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 《大般涅槃经》(上)
《大般涅槃经》在今天名气不大,但观点深刻影响了几大佛学宗派。它有个核心观点:把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作为带来业报的决定性因素。于是用“空见”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真谛,就会发现,杀人和用佛法度人本质上竟然是一样的。
编辑于2023-01-21 16:39:15 河南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5. 《大般涅槃经》(上)
既然无我 何来杀人
大般涅槃经
以“涅槃”为主题的经典,可以归入涅槃为主题的涅槃系
“大”表示大乘佛教,“般”表示般若,所以这部经典也可以归入般若系,和《金刚经》《心经》属于同一个分类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心经》讲“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都属于般若智慧下的见解
佛陀杀了人,而且供认不讳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无量
它是禅定的一种方式,在修这种禅定的时候,需要无差别地把众生当作观想对象,做到“慈、悲、喜、舍”四点。简单讲,“慈无量”就是博爱,“悲无量”和“喜无量”就是为众生受苦而悲伤,为众生得救而喜乐,“舍无量”就是对众生平等相
大迦叶(shè)问佛陀说:“之前您不是讲过,您前世做国王的时候修行四无量,杀了不少婆罗门,我就不理解了。那时候如果您真的修成了四无量,那就不但不会杀婆罗门,反而会像爱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爱他们;但如果您那时候还没修成四无量,那您杀了这么多人,早该下地狱了,为什么现在反而成佛了呢?您这种修为,好像还不如我师弟须菩提呢。”
佛陀解释:“我那时候是因为爱才杀的人,并不是因为心怀恶念。好比一对夫妻只有一个独生子,非常疼爱,这孩子犯了法,父母因为害怕就把他杀了。虽然杀了他,但不是怀着恶心去杀的”。
“菩萨的心态和这对夫妻是一样的,如果发现有谁诽谤大乘佛教,就用鞭子抽他们,或者杀掉他们,这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悔改。菩萨操心的是,只要能让众生修行大乘佛法,倒也不妨方便行事。
佛陀:被我杀掉的那些婆罗门死后堕入阿鼻地狱,就会生出三种反思
我这是在哪儿啊?这样一想,发现自己呆在阿鼻地狱里,有的是苦头要吃
我是从哪里来的啊?这样一想,就想到自己是从六道轮回当中的人道来的
我是遭了什么报应才下地狱的呢?这样一想,就想到自己是因为诽谤大乘佛教的经典,被国王杀了,这才下了地狱
等他们反省好了,明白事理了,对大乘佛教的经典生出敬仰之心了,立刻就死掉了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为什么这些人觉悟之后反而死掉了呢?
道理很简单,他们在地狱里死掉了,立刻转生到佛的世界,而佛国的平均寿命是“十劫”
所以佛陀又说:“我那时候给了这些人十劫的寿命,这怎么能叫杀呢?”
这就是佛陀杀人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佛教徒严禁杀生,这是最基本的五条戒律之一。非但不能杀人,连蚊子、蚂蚁也不能杀。佛陀杀人就能例外吗?
既然“无我”,何来杀人?
为什么不能杀生?
因为杀戮会制造恶业,任何理由的杀戮都会制造恶业,哪怕是国王执行国法,给十恶不赦的人判处死刑,或者将军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带领士兵杀死敌人,通通不应当
如果有坏人要杀你,你除了杀死对方之外没法自保,那你也不能杀人
难道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还要遭恶报?
“无我”的视角
把“无我”贯彻到底的话,就可以这么解释: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是想象的共同体,都不是独立实体,你把想象的共同体当成独立实体,这就是错误的执念
本质上看,你们所有人都是数不清的散碎的元素在数不清的刹那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分分合合。当你看到邻居家的美女正在被敌人伤害,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你其实看不到美女,你看到的是一堆“革囊众秽”和另一堆“革囊众秽”纠缠在一起,所以,你完全没有见义勇为的理由。
“四法印”当中的“有漏皆苦”视角
既然人生无论贫富贵贱统统都是受苦,怎么能说被爱的苦就一定好过被杀的苦呢?
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也好,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也好,本质上都是一个“苦”字,就算有一点差别,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谓杀人,意味着把五蕴当中的某一组转移到六道当中的另一个位置,仅此而已。佛陀杀了人,那又怎样?
小结
即便对于杀人这种事,佛教经典也各有各的说法。人未必不可以杀,杀人未必就是杀人,杀人也未必会遭业报
无间道到底在哪里
“尸体”到底指什么
问题
“如果有人掘地锄草砍树,把死尸砍成好几段,一边骂一边用鞭子抽,你觉得这个人会下地狱吗?”
佛教说恶贯满盈的人会下地狱,但地狱到底在哪儿?真的存在物理意义上的无间道吗?
什么算尸体?
如果刚刚你把我杀了,我死在你面前,那么我的身体肯定是一具尸体
但如果我死了很多年,只剩下一副骨架,这算不算尸体呢?
又过了很多年,我的骨架散落了,单独一个头骨算不算尸体呢?我的一束头发算不算尸体呢?
如果我死后被火化,我的骨灰算不算尸体呢?如果有人鞭打我的骨灰,该不该入罪呢?
事实上,到底怎样界定“尸体”,不同国家的刑法和司法解释各有各的明文规定
骨灰和死者的头发在中国不算尸体,但在日本和韩国就算
伍子胥鞭尸
对于伍子胥的复仇,古人一边倒地赞成,但对于鞭尸这个举动,有人就觉得太过分了
儒家最重视宗法伦理,所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后人看伍子胥,一般也都把他当成一位英雄看待,不太追究他的“侮辱尸体罪”
杀生三种与业报三种
恶念
大迦叶
“这个侮辱尸体的人肯定会下地狱,因为您曾经说过,即便对草木也不要动恶念,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因为动了恶念才堕入地狱的。”
佛陀
“善哉善哉,你说的很对,动恶念才是下地狱的原因,下地狱是动恶念的结果。我当初虽然杀了那些婆罗门,但我完全没动恶念,所以我是不会下地狱的。”
是动机的善恶,而不是结果的善恶,才能决定报应的善恶,所以怀着善念杀人是不会招来恶报的
杀生三种
下杀
杀死动物和昆虫叫作下杀
下杀会使人堕入地狱道、畜生道或饿鬼道,受下苦
因为动物和昆虫只具有很小的善根,所以杀掉它们造不成很大的恶业,恶报就比较轻微
中杀
杀人和杀“阿那含”属于中杀
凶手还是要堕入地狱道、畜生道或饿鬼道受苦,但受的苦不再是下苦了,而是中苦,从轻微的痛苦变成了中等程度的痛苦
“阿那含”是修行的一种段位,简单但不太准确地讲,阿那含相当于专科毕业,罗汉是本科毕业,菩萨是研究生毕业,佛是教授
上杀
杀父母和罗汉级别以上的佛教人士都属于上杀,会下地狱
这个地狱就不是普通地狱了,而是阿鼻地狱。“阿鼻”是音译,意译就是“无间地狱”,各种折磨永不停歇
无间地狱
须弥山是宇宙中心,最外缘的海上有四片大陆,分别是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地狱就在南赡部洲地下两万由旬的地方,面积有四亿由旬。由旬是里程单位,到底多长,说法不一。我们取比较小的数值“二十公里”来算,地下四十万公里就是阿鼻地狱
古代的印度人并不知道地球的平均直径还不到两万公里,佛经里讲到的时间和空间经常很夸张
小结
《大般涅槃经》有个核心观点:把行为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作为带来业报的决定性因素,还把杀生分为下杀、中杀、上杀三类,分别对应下苦、中苦、上苦
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问题
如果说杀人者的杀人动机决定了自己会不会遭受恶报,那么被杀者的善根会不会同样决定着杀生者的业报呢?
“杀人”和“杀掉没有善根的人”会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吗?
又怎么判断哪些人是人,哪些人不是人呢?
杀一阐提就不是罪业吗
一阐提
善根
早期佛教讲“六根”,其中并没有这个“善根”,但到了今天,“善根”已经变成大家很熟悉的一个词
“善根”是和“佛性”高度相关的概念,在《大般涅槃经》里,“佛性”是一个人能否成佛的绝对必要条
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善根,也就是完全没有佛性,这种人叫作“一阐提
上一讲简单讲过“一阐提”这个概念,它是梵语的音译,有些佛经从意思上翻译成“乐欲”,也就是乐于五欲的人
五欲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五欲也有另外的解释,分别是财欲、淫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佛陀杀婆罗门属于哪一种呢?
婆罗门都是人,但不是佛教徒,所以佛陀应该犯了中杀。按照相应的业报标准,要堕入地狱道、畜生道或饿鬼道受中苦。但佛陀显然没受这种报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佛陀:“那些婆罗门都是一阐提,杀一阐提并不构成罪业,所以不受恶报。”
乐于五欲的人就是一阐提,这种人连一点善根都没有,永远跳不出六道轮回
如果你杀掉一阐提,也算不上伤害了他们。因为你无非是把他们从一个火坑踢进另一个火坑,他们继续轮回去了,生活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既然你并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所以杀掉他们就不会构成你的罪业,你不会因此遭受到恶报
《大般涅槃经》更看重一阐提身上不信佛的特点,说他们不可救药。从上下文来看,“喜欢诽谤大乘佛教”才是一阐提这种人的核心特征,而这正是婆罗门常做的事。
信等五法
所谓“信等五法”是指修成佛法的五项基本条件,分别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具备这五种根苗,也就具备了成佛的潜质
被杀者的善根决定着杀生者的业报。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多少也有一点善根,所以杀死蚂蚁会有轻度的恶报
一阐提虽然是人,但因为完全没有善根,所以在业报的天平上,他们的生命比蚂蚁还轻,等于零。“死有轻于鸿毛”,在字面意义上竟然完全成立。所以杀一阐提不是罪过,无论杀多少,无数个零加起来还等于零
金刚怒目
世俗政权
佛教要想弘法,常常会去寻找世俗政权的支持,能让国王或者皇帝信佛就最好不过,但有哪个国王和皇帝的手上不沾人命呢
如果总跟他们说杀人注定下地狱,天天不是进油锅就是下火海,哪位统治者愿意听这种话呢?
方便行事
佛陀
“如果发现有谁诽谤大乘佛教,就用鞭子抽他们,或者杀掉他们,这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悔改。菩萨操心的是,只要能让众生修行大乘佛法,倒也不妨方便行事。”
所谓方便行事,其实有一点不择手段的意思,这是希望世俗统治者能够承担起为佛教护法的角色。既要有菩萨低眉,还要有金刚怒目,能行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最值得俗人留意的是,虽然很多宗教都有着“不可杀人”的戒律,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貌似不会产生任何歧义的一句话,解释起来却可以千差万别。通观世界历史,到底谁才是“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谁是人?
但异教徒是不是人?很多人相信他们不是人,而是魔鬼。
黑人是不是人?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贩子也不觉得他们是人,把他们看成介于人和猩猩之间的物种,离人很远,离猩猩很近。
鹦鹉是不是人?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唐,但人类学家发现某些土著相信自己就是鹦鹉,和其它鹦鹉是同类。
被施了巫术的人是不是人?在某些部落里,这些人虽然还是人,却是被当成死人看待的。杀掉死人算不算杀人呢?这话本身就不成立,因为死人是不可能被杀的,所以杀掉被施了巫术的人不算杀人。
“祖国母亲”是不是人呢?我们知道这只是拟人的修辞,但“大地母亲”是不是人呢?确实有过印第安先知把“大地母亲”真的当成母亲,所以坚决不肯耕地,因为耕地等于用一把刀撕开母亲的胸膛。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标准。儒家文化以周礼为标准,婆罗门文化以种姓为标准,佛教从主张种姓平等发展到众生平等
但我们从《大般涅槃经》里看到,众生以善根为标准,没有善根的一阐提,哪怕是人,哪怕是在世俗生活里有身份、有权势的人,也不如一只蚂蚁
小结
杀一阐提之所以不算罪过,不受恶报,是因为一阐提毫无善根,比蚂蚁还不如
一个从异端到先知的高僧
顽石点头
佛陀认为杀了不信佛教的婆罗门不算罪业。可是中国学者型的高僧竺道生,在认真钻研《大般涅槃经》以后,说一阐提也能成佛,而且行善得不着善报,这可炸锅了
竺道生
竺道生虽然以“竺”为姓,但不是天竺人,而是祖籍河北的汉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伶俐,跟着高僧竺法汰出家。竺法汰是前边出现过的人物,他和慧远一起组织大论战,批判“心无义”,是佛教界的名人
名师出高徒,竺道生年仅十五岁就够资格登坛说法,后来他游学长安,拜天下第一名僧鸠摩罗什为师,成为后者门下最杰出的四大弟子之一。竺道生特别有钻研精神,所以成长为学者型的高僧
当时《大般涅槃经》刚刚推出法显等人翻译的中译本,那时候书名译成《大般泥洹(huán)经》,“泥洹”是“涅槃”的另一种音译。法显本并不是全译本,仅仅译出了全书开头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一小部分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鸠摩罗什
翻译佛经,偏重般若经典,《金刚经》的第一个译本就是他的作品
《大般涅槃经》里的佛性论、顿悟成佛论和《金刚经》里的“无相论”一起变成了《六祖坛经》的理论基石
从佛学分类体系来看,《大般涅槃经》可以归入涅槃系,《金刚经》明显属于般若系
顽石点头
讲般若系经典的高僧叫作般若师,讲涅槃系经典的高僧叫作涅槃师。竺道生虽然是鸠摩罗什的高徒,但后来以讲涅槃经典成名,但他不仅仅是涅槃师,而是“涅槃圣”
《大般涅槃经》的法显译本对一阐提很不友好,但竺道生偏偏从字里行间发现疑点,认为经文里边更有基础性的纲领应该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阐提既然在众生之列,当然也有佛性,有佛性就有解脱成佛的潜力
当时的涅槃师更不能接受他的说法。于是大家合力打击异端邪说,不仅要对事,还要对人。竺道生就这样被赶出了僧团,还被迫远走他乡
他倒没有走得太远,只是从南京来到苏州。传说他在苏州虎丘向石头传道,当说到一阐提可以成佛的时候,石头纷纷点头称是,给我们留下了“顽石点头”这个掌故
竺道生是幸运的,因为就在不久之后,北方高僧昙无谶(chèn)的《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流传过来,明确讲到众生都有佛性,一阐提也能成佛。大家钦佩竺道生的理论洞见,异端就这样变成了先知
矛盾
你可以回顾一下“佛陀杀人事件”的前前后后,你能感觉出这段内容里边有对一阐提的任何宽容吗?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大般涅槃经》这样一部长篇大论型的佛经并不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次成型的,烧脑的内容又多,难免前后有一点矛盾,瞻前的时候顾不了后
印度的大乘和小乘曾经有过极其尖锐的对抗,彼此之间的敌意甚至高于对外道的敌意。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大般涅槃经》里的“一阐提”概念是专门为小乘佛教的信徒量身定做的
后来环境变了,不但世俗政权开始支持大乘佛教,小乘的信徒也纷纷倒戈投诚,所以大乘这边才松了口,在晚出的经文里表示出怀柔态度,给了一阐提成佛的机会
庐山慧远
现在不但蚂蚁有机会成佛,一阐提也有机会成佛了,你当然可以追问一步:“植物能成佛吗?细菌和病毒能成佛吗?石头能成佛吗?”
禅宗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从佛性论上理解,这就是说植物也有佛性;当然还可以从般若空观来理解,佛法的真谛会在自然界当中显现
竺道生
善不受报
竺道生反对的这个人,就是南方佛教界的大名人、常青树,慧远大师
当时北方有鸠摩罗什讲“空”,南方有慧远讲“有”,和政治版图一样南北对抗
小结
在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空”和“有”孰是孰非成为佛教界的一大争议问题
中国人喜欢的业报理论
问题
东晋的大军阀桓玄问庐山慧远:“人的身体是‘四大’的动态聚合,不灭的灵魂暂住在身体里边,如果杀人,灵魂是杀不死的,而杀掉肉身无非是让‘四大’换一种聚合方式。人既然杀不死,为什么佛教还认为杀生会下地狱、受重罚呢?”
“中国化”和“去中国化”
中国人的世俗倾向很重,对生死格外在意。而那些真诚相信轮回活着天堂的人,自然会看淡生死。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
强权政府也总想搞意识形态输出,合适处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因为只有被人接受了你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才容易被你预测,大家有了矛盾才更容易坐在谈判桌上协商解决,利益的补偿和交换才更容易达成。
慧远作为佛教徒,对儒家和道家典籍也相当纯熟,所以他讲的佛法特别有中国风格,像中国的普通人一样看重生死,很容易被同胞接受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慧远对“人”和“四大”关系的理解有一个远超佛陀本人和历代高僧的地方,也超过了庄子,那就是他模糊地认识到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慧远最了不起的见地,就在于摸到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的边儿。他之所以没能深入进去,没能真正看清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他太执着于“识神”,也就是“灵魂”这个概念了。必须承认灵魂不灭,才谈得上三世因果。
《三报论》
现报
你做的善行/恶行在今生今世就能得到报应
生报
报应发生在来世
后报
报应发生在来世之后的任何一世,也许是百世千世,但无论相隔多久,报应一定会落在你的头上,无论你祈祷也好,耍聪明也好,都躲不开
严格来说,报应并不是落在你的“头”上,而是落在你的“心”上。必须承认灵魂不灭,才谈得上三世因果。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量变在积累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会酿成质变。一堆皮肉和骨骼的集合不等于一个活人
“诸法无我”也好,“般若空观”也好,都是把整体当成了部分之和,要我们把整体看成无数个零件的因缘和合。
小结
慧远最了不起的见地,就在于模糊认识到“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慧远的业报观点奠定了中国老百姓对佛教最主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