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中药和中药临床应用
根据2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整理《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内容。此为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的第一节,包含中药性能与功效、中药炮制、中药配伍和方剂等基础知识概述。
编辑于2023-01-29 10:06:17 福建省模型工具是可以让你最快捋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文整理企业战略与业务分析的各种分析模型,包括:CPM模型、波特五力模型、PETS模型、SWOT模型、VRIO模型等等。非常适用于企业公司各项总结分析报告以及相关考试学习记忆。
迄今为止,迪士尼一共有12位官方公主,本图中的迪士尼公主并不泛指迪士尼系列中出现的所有公主,而是官方认定的公主。根据官方所给资料整理出了12位公主的公主档案,不管是作为儿童睡前读物还是迪士尼乐园旅行前的攻略,都是很完整的图文资料。
根据202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中药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整理而成。中药鉴定共12个小节,考试中占比35-40分。考纲要求:各类药物的彩图、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形状鉴别、显微鉴别等等。题目简单但记忆量较大。需要图文结合 联想记忆 口诀总结来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本图将官方彩图 鉴定核心考点以及中药二功效相结合,一图多用,高效记忆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模型工具是可以让你最快捋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文整理企业战略与业务分析的各种分析模型,包括:CPM模型、波特五力模型、PETS模型、SWOT模型、VRIO模型等等。非常适用于企业公司各项总结分析报告以及相关考试学习记忆。
迄今为止,迪士尼一共有12位官方公主,本图中的迪士尼公主并不泛指迪士尼系列中出现的所有公主,而是官方认定的公主。根据官方所给资料整理出了12位公主的公主档案,不管是作为儿童睡前读物还是迪士尼乐园旅行前的攻略,都是很完整的图文资料。
根据202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中药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整理而成。中药鉴定共12个小节,考试中占比35-40分。考纲要求:各类药物的彩图、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形状鉴别、显微鉴别等等。题目简单但记忆量较大。需要图文结合 联想记忆 口诀总结来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本图将官方彩图 鉴定核心考点以及中药二功效相结合,一图多用,高效记忆学习。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
汉代 不详 365种
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 陶弘景 730种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
称《唐本草》
唐代 长孙无忌 李勣 苏敬等22人 850种
首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
我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详实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法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其中新增716种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
当代 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药物8980种
全书34卷,前30为中药,后4为藏药 蒙药 维药 傣药
七、中药体内过程及中药药理毒理
中药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
吸收
口服给药吸收部位主要是胃肠道
分布
代谢
主要部位在肝脏
排泄
主要经肾排泄
消除
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肠胃液的成分和性质
酸酸碱碱促吸收
酸碱碱酸促排泄
胃排空速率
其他
药物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相似相溶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透过细胞膜
分子型(未解离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透过细胞膜
药物的溶出速度
难溶性固体药物,药物的溶出可能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亚稳定晶型可以加快药物溶出,促吸收
剂型因素
固体制剂的崩解与药物溶出
剂型
口服剂型吸收快→慢: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不能透过血管壁,游离型药物能自由向组织器官转运
合并用药,药物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可改变药物分布
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
脂溶性药物能迅速进入脑
胎儿长大,血-胎屏障对药物的通透性增加
孕妇严重感染、中毒等,胎盘屏障作用降低
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给药途径
首过效应
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
生理因素
药物排泄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
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
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
含义: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一级速度过程 (一级动力学过程)
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零级速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转运速度恒定,与浓度无关
静脉滴注
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速度过程或米氏动力学过程)
隔室模型
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生物半衰期(t½)
药量/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
体内药量X与血药浓度C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V=X/C)
没有直接生理意义
V数值大小反应药物的分布特性
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V小;亲脂性药物,V大
对于一个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
体内总清除率(TBCL)
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
可称为清除率(Cl)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应用Cmax、Tmax和AUC三个指标全面评价
生物利用程度(EBA)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表示
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AUC的比率
绝对生物利用度:试验试剂与其静脉注射的参比试剂的AUC的比率
生物利用速度(RBA)
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快慢,常用血药浓度达到峰浓度(Cmax)的时间(Tmax)比较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快慢
生物等效性
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摩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药物动力学主要参数(AUC、Cmax)进行统计
中药药理、毒理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同时中药药理作用还具有多样性、双向性与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中药药力研究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中药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为辩病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为中医辨证论治加特效药提供依据
中药毒理学
阐明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用药剂量,有毒成分的含量及限量测定
规定出大毒、小毒及有毒中药的LD50或最大给药量范围
确定每种有毒中药的主要毒性成分及次要成分,及这些物质在体内可能存在状态和作用靶点以知道临床合理用药
搞清中药中毒的机制,明确肿毒诊断,确定合理的解救措施,从而保证安装用药
六、中药剂型
剂型分类
按物态分类
液体剂型
涂膜剂
固体剂型
半固体剂型
糊剂
气体剂型
按分散状态分类
真溶液型药物剂型
低分子溶液 甘甜的溶液许久留香
芳香水剂、溶液剂、甘油剂、醑剂
胶体溶液型药物剂型
乳浊液型药物剂型
混悬液型药物剂型
洗剂
按制法分类
浸出制剂
无菌制剂
注射剂、滴眼剂
按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分类
经口服给药的剂型
经直肠给药的剂型
经注射给药的剂型
呼吸道给药的剂型
经皮肤给药的剂型
经粘膜给药的剂型
舌下片剂
剂型与疗效关系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硫酸镁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
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
安全风险高→低: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外用给药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靶向
剂型选择的原则
满足药物性质的需要
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制剂
满足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
急症患者选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
慢性病患应选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
满足“五方便”的需要
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
五、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第三章详细讲解
生物碱、有机酸、苯丙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三萜皂苷、甾体皂苷、强心苷、鞣质、蛋白质和多糖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
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成分提取方法
溶剂法
不加热
浸渍法
适用遇热不稳定或含大量淀粉、胶质、粘液质的
常温或温热,出膏率低
类似“泡茶”
渗漉法
适用遇热不稳定
不断添加提取溶剂,消耗溶剂大,费时,操作麻烦
类似“泡酒”
加热
煎煮法
水为溶剂
回流提取法
有机溶剂
连续回流提取法
有机溶剂,常用索氏提取器
适用对热稳定
其他
超声提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时二氧化碳
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可挥发,不溶于水的成分(挥发油)
升华法
适用具有升华性的成分
樟脑、咖啡因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成分分离方法
溶解度
结晶、重结晶
溶剂沉淀法
水提醇沉法,去除多糖、蛋白质
醇提水沉法,去除树脂,叶绿素
酸碱沉淀法
酸提碱沉法,提取生物碱
碱提酸沉法,提取黄酮、蒽醌
沉淀试剂法
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
液·液萃取法
PH萃取法
纸色谱法
分配柱色谱法
解离程度
离子色谱法
阳离子交换色谱(碱性化合物)
阴离子交换色谱(酸性化合物)
吸附性差别
硅胶、氧化铝吸附色谱法
用于柱色谱
氧化铝分酸碱,属化学吸附
聚酰胺吸附色谱法
属于氢键吸附
活性炭吸附色谱法
非极性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法
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
分子大小差别
凝胶色谱法
利用分子筛
膜分离法
沸点
分馏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质谱(MS)
确定分子量及求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IR)
鉴定分子中官能团并判断芳香取代的类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及分子结构中是否有共轭体系
核磁共振谱(¹H-NMR/¹³C-NMR)
提供分子中质子(碳原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信息
四、中药配伍和方剂
中药的配伍及应用原则
目的
增强治疗效能
扩大治疗范围
适应复杂病情
减少不良反应
单味药配伍
七情配伍
—
单行
含义: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药物辅助
临床可据情酌选
独参汤
增效
须告知,祈福使增效
相须
含义: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增强原有疗效
临床用药药充分利用
石膏配知母
相使
含义: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临床用药药充分利用
黄芪配茯苓
减毒
相畏
含义:一药的毒烈之性,可被另一药减轻或消除
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
半夏畏生姜
相杀
含义: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的毒烈之性
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
生姜杀半夏
减效
相恶
含义: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人参恶莱菔子
增毒
相反
含义: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君臣佐使
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中成药配伍
功似配伍
功异配伍
方剂与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
君药
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佐药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使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调和药: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
组成变化
药味加减变化
佐使药的加减(主证不变)
臣药的加减(功能改变)
麻黄汤与三拗汤
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
药量加减变化
功能与主治病症发生改变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剂型更换变化
药力大小和峻缓的区别,主治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抵当汤与抵当丸
理中丸与人参汤
三、中药炮制
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增强药物的疗效
便于调剂和制剂
提高中药的精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
炮制常用辅料与作用
常用液体辅料
另有:羊脂油(淫羊藿)、吴茱萸汁(黄连)、白萝卜汁(芒硝)、鳖血(柴胡),山羊血(藤黄),石灰水(法半夏)、黑豆汁(何首乌)
常用固体辅料
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类
高温水解、分解等
影响药性
黄柏
制毒、增效
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
减效
钩藤、石斛、山豆根、防己、石榴皮、龙胆草
提高溶出率及疗效
黄连(酒) 、延胡索(醋)
部分可溶于水(少泡多润)
小檗碱、麻黄碱、苦参碱、槟榔碱
部位不活性不同
麻黄茎:麻黄碱 升压;麻黄根:麻黄根素 降压
苷类
酒提高溶解度,提高疗效
酸里易水解
大黄、芫花、狼毒
易溶于水(少泡多润)
黄芪、甘草、大黄、秦皮
特定条件下可被酶水解(杀酶保苷)
苦杏仁、黄芩、白芥子、花类
挥发油类
游离状态(采收后迅速加工)
薄荷、荆芥
结合状态(需经堆积发酵后)
厚朴
炮制产生量的变化
蜜麻黄,苍术
炮制后产生质的变化
新成分
荆芥
改变药理作用或降毒
肉豆蔻、乳香、没药、川楝子、小茴香
鞣质
可溶于水,易溶热水
地榆、大黄、虎杖、石榴皮
强还原性、易被氧化,颜色变深
白芍、槟榔
遇铁生成墨绿色鞣酸铁盐沉淀(忌用铁器)
何首乌
加热后含量降低
狗脊
炒炭可改变成分,增强止血等效果
石榴皮
有机酸类
大多溶于水、乙醇、甲醇(少泡多润)
醋制可使游离溶出
乌梅
加热可降低含量,减毒
山楂
对金属有腐蚀性
油脂
炮制可除去部分,缓和或降低滑肠
巴豆(去油制霜)
空气中易氧化,酸败
苦杏仁、桃仁
糖类
易溶于水,热水(少泡多润)
分布不均匀
牛膝、巴戟天
影响多糖含量
黄芪
长时间加热,易水解
黄精,生地黄
蛋白质类、氨基酸类
加热导致肽键断裂,利吸收
阿胶
加热使毒蛋白变形,减毒
苍耳子,巴豆,白扁豆
降低酶活性(杀酶保苷)
黄芩,苦杏仁
高温后产生新物质(干馏)
鸡蛋黄,黑豆
氨基酸加热与水分单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异香味
稻芽,麦芽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四气
药性与辅料同性,增强药效
药性与辅料相反,抑制偏性或改变性能
五味
药物与辅料药味相同,药力增强
药味过偏带来不良影响,炮制可制约
升降浮沉
可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可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
归经
同一药物经不同方法炮制,归经亦发生改变,所谓生熟异用
不同性味辅料炮制药物,可起到引药归经的作用
毒性
炮制去除毒性部位或减毒
二、中药性能与功效
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药性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功效: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以药物的偏性,达到以上目的
四气(又称四性)
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热病投寒药,寒病投热药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味与四气关系
1、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2、味异气同,功能不同;
3、味同气异,功能不同
升降浮沉
即致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确定依据
药物质地轻重
气味厚薄
性味
效用(主要依据)
升浮
上行向外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沉降
下行向内
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升浮沉降二向性 胖大海 前胡
临床应用
顺其病位选药
在上在表选升浮
在下在里选沉降
逆其病势选药
病势上逆选沉降
病势下陷选升浮
据气机运行特点选药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可同用
影响因素
炮制、配伍
归经
含义:药物作用的定位,说明了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理论基础
藏相学说
经络学说
有毒与无毒
含义
狭义:作用于人体后是否造成伤害
广义:药物的作用对人体是否伤害以及治疗作用的强弱
“毒”的特性
狭义:不良反应
广义:一、是药三分毒;二、药物的偏性
确定依据
是否含有毒成分
整体是否有毒
用量是否适当
中药功效的分类与主治病症
按中医辨证学分类
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病因辨证
六淫、七情、外伤等
气血津液辩证
脏腑辩证
五脏六腑
经络辩证与六经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
三焦辨证
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对因功效
驱邪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
扶正
补气、助阳、滋阴、养血
调理脏腑或气血
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
消除病理产物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
对症功效
病人描述 多需止 平
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
对病证功效
医生描述
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祛杀绦虫
对现代病症功效
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
主治病症
病名类
疾病名称
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证名类
疾病的证名
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夹湿表证等
症状名类
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
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