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编辑于2020-01-19 03:22:26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内涵
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国家领导人脑海想的)
教育目的与方针
教育方针是总指导总方向(把国家领导人脑海想的用文字表述)
关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有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更突出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核心
出发点和归宿
主题灵魂
最高理想
根本依据
作用(导激调评)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协调、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国家教育目的(国家)
培养目标(学校)
课程目标(课程)
教学目标(教师)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主观
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孟子
卢梭
洛克
夸美纽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
马力坦
赫钦斯
奈勒
萨特
社会本位论
荀子
赫尔巴特
巴格莱
斯宾塞
涂尔干
孔德
柏拉图
凯兴斯泰纳
纳托普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具体的统一
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1957 毛泽东提出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6 《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5 《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99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根本性质)
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
传授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自主性
培养创造性
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使学生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发展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注重青少年人才素质几方面的培养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开放思维
崇高理想
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
端正办学思想
认真落实教育方针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研员: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 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
全体性(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要求)
全面性
基础性
主体性
发展性
合作性
未来性
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是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古代学校:官学、私学、书院, 现代学制的建立是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1902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1904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壬制定,癸实行 钦制定,奏实行
1912 壬子癸丑学制:资产阶级性质,蔡元培颁布。男女平等
学日本
1922 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学美国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三个结合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改革主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
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一批重点学校、一批重点学科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从层次结构看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从类别结构看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制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概述
学校的产生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产生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 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最早的学校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克雷认为,世界最早 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
学校组织的管理
沟通(基本途径)的功能
信息传递
控制
激励
情感交流
学校绩效是目标和尺度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成
观念文化
规范文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内容 (校风是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核心内容)
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特征
互动性
渗透性
传承性
教育制度内涵
广义是国民教育制度(核心和主体就是学制)
狭义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发展状况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文化传统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欧洲、英法德)最不民主
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
单轨制(美国)最民主
分支制(前苏联、中国)最科学 “Y”型学制 中间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标志是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