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七年级下册历史之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梳理,包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名著、明长城与北京城、小说和艺术三部分。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思维导图,介绍了英法再次发动清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土地的知识。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思维导图,介绍了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的知识。
关于欧洲的思维导图,分享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
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类别:规模空前的医药学著作。
成书过程
李时珍潜心钻研前人的药物学著作,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
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并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而成。
内容
药物种类: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
药方:所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
药物形态图: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药物分类: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播: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类别:科技巨著。
成书过程:宋应星公务闲暇时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的探究写成。
部门分类: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蕴含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绘图表述: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全面总结: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传播: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类别:科技名著。
规模:全书60卷,约70万字。
分类: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内容概要: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修筑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组成: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用途: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所用材料: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地位: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布局最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影响: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明北京城
修建基础:以元大都为基础,经大规模扩建改造而成。
在位皇帝:通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的明成祖朱棣。
修建时间:从1046年开始到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小说和艺术
背景
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成有了突出的发展。
小说
明代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代表作品
评价:明代的这三部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画艺术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许渭等。
子主题
概况: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代表人物:汤显祖。
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