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京剧
这是一篇关于京剧的思维导图,包括:历史、沿革、艺术特点、演绎、道具、影响、剧目、介绍、流派、代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京剧
历史沿革
四徽班进京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以唱二簧调为主
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
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孕育期
徽秦合流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道光二十五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
所有京剧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艺术特点
介绍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
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表现手法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唱
指歌唱
念
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做
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
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行当分类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
老生
武生
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
青衣(正旦)
花旦
闺门旦
刀马旦
武旦
彩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文净
武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文丑
武丑(又称开口跳)
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类
二黄
西皮
板式分类
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
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
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版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京剧脸谱
分类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画法
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演绎道具
伴奏乐器
打击乐器
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
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
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
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
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
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
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戏曲舞台上并不回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写实
影响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剧目介绍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流派代表
流派划分
琴师代表
孙佑臣、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
鼓师代表
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现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