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刺灸法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编辑于2023-01-29 11:39:36 福建省-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郝万山讲稿版-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也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经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而且据证立法,因法设方,疗效可靠,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的检验,故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为方剂学的奠基。 仅供学习,不可商用,转载请注明来处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必修课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包含了紧急情况处理及针灸禁忌,供中医爱好者及医学生学习。请勿商用。
该书为针灸学课外书,可作为课外补充材料阅读,对开拓思维及临床均是很好的补充。仅供自我学习,请勿商用。
毫针刺法
准备
体位
仰卧位
前身部(头、面、颈前部、胸脘、四肢前面)
侧卧位
身体侧面(侧头、胁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
俯卧位
后身部(头、后颈项、脊背、腰骶部、臀、下肢后侧)
仰靠坐位
前头面、颈前部、胸部、四肢部位
俯伏坐位
后头和项、背部
侧伏坐位
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
消毒
针具器械
清洗
冲洗
洗涤
漂洗
终末漂洗
消毒
①75% 的乙醇、酸性氧化电位水;②包装
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法
手指消毒
肥皂水、消毒凝胶
针刺部位消毒
安尔碘皮肤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每天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小时。治疗床上的床垫 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必须按时换洗
进针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是指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毫针进针但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又称爪切进针法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用经过严格消毒的针灸针,用左手拇、食两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左手下压,右手捻动针柄,双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或称骈指进针法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拟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拟刺人腧六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弹针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末节指腹捏一无菌干棉球握住针身下段,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入
此法用于较短的毫针的进针
针管进针法
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多用于儿童与惧针者
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
方向
依经络循行定方向
根据治疗诺要使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来用顺经络而刺的补法,或迎经络而刺的泻法
依腧穴位置定方向
根据腧穴的局部解剂,针刺某些穴位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进针
依病性病位定方向
根据病位的深浅不同,病性的虚实,选择针刺方向朝向阳经而刺或阴经而刺。
为使针感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即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针尖应朝向病所
角度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角左石垂直刺入。
肌肉丰厚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左右倾斜刺入。
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
平刺
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星 15°角左右沿皮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深度
察形气定深浅(体质)
体弱形弱者宜浅刺
体强形肥者宜深刺
观年龄定深浅(年龄)
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察形气定深浅(体质)
阳证、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
阴证、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识部位定深浅(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
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眼部 后颈项部、胸背部等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一定要准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辦经络定深浅(经络)
阳经属表,刺之宜浅刺
阴经属里,刺之宜深刺
合时令定深浅(季节)
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行针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提插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以3~5分钟为宜,每分钟60~90 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 、方向
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剌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
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应掌握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滞针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辅助手法
分类
循法
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
推动气血,激发经气,可催气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催气、行气
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
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特针柄,持针经轻摇动的方法
①“据以行气”,直立针身而插,以加强针感②卧倒针身而摇,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
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得气
表现
患者对针刺的感受 、反应
针刺部位可有酸 、麻、胀、重等自觉反应,还可出现热 、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
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珍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医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临床意义
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较归
补泻手法
异常情况
晕针
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晕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1. 停止: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 体位:使惠者仰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3. 轻者休息: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4. 重者针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膠、内关、足三里、合谷、太冲;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5. 其他: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滞针
行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剧
1. 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者,嘱其不要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 2. 医者可在局部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缓解肌肉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血肿
出针后针孔出血,针刺部位肿胀 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1.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 2.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在24 小时内先冷敷止血,24 小时之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创伤性气胸
轻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不畅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 血压下降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肺脏叩诊过清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影像学检查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
1.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 2.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 3.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抗感染等治疗 4.对严重者需及时抢救,如胸腔闭式引流排气、低流量吸氧等治疗
刺伤内脏
1.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胸部强烈的刺痛;重者有剧烈的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导致立即休克、死亡
2. 刺伤肝、脾时,可引起内出血,患者可感到肝区或脾区疼痛,或向背部放射;如出血过多,可出现腹痛、腹肌紧张 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
3.刺伤肾脏时,可有腰痛,肾区压痛及叩击痛,或见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
4. 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
1. 损伤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即可自愈 2. 如果损伤严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用止血药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 3. 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失血性休克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或外科手术治疗
灸法
作用
防病保健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引热外行
操作及治疗
艾柱灸
直接灸
瘢痕灸
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
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或大蒜汁以增强黏附临床常用于治和刺激作用
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湿顽痹等慢性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按宜用此法。由前法再灸,可灸3~9,壮。
灸毕,在施众穴位上贴数消炎 癜痕,故灸前式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脓液色白清稀)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
无瘢痕灸
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灶。
在所灸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使艾炷便于黏附
将大小适宜的艾灶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剩2/5 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夾去,换炷再灸,一般灸了3~6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间接灸
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将姜片置于应灸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可易灶再灸。一般6~9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水疱为度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部位
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易灶再灸,一般5~7壮
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之间的脊柱上,铺敷一层蒜泥,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棉皮纸封护,然后用艾炷在大椎及腰俞点火施灸。
隔盐灸
只用于脐部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
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一般灸5~9壮
……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每处灸10~15 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
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回旋灸
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特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雷火神针
注意事项
先后顺序
1.一般: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2. 壮数:先灸少而后灸多
3. 大小: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脱肛的灸治,则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禁忌
1. 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作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
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 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灸后处理
1.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疤,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疤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
2.瘢痕灸者,在众疮化脓期问,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拔罐法
作用
负压作用、温热作用、调节作用,具有开泄腠理、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等作用
走罐法
具有与按摩、刮痧疗法的相似效应,可改变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于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
药罐法
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吸收,可发挥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
刺络拔罐法
可以调节刺络的出血量,有较好的逐瘀化滞,解闭通结功效
种类
闪罐法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镊子夹紧 95%的酒精棉球一个,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哲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再立即将罐起下。
④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走下拔住。
⑤拔至施术部位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或部位
留罐法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用大小适宜的罐具。
③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 95% 的酒精棉球,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④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一般为10~15 分钟。
⑤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四陷,空气进人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一般疾病均可应用,或用于平素保健,解除疲劳,视情况用单罐或多罐
走罐法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
③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
④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拾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
⑤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
⑤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四陷,空气进人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部位
刺络拔罐法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
③消毒施术部位,刺络出血:医者戴消毒手套,用碘消毒施术部位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局部使之出血,或用皮肤针即刺出血。
④用闪火法留罐,留置5~15 分钟后起罐。
⑤起罐时不能迅猛,避免罐内污血喷射而污染周围环境。用消毒棉签清理皮肤上残存血液,清洗火罐后进行消毒处理
适用于热证 实证 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留针拔罐法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
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
③毫针直刺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留针。
④用闪火法以针刺点为中心留罐,一般留罐 10~15 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⑤起罐后出针
适用于既需针刺又需拔罐者
三棱针法
操作方法
持针方法
刺法
点刺法
是点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及肌肉浅薄处的部位,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和头面、耳部
如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
散刺法
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的方法(豹纹刺)
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刺络法
是刺人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多用于曲泽、委中等肘膝关节附近等有明显浅表血络或静脉的部位
挑刺法
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样组织的方法
常用于比较平坦的利于挑提牵拉的部位
多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较顽固的反复发作性疾病
出血量及疗程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亳升为宜
适用范围
昏厥、高热 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中暑、顽癣、扭挫伤、久痹、头痛、肩周炎、丹毒、指(趾)麻木、疳证、痤疮、痔疮、痈疖初起、目赤胂痛等
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污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上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疼痛、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
皮肤针法
操作方法
弱刺激
施术部位皮肤微潮紅,无明显出血点或滲出;患者路略有痛感。
强刺激
随术部位皮肤明显潮红、湿润,有较明显的出血或渗出
中刺激
施术部位皮肤潮红,有少量出血点或渗出,患者稍感疼痛。
叩刺法
操作前将针具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术者以在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印击,运用碗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
叩击时针尖必须与皮肤垂直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剌激强度
滚刺法
操作前将滚刺简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手持滚刺筒柄,使针筒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往复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狹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
叩刺部位
循经叩刺
指循着经脉叩刺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膀胱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
腧穴叩刺
指在腧穴上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腧穴、各种特定穴、阿是穴等腧穴进行叩刺
常用于华佗夹脊穴、各种特定穴、阿是穴等
局部叩刺
指在患部或其周围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头面五官疾病、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局部肿胀、肌肤麻木不仁,某些皮肤病,脱发等
适用范围
对疼痛、麻木、皮肤病、目疾、胃肠病有较好疗效
电针
配穴处方
选穴方法
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取穴
神经干通过处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
头面部取翳风(面神经)、下关(三叉神经)
上肢部取曲池(桡神经)、内关(正中神经)
下肢部取环跳(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
腰骶部取气海俞(腰神经)、八膠(骶神经)
穴位配对
如属神经功能受损,可按神经分布特点取穴。
电针方法
取穴方法
针刺得气后方可通以电针,电针仪在使用前必须先将电流输出调节旋钮调至“0”位
将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2根亳针上,连接时一般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
打开电源开关,选择好波形和频率,调整电流输出旋钮至治疗所需的电流强度
在调节旋钮时应逐渐加大电流,以免给患者造成突然的刺激,甚或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事故
治疗时间
一般每次持续通电 15 ~20 分钟,接通电针后患可出现得气感或见肌肉节律性收缩。
电流刺激强度
电流达到一定刺激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达到电流的“感觉阈”后,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
最佳电流刺激强度是在“感觉阈”与“痛阈”之间
刺激参数
波形
连续波
频率低于 30Hz 的连续波叫疏波,频率高于 30Hz 的叫密波
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筋挛等
疏波短时兴奋肌肉,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长时间使用则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瘫痪、慢性疼痛以及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疏密波
常用于各种痛症、软组织损伤、关节周围炎、腰背筋膜劳损、面瘫、肌无力、针刺麻醉、局部冻伤;出血、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