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笔记-百分之五的改变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编辑于2023-01-18 00:59:57 广东读书笔记-5%的改变
系统式的心理治疗
我们有时候把困难渲染得极其顽固,似乎尝试了所有办法,都解决不了。也许我们就不要去尝试100%的改变了,如果想要去彻底推翻重来,可能不太现实,不如我们就考虑怎么能让你的生活改善5%,当我们开始启动了一点点的变化的时候,发现变化其实像滚雪球一样,它会越来越大
复杂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你试图理解某个元素,不能不把跟它相关的元素也纳入进来
稳定是系统的核心特征,人和人之间构成的系统,每个人其实都在变,但从一个大的尺度(家庭、团队、国家、社会),它会构成某种稳定的形态
在系统里,个体的变化甚至存在与否没有那么重要
足够长的时间线上,系统的变化叫跃迁
系统论最早的提出者是贝塔朗菲(生物学家),他提出了“内稳态”的概念
比如:人体的体温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系统论被引入心理治疗的领域
MRI:心智研究所
很多问题是被一个无效的解决方式所在维持的
比如:拖延症,一般是通过在截止日的前一天晚上爆肝来解决问题,这个解决方式带来的是下次,甚至不用下次,就是当时,你发现你还有别的任务,但你会想无论如何我现在得犒劳一下自己,我得休息一下,然后就进入了下一轮的拖延
不是去改变问题 而是去改变一个无效的解决方案
案例:国外一对夫妻总是会吵架,咨询医生,医生问:你们是怎么吵得?会因为什么吵架?现在就吵一下展示一下。夫妻答:什么事都有,现在没有感觉,吵不起来。医生给了一个录音机,要求他们回去之后任何时候想吵了,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寄给医生,让医生听听怎么吵的。特别神奇的是,一个月后夫妻再来的时候,说这个月内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吵起来。每次想吵的时候,把录音机找出来,就不知道怎么吵下去了
只是调整了一点点,就在这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只是把原先一个剑拔弩张的吵架的环境,变成了在录音机前面两个人去表演怎么吵架的这样一个合作,然后整个关系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5%的改变,另外一面其实就是95%的允许、接纳
关于自我的改变
暴饮暴食的焦虑
暴饮暴食产生的根源
用吃来缓解焦虑或恐惧情绪
暴饮暴食又会带来自我否定,焦虑加重
情绪性进食:这个情绪来自什么?来自觉得自己不好看,觉得自己不自律,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出现了这种自我的否定、自我的惩罚,所以她又会用吃东西的方式来解决,最后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我越难受,我越要吃;我越吃,我就越是难受
5%的行动建议
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
试着找一天吃喜欢的东西,感受吃的乐趣
读者反馈
意识到自己从未体验过吃本身的乐趣
渐渐减少情绪性进食,焦虑得以缓解自律的困境
自律的困境
对自律的误解
将自律的状态作为终极追求目标
一旦无法达到自律的要求就会陷入焦虑
不要反思我为什么不是别人,先去看看自己在做什么
5%的行动建议
与其责怪自己不自律,不如去寻找真正的热爱
用每日一分钟的"自律窗"给自己心理暗示
读者反馈
一找到喜爱的事情,坚持不再是难事
一获得了正向强化,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
关于原生家庭的改变
亲人面前最暴躁
为什么控制不住与家人吵架
人容易将负面情绪投射在亲人身上
争吵有时候是我们内心负面情绪的外化
解决认知失调
5%的行动建议
不控制吵架,而是吵过后用行为弥补情感的伤害
读者反馈
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反而让情绪更平稳
"给父母倒杯水"的行为缓和了家庭关系
有的时候自己也说不出口道歉的话,但是我给你们倒杯水放在这儿(那意思就是别往心里去),我刚才是情绪上头
关于工作与理想的改变
越努力、越失败、越恐惧
挫败旋涡产生的根源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急迫地想跳出失败,会让焦虑加剧
比如说失眠,越想睡觉越睡不着
失眠最简单的应对方法,其实就是别睡了
5%的行动建议
不着急做改变,告诉自己,就这样也挺好
试着观察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后的改变
读者反馈
一旦接纳了现状,焦虑就会大幅度减少
放下执念后,更有动力去做别的有意义的事情
我是普通人,可我不甘心
不甘心情绪产生的根源
社会要求给普通人带来许多压力
大家都想要当好学生,当排名前10%或者前30%的人,那么后70%的人他们是怎么活的?
从数学层面上或者从事实层面看,绝大部分人最后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那些在心里边希望自己不普通、希望自己可以去取得一番成就的人也是如此,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特征
一旦无法成为所谓的成功者,会令人产生挫败感
5%的行动建议
接纳自己可以做一个普通人
给自己一个小时专门用来责备自己为何一事无成
有趣的一点是绝大部分人,当他真的得到了这样一个建议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再心安理得地去怪自己、去骂自己了。在系统治疗里边,我们把这个方法叫作“悖论的方法”,你如果真的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意义就被改变了
读者反馈
当我可以用一个小时自我责备时,自责的情绪反而减少了
虽然不能活成别人期望的那个样子,但当下的生活我已满足
关于亲密关系的改变
一沟通,就吵架
吵架产生的根源
争吵的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沟通方式不正确,容易积累挫败感
你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沟通不清楚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而是我们在沟通里积累了太多的挫败感,而我们把挫败感都当作我们俩(你这个人跟我这个人)之间的问题,其实不是那件事的问题
5%的行动建议
尝试用留字条、打手语的方式沟通
读者反馈
避免了语言上的争执后,轻松幽默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新的疗愈效果,修复了二人的关系
为什么总是我在管孩子
妈妈焦虑的根源
妈妈认为夫妻双方在育儿的付出上不对等
妈妈容易在父子或父女关系上投射自己的委屈
5%的行动建议
妈妈不再干涉爸爸和孩子之间的相处
退一步,做爸爸和孩子相处的观察者
读者反馈
发现爸爸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乐趣
发现丈夫在育儿上的付出,委屈感消失
关于人际关系的改变
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何我会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因为文化影响,我们的自我里面都包含了一部分来自别人的衡量、评价
5%的行动建议
将你认为的别人讨厌你的瞬间记录下来
观察这些瞬间是真实存在,还是只是自己的想象
读者反馈
当我成为生活的观察者时,我看待他人的方式更灵活了,不再用固有的想法去看待外界
金句
有时候家人对你的愤怒和指责,只是你内心声音的外化
自律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自律只不过是我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当中自然达成的一个状态
很多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痛苦和烦恼是由惯性造成的,根本没有想过后果我们就做了,做完了以后就产生了很多的冲突、烦恼
问题是被解决方式所维持的:很多时候,我们应对问题的方式,并不会让这个问题消失,会让这个问题重新出现。例如很多人应对拖延,就是在维持一个拖延的循环
系统治疗看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讲道理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是因为对方他听到了这个道理,立刻就会有思考、有行动,就会有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讲道理的人和听道理的人,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互补式的关系。可是也有一些情况,比如我们去讲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对方不能够去落实的时候,他就会去对抗这个人
有时候吵架这件事本身不见得是最伤人的,最伤人的是在吵架的时候说的那些狠话,当时表达的那些情绪,所有的愤怒宣泄出去之后,对方其实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你那一刻的情绪表达,但是对方把这件事往心里去了,这其实会更伤人。所以有没有可能在你吵完之后,你可以直接跟对方去表达:这只是我在那个时候的感受,我太难受了,我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宣泄情绪
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会有一个浅层次的反思,这个浅层次的反思就是我的失败主要来自不够自律。但实际上如果反思再深入一点,你应该想到的是,你为什么不爱这件事,你为什么没有热情,这个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所有的恐惧、焦虑、害怕,如果你告诉他说这样不行,得赶紧停下来,其实你就是在维持它。但是如果你告诉他没事、就这样、这挺好的,或者你顺着他往这个方向走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自己很快就没劲了,他就不会继续在旋涡里面打转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