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中哮病的章节内容,其中包括定义、源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重要的辨证论治等等,可以在复习或者预习的时候使用,方便快捷,一目了然,重点内容已经标注出来
针灸疾病的治疗方案思维导图,包括:分布位置、经脉、痿症、补母泄子法、流注次序中、经络中脏腑、头痛腰痛。
金匮要略分类及原文速览之呕吐哕下利,主要包括:胃反、呕吐、啰、下利。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金匮要略分类及原文速览,主要包括:提纲、风水病、机风、水主证、风水鉴别、皮水与其他、水病治法、证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哮病
定义
又称哮证,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而喘未必兼哮,为与喘证区分,故定名为哮病、哮证
源流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本病始有“喘息”之类的记载,与本病发作特点相似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东汉时期,张仲景称之为“上气”,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分 “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病因病机
发病的宿根为“痰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 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气道挛急”
外邪侵袭——气候变化为哮病发作的主要诱因
饮食不当—— 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情志刺激——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犯肺;肝气郁结,津液失布,凝而成痰;肝郁化火,炼液成痰;肝克脾土,脾失健运,酿液为痰
体虚病后——幼儿哮病往往由于禀赋不足所致,称其幼稚天哮;素质不强者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
病理变化
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有寒哮、热哮之分 1、哮因寒而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寒哮; 2、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3、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由实转虚
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为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痰鸣气喘;在间歇期以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为主——短气、疲乏、轻度哮证;若哮病大发作,或发作呈持续状态,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严重者可发生由哮致脱危候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 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 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鉴别诊断
1,喘证: 均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喘指气息言,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证是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支饮——虽然也可以表现为痰鸣气喘的症状 多由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 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哮病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
辨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
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 稀薄色白,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 易发,形寒畏冷;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 紧或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
热哮
临床表现:气促息涌,咳呛阵作,喉中哮鸣,胸高胁胀,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咳痰色黄或色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
缓解期
肺虚证
临床表现:喘促气短,语声低微,面色白,自汗畏风;咳痰清稀色白,多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淡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益气 代表方:玉屏风散
脾虚证
临床表现:倦怠无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痰多而黏,咳吐不爽,胸脘满闷,恶心纳呆;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六君子汤
肾虚证
临床表现:平素息短气促,动则为甚,呼多息少;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辨证要点
1.辨发作期与缓解期
2.辨寒热
治法方药
哮病治疗应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缓解期应扶正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