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这是一篇关于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思维导图,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编辑于2023-01-13 22:48:45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发明时间:隋唐时期。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局限性: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活字印刷术
发明时间与发明者:北宋、毕昇。
使用方法
烧制子模: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制版: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
印刷: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板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拆板:印完以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种类及发展
泥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木活字印刷术:继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了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铜活字印刷术:元朝中期出现。
历史意义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火药
发达的中外交通
概况
与前朝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原因
宋代: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元代: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表现
陆路交往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驿站: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海陆交往
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航线
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贸易: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影响
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入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