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这是一篇关于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思维导图,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编辑于2023-01-29 15:56:42 四川省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认识常用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认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
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拼音字母、音节、声调,学习音序检字法
诵读记录课内外学习的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第二学段
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
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丰富词汇,分类整理、交流
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
第三学段
独立识字,丰富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
第四学段
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化内涵
语言表达技巧,运用规律
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丰富积累,积极运用,提升中华文化修养
教学提示
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兴趣,文化相结合;情感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
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在教学中从具体的语言示例出发进行指导
识字评价考察学生认清字的音形义以及查字典、运用汉字的能力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感受美好亲情
学习运用文明礼貌语言,学会感恩
阅读有关学校生活的短文;学习与老师同学文明沟通;分享见闻,热爱学校
在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
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并讲给他人听
第二学段
阅读有关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
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种子的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第三学段
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
阅读参观访问记、 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等文本
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
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能写日记,关注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故事
第四学段
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表达交流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阅读科技作品,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在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
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
教学提示
实用性,结合日常生活,围绕教材单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识字、写字、阅读等融为一体,加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打造自然的美景与变化。
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
第二学段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文学作品,尝试表达自己热爱着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
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
第三学段
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革命先烈领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情感体验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文学作品,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品味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映像深刻的故事情节,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 创意的表达
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交流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四学段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哥哥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英雄领袖额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文学作品,借鉴写作手法,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不同体裁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教学提示
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
整合听说读写
重视古诗文积累、提升审美能力与品位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积极分享、创意表达
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进行评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阅读有趣的短文,思考日常事物的奇妙,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学段
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采取多种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思考
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在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发现的问题与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第三学段
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有理有据等方面的断论、简评,结合实际事例,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并思考多种语言现象(成语、对联、谚语等)的特点,体会不同表达效果
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哦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思维方法
第四学段
阅读关于生活感悟、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结合生活经验与阅读材料,阐述感悟和观点
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结合自身,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
教学提示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
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习
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
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画面,学习讲述童话书中的故事
第二学段
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讲述故事大意
阅读儿童文学名著,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大意
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 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
第三学段
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
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第四学段
阅读革命文学作品,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独立月单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形象等话题展开研讨
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借助多种媒介 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
教学提示
统筹安排课上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阅读
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推荐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注意考察阅读正本书的全过程,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 法和读书笔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跨学科学习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
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等主题,走进生活,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好习惯
在班级或者家庭中养动植物,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习日常和观察记录
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
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主动参与校园活动
参加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三学段
参加校园文化社团,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哦通货多种方式,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取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 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第四学段
结合多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
关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撰写并发布调査报告
选择感兴趣 的社会热点问题,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列发言提纲参与讨论
围绕优秀精神中选择专题, 组建小组,开展学习与研究,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学习与研究成果
组建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活动,记录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成果
教学提示
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
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