程,让不能流动的死能量流动起来,有内在体验的变化带动投影,最后产生思维的变化。
身体过程
身体对事物的感知
向思维认同
人常犯的错是将自我等同于思维我
根本原因是全能自恋带来的控制欲
全能自恋认为我可以控制全世界,而思维、情绪、身体三个机制中,人能控制的只有思维,所以就会爱上思维,吧思维当成我,进而认同思维。思维的本质是自恋,自恋的本质是为了控制,而控制的根本法则是因为死亡焦虑。
思维太容易被别人灌入东西,因而大脑太容易被别人以控制思维的方式所控制
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有太多向思维认同的东西,不能辨析就会陷入其中
学会和头脑信条保持距离,用身体去聆听,也不能忽略情绪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理解
我认定你该如何对我,我就会把这个东西投身到你身上
你认同并按我认定的方式对我,你就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心理机制: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
投射性认同会忽略别人方法的合理性
投射性认同的两种逻辑
明逻辑:投射好,希望对方听我的
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屈自己,也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还以愤怒等情绪
暗逻辑:投射坏,把责任归咎于对方
投射性认同的种类
支配者玩权利游戏
我那么强,你就该听我的,不然就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关系
依赖者学会示弱
我如此软弱,你就该对我好,不然就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关系
迎合者学会奉献
我付出那么多,你就该对我好,不然就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关系
诱惑者唯性是关系的全部
我那么性感,你就该对我好,不然就是你破坏了我们的关系
思维之刀,痛苦之身
思维的判定就是刀
自恋导致的思维判定与外界的反馈不一时就会有痛苦的情绪,累积多了就是痛苦之身
小心那些引以为傲的品质,它们很可能是放不下的刀
刀放不下就会不自觉地重复追寻类似的痛苦,陷入轮回
投射与认同游戏就像要来我家挂衣服,抚平内心的钩子后,没地挂了,就会有变化
身体
身心分离
产生迟钝
假自我的人讲身体与自我切割
真自我被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
身体感觉变得不敏感了
追求纯净
假自我严重到觉得性、攻击性、自恋等生命力不好
退行隐蔽到纯净的追求哲学、理论等纯精神需求中
觉得一切又可控了,实际却是生活在虚幻中,身体被别人控制
真假自我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转
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
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现一致性,这就是命运
教会孩子说不,要学会用语言表达,不要因无奈而躯体化呈现
躯体化
心中积累太多死能量,情绪无法表达时,转而攻击身体,用身体来表达
觉知到痛苦的能量,感谢身体的帮忙,努力去外部关系中表达,就能解决躯体化的影响
躯体化衍生出具身认知观
思维过程、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互为隐喻、镜像
如怕冷是怕人际关系太冷了,怕热是怕人际关系太热了
潜意识的分层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类似于伤痛层的记忆)
集体无意识(类似于集体潜意识,像传统文化、习俗等)
阿赖耶识(灵的根性)
身体感知
扫描式冥想可以增强身体的感知力
身体感知力增强可以有效弥补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不再停留在思维层面
身体感知增强可以进入一种良性自觉状态,可以从情绪和潜意识入手去觉知
情感
依恋
依恋的理解
定义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对方打开
从小形成,就像好妈妈可以让孩子自由的使用我
晕车大多是因为依恋失败,产生失控感
对感情有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类型
回避型
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一贯冷漠的回应
安全型
我对你的渴望得到比较一致的回应
矛盾型
我不能从你那里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
没有形成依恋的对策
要看破自己心里的防御
外界是充满敌意的,我将倾向于控制一切,陷入自恋
外界是善意的,我会放下自恋,把我交给你,产生依恋
我的初心是永远在寻找你,这是生命原本的样子
一面试着对立完成一些事,一面寻找情感依恋
快意恩仇与纠结
人际关系的链接
我爱你(反之是我控制不去爱)
暗恋就是典型的负爱
我恨你(反之是我控制不去恨)
很多人因惧怕恨而把恨隐藏,不在关系中表达
可恨并没有消失,会转而攻击自己或关系
太追求清白无辜,太喜欢包办事情的人会把我很好留下,把你很坏投射给别人
我想了解你(反之是为了凸显自恋,破坏依恋)
警惕:知识不应该成为负知识,而应该用来增进与外界的深度情感
活着的两种状态
真实的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去碰撞、接触、感知、爱恨
就像现实中有真实的妈妈
抽象的活着是防止疼痛,躲开肉身,活在头脑的孤独里
就像陷入自恋中的头脑妈妈
头脑妈妈
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来对抗孤独带来的恐怖
好处
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的刺激,增加掌控感
相当程度的切断身体和情绪的链接,减轻内在痛苦
坏处
横亘在人与外界之间阻碍链接
就像容易感到烦的人通常也不敢去打扰别人,担心别人也烦
因为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很容易感知为超出承受范围
同时又没有在婴儿阶段建立起良好的依恋
所以头脑妈妈和假自体很容易将外界刺激感知为侵扰
所以只有投入到真实的世界中,撕裂开假自体才能疗愈
人际关系中的爱与恨
比昂理论
α元素(能忍受之物)
β元素(不能忍受之物)
α功能(容器,将β元素转换成α元素的功能)
文字是最大的容器,当心灵知识可以被文字表达时,就被容纳了
父母帮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时,就是爱
最可怕的人性总是先可以被忍受才能被谈论和觉知,这是α功能的好处
爱与恨
爱是容纳,看见与链接,恨是拒绝,否认与切割
爱而不得,最终变为不可被忍受、被认识的β元素,就转化成了恨
能被容纳,被看见,重新建立链接,就变成了α元素,就转化成了爱
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了焦虑,又是谁承接了焦虑
不敢表达恨
常会用表达爱来隐藏,但不去承认恨,不去表达,就无法成功转换
有相当好人的一面,更多是因为童年时你或者家庭处于被欺负状态,担心恨带来碾压报复
实际上现在已是成年人,时间空间都已改变,重新去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轻易被毁灭,应该适当表达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自体的虚弱
难以抵抗外界的敌意,害怕被毁灭
自身那么虚弱,容易引起羞耻感
因恐惧和羞耻导致不敢面对自己
不愿和强大者合作,会唤起羞耻感
容易有圣母病,用给予显示自己的强大
人可以接受身体的虚弱,难以接受的是心灵的虚弱,因为心灵我常被感知为自我
当坚韧缺乏时,我们需要去面对自体的虚弱,不然很容易有自我欺骗产生
和自体虚弱对应的是自体的坚韧,就是内在生能量的连续保持能力
关系中的爱与恨
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坚韧与虚弱就不那么重要,反之就非常重要
恨占主导的行为中藏着毁灭的可能,自体的虚弱和对客体的恨意构成了矛盾
自体通过表达恨意增强自己时会觉得自己坏,并惧怕破坏甚至毁灭关系或客体,因而倾向于压制恨意
要在不成为破坏行为的基础上表达恨意,从而掌握力量,最终导向保护、伸展自己,促进关系的链接
一念之转,你就是我
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别人身上
特别是我们最容易把自己的坏投射到别人身上
当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被照亮了
要重视那些稳定而有质量的关系,这些关系中你就是我的整个外部缩影,反过来也一样
三生万物
觉知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
觉知的力量
人不可能只按照一些简单原则健康幸福的活,有对就有错,二元对立会切割人性、妨碍觉知,阻碍圆满
觉知之光让黑暗就无所遁形,真正的觉知会立即带来一些改变,不但是对自身的了解,还伴随深刻的体验
任何我们觉得不对劲的事,背后都有原因,拥有觉知就可以去认识自己各种不对劲的背后原因
潜意识概念的提出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治疗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潜意识隐藏的就是不被接受的性欲和攻击欲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智识上的觉知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时代有各自的局限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容纳的事物越多,相应的社会层面的觉知,这个容器也是越来越大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潜意识的三个层面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弗洛伊德谈的主要是这个层面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这是荣格探讨的部分
阿赖耶识,蕴藏一切,佛教概念
意识和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意识部分,和藏在水下的潜意识比只是很小部分
正因为觉知的容器无限大,所以才能不断扩大范围,甚至触碰到潜意识的无限深渊
我们惧怕的就是生命力本身,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治疗刚好相反,方法就是觉知和容纳
当觉知不够时,越深入到潜意识就越怕,会压制人性,若一直保持觉知,就可能容纳,让能量流动
自我也是一个容器
自我也时一个容器,当事情基本在控制中,自体的各部分就能被自我容纳,反之,自我就可能瓦解
童年的的痛苦体验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它们会一直在,一直影响我们,通过觉知它们就可能治愈
要好好去拥抱自己的攻击性,就要去觉知恐惧与内疚
随着自己的性、攻击性与全能自恋被容纳在自我中,自我的容器就会扩大,自我、自体都会增强
让感觉在心中开花
觉知可以打破自我防御和头脑层面的保护,觉知发生后就要放下觉知,让感觉流动
觉知和我是联系在一切的,当觉知发生时总有一个我在觉知着,当它们一起消失了,就是合一状态
有些体验太美妙,我们就容易把这个视为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觉知和我都还存在,就不是合一状态
不断觉知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不断在认识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最终破解我的过程
集体意识的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集体意识就是被集体一直容纳的心灵内容,集体无意识就是被集体一直所拒绝的心灵内容
水面的小岛代表个人意识,小岛下面的陆地代表个人无意识,岛下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大到人类整体有集体无意识,小到每一种文化集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内集体无意识
不要将头脑中的东西当真理,也不要把所处的文化或时代观点当真理,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社会无意识
弗洛姆提出社会过滤器概念,只有通过社会过滤器的思想经验才能被意识,不能通过就被压抑到社会无意识
社会过滤器分别有语言、逻辑、社会禁忌过滤三种,会造成人的各种限制,制约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家族无意识
家族允许的心灵内容就是家族意识,家族不能面对的心灵内容就是家族无意识
家族历史的潜意识藏着很多不能面对的东西,因为超过承受能力,家族会选择把创伤时间压抑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家族中的创伤会传递,被家族系统视为异己而被否认的人,出于家族系统动力也会有后辈认同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
“意象对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进入潜意识深处的方法,探索时要抱着开放的心,允许一切发生、流动
在潜意识探索时,如果产生很大的恐惧,就不要生硬地跳入深渊,要慢慢来或找人指导,像禅修一样
人的心灵有觉知力、智慧和慈悲。觉知力决定你看到什么,智慧让你懂那是什么,慈悲让你能承受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
春节逼婚
从深层文化角度,春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我们得完成把“大祖先”的基因传下去的任务
现实层次中有深刻的烙印,就是人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一个家庭才能存在于社会与家族之中
心理角度看,集体主义文化下单独自己是破碎的,于是用构建家庭的表面完整去逃避自体瓦解
可控第三者应酬
应酬就是人心包裹着硬壳,没心、没温暖、没感情的付出却不能给对方想要的
应对应酬的方式就是积极的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
可控第三者就是在二元关系中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时找一个可控的第三方来复控
集体性自我带来的焦虑
东方的自我是集体性自我,春节中的竞争以及它们带来的焦虑都与此有关
集体性自我中有“大家长”和“所有人”两大超我。我们的行动有意无意就要追求它们的满意
受集体性自我的支配,我们会把自己和别人呈献给“所有人”,会比较、竞争,寻求对错评判
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向梦寻求答案
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向梦寻求潜意识的答案,这可能比意识上的答案更关键,可结合来看
睡前对自己说:某事困扰我,我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潜意识指导我,解梦用自由联想
清醒时自我防御机制紧密运转,本我和部分超我潜意识被防御掉。睡眠中自我防御机制会打盹
自我解梦的方法
梦很少会直接表达,因为潜意识要偷偷进入意识就要改头换面,必须要骗过自我防御机制才行
解梦法
当下解梦
不动、不思、不情绪,让体验想法自然流动,保持觉知
自由联想
找到梦中的一个信息,然后问自己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角色代入
想象自己进入了梦中的一个意象,成为了这个意象,然后感受它
梦与心灵一起成长
要重视常常出现的梦,试着去解读它们,如果梦境不断发生变化时,意味着心灵也在不断变化
解梦有两种,硬解梦是根据经验感觉说出分析,软解梦是让对象沉浸到梦中领悟,具体化技术
心灵成长是不断融合,但也意味着一些被严重压抑的东西会浮现,接受它们后容器就变大了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防御是将不愉快的某个或某些组成部分,如想法、感觉等一起移出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操作
自我防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有效保护自我这个容器,人类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防御
当自我的容量不够时,就不能容忍太危险的情感高能涌入,所以设置了自我防御的开关
觉知是好东西,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告诉对方怎么回事,切记不要轻易滥用抄后路的分析
归根到底,防御的是两个东西“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
要你命三板斧
男人容易使用“隔离”关闭感受,女人容易使用“压抑”关闭想法
要你命三板斧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有分裂、否认、投射组成
一个有现实感知的人有四种否认方式:本质否认、行动否认、幻想否认、语言否认
严重心理问题中会出现“透明幻觉”,一旦完全陷入其中,沟通就没可能,只能投射
当一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很容易破坏关系,对这样的人是要它们承认自己的坏,看到否认
切割与吸纳
复杂防御机制有两个:一是将心灵投射到外部世界屏幕,二是将外部世界吸纳到内在心灵中
向外投射“坏”时,容易发生“切割”,发生分裂和认同;向内摄时,产生吸纳,容易认同
投射和认同无处不在,我们的各种认识和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
常见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性机制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幻觉、投射性指责、泛灵论、去生命化、反向形成、外化、攻击性转向自身、分隔、凝缩、白日梦、搪塞、退行、升华、诱惑攻击者、合理化、理智化、本能化、自我功能抑制等。详见《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空间
创造你的生活空间
房子的隐喻
房子对个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隐喻:房子就是你的心
每人都需要心灵和地理空间,开或关是我的基本权利,这点确认才会有安全感,才会舒服
不被允许地理空间也会影响心理空间,会导致人们不能在意识中去落实想象,会缺乏创造力
安全空间
人最初都依赖父母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这是父母对孩子持续的关爱,安全感是安全空间的内化
活在一元世界的人谁都不信任,担心放下掌控后外界敌意会侵袭,会导致睡眠问题
当我确认放下控制时会遇到一个充满善意的你时,才能放下控制接受失控,也能安心入睡
让家成为真正港湾
家是最熟悉最有掌控感的地方,所以家会像温暖的港湾,可以让自己栖息
很多时候需要争取或战斗才可能赶走入侵者让家成为港湾,意识不到被入侵是不行的
修炼掌控力
人应该有掌控力: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暂时失控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恢复掌控
控制对婴儿来说是根本,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过渡客体及吸吮手指等事,这是孩子在形成掌控感
60分妈妈让孩子基本形成掌控感,有力量的爸爸和房子,孩子就可以释放活力,伸展自己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维护你的权利空间
任何员工都需要一个说了算的空间,就他的权利空间,如果要想他发挥他的能力就该赋予他
好单位会主动赋予员工权利空间,员工也要去争取这样的空间,做法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
做一颗永远成长的树
工作中失去了权利空间、生活中也生活空间就是双重精神绞杀
工作不能成为一切,生活空间不能被工作侵占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都会出现一对矛盾:个性化和社会化
社会中往往不乏有人想用个性化去改变体系,但最终却被体系所同化的例子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 人就越容易偏向生存做选择,反之就会偏向兴趣做选择
工作和生活都需要用本心和世界建立深度关系,最好是相当程度个性化同时又能社会化
工作空间的无情
当攻击性作为原始生命力涌现时,人的能量会很强,但因为没有包裹胶囊,能量也会反噬自己
不要让“我”被原型占据,要让一切人性的力量在“我”这个容器内进行
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工作空间的逻辑有很多不同,家庭中不能无情,应用珍惜规则,工作中可能更适用无情规则,可能更容易创办出好的事业来
宅
程序封闭与控制
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过度追求控制感容易陷入封闭状态,因为他人不愿意按自己规划的程序生活
程序、封闭与控制时宅比较明显的特征,宅着的空间构成了控制感,从内部可控到外部不可控通常有一个过渡,越宅的人,这个过渡空间越重要
宅是为了切断敌意
敌意是孤独封闭的想象,人内在的敌意会唤起外在敌意,连接后就可以破除
宅的人通常有无助和被害感,封闭自己既是为了抵御外在敌意,也为了锁住内在敌意不攻击
宅的解药只能是现实世界,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越封闭越累
做事最少,交际也最少的恶人会非常累,因为链接是最根本的渴望,压制它会消耗能量
宅的人把链接这个基本需求压抑到了潜意识中,为锁住内在敌意和避免想建交而不得的可怕感
孤独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构建关系在生命初期严重受挫,无数人把生命力憋在体内
去爱,去恨,或者有意义的忙,都是对"宅"的一种治疗
迟到、早到、拖延与权力
习惯性迟到是空间问题,有人会想尽办法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避免在别人的地盘中失去掌控感
习惯性早到可能是因为惧怕苛刻的你会不高兴,以此表示顺从。顺从的人也会用拖延来追求掌控,拖延就是他们对别人不满意的表达方式
社会关系中的权利意味太重,需要拖延或迟到表达对权利的抗争,所以守时很难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心理断乳的谎言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人从幼年开始就要不断地完成与父母的各种分离
与原生家庭分离后,人才能有这是我的世界,我所能说了算的主题感
三次分离:第一次是分娩,与母亲身体分开,第二次是3岁时形成个性,最后是与家庭分离
父性与秩序
父亲对孩子有三大功能: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留在家里陪妈妈、提供秩序和规则
在共同空间里需要建立并尊重规则,规则最好有神圣第三方的含义,用来约束每个人
规则和秩序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无爱的规则就是荒漠
从粘稠到清爽
出于共生的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度亲密,另一方面会有分离焦虑
粘稠不但体现在个人上,也体现在集体中,特别是在集体文化企业中,粘稠的被笼罩感会很强
个人文化企业中,容易将规则、界限、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边界,所以容易感觉清爽
听话、叛逆、感恩、背叛
一岁半到三岁以及青春期,孩子在这两个叛逆期积攒力量,以便能更好地进入到下阶段的竞争
所谓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孩子想做自己,这不是一个需要矫正的错误
想要孩子激情有创造力,就要鼓励他、尊重他,让孩子在他的空间里按己的规则行事
要给孩子叛逆与冒犯的空间,否则孩子只能被教导成有工具性的竞争力,而缺乏创造力
创造
创造来自臣服
如何有创造力的写作
真相就是存在,最深的存在就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只有深入触碰到水流,文字才能直击人心
有效的投入极为关键,当水流积攒得非常充分时,写作真的可以一气呵成
好的写作必须的品质就是真实,真实必然符合逻辑,影响力才会诞生
顶尖高手之所以顶尖不是因为高智商,是因为他们触碰到了自己领域的那股水流
容忍模糊
创造力强的人容忍模糊的能力都很强,因为创造就是创新,要从我不知道的模糊中诞生
想有创造力就要承认自我一“不知道答案”,进而能深入到潜意识中去触碰外部世界的本真
天才都不是在“创造”,只是在表达,他们只是一个媒介将宇宙中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
爱因斯坦的策略
天才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模仿的,虽然未必能达到他们的级别,但却能让人们受益
初级思维过程的语言是图像,次级思维过程是文字,图像可视为存在,文字是存在的符号系统
初级思维过程的问题是难以沟通,陷入到这个状态中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次级思维过程其实是符号系统,并非存在本身,依赖它思考会缺乏生命力,触碰不到真实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不能轻信头脑中已有的判断,最好是深入事物中让判断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尊崇此逻辑:身体、潜意识、备考之物在先,头脑、意识、思考在后,这才有创造力
臣服的动力
迪士尼的策略
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分割”: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
全然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会自然涌来,不能把现实需求变为主要目标
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能与更大的存在项链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所以梦想阶段最好把批评拿开
你在,我才能流动
内在水流需要一个稳定客体,水流是创造力,也是毁灭的源泉,我们担心流动会摧毁外部世界
依恋和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求,只有当臣服发生时,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如果希望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可以依恋的更加安全的空间
内在的批评者
创造力取决于感受流动的空间,有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两者是正相关的
原生家庭是最初外在空间,感受能被容纳就有创造力基础,反之就会被内在批评者的超我压制
当人展开想象,就是生命之水在流动,批评就是攻击,就是要去切断这股水流,听话就是远离
成年人想要恢复创造力,就需要聆听自己的感觉,试着持续的表达和追求它们,让流动持续
创造和扩容
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外在之物去修炼,也就是通过创造外物来扩容
只有真正的成就才能扩宽空间,想象中的世界并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心理空间需要现实去检验
人不敢去爱、去恨、去渴望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失败,为了避免挫折后的羞耻感
心理扩容的最佳时机是孩童时,因为年龄小,达成夸张目标所需的现实资源就越少
提升你的挫折商
控制与归因
衡量挫折商的第一个因素是控制,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势
控制感高的人面对挫折,总能积极面对,自信还能控制,低的人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归因是第二因素,高挫折商的人容易积极内归因,低的人容易消极外归因或自我归因
高挫折商的人会找出挫折的原因,改善它,安抚自己。低的人是归罪,攻击别人或自己,忽略改进的努力
延伸与耐力
延伸是第三因素,就是会否将挫败感延伸到其它方面,高挫折上的人低延伸,低的人高延伸
高挫折上的人即便受迫,也能积极面对甚至超越,低的人不受控蔓延,对其它领域也会污染
耐力是最重要第四因素,高耐力是高挫折商的特征,它建立在智慧、洞察、希望、乐观之上
格局就是一个人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压力
学习与转化
转化就是从挫败到强大的过程:一股死能量的侵袭带来的挫败感,被正视、消化变成生能量
转化的过程中智慧是看得见的,虽然它像是发生在自我一层面,但其实自我二作为一个容器的坚韧度更为关键
给自我腾挪出空间
巨压下,坚韧自我的人能对抗压力,为心智保持了空间;相反心理会被焦虑充满,失去理智
童年孤独乏爱的人追逐爱时,看眼前的好处就会扑上去,
乏爱之人遇难时,狭窄的心理只能让他们处理眼前一两步问题
提升挫折商的本质是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但挫折商也分领域,不可能时刻保持一致
创造与枯竭
男人的中年危机
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可以使作品或事业,如果没生,或质量太差,就可能患中年危机
人必须真实地活着才能碰触到存在感,真实会带来活力,可以免于中年危机和死亡焦虑
创造力最重要的是先创造生活,当真实地按照生命的感觉活着时,就是创造力真正的源头
疾病的隐喻
一个人的想象创造了他的现实,要深入到心灵深处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做自己还是按别人的意志而活,是人类共同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心灵,疗愈和创在理都来源于此
最大的创造就是遵从内心去建立专属的人生,如果偏离此方向,身体就会出各种问题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是指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却丧失了动力,原因有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是权利空间问题,工作中彻底失去权利空间沦为他人意志执行者时,就会失去创造力
习惯化是不再能体会和事情建立丰富关系的感觉。如能重复建立更深关系,甚至会产生心流
现实
单纯
越简单越复杂
简单时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御,是为了告诉自己我很好,以此回避自体虚弱带来的糟糕感
最简单的人选择最复杂的人,这是简单且自体虚弱的人走上复杂并增强自体的常规之路
活得简单的人要看到自己对道德的自恋,做真正对自己和他人好的人比简单信条的生活更难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幸福快乐的动力
好人逃避了什么
好人喜欢和坏人在一起是想既能赢得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可借“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权利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社会领域的焦虑,包括黑暗焦虑和弱小焦虑
如果不想再做打引号的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运用攻击性
中国式关系中的葵花宝典
如一个人既顺从又心甘情愿,很可能是启动了“自我功能抑制”这个防御机制,抑制了智商
太听话的人容易出现一种愚,人根本上是想做自己,听话的人相当程度放弃了这一根本动力
养育孩子时要给能接受孩子的本能喷涌,而不是顺从,成年人有时也需要这种感觉
输在起跑线
所谓叛逆其实是孩子想做自己,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大人如果压制就会破坏孩子的意志
人都想做自己,如在关系中无法做自己,就会选择内向与封闭,任何关系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就输在起跑线,顺从的人必须简单,一旦有复杂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再去顺从
从想象到现实世界
三重世界
婴儿出于孤独的想象世界,和妈妈与家庭的关系都可以视作过渡世界,社会是现实世界
共生关系是共享一个自我,不管谁离开都意味这个共享自我的死亡,各方都会产生死亡焦虑
婴儿容易从孤独想象进入过渡世界,满足需求就是建立关系,不能全部满足时婴儿会遇挫折
婴儿基本被满足又能恰到好处的挫折就是最好的链接,把孩子从孤独世界拉出需要无数努力
两条道路
人会面临两条路,是继续停止乃至划入到和母亲粘稠的过渡世界,还是进入到现实世界
成年人滑入孤独世界和过渡世界会越活越简单,但越封闭。进入现实世界会复杂但开放
多数人认为自己对别人的判断等同事实,这是缺乏检验的,必须得到佐证才可能是事实
现实检验能力能在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帮你放下想象,脱离孤独,与外部世界丰富交互
如何迈入复杂
自体弱小时敌意的感知会被担心其毁灭性,所以会拼命屏蔽,人会孤单活着,不能进入复杂
进入复杂的开始是能感知到外界基本是善意的,只会增强而不会破坏自体,这样才能敞开自己
围绕人的感觉去认可支持,鼓励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体,建立深度联系后再传递强硬信息就可行
强弱与善恶
自我和关系中都有两个维度,强弱和善恶。强弱指关系中谁强谁弱,善恶是指恨多还是爱多
人都想带着主体感展开生命,因此有强烈的竞争欲,会让自己在各种关系中与别人一较高下
自体虚弱时容易感觉羞耻,强大后有容易有罪疚感。在能充分活在爱的链接中时才可能化解
强弱与善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与自我、关系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复杂的人性
金钱的隐喻
金钱恐惧症
每次收入上有意外惊喜时就会慌张不适,意外惊喜越大,这种不适感就越明显
社会关系是共生,个人收入会由共生掌权者支配,收入高责任就大,会被剥削,动力会受损
共生关系经常有鞭打快牛现象,能干的人不断被加责,好处又有限,最好是谁挣的钱谁支配
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金钱最重要的隐喻是力量,钱多的人可支配的资源更多,所以力量会更强
力量的强弱可以延伸出谁高谁低这个维度,越自恋的人越在乎关系中的谁高谁低
人既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高,又不敢比别人高,最就是彻底平等
强弱的维度关乎竞争,金钱恐惧症就是强大恐惧症,惧怕自己特别有力量后会被嫉妒或惩罚
金钱与嫉羡
嫉羡是根本的死能量,逻辑是我创造不了也拥有不了好东西,掠夺也不行,全毁掉才比你高
最原初的嫉羡是对乳房的嫉羡,社会和文化中嫉羡过于浓烈,金钱恐惧、强大恐惧就会常见
暴富会突然增强人的自恋,会引发他人的嫉妒,对自己嫉羡还会恐惧,暴富的人常被钱控制
能处理好利益的的人会让人性变得更成熟,也代表能处理好强弱的力量维度和善恶的道德维度
升级生命尺度
不同的阅历和认知会导致不同的尺度,在做选择时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导致不同的人生格局
感知是丈量命运的尺度,不省察自己就会陷入轮回。有意识地改变需要通过觉知改变选择尺度
选择尺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物理性因素,包括金钱、时间、空间、关系与身体尺度;二是心理因素,包括阅历、觉知和想象尺度
从分裂到整合
偏执、分裂与整合
人性的复杂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断试图想把自己不想要的“坏”切割并投射出去
能直面、处理并适度整合“坏”,是人性成熟的标志,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路上
周岁前婴儿有两个心理位:三个月前儿处于偏执分裂位,三个月后的可以发展到抑郁位
偏执分裂位的个体为了保护“好”,会将被摧毁的体验和想象投射出去,有恐惧,没有内疚
抑郁位意味着整合,看到客体和自体都有好有坏,容易让人觉得不痛快,但现实功能增强很多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做好人时毫不犹豫, 下狠手时干净利落,而这一切都被当做促进善的一面,这是至高境界
即可A也可以-A,这是整合。只能A不能-A,相对分裂。不能A也不能-A是最有问题的心智
你可以展开你的任何一种人性,它们本来就是超越了“好坏”的,这也是最好的整合
可以执着,也可放弃
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这份哀伤让情绪、头脑、身体都接受这份丧失,这就是哀伤的过程
当哀伤过程没有很好地进行时,人的能量就会停滞在和丧失的较劲上,导致没心能量做其他事
人停留在偏执位是因为一元世界中的我感知到对方是敌意的,认输就是攻击自己,会有羞耻感
感知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偏执狂的感觉会让人失去灵活
最终整合
哀伤过程的深层逻辑是:外部世界的爱失去了,可它留在了内部世界,哀伤过程不能完成是因为我不想接受内在的痛苦,所以拼命想留住外在的爱。我们担心外在世界夺走所爱的人其实是担心夺走所爱之人的那份力量来自于我们自己
人性的冲突最深逻辑:我之外和之内的世界,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生能量多还是死能量多
全然的整合是一个人成为自己却无害于别人和社会,能看到世界或自体都是有好有坏的
自由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自我实现是那些拥有自主人格的人,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
只有当我被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可以更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
实现与非实现的区别:前者可以臣服于它人或其它存在的真相,后者只会陷入自恋的想象中
马斯诺觉得当基本需要匮乏时,人的心理能量就会集中在追求这些基本需要上
能活在存在认知和存在价值中的人多时因为他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了,可以不再执着
很多还处于零界点上的人,觉知和适当的满足就可以帮助他们从匮乏价值过渡到存在价值来
自我实现者的无畏能帮助他们看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本相,这也是自主者充满创造力的根本
怎样回归自主
自主人格是自我实现的前提,一个自主性被允许、被鼓励的早期环境有助于自主人格的形成
以下建议帮助回归自主:重建内部评价体系,倾听内心的声音,把每个人当做独一无二的人
创造力也是种人格,它与生俱来,控制性教育和太顺应社会会导致抛弃自主进而丢失创造力
最重要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创造你自己的生活
高峰体验
马斯诺发现那种发至内心深处的愉快体验,持续时间虽短,但深刻无比,他称为高峰体验
合一感就是头脑自我消失、时空消失。两条路达到:一是努力放下自我;二是努力成为自己
切克森密米哈赖的《心流》说心流体验与高峰体验相关,高峰体验就是级别很高的心流体验
在稳定容器内表达攻击性,容器是自我、关系、家庭等,当它被确认为流动的生能量就产生了
让情绪流动
让悲伤流动
悲剧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悲剧,在心中树立的墙越来越厚,最终导致心理问题
经历真切而纯粹的哀伤是告别悲惨过去的并经之路,直面不幸才能与之告别
哀伤流动必然泪如泉涌,心灵的洪水会冲垮心中的墙,不再去否认和较劲,就能解放
让愤怒流动
理解愤怒,搞明白它传递的信号是什么,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就能强大起来
生命力天然就带攻击性,当攻击性能展开时,如发怒时,生命力就得到了张扬
在任何领域都要能表现自己的愤怒,只有能表达愤怒和攻击性才能品尝到活着的味道
两种愤怒
愤怒有两种,好的愤怒能保护你的空间,促进关系的发展,坏的愤怒只能带来破坏
坦然面对愤怒会很快表达出立场和态度,沟通会高效,压抑愤怒的人会让沟通复杂低效
压抑愤怒的人会让愤怒以其他方式展现,当他们忍耐不住表达愤怒时,常会有破坏性的效果
学会直接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且是直接对着引起愤怒的人表达,相反可能收获更好的关系
让一切情绪流动
突破边界充斥着恐惧的舒适区,才能解释生命的真谛,越是恐惧的地方,越是藏着生命的真相
完美的付出者会感觉问心无愧,但这份内疚会转移到接受者身上,因而会让人逃离
复杂人性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深具价值,越是尊重这些情绪,让其流动,越是对关系的尊重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部分,当一切体验流动时才是幸福的根本
让欲求流动
没麻烦就没情感
好的活力状态有两个:一是情绪的自然流动。二是在表达需求与情绪时身体是协调放松的
怕麻烦大都是在生命早期的原生家庭中建立,父母欢喜地满足孩子才能让孩子去要爱,要帮助
活力流动起来后才能够享受到热情流动带来的美好感觉,对错与否有时并不重要
你的需求不是罪
怕麻烦的人表达需求是困难的,因为被拒会产生糟糕的情绪:羞耻、暴怒、失望、绝望与悲伤
坏人往往不能很好意识到“需要有罪”,只剩下“我有需要”,并不择手段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我们要看到自己围绕需要建立的负罪感,带着它去满足需求,然再后体验需求在关系中的流动
有需求就有罪恶感,但我们可在关系中流动一切,让欲求将彼此粘到一起,直到完全找到真我
让声音流动
要重视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要注意对别人的回应,表达与回应在人际关系中非常根本
一个人对世界的发生方式就是小时候被回应的方式,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幼童未来的沟通能力
不管过去如何都可试着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换,通过不断的投入,对这个世界持续发生来改变
呼吸的隐喻
流动是能量在主客体间的传递,凡涉及到内外部世界的关系都藏着是否能自由流动这个主题
呼吸的隐喻:呼入空气的方式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呼出的方式反映外界对自己的态度
提醒自己感知外界的恶意程度,通常不真实,那往往是自身对外界的分裂、否认加投射效果
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都需要有去毒化能力,让敌意在关系中呈现、表达、流动、转化
无常
无常是更大范畴的自由
我,是一个流动概念
人很害怕失控,觉得失控像是死亡一样可怕,这是自我的失效和死亡
突破狭小的我的控制,如果能接受失控导致的小我死亡,就可能发现更大的我存在
我是被构建的,有层次的,是会因为自我的破坏和死亡而出现升维的,不必太担心
让一切流经你心
渴望被看见的根本需求会让我们在受到别人屏蔽时,转而拒绝屏蔽了我们的人
能接住负面情绪,容纳消化,转为好信息再传递回去,就会处于一种流动顺畅的自由中
只有貌似能认识一切的头脑消失时,敞开自己全部的存在,我才能遇见你,形成我与你的关系
活在当下
放下头脑一,人会体验到和更大存在的链接,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好体验
极致体验的获得是很难的,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很长的坚持才能达到
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前,要特别重视情绪,觉知它们才能展开自己,不能轻言放下
头脑的伟大之处
当人没能力处理敌意和自体虚弱时,头脑的自我防御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这是伟大价值
无论是处理敌意还是自体虚弱感,都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时的头脑虽有些僵硬,但却非常适用
良知难欺,但头脑可绕过良知自欺,这种不敏感会带来更多行动和选择,所以别抵触头脑
别恨自己的任何一部分人性,让自己慢慢成长,先用头脑把敌意和自体虚弱等“坏”挤出去,逐渐形成“我基本是好的”这种感觉,以此构建一个内聚性自我,再吸纳那些被自己切割出去的坏,逐渐整合它们,同时放下自我一,甚至连内聚性自我都一起消失,体验到自我一后面还有自我二,这个过程才是应有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尼奥的选择
有意识主动选择时自由意志的证明,外部关系会内化到你的内心,这是根本良知在看着你
选择决定你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心灵世界,选择越黑暗越是执着小我的强大和存续,反之是坦然
衔尾蛇——无常的隐喻
人类乃至万物的进化就像衔尾蛇在吞吃自己,消灭自己,同时又不断生长,这是一个恒常
吞吃是原始敌意的开始,就像婴儿吞吃乳汁,最好的情形是母亲愿意用饱满的乳汁喂养
吃会制造毁灭这种的罪疚感是死能量驱使的,只有觉知到吃和个体的生灭而产生体验才能解脱
自性化是从生到死的英雄之旅
自性就是内在本性,有超越自我之意,指深入自我成为自己会发现有更大存在
偏执地去维护一个事物的生时,往往会变成不断制造死亡的魔鬼,但死亡总是不可避免
越维护小我的存续就越怕死,而完成自性化过程发现小我和大我相连,会变得更坦然
自性化过程不是只在头脑中就能完成的,需由我选择后,经由肉身和其它存在的碰撞才能完成
身体与选择
生命的意义在选择,选择会出现藏有死能量的漏洞,不做或少做选择确能避开,但会陷入封闭
大胆地去做选择,投入到渴望的关系中,展开生命,开放和感知身体,感知到身体这个测量仪
尊重身体信息就尊重了自体,就能透过自体触碰到根本存在,越不真实的活,越对不起这一生
作用力
保护层和伤痛层太厚会导致两个真我之间无法链接,这时思维就会发挥作用,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或将伤痛转嫁给别人。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