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思维导图,包括: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单元)完结的思维导图,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包括:秦统一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衰、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单元)
夏商周的更替
夏朝
起止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建立:禹建立夏王朝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1个王朝
统治: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灭亡:夏桀行暴政,被汤所灭
商朝
起止时间:约前1600~前1046年
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灭亡:武王讨纣,商朝灭亡
西周
起止时间:前1646~前771年
建立者、都城:周武王、镐京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分封制:周王——————→诸侯 ←—————— 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原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定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诸侯的权利:①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②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封
分封制作用或目的: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等级: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种类: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构成:铜,锡,铅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甲骨文记事
定义: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出土: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
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发现时间:1899年
发现者:清朝人王懿荣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
历史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出现了铁质农具和牛耕
影响: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地位: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艺:青铜业,冶铁业等所有发展
商业:许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王室衰微
原因: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表现: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结果: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
诸侯称霸
理由: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结果:有的诸侯被灭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有大夫田氏取代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使秦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的基础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修建: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作用: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百家争鸣
老子
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认为人们应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经典:《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主张:核心思想是“仁”。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经典:《论语》
背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形成: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1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