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Theory)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一系列控制较严密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行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被动)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四个基本事件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又叫条件反射,是一个中性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结引起有机体的某种反应,当仅出现中性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泛化与分化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条件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间的条件刺激。
华生的行为主义
艾波特实验: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关系,从而形成习惯
教学应用: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猫)
试错
桑代克的学习律
准备律: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存在预备定势
练习律:刺激—反应的联结的练习次数越多就变得越强,反之则弱
效果律
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动)
行为
应答性行为 :由已知的刺激引起机体被动的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自发的行为
条件作用
操作—强化,跟随操作反应之后的强化
强化理论
强化
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厌恶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求 二级强化: 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获得了自身强化效力的强化
运用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率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用学生喜爱的运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惩罚
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导致反应概率下降的刺激
I型惩罚(正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II型惩罚(负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而降低反应概率
强化程式
连续强化程式
断续强化程式
遵循的原创
教新任务时要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断续强化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行为的学习
新行为的塑造
行为塑造(小步子)
顺向连锁
逆向连锁
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的过程
维持:减弱甚至停止强化之后行为的持续
行为的分化与泛化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班杜拉提出
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观
学习与(操作)表现
参与性学习和代替性学习
观察学习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
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了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信息和诱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应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
观察学习的应用
教授新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
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去抑制效应:个体看到榜样应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抑制效应:个体看到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社会促进效应: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行为主义新进展
自我管理
自我言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