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考试要点
大一《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考试要点,包括: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分析层次、民族国家主权、外交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编辑于2023-02-03 11:28:18 浙江省国政考试要点
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
代表: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核心假定:尽管国家在形式上拥有法律的平等地位,但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意味着政治领域是一种“权力政治”形式。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代表: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前提:国际政治理论应是系统理论
理论核心: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行为与互相作用
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三个修正
新现实主义将国际政治的研究起点从人性改变为无政府性(将冲突根源从人性到无政府)
新现实主义特别重视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不断加强的互动过程
新现实主义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识
自由制度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代表: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提倡外交的“公开性”原则,构筑成一个普遍的国家联盟
新自由主义
代表作:《权力和相互依赖》
核心概念:合作,竞争与相互依赖(建构主义是交流)
自由主义vs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重视国家间的个体合作
新自由主义重视协议框架下的制度合作
国际关系分析层次
体系层次
结构特征
权力组织:水平上是无政府状态,垂直是等级制的
交流的范围、水平和紧张程度
权力关系
大国数目
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考点联系)
经济现状
相互依赖
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
制度规范
霍布斯主义文化状态
视对方为敌人
洛克主义文化状态
视对方为竞争对手(中美关系考点联系?)
康德主义文化状态
视对方为朋友
国家层次
国家权力(国家实力)
有形权力:地理、自然资源、工业水平、经济科技水平
无形权力:民族性格、民族士气、外交质量、政府质量
软权力:文化、价值、政策与制度
硬权力:权力、经济等
地缘政治
位置
岛国,孤立主义源于英国
朝鲜位于中、日、美三国之中,无法做到中立
地形
瑞士由于阿尔卑斯山成为中立国,免于一、二战
国土面积
广袤的国土面积可以形成有效的核威慑
政治制度
威权政治
民主政治
政治形势
危机形势:政策常是领导人和小团体制定的
政治议题
国际政策制定
国内间政策制定:易受利益集团影响
政治文化
民族性格
德国人是哲学民族,法国人是法国民族,英国是两个融合
宗教文化
亨廷顿提出八大文明,只有五种文明具有核心国家,他认为缺乏核心国家的文明容易产生混乱(文明冲突论)
历史传统
美国孤立主义
个体层次
人性行为
认知因素
有限理性
外部障碍:信息不足、决策者不知其他国家政策
内部障碍:情感、潜力、生理的限制
观念信息机制
思维惯性
唤起机制:战争会给人们留下反战的情绪
镜像反映:认为自己是好的,别人是不好的
生理因素
动物行为学
有些行为源于天生的动物性
性别行为
雄性倾向于把权力扩大,雌性倾向于宽容与爱
身高政治学
长相政治学
发型
心理因素
个性(决策、过程)
Active-Positive eg:克林顿过于积极
Active-Negative 最差的
Passive-Positive
Passive-Negative(可能等待更有利)
个体经历
组织行为
角色因素
制度中的角色作用
政治制度成熟or发达的的国家:领导人角色作用大
政治制度不成熟国家:领导人个性作用大
立场改变在角色改变中:人会随着角色的变化立场变化
群体决策因素
群体思维
内容
小集团倾向于达成一致
大集团:知足常乐,寻求和解,寻求足够好的方案而非最好的方案
影响
限制政府选择,外交政策往往是最少人反对的决策,而非最适合的决策
代际差异
代际和年龄
代际和经历
eg:二战后的美国总统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定义:国家是政治认同的最重要对象
民族
一群在文化和人种上接近,具有共同体意识,寻求政治独立或自主的人
民族主义
把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把不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人们区别开来
民族vs种族:民族有一种政治上独立自主或者至少是自制的渴望
民族国家
民族与国家的理想组合
一个民族没有国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美国
一个民族多个国家
一个民族分裂成两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自己的国家,少部分成员则生活在另一个或者更多的国家中,并且是居于少数
多个民族没有国家
不存在
多个民族一个国家
少数民族可能有独立倾向
多个民族多个国家
苏联
民族国家的内涵
主权
主权是国家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政治特征,主权的含义是指民族国家享有的对内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独立的权力。(主权联系考点)
领土
人口
外交承认
大国的外交承认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联合国承认也可以
内部结构
国家有一定层次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绝大多数国家有一个政府,但即使在严重的混乱状态,甚至无政府状态,也算一个国家
内部承认
民族国家的治理
1648-1789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光荣革命之后确立君主立宪制,介于君主制与共和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美国独立运动
1815-1914 维也纳体系时期(拿破仑败北背景下)
欧洲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取代法兰西第二帝国
1911年中国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
1919-1939年凡尔赛体系时期
1945-1991年雅尔塔体系时期
1992-至今
从1648年民族国家体系诞生至今,经过370多年的发展,民族国家治理中的君主制时代不复往日,而民主共和国制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民族国家及其未来
民族国家继续是世界政治的主导结构,但世界政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超国家层面与次国家层面的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一道,构成了当今全球治理的主体
主权
主权是国家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政治特征,主权的含义是指民族国家享有的对内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独立的权力。(民族国家联系考点)
外交
外交内涵
各主权独立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捍卫国家利益,外交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狭义的外交是官方的活动,而广义的外交也包括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
外交机构
外交部
一个主权国家里执行外交政策,主管外交事务的专门性机构
大使馆
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对方首都铺设的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就是大使馆是两国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最直接的结果
领事馆
一国的大使在接受首都之外的地区还可以设立领事馆。领事馆主要是和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打交道,主要负责的事物是经济事务,而非政治事务。领事馆的建立不必以建交为前提,即可以在未建交的国家互设领事馆
外交特权
外交代表的人身不可侵犯
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外交豁免权
外交人员不受任何方式的逮捕和拘留,对大使的侵犯就是对所在国主权的侵犯
现代外交的内容
多边外交
对应双边外交
载体是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
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全球问题的出现
小国可以在多边舞台上发挥超过本国实力的影响力
议会外交
对应协商外交
在国际组织中进行辩论和投票,有时辩论与投票甚至会取代谈判和妥协
民主外交
对应传统的精英外交
公开外交
对应秘密外交,接受更多公开的民主监督
首脑外交
对应传统的大使外交
公共外交
一国构建国家整体形象的过程,如宣传片、大使馆活动等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把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政治文化、民族性格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
中美关系:当前美国一些人把美中关系定义为民主与威权的对决,挑动意识形态对立,这是两国关系面临严重困难的症结所在。(联系考点)
国家利益
现实主义
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体,决定着国际体系的实际内容和发展方向
国家以国家利益作为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
国家层面
民族国家
主权:民族国家拥有对内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独立自主权
国家外交
各主权独立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捍卫国家利益,外交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狭义的外交是官方的活动,而广义的外交也包括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
战争
国际法与国际道义
联合国宪章有所规定,认为输出国家间合法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卫,二是作为联合国或地区性军事行动的一部分
战争的定义
至少有一方是涉及政府的冲突,这一冲突至少导致1000人的死亡
战争的起因
体系层面
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自助成为了国家最为重要的选择,因此军备扩张、战争冲突常常难以避免
实力分布:在国际体系经历大国更替时,常常会出现实力真空,引发国际冲突
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生产和使用
世界文明与规范机制:涉及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涉及不完善的国际机制
国家层面
国家本性:军国主义等
内部冲突的外溢:战争是国内政治的对外延伸,特别是当国家处于经济萧条时或国家主义政治困境时,会考虑通过战争推动战争经济整合国家与社会
国家类型:民主制度的国家更偏向和平
政治文化:有多次战争经历的国家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政治文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敌意,这种战争文化容易将国家再度引入战争
个体层面
大众特征
现实主义认为,战争的起源在于人类心灵深处,侵略行为在生物学意义上是天生
领导人特征
一些领导人如希特勒、萨达姆较其他领袖而言更具侵略性、好战性与统治欲
领导人的错误直觉是最为典型的夸大对手敌意
eg.一战起因
战争的类型
非常规战争
武器转让
特别行动
恐怖主义
1.它是一种政治暴力形式
2.它由个人非政府组织或小规模政府特工队实施
3.它的目标特别是指向平民
4.它使用秘密的攻击方式
恐怖主义组织最典型的是基地组织
常规战争
定义:一国公开将其大规模的部队派遣到另外一个国家,与非常规战争的特别行动、恐怖主义不同
武器
使用的常规武器及爆炸或冲击性的武器,而不是使用生化武器
化学武器
核武器:爆炸装置与运载工具两大部分
核威慑(联系考点)
定义:以核力量为基础,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使对方害怕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发动核战争或常规战争的状态
基础:物质力和意志力(可信度)
物质力涉及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遭受打击及时的防空系统的状况,反映的时间,疏散居民的能力,以及陆运、海运、空运的机动性
意志力是指由于核战争会给人类带来难以忍受的破坏性,所以动用核武器的意志力往往较弱
传统的寻求国家安全路径:现实主义路径
欧盟
相关概念信息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涉及知识点:国际组织
成员数目增加
1952年六国签订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构建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煤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并,随后扩大到12个成员国,1993年欧盟扩大到28个成员国
内部合作进一步加深
由单一的只能向多层次方向转化,eg.欧盟由原来的经济联盟扩展到在政治、军事、外交、防务等各领域的合作
涉及知识点:建构主义
二战后欧盟间关系是从“洛克”到“康德”
英国脱欧
对英国的影响
对欧盟的影响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东盟
相关概念信息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涉及知识点:国际组织
成员数目增加
内部合作进一步加深
中国与东盟的联系相关说法
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也是,还有个正在增长的‘第三市场’,东盟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已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三大支柱,中国的贸易更加多样化。
核威慑
定义:以核力量为基础,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使对方害怕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发动核战争或常规战争的状态
基础:物质力和意志力(可信度)
物质力涉及武器的数量和精确度,遭受打击及时的防空系统的状况,反映的时间,疏散居民的能力,以及陆运、海运、空运的机动性
意志力是指由于核战争会给人类带来难以忍受的破坏性,所以动用核武器的意志力往往较弱
安全困境
含义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修昔底德陷阱
含义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关系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体系层次
无政府状态
国际法与国际体系对各国的约束力不断增强
权利分配
当前世界仍是一超多强
经济冲突
自然资源上中美两国的资源具有互补性
国家层次
国家实力
中美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拥有核武器,形成了一定的核威慑,战争难以发动
国家利益和态度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美国坚守霸权但仍然要保障国民的人权
个体层次
大众
支持反战
领导者
中美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体系层次
无政府状态
自助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方式
权利分配
中国崛起,未来将对美国造成威胁
当前世界仍是一超多强
经济冲突
自然资源上中美两国的资源具有竞争性
国家文化的差异特性
《文明的冲突》:“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
国际局势动荡
国家层次
国家实力
美国如今仍然是超大国
地缘政治
美国干涉台湾问题,并意图联合周边国家孤立中国的包围策略
政治制度
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两者民主制度之间其实有较大差别
政治文化
历史传统:美国是典型的“战争贩子”
政治形势
国内内部问题的外溢:美国国内问题不断
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开启贸易战
个体层次
大众
媒体恶意报道
领导者
认知因素:更多赞同现实主义流派,对中国有敌意,秉持冷战思维
全球化
特点:多维性
经济全球化
资本、市场、货物流动,来自于私营领域,也来自于公共领域
军事全球化
eg.蒙古帝国、罗马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环境全球化
大气层、海洋中的物质长途运输,生物、基因的远距离传播
环境物质全球化
环境意识全球化
全球治理全球化
社会文化全球化
思想、信息等全球化:同质化杂交化的过程
相关说法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全球化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跨国公司的角色愈发重要。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逐渐占主导,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布局全球产业链。由此,全球化得以深化,从单纯的工业制成品、金融拓展到更多领域,特别是服务贸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一些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姿态,但跨国公司的内驱力并未改变,他们仍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追求资源的高效配置,这是全球化的本质。
逆全球化
一些国家被边缘化,希望逆全球化发展
相关说法
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还有部分欧洲国家的社会再分配所推动的,但是,欧美发达经济体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们认为全球化破坏了它们自己的利益,所以想扭转全球化趋势。
全球性的运输减弱了,区域性的运输反而增强了
区域化
相关概念含义
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的本质是以投资、贸易、金融、技术、人才自由活动与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内容表现
“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
经济一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成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推动着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全球性的运输减弱了,区域性的运输反而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