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螺旋体
关于螺旋体及相关疾病的知识思维导图,包括:是什么、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1-14 00:34:34 广东螺旋体 Spirochete
what
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革兰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细菌范畴
分类
分类依据:抗原、螺旋的大小、数目、规则程度、两螺旋间的距离
疏螺旋体属:螺旋稀疏、不规则,呈波纹状 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螺旋细密、规则 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螺旋更细密、规则, 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 钩端螺旋体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生物学性状
形态
细长螺旋状,两端尖直,可为锥形或圆凸形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螺旋体运动
运动方式×3
摆动身体:“蛇”,最常见的运动方式
收缩旋距移动:“爬虫”
旋转前进:依靠自己的长轴旋转,侵入人体最主要的方式
染色
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Fontana镀银染色:一般采用,螺旋体染成棕褐色,体粗易于查见
Giemsa染色法:可染成浅红色
病变标本直接检查:不染色新鲜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抗原
培养
1、在人工培养基上尚不能培养
2、在家兔睾丸内接种,可缓慢生长,保持毒力; 睾丸组织碎片中厌氧生长,失去毒力
3、采用棉尾兔单层上皮细胞,在微氧条件下可培养,只能有限生长,但可保持毒力
抵抗力——极弱
对干燥、热、冷尤为敏感
人是梅毒唯一传染源
离体1-2h将死亡
41度中1h死亡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1-2%石碳酸中数分钟死亡
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敏感
传播
1
先天性梅毒:胎盘、产道
获得性梅毒:两性的直接接触
2
直接接触:病人的病变或分泌物
间接接触:病人用过的物品
3
血源传染:二期梅毒患者血中含有螺旋体
医源性感染:在梅毒诊疗中个人防护措施不利
致病性
致病因素
降低机体免疫力
粘附组织
梅毒致病过程
分三期
第一期:梅毒感染皮肤黏膜 梅毒螺旋体在皮肤黏膜局部形成硬的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也叫硬下疳。
第二期:梅毒泛发期 先出现全身性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寒等。主要特征性表现是皮肤黏膜的全身皮疹,皮疹数目多,分布广,呈现对称性,触之有硬感,且有多种形态。
第三期:梅毒晚期 破坏性极大,病毒可能会入侵进入各个器官,出现各个系统的损害,不只局限于皮肤黏膜,需要尽早治疗。
反复隐伏
组织中磷脂粘附于螺旋体表面形成复合抗原,梅毒螺旋体抗原不能充分释放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梅毒螺旋体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吞噬细胞不能充分吞噬螺旋体
再发现象
PGE2
与螺旋体运动活泼有关
与螺旋体的形态有密切关系
一期梅毒的诊断
病史:病人发病前2-3周有性乱史
现病史:典型硬下疳的硬结期和溃疡期演变史。伴随硬下疳而发生的淋巴结横痃。
硬下疳的特征:硬韧的硬结、无痛,溃疡边缘整齐、内有脓性分泌物或脓痂,溃疡底部有肉芽组织增生。
螺旋体检查:涂片做Giemsa和Fontana染色,最好是做暗视野检查
血清反应:早期阴性、晚期阳性
微生物学检查
检查螺旋体
一期梅毒:取下疳渗出液
二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
镜检→密螺旋体
血清学实验
非螺旋体抗原实验
康氏反应:牛心类脂抗原+反应素
华氏反应:牛心类脂抗原+反应素+补体
VDRL实验(性病研究室实验)
提纯的心脂质和卵磷脂混合而成的试剂+反应素
大大提高实验的敏感性,在二期梅毒阳性率可达100%
免疫和治疗
减毒活疫苗
可以利用动物模型大量繁殖
活的监督螺旋体免疫动物,可产生免疫力
符合制备减毒疫苗的特性
抵抗力甚弱
抗原特性
不符合制备减毒疫苗的特性
可否产生足量抗血清
组织中磷脂粘附于螺旋体表面形成复合抗原
不符合
治疗
主要使用青霉素
钩端螺旋体
what
引起人、兽的钩体病,流行范围最广人兽共患疾病
“打谷黄”/“稻瘟病”
生物学特性
形态(暗视野显微镜):细长、圆柱状、一端或两端有钩
培养特性
科氏培养基(Korthof)
抵抗力强
湿土中可存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耐冷不耐热,56度10min/60度1min致死
于-30度仍有部分存活;4度冰箱14天生存良好
0.2%来苏;1:2000L汞;1%石碳酸……——10-30min内可杀死钩体
抗原构造 &分类
内部抗原: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群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
表面抗原:多糖蛋白复合物,具型特异性,钩体分型的依据
各血清群、型间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细胞毒因子:肌肉痉挛
溶血素:使红细胞溶解,引起贫血、出血、黄疸
内毒素样物质:是脂多糖样物质,引起发热、炎症、坏死
钩体病早期感染中毒症状 (三症三征)
三症
寒热:畏寒、寒战、38-40℃
酸痛:头痛、身痛
一身乏:全身乏力,必须停止工作/卧床不起
三征
眼红(眼球结膜充血、发红,无分泌物,无痛)
腿痛
淋巴结大
可引起黄疸,原因:
肝细胞损伤因素
溶血因素:胆红素
致病过程
钩体的传播方式
主要传染源:鼠类、猪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流行形式:雨水型、洪水型、稻田型
流行病学
7-10月发病占93%
15-40岁占71%
男性2:女性1
农民患病占80%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标本的采集
血症期:感染后约1周起,钩体从血流中迅速被清除
尿症期:肾为“免疫盲点”,因此直到恢复期一段时间内,尿内仍可有钩体排出
发病10天内——血液
2周后——尿液
有脑膜炎症状者——脑脊液
有眼部并发症者——眼房水
标本中钩体的检测
显微镜凝集实验:目前使用最广的钩体血清学实验之一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
免疫与治疗
消灭传染源: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水源,避免/减少与疫水接触
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对流行区的居民、矿工、饲养员、外来易感人员进行多价钩死疫苗接种(外膜疫苗)
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庆大霉素/四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