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农业重要地位与农业经济重要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农业重要地位与农业经济重要理论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阶段主题和第二节、农业经济重要理论和应用。
编辑于2023-01-28 17:26:01 贵州第二章 农业重要地位与农业经济重要理论
第一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阶段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1、农业是人类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养料的主要源泉。
2、农业是工业重要的原料来源。
3、农业部门是工业化重要要素的提供者。
4、农业部门是其他产业部门的重要市场。
5、农业对于农村地区贫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表现在四个方面
1.1 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就是对基本民生的基础保障
1.2 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减弱,农业提供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
1.3 农业功能不断延伸,重生产向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扩展,对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1.4 农业供给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举足轻重,农业供给实现从低复杂度向高复杂度的转变是农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迈上1.3万亿斤。
2.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
3.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4.2021年一产增加值83086亿元,增长7.1%;GDP比重7.3%,较2020年下降0.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一)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发生条件,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方式,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
子主题
(二)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发展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的生产技术
2.产业化的经营形式
3.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4.优良的生态环境
5.多样化的经济功能
6.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
1.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2.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
3.农业利益关系现代化
(三)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
农业现代化理论三个体系
1.经典现代理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世界现代化进程。
2.后现代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经济社会进入新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即后现代发展阶段。
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社会化的现代化进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个阶段是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第三个阶段是由知识社会向未来社会转变。
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以机械化和商品化为主要特征。
2.第二个阶段:由追求产量增长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持续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
3.第三个阶段: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转为主要依靠技术和信息两种要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及发展
(1)2014年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取向已经由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生态综合衡量。
(2)2015年八部委《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3)2016年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4)2021年六部委《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搭建先行先试平台,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5)2021年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共计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与农业现代化所处阶段
阶段:处于追求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第二阶段。主要目标包括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局面人均纯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机械化、生物化、智能化为手段。
目标:1.稳定农业生产;2.提高农业质量效益;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社会化资本投向农业农村;6.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
主题
第二节、农业经济重要理论与应用
一、技术进步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技术进步理论
1.技术进步的定义: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子主题
2.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2.1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将“增长”与“发展”区分开来,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仅是有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没有产生本质上的变化,不能称作经济发展。潜在创新发函三是通过体系内部产生的另外一种形式的经济变化。技术创新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制造新的产品;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新的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五是形成新的组织形式或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2.2 经济增长理论。
(二)技术进步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技术扩散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2.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
3.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1.人口可持续
2.经济可持续
3.社会可持续
4.资源和环境可持续
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业产能稳步提升。
2.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目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3.合理保护耕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4.节约高效用水,保证我国农业用水安全。
5.健全可持续发展体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一)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一是剖析城乡分离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致使工业和人口集中于城市。
二是分析城乡对立后果。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三是指出城乡融合路径。两个条件,一方面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大工业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结合起来。
(二)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1.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2021年,城镇化率64.72%;第一产业就业比重25%。
2.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1)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当尖锐。
(3)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尚未建立。
(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5)乡村衰退日益加剧。
3.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
(3)推动农产三产融合发展
(4)建立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体系和巩固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