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
编辑于2023-01-30 10:44:09 浙江省第十章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
含义
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关系运行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表现为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与义务
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基本主体。狭义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员工、雇主以及他们的组织;广义的还包括政府;劳动关系不仅影响劳资双方,还影响社会公众
目的与性质
目的: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特征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相互合作的前提,通过劳资合作来实现劳资两利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劳资双方是独立主体,市场交换关系是平等经济关系
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特点
1.冲突与合作贯穿整个过程,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2.管理规则是双方合作的表现形式
3.劳动标准是劳动者权益基准化
4.雇佣关系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
主体
劳动者
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被用人单位依法录用,在用人单位管理下劳动,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2.忠实的义务:服从义务、保密义务、增进义务
工会
按组织结构形式: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按层级:企业工会、区域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设立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工会体系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用人单位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
指具有法定用人资格、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的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雇主组织
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
1.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2.是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3.在维护劳动者权益和推进产业民主化进程具有意义
集体谈判的目的
1.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2.调整雇主与工人间的关系;3.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主要作用
1.参与集体谈判是雇主组织发展的最基本原因,也是雇主组织最基本的功能
2.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
3.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向其成员提供法律服务
4.通过雇主组织的培训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主要形式
行业协会、地区雇主协会、国家级雇主联合会
政府
关系的规制者;运行的监督者;争议的调解仲裁者;冲突的控制者;制度和机制的推动者
类型与模式
类型
双方利益关系性质和处理原则
利益冲突-英国;利益协调-德国;利益一体化-日本、新加坡
双方力量对比原则
均衡型、倾斜型、政府主导
模式
美国自由多元化;德国劳资协议自治;日本家族式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理论源自西方工业化时期,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系统化
环境因素
政策环境: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就业政策(影响最直接)、教育和培训政策及其他
经济环境
经济周期和经济冲击等因素会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整体状况。金融危机的影响属于经济环境因素
技术环境
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变化导致的影响
法律与制度环境
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社会文化环境
法律规范
是构成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的基本构成,又分为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
概念
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特点
关系系统的运行围绕适应环境展开
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投入是系统存在的社会条件
主体是系统的之间参与者
意识形态对主体关系处理有重要作用
主体博弈结果对劳动关系环境产生影响
系统运行结果是规则,规则又反过来规范劳动关系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运行
概念
劳动关系系统的组织构成、权利分配及关系处理和作用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内容
组织机构与相互关系;关系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运行过程
三阶段:关系构成,标准的确定和实施,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运行形式
两种基本形式:冲突和合作--贯穿与劳动关系的整个过程;基本方向是合作
运行功能
动力和约束功能;本质:运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的
运行和发展状态
良性和谐、中性常态、恶性畸形发展
劳动关系运行规则
运行的规则网络
法律(基本一般)、权力(政治领域)、传统(社会领域)、道德(价值理念)
运行的程序规则
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劳动关系--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系统运行中的救济规则
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的基本表现形式为集体合同
个别劳动关系--基础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总体构成;集体劳动关系--核心构成
运行的实体规则
内容: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法律表现形式为劳工标准
劳动标准法
包括工资法、工作时间和休假法、职业安全与卫生法、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法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会和雇主组织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者个人权利(个体劳权)
内容涉及劳动条件、标准的确定和实施。作为最低劳动标准,体现了国家在劳工权利方面的基本准则
包括劳动就业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劳动基本权(集体劳权)
劳动三权:团结权、集体谈判权、集体行动权、民主参与权
是以个别劳权为基础形成的,所体现的是劳动者一方或劳动者集体的利益和要求
含义
主要是指劳动关系各方权利的规定,实体规则的内容是由法律规定和认可的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劳动关系调整的原则
概述
关系调整遵循的准则,决定调整方向,贯穿调整的全过程
内容(基本原则)
劳动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统一
保护劳动关系主体权益
劳动关系本质是权利和利益的关系;
要求全面保护、平等保护、对劳动者优先,对特殊群体特殊保护
以劳动双方自主协调为基础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劳动合同制度
调整个别劳动关系的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
调整集体劳动关系
劳动规章制度
组织劳动过程,进行劳动管理
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制度,我国实行“一调、一裁、两审”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政府、工会代表、雇主代表组成的关系协调制度
劳动监察制度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重要意义
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发展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内容;是保持经济快好发展的前提
主要任务
完善劳动合同;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完善协调三方机制、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争议处理体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
员工申诉管理
内涵
口头或书面等正式形式表达不满
范围
处理员工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情绪
原则
合法、公平、明晰、及时、反馈、保密
劳动争议调解
概念
调解机构对双方说服教育、劝导协商,在互谅互让基础上解决争议
调解委员会的设立
大中型企业
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小微型企业
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
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调解争议前的准备工作
调解申请--通知被申请人--告知与征询--弄清情况--调查事实--分析证据--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