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症状学
诊断学--症状学,包括发热/疼痛/水肿/黄疸/晕厥/意识障碍/咯血/呼吸困难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3-01-16 18:44:37症状学
发热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外生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甲亢
癫痫持续状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广泛性皮肤病变
心力衰竭
病因和分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全身中毒症状重
血象白细胞数
炎症指标
热程短
非感染性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一般无
血象白细胞数通常不高
炎症指标通常不高
热程较长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发热的热程
短程热
小于一个月
感染多见
中程热
1-3个月
感染、非感染均可
长程热
大于3个月
非感染
FUO
发热连续3周以上,体温大于38.5摄氏度,经详细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体温上升的方式
骤升型
疟疾
大叶性肺炎
败血症
流行性感冒
缓升型
伤寒
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热型
将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点连线形成的体温曲线,不同曲线形态称为热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幅度大,超过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隙热:体温骤升达到高峰,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或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相继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上升,交替出现。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及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
伴随症状
伴寒战
伴结膜充血
伴单纯疱疹
伴淋巴结肿大
伴脾脏肿大
伴出血
伴关节肿痛
伴皮疹
伴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液体积聚称为组织水肿,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不包括体腔积液和内脏器官的水肿。
疼痛
头痛
病因
眼疲劳引起的头痛
紧张性头痛
女性偏头痛
高血压头痛
感染或中毒引发的头痛
疼痛性质
三叉神经痛:发作性电击样疼痛;
高血压、血管性头痛:搏动样头痛
紧张性头痛
重压感
紧箍感
戴帽感
头痛出现和持续的时间
清晨或上午
颅内占位性病变
鼻窦炎
晚间
药物引起的头痛
伴随症状
胸痛
发生机制
放射痛或牵涉痛
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病因
胸壁疾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纵隔疾病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青壮年: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病等;
★★40岁以上者:心绞痛、心肌梗死、肺癌等。
胸痛部位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胸骨后或心前区,牵涉左肩背、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及小指。
食管、膈和纵隔肿瘤的疼痛也位于胸骨后
疼痛性质
疼痛持续时间
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疼痛:阵发性;
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
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长且不易缓解。
诱因与缓解因素
心绞痛:
诱因:劳累、精神紧张,
缓解因素:硝酸甘油含服,心肌梗死无效。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胸痛的区别
心脏神经症: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
反流性食管炎:服用抗酸剂减轻或消失。
伴随症状
胸痛伴吞咽困难-食管炎、食管癌
胸痛伴呼吸困难-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胸膜炎、肺梗塞等
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心梗、主动脉窦瘤破裂、大块肺梗塞
诊断要点
腹痛
发生机制参考胸痛
常见疾病
腹壁疾病
带状疱疹,腹壁挫伤等
腹腔脏器病变
炎症性:胃肠炎、胰腺炎、胆囊炎、腹膜炎
梗阻性:肠梗阻、泌尿系和胆系梗阻。
脏器扭转或破裂:肠扭转、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囊肿扭转、急性内脏破裂
腹膜粘连:术后或炎症后腹膜粘连;
脏器包膜牵张:肝炎、肝淤血、肝癌。
化学性刺激:消化性溃疡
肿瘤压迫与浸润: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
腹腔内血管疾病:缺血性肠病、腹主动脉瘤、门静脉血栓等。
胸腔内脏器病变致牵涉痛:
肺炎、胸膜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心肌梗死等。
全身性疾病:
尿毒症毒素刺激
急性铅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腹型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问诊要点)
腹痛部位
诱发和缓解、加重因素
与体位的关系
急性腹膜炎腹痛静卧时减轻,腹壁加压或改变体位时加重;
胃粘膜脱垂病人餐后右侧卧位疼痛加剧,而左侧卧位时减轻;
十二指肠淤滞症或胰体癌病人仰卧时疼痛出现或加剧,而前倾坐位时 消失或缓解
疼痛的性质
伴随症状
1 . 伴有黄疸 可见于肝及胆道炎症、胆石症、胰头癌、急性溶血等 2. 伴发热 如有高热或驰张热,常提示腹内脏器急性炎症或化脓性病变; 低热或不规则热,常提示结核或肿瘤等 3 . 伴呕吐 常见于食物中毒、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4 . 伴有腹泻 常见于肠炎、过敏性疾病、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5. 伴血便 如肠癌、肠套叠、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 6. 伴血尿 如泌尿系结石、肿瘤等 7. 伴腹部包块 炎症性肿块:阑尾脓肿、腹腔结核等 非炎症性肿块:见于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腹腔内肿瘤等 8. 伴休克见于急性内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等)、中毒性痢疾、急性 心梗等
腹痛发生的缓急
(1) 突然发生,常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胰腺炎、阑尾炎、尿道结石、内脏出血等
(2) 缓慢起病者见于溃疡病、慢性肝胆疾病、肠寄生虫病等。
意识障碍
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机制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晕厥
因各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
机制
自主神经调节失常,血管舒缩障碍、心源性脑缺血、突然发 生的脑干供血不足等
大脑灌注压取决于体循环的动脉压,任何引起心排出量下降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原因都可以引起晕厥
病因
临床表现
先兆:突然感到头昏、恍惚、视物模糊或两眼发黑、四肢无力
发作:随之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即恢复如常,起立行走,有的患者半小时以内可有全身乏力感
与眩晕相鉴别
晕厥和眩晕是完全不同的症状。晕厥发生时意识丧失。
而眩晕发生时,无论多么严重,时间多长,不应有意识障碍
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而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血清胆红素
正常
1.7-17.1umol/L(0.1-1mg/dl)
异常
胆红素代谢过程
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增高
以CB增高为主
病因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结合胆红素升高
肝细胞性黄疸
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为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泻功能均受损所致的黄疸,又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见于各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伴随症状
呼吸困难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呼吸运动,并可出现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因
主要为胸肺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呼吸道疾病
2.肺部病变
3.胸膜、胸壁疾病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表现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延长,可见三凹征,伴有干咳以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等上气道梗阻。
三凹征
发生于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三凹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缓慢、呼吸时间明显延长,伴有呼气性哮鸣音。主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或小支气管的痉挛或炎症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下气道梗阻。
混合型呼吸困难
肺和胸膜病变
重症肺炎
大面积肺栓塞
大量胸腔积液
气胸
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
1.劳力性呼吸困难: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缓解。重症伴有气喘、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3.端坐呼吸
平卧时加重,端坐位时减轻
中毒性呼吸困难
酸中毒性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
1.机制: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强烈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呼吸中枢。
2.特点: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
3.常见疾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中枢性呼吸困难:呼吸慢而深
脑出血、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等,呼吸变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
精神或心理性呼吸困难
特点:呼吸频速和表浅,暗示疗法
经暗示疗法,分散其注意力,或在睡眠中,可使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
血源性呼吸困难
咯血
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咯血和呕血的鉴别
病因
支气管疾病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肺部疾病
肺结核
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
血液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血病
血友病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咯血量
多次反复少量咯血,要警惕支气管肺癌
颜色和性状
铁锈色痰
肺炎链球菌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