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护理学(大题)
本篇为花费三个月的时间编写的护理内科考试中的高频知识点思维导图,护理临床人员需要牢牢掌握并时时刻刻复习。
编辑于2023-02-04 21:14: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科护理学(大题)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呼吸困难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时呼吸困难显著,多见于喉头水肿、肿瘤或异物引起的上呼吸道机械性梗阻,重者病人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气费力、缓慢及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临床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
简述COPD患者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要点
①中度以上急性加重期病人应卧床休息,极重度病人宜采取身体前倾位
②观察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的程度,检测动脉血气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
③持续低流量吸氧
④注意观察药物及不良反应
⑤呼吸功能锻炼
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措施
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咳嗽、咳痰情况
②环境与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维持室温(18〜20°C) 和湿度(50%〜60%),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③饮食:
给予足够热量的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给予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痰液稀释容易排 出
④促进有效排痰
深呼吸
有效咳嗽
胸部叩击
体位引流和机械吸痰等一组胸部物理治疗措施
⑤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止咳及祛痰药物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
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
②气道湿化:
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以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的目的
③胸部叩击:
是一种借助叩击所产生的振动和重力作用,使滞留在气道内的分泌物松动,并移行到中心气道,最后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 排痰无力者
④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的胸部物理疗法之一,又称重力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
⑤机械吸痰:
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者
简述叩击排痰的方法
病人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 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 3分钟,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
胸部叩击的注意事项
①评估:
叩击前明确痰液潴留部位
②叩击前准备:
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 以防止直接叩击引起皮肤发红,但覆盖物不宜过厚
③叩击要点:
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叩击力量应适中,每次叩击时间以3〜5分钟为宜, 应安排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④操作后:
嘱病人休息并协助做好口腔护理, 去除痰液气味;观察痰液情况
如何评估咯血量
根据咯血量,临床将咯血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小于100ml)、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和大量咯血(每天>500ml,或1次>300ml)
临床上哪些情形的咯血病人易发生窒息
①极度衰竭无力咳嗽
②急性大咯血
③情绪高度紧张,因极度紧张可导致声门紧闭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④应用镇静药或镇咳药使咳嗽反射受到严重抑制
肺源性呼吸困难病人气体交换障碍的护理
①病情观察:
判断呼吸困难类型并动态评估病人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②环境与休息: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洁净和温湿度适宜。哮喘病人室内避免湿度过高及存在过敏原,如尘蟠、刺激性气体、花粉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协助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指导病人正确使用支气管舒张药,必要时需建立人工气道以保证气道通畅
④氧疗和机械通气的护理:
根据呼吸困难类型、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合理氧疗或机械通气,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密切观察氧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若吸高浓度氧或纯氧一般连续给氧不超过24小时
⑤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药、呼吸兴奋药
⑥心理护理
简述我国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
②脓毒血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
②氧合指数≤250mmHg
③肺叶浸润
④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
⑤血尿素氮(BUN) ≥7.14mmol/L
⑥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简述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肺炎)的抢救配合
①体位:
病人取仰卧中凹位,头胸部抬高约20°,下肢抬高约30°,以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②吸氧:
给予中、高流量吸氧,维持PaO2>60mmHg,改善缺氧状况
③补充血容量:
中心静脉压作为补液速度的指标,中心静脉压<5cmH20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中心静脉压达到或超过10cmH2O时,输液速度则不宜过快,以免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④用药护理:
遵医嘱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有明显酸中毒时可应用5%碳酸氢钠静滴;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时,应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肺炎的治疗要点
①抗感染治疗:
是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应对病情进行评价,治疗有效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改善、白细胞逐渐降低或恢复正常,而X线胸片病灶吸收较迟
②对症和支持治疗:
包括祛痰、降温、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改善营养及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治疗
③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及时给予抗休克治疗。并发肺脓肿、呼吸衰竭等给予相应治疗
肺炎病人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淋雨受寒、过度疲劳、醉酒等诱因。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长期卧床者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随时咳出气道内痰液。易感人群如年老体弱者、慢性病病人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预防发病
②疾病知识指导: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肺炎知识的教育,使其了解肺炎的病因和诱因。 指导病人遵医嘱按疗程用药,出院后定期随访。出现高热、心率增快、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及时就诊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
①症状:发病前常有淋雨、受凉、醉酒、疲劳等诱因。临床以急性起病,寒战、 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为特征。可伴患侧胸痛并放射至肩部或腹部,咳铁锈色痰
②体征:
病人呈急性病容,鼻翼扇动,面颊绯红,口角和鼻周有单纯疱疹。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音稍浊,听诊可有呼吸音减弱及胸膜摩擦音;肺实变期有典型实变体征;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③并发症:
感染严重时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还可并发胸膜炎、脓胸、 肺脓肿、脑膜炎和关节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护理诊断
①体温过高
②清理呼吸道无效
③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④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实质炎症,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⑤疼痛:胸痛与肺部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有关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②饮食: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③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尿量等 一般状态;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休克性肺炎等并发症
④用药护理:严格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⑤对症护理:高热护理:患侧卧位减轻胸痛
⑥心理护理
肺脓肿的治疗要点
①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因或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吸入性肺脓肿多为厌氧菌感染,多对青霉素治疗敏感。 血源性肺脓肿多为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可选用耐B-内酰胺酶的青霉素或头抱菌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选用万古霉素
②脓液引流:
可用祛痰药、雾化吸入,以利排痰。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采取体位引流
③手术治疗
简述支气管扩张症病人的临床表现
①症状:
①持续或反复咳嗽、咳脓痰,感染加重可出现痰量增多和发热
②呼吸困难和喘息
③咯血
②体征:
气道内有较多分分泌物时,体检可闻及湿啰音和干啰音, 病变严重尤其伴有慢性缺氧、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病人伴有杵状指(趾)
简述咯血病人出现窒息的临床表现及紧急救护措施
(1)临床表现:
咯血突然减少或中止,表情紧张或惊恐,大汗淋漓,两手乱动或手指喉头,继而出现发绀、呼吸音减弱、全身抽搐,甚至心搏、呼吸停止而死亡
(2)抢救措施:
①立即清除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头低脚高45°俯卧位,面向一 侧,轻拍背部,迅速排出在气道和口咽部的血块,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必要时用吸痰管进行负压吸引
②氧疗:
给予高流量吸氧
③自主呼吸受损时,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药。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与配合工作,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机械通气, 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支气管扩张的护理问题和主要护理措施
①清理呼吸道无效:
护理措施参见本篇第3个
②潜在并发症:
大咯血、窒息: 护理措施参见上题
简述体位引流过程中需要观察的内容
引流时应有护士或家人协助,观察病人有无出汗、脉搏细弱、头晕、疲劳、面色苍白等表现,评估病人对体位引流的耐受程度,如病人出现心率超过120次/分、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眩晕或发绀,应立即停止引流并通知医生
体位引流的护理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的判断和试验结果意义
简述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
①早期
是指一旦发现和确诊结核后均应立即给予化学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及减少传染性
②联合
是指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还可减少和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
③适量
指严格遵照适当的药物剂量用药
④规律
即严格按化疗方案的规定用药,不可随意更改方案、遗漏或随意中断用药,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
⑤全程
指病人必须按治疗方案,坚持完成规定疗程,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复发率的重要措施
结核病的分类
新的分类标准将结核病分为五种类型
①原发型结核
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③继发性肺结核:
浸润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和干酪样肺炎
④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最常见)
结核性脓胸
⑤其他肺外结核:按部位和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肾结核、肠结核
简述护士对肺结核病人健康指导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活方式:
嘱病人合理安排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但避免劳累
保证营养的摄入,戒烟酒
避免情绪波动及呼吸道感染
居室保持通风、干燥,及时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②用药指导:
向病人强调坚持规律、全程、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保证DOTS顺利完成
督促病人化学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胸片和 肝、肾功能,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简述结核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①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可有效降低结核病传播。涂阳肺结核病人住院治疗时需进行呼吸道隅离,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
②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双层纸巾遮掩;不随地吐痰,痰液应吐入带盖的容器内,与等量的1% 消毒灵浸泡1小时后再弃去,或吐入纸巾中,含有痰液的纸巾应焚烧处理;接触痰液后用流动水清洗双手
③餐具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同桌共餐时使用公筷,以防传染
④衣物、寝具、书籍等污染物可在烈日下曝晒进行杀菌
常用抗结核药的种类及副作用有哪些
抗结核药物依据其抗菌能力分为杀菌药与抑菌药
子主题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
①症状:
典型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应用平喘药物后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②体征:
发作时典型的体征为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哮喘的药物
①缓解性药物:
短效b2受体激动药
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
短效茶碱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②控制性药物;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白三烯调节剂
长效b2受体激动药
缓释茶碱
色甘酸钠
抗IgE抗体
简述b受体激动药的用药护理
①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不宜长期、规律、单一、大量使用,因为长期应用可引起b2受体功能下降和气道反应性增高,出现耐药性
②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 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③静脉滴注沙丁胺醇时应注意控制滴速(2〜4ug/min)。用药过程观察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简述重度哮喘病人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日常生活受限,喘息持续发作,只能单字讲话,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呼吸频率 >30次/分,哮鸣音响亮而弥漫。脉率>120次/分,常有焦虑和烦躁。
哮喘的护理诊断
①气体交换障碍 与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气道阻力增加有关
②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无效咳嗽有关
③知识缺乏:缺乏正确使用定量雾化吸入器用药的相关知识
④活动无耐力 与缺氧、呼吸困难有关
哮喘病人糖皮质激素用药护理
吸入药物治疗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少,少数病人可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声音嘶哑, 指导病人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口服用药宜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其口服量,当用吸入剂替代口服剂,通常需同时使用2周后再逐步减少口服量,指导病人不得自行减量或停药
哮喘病人茶碱类药物的用药护理
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注射时间宜在10分钟以上,以防中毒症状发生。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多尿,其安全浓度为6〜 15ug/ml。合用西咪替丁、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影响茶碱代谢而使其排泄减慢, 应减少用药量。茶碱缓(控)释片有控释材料,不能嚼服,必须整片吞服
哮喘病人气体交换障碍的护理
①环境与体位
尽快脱离过敏源,病室不宜摆放花草,避免使用皮毛、羽绒或蚕丝织物
②饮食护理
应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食用与过敏有关的食物
③口腔与皮肤护理
哮喘发作时,病人常会大量出汗,应每天进行温水擦浴,勤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和舒适
④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
⑤用药护理
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⑥氧疗护理
重症哮喘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应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流量为每分钟1〜3L,吸入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
⑦注意病情观察
简述支气管哮喘病人应进行哪些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哮喘的激发诱因、发病机制、控制目的和效果认识
②避免诱因指导:
控制可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
③病情检测指导:
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
④用药指导:
了解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⑤心理指导:
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简述COPD的病理变化
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灰白或苍白,血液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
COPD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慢性咳嗽,常晨间咳嗽明显
②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
③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④喘息和胸闷
⑤其他:晚期病人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2)体征:
①视诊有桶状胸
②触诊语颤减弱
③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④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期延长
COPD的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
肺部感染
Ⅱ型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神志恍惚、 谵妄、躁动、抽搐、生理反射迟钝等症状
COPD的病程分期
①急性加重期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短期内出现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痰,可伴发热等症状
②稳定期
指病人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较轻
COPD病人气体交换障碍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活动:
中度以上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应卧床休息
②病情观察
观察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
③氧疗护理
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者,遵医嘱给予氧疗。一般釆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
④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支气管舒张药和祛痰药,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⑤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进行缩唇呼吸、膈式或腹式呼吸、 吸气阻力器的使用等呼吸训练,以加强胸、膈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要点
(1)稳定期治疗
①避免诱发因素
②支气管舒张药
③糖皮质激素
④祛痰药
⑤长期家庭氧疗(LTOT)
(2)急性加重期治疗:
①确定病因
②支气管舒张药
③低流量吸氧
④根据常见或确定的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
⑤糖皮质激素
⑥祛痰药
COPD病人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湿化气道:
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病人需多饮水,以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也可遵医嘱每天进行雾化吸入
②有效咳痰:
咳嗽时,病人取坐位, 头略前倾,双肩放松,屈膝,前臂垫枕
③协助排痰:
护士或家属给予胸部叩击或体位引流,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岀。也可用特制的按摩器协助排痰
(2)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
简述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证及氧疗护理
(1)氧疗适应证:
①PaO2<55mmHg或SaO2<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
②PaO2 55〜70mmHg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
(2)氧疗护理:
一般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提倡长期家庭氧疗
氧疔有效的指标:
病人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减慢、活动耐为增加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稳定治疗期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训练方法
①缩唇呼吸的技巧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
②病人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 同时收缩腹部
③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 : 2或1 : 3
④缩唇的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至于熄灭为宜
⑤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①病人可取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
②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出,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
③呼气时经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手感到腹部下降
④腹式呼吸需要增加能量消耗,因此只能在疾病恢复期或出院前进行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戒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粉尘、通风不良的烹饪环境或燃料烟雾的吸入
②疾病知识指导:
教会病人及家属依据呼吸困难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制订个体化锻炼计划,进行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训练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③饮食指导:
呼吸功的增加可使热量和蛋白质消耗增多,导致营养不良。应制订足够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计划。避免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煎食物、干果、坚果
肺心病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①症状: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下降
②体征:
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干、湿啰音,右心室肥厚的体征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①呼吸衰竭
症状:
呼吸困难加重,出现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体征:
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潮红、多汗
②右心衰竭:
症状:
明显气促、食欲不振、腹胀、恶心
体征:
发绀、颈静脉怒张、心律失常、舒张期杂音。肝大并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
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防治并发症
①控制感染:
参考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没有培养结果时,根据感染的环境及痰涂片结果选用抗生素
②控制呼吸衰竭:
给予扩张支气管、祛痰等治疗,通畅呼吸道,合理氧疗
③控制心力衰竭:
慢性肺心病病人一般经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不需使用利尿药和正性肌力药
肺心病的护理诊断
①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血管阻力增高引起肺淤血、肺血管收缩导致肺血流量减少有关
②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感染、痰多而黏稠有关
③活动无耐力
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
④体液过多:
与心排血量减少、肾血流灌注量减少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
肺性脑病
肺心病病人体液过多(水肿)的护理措施
(1)皮肤护理:
①注意观察全身水肿情况、有无压疮发生
②长期卧床,极易形成压疮
③定时更换体位,或使用气垫床
(2)饮食护理:
①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清淡饮食
②避免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
③如病人出现水肿、腹水时,应限制钠、水摄入
④少食多餐
(3)用药护理:
①对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分泌物多的重症病人慎用镇静药、麻醉药、催眠药
②使用排钾利尿药时,应补钾
③利尿药尽可能在白天给药,避免夜间频繁排尿而影响病人睡眠
④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药物毒性反应
⑤应用血管扩张药时,注意观察病人心率及血压情况
简述肺性脑病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和安全:
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有意识障碍者,给予床档进行安全保护
②吸氧护理: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量1〜2L/min,浓度在25%〜29%
③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出现心悸、呕吐、震颤、惊厥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
④病情观察:
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出现头痛、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精神错乱、嗜睡和昏迷等症状时, 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肺心病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劝导戒烟,积极防治COPD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以降低发病率
②疾病知识指导:
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和防治各种可能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的诱因,坚持家庭氧疗等。加强饮食营养,以保证机体康复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
③病情监测指导:
告知病人及家属病情变化的征象,如体温升 高、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不畅、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发现病人神志淡漠、 嗜睡、躁动、口唇发绀加重等,均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需及时就诊
简述预防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护理措施
(1)防止血液淤滞:
①对存在发生DVT危险因素者,应指导其避免可能增加静脉血流淤滞的行为,如坐时跷二郎腿等
②鼓励卧床病人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需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③卧床病人可利用机械作用如穿加压弹力抗栓袜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
①指导病人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血液浓缩
②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
③对于血栓形成高危病人,应指导其按医嘱使用抗凝血药防止血栓形成
肺癌的临床表现
(1)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①咳嗽
②血痰或咯血
③气短或喘鸣
④发热
⑤体重下降
(2)肺外胸内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①胸痛
②声音嘶哑
③咽下困难
④胸腔积液
⑤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⑥Honer综合征
(3)胸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①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
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异常
②转移至骨骼:
引起骨痛和病理性骨折
③转移至腹部:
转移到肝脏、胰腺,可引起肝区疼痛、胰腺炎症状或阻塞性黄疸
④转移至淋巴结
(4)胸外表现: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引起的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
异位促性腺激素引起的男性乳房发育和增生性骨关节病
肺癌术前准备呼吸道准备
①戒烟:
术前戒烟2周以上
②维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等药物
③预防和控制感染
④指导训练:
指导病人练习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 咳痰和翻身,学会使用深呼吸训练器和吹气球,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以提高肺功能,促进术后肺复张,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⑤机械通气治疗
肺癌术后维持呼吸道通畅
①给氧:
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2〜4L/min
②深呼吸及咳嗽:
病人清醒后立即鼓励并协助其作深呼吸和咳嗽
③氧气雾化:
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者,可用灭菌用水、祛痰剂、 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行氧气雾化或超声雾化,促进排痰
④吸痰护理:
对于咳痰无力、呼吸分泌物滞留者,给予鼻导管吸痰。保留气管插管者,随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肺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要点
①一般护理
注意引流管内水柱波动,定期挤压,防止堵塞,保持引流管通畅
②持续负压吸引的护理:
负压吸引一般应在术后24小时以后开始使用,防止过早使用而出现胸腔内渗血
③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胸腔引流管一般全钳闭或半钳闭,保证术后患侧胸膜腔内有一定的胸液,维持双侧胸腔内压力平衡,防止纵隔过度摆动。
全钳闭时,每次放液量不宜超过100ml,速度宜慢,以免快速多量放液引起纵隔突然移位, 导致心搏骤停
半钳闭时注意保持引流管内水柱随呼吸波动的幅度为4〜6cm
肺癌术后胸腔持续负压吸引的护理要点
术后肺创面及缝针处出现漏气,胸腔引流管可见气体逸岀。可在胸腔引流瓶的短管处接低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胸闷、气短、发绀、血性引流液增多等情况,判断气管是否居中,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负压吸引一般应在术后 24小时以后开始使用,防止过早使用而出现胸腔内渗血
肺癌术后体位安置
(1) 一般情况:
病人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且血压稳定者,可改为半坐卧位
(2)特殊情况:
①肺段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者,尽量选择健侧卧位
②一侧肺叶切除者,如呼吸功能尚可,可取健侧卧位;如呼吸功能较差,则取平卧位
③全肺切除术者, 避免过度侧卧,可取1/4患侧卧位
④咯血或支气管痿管者;
取患侧卧位
肺癌术后肺不张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①原因:
由于麻醉药副作用使膈肌受抑制、术后软弱无力、疼痛等,病人术后不能有效咳嗽排痰,导致分泌物堵塞支气管,引起肺炎、肺不张
②护理:
肺炎及肺不张重在预防。鼓励病人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者予以氧气雾化或超声雾化,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或协助医师行支气管纤维镜下吸痰,病情严重时可行气管切开,确保呼吸道通畅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简述促进胸腔积液病人呼吸功能的护理措施
①体位:
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减少胸腔积液对健侧肺的压迫
②胸腔抽液或引流的护理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呼吸锻炼:
胸膜炎病人在恢复期,应每天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⑤缓解胸痛:
协助病人取患侧卧位,必要时用宽胶布固定胸壁,以减少胸廓活动幅度,减轻疼痛,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⑥康复锻炼:
待体温恢复正常,胸液抽吸或吸收后,鼓励病人逐渐下床活动,增加肺活量
活动性血胸征象
①脉搏逐渐增快、血压下降,经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措施后,血压不回升或升高后又迅速下降
②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持续降低
③安置胸腔闭式引流, 每小时引流量超过200ml,连续3小时
④胸部X线显示胸腔大片阴影
气胸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现场急救:
①开放性气胸:
立即用敷料封闭胸壁伤口,使之成为闭合性气胸
②闭合性或张力性气胸:
积气量多者,应立即协助医师行胸腔穿刺抽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吸氧
⑰有效咳嗽、排痰
③建立人工气道
④病情稳定者取半坐卧位,以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
(3)缓解疼痛
(4)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意识等变化
(5)预防感染
简述张力性气胸处理原则
①迅速排气减压:
是张力性气胸致呼吸困难病人的首要处理措施。紧急情况下应迅速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用粗针头穿刺胸腔排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
②安置胸腔闭式引流;
可加快气体排出,促使肺复张
③开胸探查:
若胸腔引流管内持续不断溢出大量气体,呼吸困难未改善,肺膨胀困难,提示可能有肺和支气管的严重损伤, 应考虑开胸探查手术
开放性气胸处理原则
①紧急封闭伤口:
可使用无菌敷料如纱布、棉垫等封盖吸吮伤口,加压包扎固定, 并迅速转送至医院
②安全转运:
在运送医院途中如病人有张力性气胸表现时,应暂时开放密闭敷料,排出胸腔内高压气体后再封闭伤口
③急诊处理:
及时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
④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吸氧,以缓解病人缺氧的状况
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⑤手术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适应证
①中量、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血胸、脓胸
②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法复张者
③剖胸手术后引流
如何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和阻塞。病人取半坐卧位,经常改变体位,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以利胸膜腔内液体和气体的排出,促进肺复张
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护理
①拔管指征:
留置引流管48〜72小时后,如果引流瓶中无气传逸出且引流液颜色变浅,24小时引流液量<50mL,脓液<10ml,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即可考虑拔管
②拔管方法:
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在深吸气末屏气,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包扎固定
③拔管后护理:
拔管后24小时内,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皮下气肿等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
①用凡士林纱布严密覆盖胸壁引流管周围
②水封瓶始终保持直立,长管没入水中3〜4cm
③更换引流瓶或搬动病人时,先用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
④放松止血钳时,先将引流瓶安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的位置
(2)严格无菌操作:
①保持引流装置无菌
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
③引流瓶位置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腔,造成逆行 感染。
(3)保持引流通畅
(4)观察记录引流
(5)处理意外事件:
①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胸壁伤口处皮肤
②若引流瓶损坏或引流管脱落,立即用双钳夹闭胸壁引流管。
(6)拔管护理
①拔管指征:
留置引流管48〜72小时后,如果引流瓶中无气体逸出, 24小时引流液量<50mL,脓液<10ml,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即可考虑拔管
②拔管方法:
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在深吸气末屏气,迅速拔管
③拔管后护理:
拔管后24小时内,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血胸术前护理
(1)现场急救:
包括心肺复苏、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和固定等。胸部有较大异物者,不宜立即拔除,以免出血不止
(2)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
尤其注意呼吸型态、频率及呼吸音的变化,有无缺氧征象,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予以处理
②有活动性岀血征象者,应积极做好开胸手术的术前准备
(3)静脉补液:
建立静脉通路,积极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治疗
简述呼吸衰竭时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各种病因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临床上往往是多种机制并存
呼吸衰竭的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①Ⅰ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疾病
②Ⅱ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50mmHg,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按发病急缓分类:
①急性呼吸衰竭
②慢性呼吸衰竭
(3)按发病机制分类:
①泵衰竭
②肺衰竭
呼吸衰竭的症状
①呼吸困难:
多数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急性呼吸衰竭早期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慢性呼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严重时呼吸浅快
②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③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衰可迅速出现精神紊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慢性呼衰随着PaCO2升高,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症状
④循环系统表现:
多数病人出现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⑤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急性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能,并发肺心 病时出现尿量减少
呼吸衰竭氧疗原则
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吸氧
Ⅰ型呼吸衰竭则可给予较高浓度 (>35%)吸氧。急性呼吸衰竭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简述呼吸衰竭的治疗要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增加通气量和减少CO2潴留,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诱因、 加强一般支持治疗和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
①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
②昏迷病人釆用仰头提额法打开气道并将口打开
③缓解支气管痉挛:
用支气管舒张药如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糖皮质激素等缓解支气管痉挛。急性呼吸衰竭病人需静脉给药
④建立人工气道:
如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地保持气道通畅,可采用简易人工气道或气管内导管建立人工气道
简述ARDS的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的ARDS致病因素且在一周内出现的急性或进展性呼吸困难
②胸部X线平片/胸部CT显示两肺浸润阴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全肺不张和结节影解 释
③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和液体负荷过重解释。如果临床没有危险因素,需要用客观检查来评价心源性肺水肿
④低氧血症,氧合指数≤300mmHg
简述呼吸衰竭和ARDS病人的病情监测要点
①呼吸状况:
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
②缺氧及CO2潴留情况:
观察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及啰音
③循环状况:
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④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状态:
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
⑤液体平衡状态:
观察和记录每小时尿量和液体出入量
⑥实验室检查结果: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查结果,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简述胸膜腔穿刺术的术中护理配合
①病情观察:
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病人有任何不适,应减慢或立即停止抽吸。抽吸时,若病人突然感觉头晕、心悸、晕厥,提示病人可能出现胸膜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抽吸,取平卧位,遵医嘱皮下注射0.1 %肾上腺素,密切观察血压, 防止休克
②抽液抽气量:
每次抽液、抽气时,不宜过多、过快,防止抽吸过多过快使胸腔内压骤然下降,发生复张后肺水肿或循环障碍、纵隔移位等意外。减压抽液,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600ml,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以后每次抽吸量不应超过1000ml; 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如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置入无菌试管送检
胸腔穿刺术的术后护理要点
①记录穿刺的时间、抽液抽气量、胸水的颜色以及病人在术中的状态
②监测病人穿刺后的反应,观察病人的脉搏和呼吸状况,注意有无血胸、气胸、肺水肿等并发症
③嘱病人静卧,24小时后方可洗澡,以免穿刺部位感染
④鼓励病人深呼吸,促进肺膨胀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类型及原因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
系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肺淤血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其发生机制包括: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小支气管收缩
③端坐呼吸:
为严重肺淤血的表现,即静息状态下病人仍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护理问题
①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淤血、肺水肿或伴肺部感染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困难所致能量消耗增加和机体缺氧状态有关
心源性呼吸困难引起气体交换障碍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体位:
病人有明显呼吸困难时应卧床休息。
劳力性呼吸困难者,应减少活动量。
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给予高枕卧位或半卧位。
对端坐呼吸者,可使用床上小桌,让病人扶桌休息,必要时双腿下垂
②氧疗:
对于有低氧血症者,纠正缺氧。 氧疗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吸氧
③控制液体入量:
病人24小时内泌体入量控制在1500ml内为宜
④心理护理:
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 定病人情绪
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心源性呼吸困难引起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措施
①评估活动耐力
②制订活动目标和计划
③监测活动过程中反应
④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
病人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保持肌张力,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活动耐力可及的范围内,鼓励病人尽可能生活自理
⑤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在职业、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
心源性水肿发生机制及特点
(1)水肿机制:
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
②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③淤血性肝硬化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胃肠道淤血导致食欲下降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继发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2)心源性水肿的特点:
下垂性、凹陷性水肿,常见于卧床病人的腰骶部、会阴或阴囊,非卧床病人的足踝、胫前
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心肌炎和心肌病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见
(2)心脏负荷过重:
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疾病
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见于瓣膜关闭不全等引起的血液反流;
先天性心脏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引起的血液分流。
此外,伴有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围生期心肌病
简述诱发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加重的因素
诱因有
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心律失常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如劳累过度、情绪激动)
妊娠和分娩
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输液或输血过快、过多)
其他(治疗不当、风湿性心脏病出现风湿活动
简述左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咳嗽、咳痰和咯血
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肺部湿性啰音
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
简述右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等)
劳力性呼吸困难
水肿、胸腔积液
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肝大、黄疸、肝功能受损及腹水
右心衰竭时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简述NYHA心功能分级状态
心力衰竭6分钟步行试验(6MWT)
让病人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其6分钟的步行距离:
150m为重度心衰
150〜450m为中度心衰
>450m为轻度心衰
心力衰竭的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①尽早进行病因治疗
②消除诱因
(2)药物治疗:
①利尿药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③b受体阻断药
④正性肌力药物
⑤伊伐布雷定
⑥扩血管药物
ACEI、b受体阻断药和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巳成为慢性心衰的基本治疗方案
(3)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辅助装置
心脏移植
细胞替代治疗
(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b受体阻断药可改善心肌顺应性
钙通道阻滞药能改善心肌主动舒张功能,主要用于肥厚型心肌病
(5)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应努力寻找潜在的原因并设法纠正,同时调整心衰用药
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问题
①气体交换障碍
与左心衰竭致肺循环淤血有关
②体液过多
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有关
③活动无耐力
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
洋地黄中毒
使用利尿药的护理要点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病人出现低钾血症时常表现为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电图U波增高等。服用排钾利尿药时多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鲜橙汁、西红柿汁、柑橘、香蕉、枣、杏、无花果、马铃薯、深色蔬菜等,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钾盐。口服补钾宜在饭后,以减轻胃肠道不适;外周静脉补钾时每500ml液体中KCL含量不宜超过1.5g
噻嗪类的其他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呕吐、腹泻、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
氨苯蝶啶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乏力、皮疹、高钾血症
螺内酯的不良反应有运动失调、男性乳房发育等,肾功能不全及高钾血症者禁用。另外,利尿药的应用时间选择早晨或日间为宜,避免夜间排尿过频而影响病人的休息。
慢性心力衰竭体液过多的护理
①体位:
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端坐呼吸者可让病人扶桌休息。伴胸腔积液或腹水者宜采取半卧位。下肢水肿者可抬高下肢
②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钠摄入量<2g/d
③控制液体入量
④使用利尿药的护理: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服用排钾利尿药时多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鲜橙汁、西红柿汁、柑橘、香蕉、枣、杏、无花果、马铃薯、深色蔬菜等,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钾盐
⑤病情监测:
每天测量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⑥保护皮肤,预防压疮
简述洋地黄中毒时的临床表现
①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多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其他如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
②胃肠道反应如畏食、恶心、呕吐
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倦怠、视物模糊、黄视、绿视等,在用维持量法给药时十分少见
预防洋地黄中毒的方法
①洋地黄用量个体差异很大,老年人、心肌缺血缺氧、重度心衰、低钾低镁血症、 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洋地黄较敏感,使用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用药后反应
②与奎尼丁、胺碘酮、维拉帕米、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中毒机会,在给药前应询问评估是否使用了以上药物
③必要时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
④严格按时按医嘱给药,用毛花苷丙或毒毛花苷K务必稀释后缓慢(10〜15分钟)静注,并同时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①立即停用洋地黄
②低血钾者可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药
③纠正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一般禁用电复律,因易致心室颤动
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静注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慢性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①疾病预防指导: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可增加心力衰竭危险的行为,如吸烟、饮酒。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育龄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决定是否可以妊娠与自然分娩
②疾病知识指导:
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富营养,每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③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坚持遵医嘱正确服药,每天测量体重
④照顾者指导:
教育家属给予病人积极的支持,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教会主要照顾者掌握CPR技术
简述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窒息感而极度烦躁不安、恐惧,面色灰白或发绀,大汗,皮肤湿冷,尿量显著减少。早期血压可一过性升高,如不能及时纠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听诊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简述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配合与护理要点
①坐位,双腿下垂
②予面罩给氧或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通气支持
③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吗啡、快速利尿药、血管扩张药、洋地黄制剂、氨茶碱等)。
④出入量管理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500ml以内, 不超过2000ml
⑤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査电解质、 血气分析
⑥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
简述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
③室性期前收缩后可见一完全性代偿间歇,若室性期前收缩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期前收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简述室性期前收缩的常见类型
①二联律
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
②三联律
指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如此类推
③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成对室性期前收缩
④室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QRS-T波群的T波上称RonT现象
⑤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者称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简述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①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通常起始突然
②QRS波群畸形, 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③心室率一般为100〜250 次/分,心律规则或略不规则
④心房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⑤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简述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原则
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者应首先给予针对性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亦应考虑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如无症状或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的原则同室性期前收缩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
简述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匀的颤动波,称f波,频率350〜 600次/分
②R-R间隔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③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简述心律失常病人的健康指导内容
①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嘱病人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避免劳累、感染
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②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说明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的重要性,不可擅自停药、换药
教给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
③照顾者指导
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
①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②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
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④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⑤心音消失
简述如何快速识别心搏骤停
当发现无反应或突然倒地的病人时,首先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如轻拍肩部并呼叫“你怎么样啦”,然后判断呼吸运动、大动脉有无搏动(10秒内完成触诊颈动脉或股动脉,非必需)。突发意识丧失,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即仅有喘息),视为心搏骤停
简述初级心肺复苏的主要措施
胸外按压、开通气道、人工呼吸、除颤,前三者被简称为CAB三步曲
简述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处理原则和措施
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恐惧,更好地配合治疗
二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呼吸困难:
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先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②咳嗽
③咯血
④声音嘶哑
(2)体征:
二尖瓣面容,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尖部可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P2亢进或伴分裂
简述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并发症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急性肺水肿
血栓栓塞
肺部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潜在并发症栓塞的护理要点
①评估栓塞的危险因素
②休息与活动:
左房内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防脱落造成其他部位栓塞
病情允许时应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活动下肢及用温水泡脚或下床活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③遵医嘱用药:
如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预防附壁血栓形成和栓塞
④栓塞的观察与处理:
密切观察有无栓塞征象,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抗凝或溶栓等处理
简述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①年龄、性别
②血脂异常
③高血压
④吸烟
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2)次要危险因素:
①肥胖
②缺少体力活动
③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 和钠盐
④遗传因素
⑤A型性格
简述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的胸痛特点
①部位:
主要在胸骨体中、上段之后,或心前区,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 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
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 也可有烧灼感,发作时病人常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
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
④持续时间:
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
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胸痛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
①原有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因发生改变,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②1〜2个月之内新发生的较轻负荷所诱发的心绞痛
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护理
①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服药后3~5分钟仍不缓解可重复使用。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滴,但应控制滴速,并告知病人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防低血压发生。部分病人用药后岀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晕、 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
②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釆用强化降脂治疗时,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
(1)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活动: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就地休息
②解除紧张不安情绪,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③给氧
④疼痛观察:
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⑤用药护理: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⑥减少或避免诱因:
保持排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禁烟酒。保持心境平和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护理措施:
①评估活动受限程度
②制订活动计划: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缓解期的病人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
③观察与处理活动中不良反应
(3)知识缺乏:
缺乏纠正危险因素、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
心绞痛的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①合理膳食:
宜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
②戒烟限酒
③适量运动
④心理平衡
(2)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劳、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寒冷刺激
(3)病情监测指导:
教会病人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胸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4)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出院后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
试述心肌梗死患者的疼痛特点
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 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 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放射而被误诊为急腹症或因疼痛向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误诊为其他疾病。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1)先兆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 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2)症状
①疼痛:
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②全身症状:
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 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
③胃肠道症状
④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小时内最多见。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⑤低血压和休克
⑥心力衰竭
(3)体征:
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
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
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③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对老年病人,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先按AMI来处理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②心脏破裂
③栓塞
④心室壁瘤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简述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①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
②在背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 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
(1)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2)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①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或T (cTnT)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在起病2〜4小时后升高,cTnⅠ于10〜24小时达高峰, 7-10 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夭降至正常
②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CK-MB适于早期(<4小时)AMI诊断和再发MI诊断
③肌红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于起病后2小时内即升高
心肌梗死病人康复锻炼时活动中监测方法
住院病人运动康复和日常活动指导必须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
避免或停止运动的指征:
运动时心率增加>20次/分;舒张压≥110mmHg;
与静息时比较收缩压升高 >40mmHg以上,或收缩压下降>10mmHg
明显的室性或房性心动过速
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有ST段动态改变
存在不能耐受的症状,如胸痛、心悸、气短、 头晕
心肌梗死的治疗要点
(1) 一般治疗:
①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②给氧
③进行心电、血压、 呼吸监测
④无禁忌证者立即给予阿司匹林
(2)给予哌替啶、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解除疼痛
再灌注心肌:运用急诊PCI、 溶栓疗法、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式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
(3)消除心律失常
(4)控制休克
(5)治疗心力哀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6)其他治疗:
①抗凝疗法
②b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③极化液疗法
心肌梗死的护理问题
①疼痛:
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③有便秘的危险
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
心律失常、 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猝死
⑤恐惧
与起病急、病情危重、环境陌生等因素有关
简述间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指标有:
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
④cTnⅠ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
上述4项中,②和④最重要
心肌梗死溶栓的适应证
①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 起病时间<12小时,病人年龄<75 岁
②ST段显著抬高的AMI病人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
③STEMI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如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 广泛ST段抬高的病人可考虑
心肌梗死溶栓的禁忌证
①出血性脑卒中病史,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②近期(2〜 4周)活动性内脏出血、外科大手术、创伤史,包括脑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穿刺
③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 180/110mmHg)病史
④疑有主动脉夹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颅内肿瘤或畸形
⑤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恶性肿瘤
判断溶栓是否成功的指标
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
④cTnI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血清CK-MB 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
上述4项中,②和④最重要
心肌梗死溶栓的护理
(1)协助评估病人是否有溶栓禁忌证
(2)溶栓前先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低血压、出血等,一旦出血,应紧急处理
(4)溶栓的指标:
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
④cTnl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 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
心肌梗死疼痛的护理
①休息:
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
②饮食:
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③给氧:
鼻导管给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④止痛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
⑤溶栓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注意观察溶栓的效果
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护理要点
①合理饮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的摄入
②无糖尿病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
③适当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
④一般在病人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应用缓泻药,以防止便秘时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
⑤允许病人床边使用坐便器,排便时应提供隐蔽条件,如屏风遮挡
⑥一旦出现排便困难,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心肌梗死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②心理指导:
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③康复指导:
与病人一起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病人出院后的运动康复训练。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病人有益
④用药指导:
健康教育时应强调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 告知药物的用法、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血压
⑤照顾者指导:
教会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用
急性心梗病人即将出院,请写出对他进行运动康复指导的内容
①运动原则:
有序、有度、有恒
②运动形式:
以行走、慢跑、简化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可联合静力训练和负重等抗阻运动
③运动强度:
根据个体心肺功能,循序渐进
④持续时间:
初始是6〜10分钟/次,含各1分钟左右的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
随着病人对运动的适应和心功能的改善,可逐渐延长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至30〜 60分钟
⑤运动频率:
有氧运动每周3〜5天,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每周2〜3天, 至少间隔1天
简述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原则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用药
①神经机制
②肾脏机制
③激素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激活
④血管机制
⑤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①症状:
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
②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
③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
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子痫、急性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亚急症
病人可以有血压明显升高造成的症状, 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
高血压的并发症
①脑血管病:
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
腔隙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②心力衰竭和冠心病
③慢性肾衰竭
④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被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现正在服降压药,虽血压<140/90mmHg,仍可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水平分级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生活干预方式)
非药物治疗
主要指生活方式干预,即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主要措施包括
①控制体重
②滅少食物中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钾盐的摄入量
③减少脂肪摄入
④戒烟、限酒
⑤适当运动
⑥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应用降压药物使用原则
①小剂量开始
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②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其目的主要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③联合用药
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联合治疗。 对血压≥160/100mmHg或中危及中危以上的病人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
④个体化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病人的降压药物
高血压药物治疗时机
①高危、很高危病人,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②中危、低危病人可分别随访 1个月和3个月,多次测量血压仍≥140/90mmHg,推荐或考虑启动降压药治疗
降压药物的分类
利尿药
b受体阻断药
钙通道阻滞药(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原则
①及时降压,静脉给药,持续监测血压
②控制性降压
初始阶段降压的目标为
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
在其后2〜6小时内应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临床情况稳定后,在之后的24〜48小时逐步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③合理选择降压药:
要求药物起效迅速,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作用
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作用消失较快;不良反应较小
④避免使用的药物:
如利血平
高血压急症的护理要点
①避免诱因: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寒冷刺激和随意增减药量
②定期监测血压
③急症护理: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动,给予持续低浓度吸氧。对昏迷或抽搐的病人应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咬伤、窒息或坠床。 安抚病人情绪,必要时应用镇静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尽早应用降压药物进行控制性降压。应用硝普钠和硝酸甘油时,应注意避光并持续监测血压,严格遵医嘱控制滴速;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高血压病人出院后用药指导
①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应嘱病人长期服药
②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告知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材料
③不能擅自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遵医嘱逐渐减少剂量。如果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特别是冠心病病人突然停用b受体阻断药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及处理
①首先向病人讲解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即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时可有乏力、头晕、 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特别是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应特别注意
②一旦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应平卧,且下肢取抬高位,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③指导病人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方法:
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小时;
改变姿势,特别是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
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且服药后应休息一段时间进行活动;
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洗蒸汽浴;
不宜大量饮酒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要点
(1)疾病知识指导:
让病人了解病情,向病人解释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生活方式指导:
①饮食指导:
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增加钾盐摄入。限制总热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蛋白质、钙的摄入
②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③戒烟限酒
④运动指导:
定期的体育锻炼,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和跳舞等。运动强度建议中等强度更有效、 更安全
(3)用药指导:
应嘱病人长期、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突然停药
(4)家庭血压监测指导:
指导病人掌握测量技术,规范操作,如实记录血压测量结果, 随访时提供给医护人员作为治疗参考
(5)心理指导
(6)定期随访:
经治疗后血压达标者,可每3个月随访1次;
血压未达标者,建议每2〜4周随访1次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
①发热
②心脏杂音
③周围体征:
瘀点
Osler 结节
Roth斑
④动脉栓塞
⑤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
如贫血、脾大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标准
(1)血培养阳性(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标准):
①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IE致病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多次血培养检出同一 IE致病微生物(2次至少间隔12小时以上的血培养阳性、3次血培养均阳性或4次及以上的血培卷多数为阳性)
③Q热病原体1次血培养阳性或其IgG抗体滴度 >1 : 800
(2)心内膜受累证据(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标准):
①超声心动图异常(赘生物、脓肿、 人工瓣膜裂开)
②新出现的瓣膜反流
简述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病人,应在第1天每间隔1小时釆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釆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己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急性病人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按医嘱开始治疗。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须在体温升高时釆血。每次采血10〜20ml, 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3周
心包穿刺术的配合与护理
(1)术前护理:
备齐物品,进行心理护理;
询问病人是否有咳嗽,必要时给予镇咳治疗,并注意保暖;
操作前开放静脉通路,准备好急救药品;
进行心电、血压监测;
术前需行超声检查,以确定积液量和穿刺部位并标记
(2)术中配合:
嘱病人勿剧烈咳嗽或深呼吸;
严格无菌操作,抽液过程中随时夹闭胶管,防止空气进入心包腔;
抽液要缓慢,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000ml,以防急性右室扩张,一般第1次抽液量不宜超过200〜300ml,.若抽出新鲜血液,应立即停止抽吸,密 切观察有无心脏压塞症状;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病人感到心率加快、出冷汗、 头晕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3)术后护理:
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并固定;
穿刺后2小时内继续心电、血压监测,嘱病人休息,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包引流者需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待每天心包 抽液量<25ml时拔除导管;
记录抽液量、颜色、性质,按要求及时送检
简述安置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健康指导内容
①起搏器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妥善保管好起搏器卡。告知病人应避免强磁场和高电压的场所,平时将移动电话放置在远离起搏器至少15cm的口袋内,拨打或接听电话时采用对侧
②病情自我监测指导:
教会病人每天自测脉搏2次,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次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③活动指导:
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
④定期随访:
一般要求植入后1个月、3不月、6个月客随访一次,以后每3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 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改为每月一次或更短一些
心脏电复率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①心室颤动和扑动是心脏电除颤的绝对指征
②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选择电复律
③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者可选择电复律
(2)禁忌证:
①病史多年,心脏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3个月有栓塞史
②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或扑动
③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
④有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时,暂不宜电复律
简述心脏电复律术前的护理要点
①向择期复律的病人介绍电复律的相关情况,取得其合作
②遵医嘱做术前检查
遵医嘱停用洋地黄类药物24〜48小时,给予改善心功能、纠正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的药物。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复律前应进行抗凝治疗
④复律前1〜2天口服奎尼丁
⑤复律术前禁食6小时,排空膀胱
⑥准备好相关物品
简述心导管检查术后护理要点
①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
②
静脉穿刺者肢体制动4〜6小时;
动脉穿刺者压迫15~20分钟后进行加压包扎,以1kg沙袋加压伤口 6〜8小时,肢体制动24小 时
子主题
③监测病人的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
简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的并发症
下肢缺血
主动脉破裂
感染
出血和血肿
气囊破裂而发生空气栓塞
简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
①急性冠状动脉动脉闭塞
②穿刺血管并发症,如穿刺处出血或血肿,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痿,穿刺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桡动脉闭塞,前臂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
③尿潴留
④低血压
⑤造影剂不良反应
⑥心肌梗处
简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护理
(1)术前指导:
进行呼吸、屏气、咳嗽训练以便于术中顺利配合手术
(2)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①择期PCI者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②对于行急诊PCI或术前6小时内给药者,遵医嘱服用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3)对于已经服用华法林的病人,术前应停用3天,并使INR<1.5
(4)拟行桡动脉穿刺者,术前行Allen试验
即同时按压桡、尺动脉, 嘱病人连续伸屈五指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10秒内掌面颜色恢复正常,提示尺动脉功能好,可行桡动脉介入治疗。避免在术侧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标记双侧足背动脉以备穿刺股动脉时监测
简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病人至病床,了解病人情况
(2)对于复杂病变或基础疾病严重的病人行心电、血压监护至少24小时
(3)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再复查
(4)不同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
①经桡动脉穿刺者术后可立即拔除鞘管,对穿刺点局部压迫4〜6小时后,可去除加压弹力绷带。
②经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可即刻拔除鞘管;接受PCI治疗的病人在拔除鞘管之前常规监测APTT。常规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后,若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可进行制动并加压包扎,1kg沙袋压迫6〜 8小时
(5)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PTCA的概念
PTCA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狭窄病变部位后,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到达狭窄节段,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基本的手段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恶心、呕吐的护理诊断
①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
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③焦虑:
与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有关
恶心、呕吐导致体液不足的护理要点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失水的征象
②观察和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
③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
④非禁食者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应配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上消化道出血呕吐物的特点
①呕血呈鲜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
②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酸性血红蛋白所致
③柏油样黑便,黏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④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
简述腹痛病人的用药护理原则
①应根据病情、疼痛性质和程度选择性给药
②癌性疼痛应遵循按需给药的原则, 有效控制病人的疼痛
③急性剧烈腹痛诊断未明时,不可随意使用镇痛药物,特别是麻醉性镇痛药物
简述严重腹泻病人的护理措施
①卧床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失水的征象
②观察和记录粪便的性状、 次数和量、气味和颜色
③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
④非禁食者应多饮水,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禁食或发生水、电解质失衡时,应配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⑤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
简述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
(1)食管症状:
①典型症状:
烧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最典型症状
②非典型症状:
主要有胸痛、吞咽困难
(2)食管外症状:
咽喉炎
慢性咳嗽和哮喘
癔球症
(3)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狭窄
Barrett食管
简述避免诱发胃食管反流胸痛的护理措施
①避免应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的药物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②避免饭后剧烈运动,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
③应避免进食使食管下括约肌压降低的食物,以高蛋白、 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饮食为宜,少量多餐。戒烟禁酒
④注意减少一切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简述慢性胃炎的饮食指导
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不吃霉变食物
少吃熏制、 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物
避免吃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吸烟
消化溃疡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药物: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氯吡格雷
化疗药物
双磷酸盐
西罗莫司
(3)胃酸和胃蛋白酶
(4)其他因素:
①吸烟
②遗传因素
③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④应激
消化溃疡的临床特征
①慢性过程
②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 缓解期也长短不一,发作常呈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过劳而诱发
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与进食有关
消化溃疡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腹痛: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呈饥饿样不适感。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右或偏左。多数病人疼痛有典型的节律, DU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或(及)午夜痛,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 GU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餐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
②其他:
反酸、暧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有失眠、 多汗、脉缓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2)体征:
溃疡活动期可有上腹部固定而局限的轻压痛,DU压痛点常偏右。缓解期则无明显体征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及鉴别
简述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①出血: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②穿孔
③幽门梗阻
④癌变
消化溃疡病人的治疗要点
①抑制胃酸分泌:
常用有H2受体拮抗药(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两大类
②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推荐以PPI或胶体铋剂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如奥美拉唑或枸橼酸铋钾加上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甲硝唑
③保护胃黏膜:
硫糖铝
枸橼酸铋钾
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
④手术治疗:
对于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急性穿孔
瘢痕性幽门梗阻
胃溃疡疑有癌变及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简述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饮食护理要点
①进餐方式:
在溃疡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天进餐4〜5次,避免餐间零食和睡前进食,饮食不宜过饱,进餐时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
②食物选择:
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症状较重的病人以面食为主,可适量摄取脱脂牛奶,宜安排在两餐之间饮用。脂肪摄取应适量,不宜过多。应避免食用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性强的食物。 机械性刺激强的食物指生、冷、硬、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化学性刺激强的食物有浓 肉汤、咖啡、浓茶和辣椒、酸醋等调味品
③定期营养指标,调整饮食
消化溃疡病人岀院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和加重溃疡病的相关因素。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 指导病人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戒除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②用药指导:
教育病人遵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不随便停药或减量,防止溃疡复发。指导病人慎用或勿用致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咖啡因、泼尼松等。定期复诊。若上腹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或者出现呕血、黑便时,应立即就医
简述胃癌的扩散方式
①直接蔓延侵袭相邻器官
②淋巴转移:
如转移到锁骨上淋巴结时称为Virchow 淋巴结
③血行播散:
最常转移到肝,其次是肺、腹膜及肾上腺
④种植转移:
癌细胞侵出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种植于肠壁和盆腔
简述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早期胃癌:
多无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②进展期胃癌:
上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同时有食欲不振、体重进行性下降。
胃壁受累时可有早饱感,即虽感饥饿,但稍进食即感饱胀不适;
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岀现吞咽困难
胃窦癌可引起幽门梗阻
黑粪或呕血常见于溃疡型胃癌
转移至骨骼、肺等其他脏器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2)体征:
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进展期在上腹部可扪及肿块,有压痛。肝脏转移可出现肝大,并扪及坚硬结节,常伴黄疸。腹膜转移时可发生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
简述胃癌的止痛方法
(1)药物止痛:
①非麻醉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
②弱麻醉性镇痛药(可待因、布桂嗪等)
③强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等)
④辅助性镇痛药(地西泮、异丙嗪、氯丙嗪等)。给药应遵循WHO推荐的三阶梯疗法,即 选用镇痛药必须从弱到强,先以非麻醉药为主,当其不能控制疼痛时依次加用弱麻醉性及强麻醉性镇痛药,并配以辅助用药,釆取复合用药的方式达到镇痛效果
(2)病人自控镇痛
胃癌病人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提倡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多食肉类、鱼类、 豆制品和乳制品
避免高盐饮食,少进咸菜、烟熏和腌制食品
食品贮存要科学,不食霉变食物。
对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②生活指导:
指导病人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活动,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指导病人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
③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止痛药, 定期复诊。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早期识别并发症,及时就诊
简述肠结核的感染途径
①经口感染:
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的主要途径
②血行播散:
肠外结核病灶经血行播散侵犯肠道,多见于粟粒型肺结核
③直接蔓延
由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结核)直接蔓延而侵犯肠壁
简述结核性腹膜炎与肠结核的鉴别要点
简述结肠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要点
肝硬化的病因
①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最常见,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②酒精
③营养障碍
④药物或化学毒物
⑤胆汁淤积
⑥遗传和代谢性疾病
⑦循环障碍
⑧免疫疾病
⑨寄生虫感染
⑩隐源性肝硬化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
(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
①全身症状和体征:
一般状况较差
疲倦
乏力
消瘦
面色灰暗黝黑
皮肤巩膜黄染
②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症状,.进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
③出血和贫血
④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和胰岛素增多,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
雌激素增多及雄激素减少
男性病人常有性功能减退、不育、男性乳房发育、毛发脱落
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
部分病人出现蜘蛛痣、肝掌
(2)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①脾大
②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
腹壁静脉曲张
痔静脉曲张
③腹水
(3)肝脏情况:
早期肝脏增大
晚期肝脏缩小,表面可呈结节状,质地坚硬
门静脉高压交通支
①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
主要是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和腔静脉系的食管静脉、奇静脉等沟通开放
②腹壁静脉曲张:
由于脐静脉重新开放,与附脐静脉、腹壁静脉等连接,在脐周和腹可见纡曲静脉以脐为中心向上及下腹壁延伸
③痔静脉曲张:
为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中、下静脉吻合扩张形成,破裂时引起便血
简述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门静脉压力增高:
门静脉压力增高时,腹腔脏器毛细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间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肝功能减退使清蛋白合成减少及蛋白质摄入和吸收障碍,发生低清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形成腹水。
③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肝内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淋巴管内压力增高,使大量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血容量不足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水钠重吸收增加,发生水钠潴留
肝硬化的并发症
①上消化道出血
②感染
③肝性脑病
④原发性肝癌
⑤肝肾综合征
⑥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①低钠血症
②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
⑦肝肺综征
⑧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患者的腹水治疗
①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水的摄入一般不需过于严格,如血钠<125mmol/L时,需限制水的摄入
②利尿药:
常用药有螺内酯、呋塞米
③提高血浆胶渗透压:
定期输注血浆、新鲜血或白蛋白
④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大量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诊断/问题
①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和吸收障碍有关
②体液过多:
与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引起水纳潴留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
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营养不良、水肿、 皮肤干燥、瘙痒、长期卧床有关
⑤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低下、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开放等因素有关
腹腔穿刺放腹水的护理
术前说明注意事项,测量体重、腹围、生命体征,排空膀胱以免误伤;
术中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术毕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如有溢液可用明胶海绵处置;
术毕缚紧腹带,以免腹内压骤然下降;
记录抽出腹水的量、性质和颜色, 腹水培养接种应在床旁进行,每个培养瓶至少接种10ml腹水,标本及时送检
简述针对肝硬化腹水病人“体液过多”的护理要点
①体位:
平卧位有利于增加肝、肾血流量,故应多卧床休息。
囚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
阴囊水肿者可用托带托起阴囊,以利水肿消退。
大量腹水可取半卧位
②避免腹内压骤增:
如剧烈咳嗽、打喷嚏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③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④用药护理:
利尿速度不宜过快,每天体重减轻一般不超过0.5kg,有下肢水肿者每天体重减轻不超过1kg
⑤做好腹腔穿刺放腹水的护理
⑥准确记录出入量,测量腹围、体重,监测血清电解质和酸碱度的变化
简述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护理
①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血氨升高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摄入量,并应选择植物蛋白,例如豆制品,因其含蛋氨酸、芳香氨基酸和产生氨基酸较少
②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有腹水者应限制摄入钠盐500〜 800mg/d;进水量1000ml/d以内
③避免损伤曲张静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进食应细嚼慢咽,避免坚硬粗糙食物
简述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①岀血: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无伤口或消化道出血情况、腹腔引流管引流情况, 如在1〜2小时吸出200ml以上血性液体应告知医师,及时妥善处理
②肝性脑病:
术后须检测肝功能、血氨浓度,观察有无肝性脑病等表现,黄疸是否加深
③感染:
遵医嘱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膈下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④静脉血栓:
定时B超检查。如术后血小板上升达600X109/L,应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迹象,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分流术后如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建议抗凝治疗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分型
按大体形态分型可分为:
①块状型:
最常见
②结节型
③弥漫型
按细胞分型可分为:
①肝细胞型
②胆管细胞型
③混合型:上述两型同时存在
肝癌的临床表现
(1)症状:
①肝区疼痛:
最常见,多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②消化道症状:
常有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恶心、呕吐
③全身症状
乏力
进行性消瘦
发热
营养不良
恶病质
④转移灶症状:
咳嗽、咯血、胸痛、血性胸腔积液
(2)体征:
①肝大:进行性肝大为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②黄疸
③肝硬化征象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常见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
常为肝癌终末期的并发症
②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常因合并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⑤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肝癌组织坏死、液化可致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
④继发感染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
肺炎
败血症
肠道感染
肝癌诊断方法
①癌肿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
y-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
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异常凝血酶原(APT)
②影像学检查:
超声显像
CT检查
MRI检查
肝血管造影
③肝活组织检查
是确诊肝癌的最可靠方法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运用多种治疗措施。
肝癌主要治疗方法有:
①手术治疗:
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最好的方法,对诊断明确并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早手术
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
是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
③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
④放射治疗
⑤化学抗肿瘤药治疗
⑥生物和免疫治疗
⑦中医治疗
⑧肝移植
简述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前护理中与预防出血相关的措施
①术前3日开始给予维生素K1,补充血浆和凝血因子
②病人应尽量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骤升的动作、外伤和进食干硬食物等,以免导致癌肿破裂出血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岀血
③应用H2受体阻断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④若病人突发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应怀疑肝癌破裂出血,应及时处理
⑤对不能手术的晚期病人,可采用补液、输血、应用止血剂、支持治疗等综合性方法处理
肝癌术前护理要点
①心理护理
②据情况给予镇痛
③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④保肝治疗
⑤维持体液平衡
⑥预防出血:
补充血浆和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压骤升的动作、外伤和进食干硬食物等。 应用H2受体阻断药,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⑦术前准备:
根据手术大小备充足血和血浆,并做好术中物品准备
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动脉栓塞化学治疗)栓塞后综合征的护理(来自《外科护理学》)
①控制发热:
一般为低热,若体温高于38.5℃,给予物理和(或)药物降温
②镇痛
③恶心、呕吐:
给予甲氧氯普胺、氯丙嗪
④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X109/L 时,应暂停化学治疗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
⑤介入治疗后嘱病人大量饮水,减轻化学治疗药物对肾的毒副作用,观察排尿情况
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动脉栓塞化学治疗)的护理要点
(1)预防出血:
病人术后取平卧位,穿刺处拔管后压迫15分钟,再局部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6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防止穿刺处出血
(2)导管护理:
妥善固定和维护导管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3)栓塞后综合征护理:
①控制发热
②镇痛
③恶心、呕吐:
可给予甲氧氯普胺、氯丙嗪
④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X109/L时,应暂停化学治疗并应用升白细胞药物
⑤介入治疗后嘱病人大量饮水
(4)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出现并发症时,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简述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①病因:
各型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
重症肝炎
暴发性肝衰竭
原发性肝癌
严重胆道感染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肝病
②诱因:
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
上消化道出血
高蛋白饮食
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
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
低血糖
便秘
尿毒症
感染
外科手术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期
①0期(潜伏期):
又称轻微肝性脑病,病人仅在进行心理或智力测试时表现出轻微异常,无神经系统病理征,脑电图正常
②1期(前驱期):
欣快激动、淡漠、健忘等轻度精神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
③2期(昏迷前期):
嗜睡、行为异常、言语不清及定向力障碍。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及Babinski征阳性等神经体征。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异性异常
④3期(昏睡期):
昏睡,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脑电图明显异常
⑤4期(昏迷期):
昏迷,不能唤醒。
浅昏迷时,对疼痛等强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
深昏迷时,各种腱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脑电图明显异常
如何减少肝性脑病病人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
①灌肠或导泻:
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液)灌肠,或口服或鼻饲 25%硫酸镁导泻,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昏迷者用乳果糖灌肠
②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使用抑制肠道细菌的口服抗生素,减少氨的生成
新霉素
甲硝锉
利福昔明
③乳果糖或乳梨醇:
降低肠道pH,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使肠道细菌产氨减少,并可以减少氨的吸收
④益生菌制剂
肝性脑病的治疗要点
(1)及早识别及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
(2)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
①灌肠或导泻
②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③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
④益生菌制剂
(3)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谷氨酸钠
谷氨酸钾
门冬氨酸钾镁
盐酸精氨酸
(4)调节神经递质:
氟马西尼
(5)人工肝
(6)肝移植
(7)并发症治疗
简述去除和避免诱发肝性脑病的护理措施
①清除胃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上消化道岀血为最常见的诱因,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以防止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大量蛋白质丢失及低钾血症,可在放腹水的同时补充人血白蛋白
③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必要时遵医嘱减量使用地西泮、东莨菪碱
④防止及控制感染。发生感染时,应遵医嘱及时、准确地利用抗生素,以有效控制感染
⑤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肝性脑病昏迷病人的护理
①病人取仰卧位,头略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病人应做气管切开以排痰,保证氧气的供给
③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褥干燥、平整,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对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外露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
④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导尿,并详细记录尿量、颜色、气味
⑤给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
肝性脑病病人意识障碍的护理要点
①病情观察:
密切注意肝性脑病的早期征象,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②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应协助医生迅速去除本次发病的诱发因素,并注意避免其他诱发因
③生活护理:
尽量安排专人护理,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对烦躁病人应注意保护,可加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发生坠床及撞伤等意外
④心理护理
⑤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⑥昏迷病人的护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肝性脑病饮食护理要点
(1)给予高热量饮食,限制液体的摄入。脂肪可延缓胃的排空,应尽量少用
(2)蛋白质的摄入(原则)
①急性期首日禁蛋白饮食,给予葡萄糖保证供应能量,昏迷者可鼻饲饮食
②慢性肝性脑病病人无禁食蛋白质必要
③蛋白质摄入量为1〜1.5g/ (kg • d)
④口服或静脉使用支链氨基酸制剂
⑤选择植物蛋白
(3)其他:
不宜用维生素B6
肝性脑病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①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措施: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严禁饮酒,适当摄入脂肪;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经常评估病人的饮食和营养状况
②体液过多
护理措施:
给予半卧位
避免腹内压骤降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使用利尿剂时应特别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注意观察腹水和下肢水肿的消长,准确记录出入量
③意识障碍:
与血氨增高,与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关
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思维及认知的改变,定期复查血氨、肝、肾功能、电解质;
清除胃肠道内积血,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防止及控制感染,保持排便通畅
做好基础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原因(此题答案综合内科和外科的知识点)
①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②酗酒和暴饮暴食
③十二指肠液反流
④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钙血症或高脂血症可通过胰管钙化或胰液内脂质沉着等引发胰腺炎
⑤手术与创伤
⑥胰管阻塞
⑥其他:
①饮食因素,如暴饮暴食
②感染因素
④药物因素
⑤遗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分型特点
急生胰腺炎的病理改变一般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坏死型两型
急性水肿型可见胰腺肿大、分叶模糊、间质水肿、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急性坏死型可见明显出血,分叶结构消失,胰实质有较大范围的脂肪坏死,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
①腹痛:
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常位于中左上腹,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 疼痛剧烈而持续,呈钝痛、钻痛、绞痛或刀割样痛,可有阵发性加剧
②恶心、呕吐及腹胀
③发热
④低血压或休克:
重症胰腺炎常发生
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者可有显著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伴血钾、血镁、 血钙降低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体征
①轻症急性胰腺炎:
腹部体征较轻,多数中上腹有压痛,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重症急性胰腺炎体征:
病人常呈急性重病面容,痛苦表情,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病人腹肌紧张,全腹显著压痛和反跳痛,伴麻痹性肠梗阻时有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腹水多呈血性。少数病人出观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低血钙时有手足抽搐,提示预后不良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①局部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
②全身并发症: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多器官衰竭,如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败血症及真菌感染、高血糖等,病死率极高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①急性发作、持续的中上腹痛
②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大于正常值上限的3倍
③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胰腺炎症的典型改变。
具有上述2项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急腹症后诊断即可成立
急性胰腺炎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①急性疼痛:
与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炎症、胆道梗阻有关
②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炎性渗出、出血、呕吐、禁食等有关
③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呕吐、禁食和大量消耗有关
④体温过高:
与胰腺坏死、继发感染或并发胰腺脓肿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
休克、感染、MODS、出血、胰痿、胃肠道痿
急性胰腺炎护理目标
①病人疼痛缓解或消失
②病人维持体液平衡,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③病人营养状况改善
④病人感染有效控制,体温恢复正常
⑤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术前护理要点
①控制疼痛:
取弯腰屈膝位
疼痛剧烈时,诊断明确后给予解痉、镇痛药物
②禁食、胃肠减压
③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轻型急性胰腺炎一般1周后可开始进食无脂低蛋白流质,并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重症急性胰腺炎待病情稳定、淀粉酶恢复正常、肠麻痹消失后,可通过空肠造痿管行肠内营养支持
④静脉补液: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入水量
⑤降低体温
⑥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阻滞药、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
⑦心理护理
简述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要点
①禁食及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以减轻腹 痛和腹胀
②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③止痛:
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
④预防和抗感染;
因多数急性胰腺炎与胆道疾病有关,故多应用抗生素
⑤抑酸治疗:
常静脉给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剂
⑥吸氧:
保证血氧饱和度〉95%
简述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要点
①转入ICU进行病情监测
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③营养支持:
早期一般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如无肠梗阻,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以增强肠道黏膜屏障
④抗感染治疗:
重症病人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预防胰腺坏死并发感染
⑤减少胰液分泌:
生长抑素具有抑制胰液和胰腺分泌,抑制胰酶合成的作用
⑥抑制胰酶活性:
仅用于重症胰腺炎的早期
急性胰腺炎的饮食护理
①禁食和胃肠减压:
轻症急性胰腺炎经过3〜5天禁食和胃肠减压,当疼痛减轻、 发热消退,白细胞计数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降至正常后,即可先给予少量无脂流质
②加强营养支持:
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证有效血容量。早期一般给予TPN,如无梗阻,宜早期行空肠插管,过渡到EN
营养支持可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肠内细菌移位引发感染的可能
③鼻空肠管肠内营养:
若病人禁食、禁饮在1周以上,可以考虑在X线引导下经鼻腔置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
简述急性胰腺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
①迅速准备好抢救用物,如
静脉切开包
人工呼吸器
气管切开包
②病人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
③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静脉切开,按医嘱输注液体、血浆或全血,补充血容量。根据血压调整给药速度,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 以决定输液量和速度
④如循环衰竭持续存在,按医嘱给予升压药。注意病人血压、神志及尿量的变化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疼痛:
腹痛
与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或出血坏死有关
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体位: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腹痛时协助病人取弯腰、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 以缓解疼痛
②饮食护理:
禁食和胃肠减压
加强营养支持
鼻空肠管肠内营养
③用药护理:
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止痛,禁用吗啡
④其他护理措施:
运用行为疗法、针灸、热敷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注意做好生活护理
(2)潜在并发症:
低血容量性休克
护理措施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和记录引流量及性质、颜色
②维持有效血容量:
禁食病人每天的液体入量常需在3000ml 以上,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⑨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如病人出现神志改变、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黏膜苍白、冷汗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简述胰腺炎术后腹腔双套管灌洗引流的护理措施
①持续腹腔灌洗:
常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现配现用,冲洗速度为20〜30滴/分
②保持引流通畅
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④维持出入液量平衡
⑤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
⑥拔管护理:
病人体温维持正常10日左右,白细胞计数正常,腹腔引流液少于5ml/d,引流液的淀粉酶测定值正常,可考虑拔管。拔管后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 干燥
简述胰腺炎术后空肠造痿管的护理措施(此题答案来自《外科护理学》)
①妥善固定
②保持管道通畅:
营养液滴注前后使用生理盐水或温水冲洗管道;
出现滴注不畅或管道堵塞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温水行“压力冲洗”或负压抽吸
③营养液
现配现用,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输注时注意营养液的速度、浓度和温度
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或腹泻等不良反应
急性胰腺炎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讲解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预后及并发症知识
教育病人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此病的复发。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表现时,及时就诊
②饮食指导:
平时养成规律进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腹痛缓解后,应从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应避免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和高蛋白食物,戒除烟酒,防止复发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上胃肠道疾病:
①食管疾病和损伤
②胃、十二指肠疾病和损伤
③空肠疾病
(2)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胃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①胆道出血
②胰腺疾病
③其他:
胸或腹主动脉瘤
肝或脾动脉瘤破裂入食管
胃或十二指肠
(4)全身性疾病:
①血液病
②尿毒症
③血管性疾病
④风湿性疾病
⑤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
⑥急性感染性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①呕血与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③贫血及血象变化: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
④氮质血症
⑤发热:
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C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要点
(1)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
(2)给予止血治疔
①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止血措施
抑制胃酸分泌
内镜直视下止血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药物止血
三(四)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内镜直视下止血
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量的估计
①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5〜10ml
②出现黑便表明每天出血量在 50〜100ml以上
③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
④一次出血量在400ml 以下时,不出现全身症状
⑤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
⑥出血量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上消化道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
①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②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③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改善不明显, 或好转后又恶化
④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
⑤在补液足够、 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⑥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常暂时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出血未止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 这对消化性溃疡病人尤为重要,因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并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
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简述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病情监测的内容
①生命体征
②精神和意识状态
③皮肤和甲床色泽,温湿度,周围静脉充盈情况
④出入量
⑤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
⑥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大便隐血
⑦监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上消化道出血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护理措施
①体位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大出血时病人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吋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
给予吸氧
②治疗护理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
③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
④做好心理护理
⑤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精神、意识状态、皮肤颜色、血常规等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简述胃镜检查的术前护理
①向病人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如何配合及可能岀现的不适,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②仔细询问病史,做好检查前的评估
③检查前禁食8小时,有幽门梗阻者,在检查前2〜3天进食流质,检查前一晚应洗胃。曾做过胃肠X线钡餐造影者,3天内不宜作胃镜检查
④如病人过分紧张,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术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山莨菪碱或阿托品
⑤准备用物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肾脏内分泌功能
肾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所分泌的激素分为
血管活性激素
前者作用于肾脏本身,参与肾的生理功能,调节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和水钠代谢,包括
肾素
血管紧张素
前列腺素
激肽释放酶
内皮素
利尿肽
非血管活性激素
作用于全身,包括
1,25 (OH) 2D3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简述尿细菌学培养的尿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细菌学培养需用无菌试管留取清晨第1次清洁中段尿,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应用抗菌药之前或停用抗菌药7天之后留取尿标本
②应确保尿液在膀胱内已停留至少4小时
③留取尿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先充分清洁外阴,消毒尿道口,再留取中段尿液
④尿标本必须在1小时内作细菌培养,否则需冷藏保存
简述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术前护理
①术前向病人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
②训练病人俯卧位呼吸末屏气(大于15秒),并练习卧床排尿
③了解病人血压,术前血压应控制在不超过 140/90mmHg
④女性病人需了解月经周期,避开月经期
⑤检查血常规、出血与凝血功能及肾功能,以了解有无贫血、岀血倾向及肾功能水平
简述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术后护理
①穿刺点加压3〜5分钟
②平车送病人回病房,并小心平移至病床上
③
术后卧床24小时
前4~6小时必须仰卧,腰部严格制动,四肢可缓慢小幅度活动,严禁翻身和扭转腰部
④术后6小时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尿色、有无腹痛和腰痛
⑤若病情允许,嘱病人多饮水
⑥避免或及时处理便秘、腹泻和剧烈咳嗽
⑦术后3周内禁止剧烈运动
⑧可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碱化尿液,促进造影剂排泄
简述排泄性尿路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检查术的术前肠道准备
检查前病人应予少渣饮食,避免摄入豆类等产气食物;
检查前一天晚饭后2小时开水冲服番泻叶以清洁肠道
检查日晨禁食,造影前12小时禁饮水
简述肾炎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区别
①发生机制的区别:
肾炎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而产生水肿
肾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产生水肿
②临床表现的区别:
肾炎性水肿多从颜面部开始, 重者可波及全身,指压凹陷不明显
肾病性水肿一般较严重,多从下肢部位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压凹性
简述肾性水肿的饮食护理措施
①钠盐:
限制钠的摄入,予以少盐饮食,每天以2〜3g为宜
②液体:
每日尿量达到1000ml以上,不需限水;
每日尿量小于500ml或有严重水肿者,每天液体入量不应超过前一天24小时尿量加500ml
③蛋白质:
无氮质潴留者,可给予0,8~1.0g/ (kg•d)的 优质蛋白
有氮质血症的水肿病人,给予0.6〜0.8g/ (kg•d)的优质蛋白
慢性肾衰病人根据GFR来调节蛋白质摄入
④热量:
每天不低于30kcal/ (kg•d)
⑤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简述肾性水肿调整入量的原则
液体入量视水肿程度及尿量而定
若每天尿量达1000ml以上,一般不需严格限 水,但不可过多饮水
若每天尿量小于500ml或有严重水肿者需限制水的摄入,重者应量出为入,每天液体入量不应超过前一天24小时尿量加上不显性失水量(约500ml)
液体入量包括饮食、饮水、服药、输液等以各种形式或途径进入体内的水分
肾性水肿病人如何护理
(1)体液过多
护理措施:
①休息:
严重水肿的病人应卧床休息
下肢明显水肿者,卧床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水肿。水肿减轻后,病人可起床活动,但应避免劳累
②饮食护理:
限制水、钠的摄入,低蛋白血症所致水肿者,可给予0.8~1.0g/ (kg • d)的优质蛋白质,有氮质血症的水肿病人,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补充足够的热量,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③病情观察:
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密切监测尿量、体重、水肿变化
④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⑤健康指导:
教会病人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并告诉病人不可擅自加量、减量和停药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①皮肤护理:
注意衣着柔软、宽松
长期卧床者,应嘱其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发生压疮。做好全身皮肤的清洁,清洗时勿过分用力,避免损伤
②皮肤观察:
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和化脓等情况发生
简述尿路刺激征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
急性发作期应注意卧床休息
②增加水分摄入:
尿路感染者每日摄水不低于2000ml,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且2〜3小时排尿一次
③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
④缓解疼痛:
膀胱区热敷或按摩
⑤用药护理:
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简述肾性高血压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发生机制与特点
肾性高血压按发生机制又可分为
容量依赖性高血压
前者的发生与水钠潴留致血容量增加有关,限制水钠摄入或增加水钠排出可降低血压
肾素依赖性高血压
后者为肾素分泌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所致,一般抗高血压药效果差,限制水钠或使用利尿药后反而可使病情加重,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和钙通道阻滞药降压
简述肾炎综合征与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区别
肾炎综合征以肾小球性血尿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蛋白尿,但也可以为单纯血尿, 可有水肿和高血压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而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水肿和高脂血症
简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生于b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急性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多为脓疱疮)后,其发生机制是链球菌的胞壁成分或某些分泌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原位免疫复合物种植于肾小球,最终发生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弥漫性炎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①尿异常:
几乎全部病人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大多数病人伴有轻至中度蛋白尿, 多数可发生尿量减少
②水肿:
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可伴有双下肢水肿,少数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胸腔积液和腹水
③高血压:
多为一过性的轻、中度高血压, 严重高血压较少见
④肾功能异常:
出现一过性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
限制水钠摄入
②对症治疗:
水肿仍明显者,应适当使用利尿药。高血压者可给予降压药物
③控制感染灶:
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感染灶持续存在,则需选用无肾毒性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积极治疗
④透析治疗:
发生急性肾损伤且有透析指征者,应及时给予短期透析治疗
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休息原则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3周,部分病人需卧床休息4〜6周,待水肿消退、 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情稳定后可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动,但1〜2年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劳累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体液过多:
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
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
急性期应严格限制钠的摄入,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低于3g。病情好转,水肿消退、 血压下降后,可由低盐饮食逐渐转为正常饮食。尿量明显减少者,还应注意控制水和钾的摄入
肾功能不全时应适当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②休息: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3周,部分病人需卧床休息4〜6周,待肉眼血尽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 方可遂步增加活动量
③病情观察:
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密切监测尿量、体重、水肿变化
④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利尿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水肿、营养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①皮肤护理:
注意衣着柔软、宽松
长期卧床者,应嘱其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发生压疮。做好全身皮肤的清洁,清洗时勿过分用力,避免损伤
②皮肤观察:
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和化脓等情况发生
急性肾小球肾炎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告诉病人患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和皮肤感染后,应及时就医
②疾病知识指导:
做好心理护理
患病期间应加强休息,痊愈后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但在1~2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劳累。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应告诉病人和家属,待急性肾炎病情稳定后可行扁桃体摘除术,并且手术前、后2周应严格遵嘱使用青霉素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诊断
①体液过多:
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②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低蛋白饮食、长期蛋白尿致蛋白丢失过多有关
③焦虑:
与疾病的反复发作、预后不良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
慢性肾衰竭
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血压与尿蛋白的控制目标
为了控制病情恶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尿蛋白控制在1g/d以下。若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简述减少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肾损害因素的措施
①预防与治疗各种感染,尤其上呼吸道感染
②禁用肾毒性药物,包括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和西药(如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两性霉素、磺胺类等)
③及时治疗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护理诊断的护理措施
①慢性肾炎病人肾功能减退时应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0.6〜0.8g/ (kg • d)。低蛋白饮食时,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控制磷的摄入。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锌元素,因锌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②静脉补充营养素:
遵医嘱静脉补充必需氨基酸
③ 密切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包括:
进食情况
口唇、指甲和皮肤色泽
体重
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清蛋白浓度
简述肾病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
①大量蛋白尿:
尿蛋白>3.5g/d,以白蛋白为主
②低蛋白血症:
血浆清蛋白低于30g/L,主要为大量清蛋白自尿中去失所致
③水肿:
是肾病综合征最突出体征,严 重水肿者可出现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
④高脂血症:
以高胆固醇血症最为常见,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也可增加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的机制
发生机制为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尤其是电荷屏障)受损,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以白蛋白为主),当其增多明显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 在此基础上,各类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和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①感染:
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常见感染部位的顺序为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
②血栓、栓塞:
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多见
③急性肾损伤
④其他:
长期高脂血症易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并发症
长期大量蛋白尿可导致严重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金属结合蛋白丟失可致体内微量元素缺乏
内分泌激素结合蛋白不足可诱发内分泌紊乱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给予高热量、低脂、高维生素、低盐及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饮食。肾功能良好者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肾功能减退者则给予优质低蛋白
②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
减少蛋白尿
降脂治疗
③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
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环孢素
④中医中药治疗
⑤注意防止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的护理问题/诊断
①体液过多:
与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等有关
②营弄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大量蛋白尿、摄入减少及吸收障碍有关
③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有关
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水肿、营养不良有关
肾病综合征限制高蛋白饮食的原因和饮食护理
肾病综合征病人应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质[0.8-1.0g/ (kg・d)],但不宜给予高蛋白饮食。若出现氮质血症,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一般给予优质低蛋白
少食富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的饮食,多食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鱼油)的饮食及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等),以控制高脂血症
注意维生素及铁、 钙等的补充
给予低盐饮食(钠<3g/d)以减轻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避免受凉、注意个人卫生以预防感染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同时应适当活动。告诉病人优质蛋白、高热量、低脂、高膳食纤维和低盐饮食的重要性
②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告诉病人不可擅自减量或停用激素,介绍各类药物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指导病人学会对疾病的自我监测病情变化
简述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①女性:
尤其在月经期、妊娠期、绝经期和性生活后易发生感染
②尿流不畅或尿液反流:
尿流不畅是尿路感染最重要的易感因素
③使用尿道插入性器械:
留置导尿管
膀胱镜检查
尿道扩张术
④机体抵抗力低下,如
糖尿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药
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1)排尿障碍:
尿频、尿急、尿痛,与泌尿系统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①休 息:
急性发作期应注意卧床休息
②增加水分摄入
③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
④缓解疼痛:
膀胱区热敷或按摩
⑤用药护理:
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体温过高:
与急性肾盂肾炎有关
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营养丰富、 易消化食物。高热者注意补充水分
②休息和睡眠
③病情观察:
监测体温、尿液性状的变化,有无腰痛加剧
④物理降温
⑤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注意药物用法、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
简述尿路感染多饮水、勤排尿的目的及其要求
达到不断冲洗尿路,以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在无禁忌证的情形下,尿路感染者每天摄水量不应低于2000ml,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且每2〜3小时排尿一次
尿路感染病人的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①保持规律生活,避免劳累
②多饮水、勤排尿
③注意个人卫生,学会正确清洁外阴部的方法
④与性生活有关的反复发作者,应注意性生活后立即排尿
⑤膀胱-输尿管反流者,需要”二次排尿“
(2)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尿路感染的病因、疾病特点和治愈标准,使其理解多饮水、勤排尿以及注意会阴部、肛周皮肤清洁的重要性
③用药指导:
嘱病人按时、按量、 按疗程服药,勿随意停药,并按医嘱定期随访
简述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期及主要特点
(1)起始期:
此期无明显症状,以原发病的症状、体征为主要表现,一般持续数小时至几天,肾损害可逆转
(2)维持期:
又称少尿期。AKI的全身表现:
①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②呼吸系统:
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
③循环系统:
高血压
心力衰竭
急性肺水肿
④神经系统:
可出现意识障碍、躁动、谵妄、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脑病症状
⑤血液系统:
可出现出血倾向及轻度贫血
⑥其他:
感染是AKI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①水过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
③高钾血症
④低钠血症
⑤其他:
低钙
高磷
低氯血症
(3)恢复期:
此期以尿量增加甚至显著增多为特征,持续1〜3周,继而逐渐恢复正常
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需紧急处理的标准及其主要措施
当血钾超过6.5mmol/L时,应予紧急处理,主要措施如下:
①10%葡萄糖酸钙 10〜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5分钟)
②5 %碳酸氢钠100〜200ml静脉滴注
③50%葡萄糖液50ml加普通胰岛素6〜12U缓慢静脉注射
④也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如以上措施无效,血液透析是最有效的治疗
急性肾损伤的饮食护理
给予充足热量、优质蛋白饮食,控制水、钠、钾的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为0.8〜l.0g/ (kg ・ d),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高分解代谢、营养不良或接受透析的病人,蛋白质摄入量可适当放宽。优先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支持,告知病人及家属保证营养摄入的重要性,少量多餐,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用鼻饲或肠外营养
简述加重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的危险因素
①高血糖
②高血压
③蛋白尿
④低蛋白血症
⑤吸烟
引起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累及肾的疾病复发或加重
②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③肾灌注急剧滅少
④严重高血压未有效控制
⑤使用肾毒性药物
⑥尿路梗阻
⑦其他(如严重感染、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水、钠潴留或脱水、低钠血症、高钾或低钾血 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高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2)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
(3)各系统症状体征
①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和最早期表现,晚期病人呼出 气体中有尿味
②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尿毒症性心肌病
心包炎
动脉粥样硬化
③呼吸系统:
肺水肿
尿毒症肺炎
④血液系统:
贫血
出血倾向
⑤皮肤变化:
皮肤瘙痒
干燥伴有脱屑
⑥肾性骨营养不良
⑦神经、肌肉系统:
神经系统异常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
⑧内分泌失调:
可出现性激素紊乱
⑨免疫系统:
CKD病人常伴有感染,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慢性肾衰竭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
①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大:
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并加重肾损害
②心力衰竭:
常表现为心悸、气促、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
③尿毒症性心肌病:
左室肥厚
舒张功能下降
心脏扩大
充血性心力衰竭
持续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④心包炎:
尿毒症性心包炎和透析相关性心包炎, 典型者表现为胸痛(卧位、深呼吸时加重)
⑤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全身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
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诊断/问题
①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长期限制蛋白质摄入等因素有关
②潜在并发症: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③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水肿、瘙痒,凝血机制异常、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
贫血
⑤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功能异常、透析等有关
简述慢性肾衰竭病人肾性贫血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重组人促红素皮下注射。治疗靶目标为血红蛋白110〜120g/L;治疗期间同时静脉补充铁剂(如蔗糖铁、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叶酸等造血原料
护理措施主要为:
①评估贫血情况
②评估病人有无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有无叶酸、维生素 B12缺乏等贫血原因
③重组人促红素的用药护理:
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严格监测血压、 血红蛋白等指标
观察有无高血压、头痛、血管通路栓塞、肌病或流感样症状、癫痫、 高血压脑病等不良反应
④病人应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简述慢性肾衰竭病人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
给予
优质低蛋白
充足热量
低盐
低钾
低磷饮食
(2)蛋白质:
慢性肾衰竭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且饮食中50%以上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等,由于植物蛋白中含非必需氨基酸多,应尽量减少摄入,如花生及其制品
(3)热量
供给病人足够的热量,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
(4)其他:
①限制纳的摄入
②钾:
每天尿量< 1000ml时,需限制饮食中钾的摄入
③磷:
低磷饮食
④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⑤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
简述慢性肾衰竭病人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①有条件时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病室定期通风并作空气消毒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疗与检查
③加强生活护理,尤其是口腔及会阴部皮肤的卫生;卧床病人应定期翻身,指导有效咳痰
④病人尽量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
⑤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可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尽量减少输注血液制品
简述慢性肾衰竭病人的疾病自我监测指导
①指导病人准确记录每天的尿量和体重
②指导病人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 每天定时测量
③合并糖尿病者定期监测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5〜7.2mmol/L
④监测体温变化
⑤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清电解质等情况
⑥一般每 1〜3个月返院随访1次,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体重迅速增加超过2kg
水肿
血压显著增高
气促加剧或呼吸困难
发热
乏力或虚弱感加重
嗜睡或意识障碍
简述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痿的护理要点
①内瘘成形术前护理
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以备日后用作动静脉内瘘
②内瘘成形术后护理
抬高术侧上肢至30°以上,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密切监测血管杂音以判断内瘘血管是否通畅
③内瘘成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目的是促进内瘘早日成熟,具体方法:
内瘘术后第3天开始
每天做握拳运动或手握橡皮握力圈,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也可在吻合口上方近心端,轻轻加压至内瘘血管适度扩张充盈,同时进行握拳运动或握橡皮握力圈,1分钟后解除压力,然后再次加压,如此循环练习,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④内瘘的保护
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输血或输液
透析结束后按压内瘘穿刺部位10分钟以上,以彻底止血,也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简述血液透析病人出现低血圧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措施
(1)原因:
透析开始时部分循环血液进入透析器及其管路,而血管收缩反应低下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或由于超滤过多过引起血容量不足
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服用降压药
透析中进食
合并心肌病变、心律失常等情况
预防措施
①严格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低钠饮食
②
透析前停服一次降压药或减量
透析期间禁食或少量进食,有低血压倾向者尽量不在透析时进食
③采用序贯透析,即单纯超滤与透析序贯进行
④采用可调钠透析方式
处理措施:
①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停止超滤,协助病人平躺,抬高床尾,并给予吸氧
②输注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溶液
③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使用升压药,若血压仍不能回升,需停止透析
腹膜透析的饮食护理
由于腹膜透析可致体内大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丢失,故应通过饮食补充
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3g/ (kg • d),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
热量摄入为 147kJ/ (kg • d),即35kcal/ (kg • d)
水的摄入应根据每天的出量而定,水肿者应严格限水
腹透透析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腹膜透析换液的场所应清洁、光线充足,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②分离和连接各种管道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③掌握各种管道连接系统
④透析液输入腹腔前要使用恒温箱干加热至37°C
⑤每天测量和记录体重、血压、尿量、饮水量,准确记录透析液每次进出腹腔的时间和液量,观察透出液的颜色、性状以及有无浑浊,定期送腹透透出液做各种检查
⑥观察透析管皮肤出口处有无渗血、漏液、红肿
⑦保持导管和出口处清洁、干燥
腹膜透析常见的并发症
①透析液引流不畅
②腹膜炎
③导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
④腹痛、腹胀
⑤其他并发症:
如腹膜透析超滤过多引起的
脱水
低血压
腹腔出血
腹透管周或腹壁渗漏
营养不良
慢性并发症如肠粘连
腹膜后硬化
简述腹膜透析病人出现透析液引流不畅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
腹膜透析管移位、受压、扭曲
纤维蛋白堵塞
大网膜包裹
处理方法:
①行腹部X线平片了解导管位置
②改变体位,增加活动(如下楼梯)
③排空膀胱及通便,必要时服用导泻药或灌肠,以促进肠蠕动并减轻腹胀
④
腹膜透析管内注入尿激酶、肝素、生理盐水、透析液
去除堵塞透析管的纤维素、血块
⑤调整透析管的位置
⑥以上处理无效者可重新手术置管
简述腹膜透析病人出现腹膜炎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腹膜透析岀现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腹透透出液混浊
腹痛
发热
腹部压痛
反跳痛
处理方法:
①
密切观察腹透流出液的颜色、性质、量、超滤量,及时留取腹透透出液送检和进行细菌、真菌培养
怀疑菌血症或脓毒血症时还应进行血培养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②用2000ml透析液连续腹腔冲洗直至透出液澄清
③腹膜透析液内加入抗生素及肝素,也可全身应用抗生素
④若治疗后感染仍无法控制,应考虑拔除透析管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简述血液病的临床类型,并举例说明
①RBC疾病:如缺铁性贫血
②粒细胞疾病:
如WBC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③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如单核细胞增多症
④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如各类淋巴瘤
⑤造血干细胞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⑥脾功能亢进
⑦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如ITP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成人红细胞计数
男性为(4.0〜5.5) X10 12/L,女性为(3.5〜5.0) X10 12/L
血红蛋白
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10) X10 9/L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 X 109/L
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保持床单平整,衣着轻软、宽松
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沐浴或清洗时,避免 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
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温水) 拭浴降温
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静脉穿刺时,应避免用力拍打及揉擦局部,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
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此外,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防局部血肿形成
鼻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①防止鼻黏膜千燥而出血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
②避免人为诱发出血
指导病人勿用力擤鼻,以防止鼻腔内压力增大而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渗血
避免用手抠鼻痂和外力撞击鼻部
③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无效者可用0.1 %肾上腺素棉球或凝血酶棉球填塞,并局部冷敷
④出血严重时,尤其是后鼻腔出血,可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术,术后定时用无菌液状石蜡滴入
口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指导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尽量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坚硬骨头的食物、带硬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
牙龈渗血时,可用凝血酶或0.1 %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部压迫止血,并及时用生理盐水或1 %过氧化氢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以免引起口臭而影响病人的食飲和情绪及可能继发的细菌感染
眼底及颅内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屏气用力等
伴高热病人需及时而有效地降温
伴有高血压者需监测血压
眼底出血者应尽量让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避免揉擦眼睛,以免加重出血
颅内出血的抢救
①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②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吸氧
④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以降低颅内压,必要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⑤停留尿管
⑥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瞳孔、 尿量的变化,做好重病交接班
简述血液病病人的患病情况及治疗经过询问要点
①起病方式、发病时间
②主要病因与诱因
③主要的症状、体征及其特点
④相关辅助检查及其结果,特别是血象和骨髓检查
⑤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疗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⑥病人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尤其是化疗等特殊治疗)
⑦患病后病人的体重、食欲、睡眠、排便习惯等的变化及其营养支持状况
简述血液病中高热病人的处理原则及其护理要点
①休息:
卧床休息,维持室温在20-24°C 、湿度55%〜60%
②补充营养及水分
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饮食或软食,摄取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④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并观察病人降温后的反应,以防虚脱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贫血严重度的划分标准答案
贫血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运动:
①合理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轻度贫血者,无须太多限制,但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中度贫血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若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生活自理,活动量应以不加重症状为度
重度贫血者应给予舒适体位卧床休息,以达到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泡通气量的目的,从而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或缺氧症状
②给氧:
严重贫血病人应给予常规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
简述血液病病人继发感染的常见原因与诱因
①过度疲劳、受凉
②与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接触史(如感冒等)
③皮肤黏膜的损伤
④排便困难及引发的肛裂
⑤各种治疗与护理针管的放置与停留(如导尿管、留置针或PICC)等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如
婴幼儿
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
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②铁吸收障碍:
如各种慢性胃肠道疾病
③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如
消化性溃疡
肠息肉
消化道肿瘤
痔疮出血
月经过多
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1)缺铁原发病的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相应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
腹痛或腹部不适
黑便或便血
持续腹泻
(2)一般贫血共有的表现
乏力
易倦
头晕、头痛
心悸
眼花
耳鸣
面色苍白
(3)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
①组织缺铁表现:
如皮肤干燥、萎缩、无光泽
毛发干枯易脱落
指(趾)甲扁平、不光整、反甲或匙状甲
黏膜损害多表现为
口角炎、舌炎, 可有食欲下降、吞咽困难
②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儿童较明显,如
过度兴奋
易激惹
好动
难以集中注意力
体力下降
少数病人可有
异食癖
末梢神经炎
神经痛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问题
①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③口腔黏膜受损:
与贫血引起口腔炎、舌炎有关
④有感染的危险:
与严重贫血引起营养缺乏和衰弱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
贫血性心脏病
缺铁性贫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
护理措施
①饮食护理: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取:
鼓励病人多吃含铁丰富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肉类、肝脏、血, 蛋黄、海带与黑木耳等)或铁强化食物。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铁吸收
②合理使用铁剂,密切观察并预防其不良反应
③做好原发病的治疗配合与护理
④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治疗的依从性,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2)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护理措施:
①休息与运动
合理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轻度贫血者,无须太多限制,但要注意休息
中度贫血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重度贫血者应给予舒适体位卧床休息
②给氧
严重贫血病人应给予常规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
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口服铁剂治疗的配合与护理措施
①铁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为预防或减轻胃肠道反应,可建议病人饭后或餐中服用,反应过于强烈者宜减少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
②应避免铁剂与牛奶、茶、咖啡同服, 为促进铁的吸收,还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药, 可服用维生素C、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
③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齿
④服铁剂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应作好解释,以消除病人顾虑
⑤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保证有效治疗、补足贮存铁, 避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或相关病变的发生
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注射铁剂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
①主要不良反应:
注射局部肿痛硬结形成,皮肤发黑和过敏反应
②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
首次用药须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进行深部肌内注射,准备肾上腺素,做好急救准备,1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即可按医嘱给予常规剂量治疗
采用深部肌内注射法, 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为了避免药液的溢出而引起皮肤染色,不要在暴露部位皮肤注射,抽取药液后应更换注射针头,可釆用“Z”形注射法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①饮食指导:
提倡均衡饮食,荤素结合,可同时服用弱酸类 食物促进铁吸收,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饮料或药物同服
家庭烹饪建议使用铁制器皿
②易患人群食物铁或口服铁剂的预防性补充:
如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
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妊娠与哺乳期的女性应增加食物铁的补充
③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痔疮出血或月经过多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疾病知识指导: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让病人及其家属能主动参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3)注意监测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则应及时就医
巨幼细胞性贫血饮食护理
①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进食富含叶酸和VitB12的食品
VitB12缺乏者要多吃动物肉类、肝、肾,禽蛋以及海产品
婴幼儿和妊娠妇女对叶酸需要量增加,要注意及时补充
纠正长期素食、偏食、挑食和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
②烹调时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减少食物中叶酸的破坏
③改善食欲:
如出现食欲降低、腹胀,可建议其少量多餐、细嚼慢咽,进食温凉、清淡的软食
重型再障与非重型再障的鉴别
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
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内家具、地面,并用紫外线或臭氧照射消毒
注意保暖,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粒细胞绝对值≤0.5X10 9/L,者,应给予保护性隔离.
②口腔感染的预防:
督促病人养成进餐前、餐后、睡前、晨起用生理盐水等含漱
③皮肤感染的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剪指甲
女病人尤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④肛周感染的预防:
睡前、便后用1 : 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概率
⑤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肌内、静脉内等各种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使用雄激素的护理措施
丙酸睾酮为油剂,不易吸收,局部注射常可形成硬块,甚至发生无菌性坏死。故需釆取深部、缓慢、分层肌注,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经常检查局部有无硬结,一旦发现须及时处理,如局部理疗等。长期应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对肝脏造成损害,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简述不同类型出血性疾病病人出血表现的异同点
①血管性疾病:
皮肤黏膜出血以皮肤瘀点、紫瘢为主,罕见血肿,罕见关节腔、 眼底出血,偶见内脏出血
②血小板性疾病:
皮肤黏膜出血以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紫瘢,大片瘀斑多见,可见血肿和手术或外伤后出血不止;罕见关节腔出血,重症常有内脏出血,眼底出血常见,月经过多多见
③凝血障碍性疾病:
皮肤黏膜出血罕有瘀点、 紫瘢,可见大片瘀斑。血肿、内脏出血常见,眼底出血、月经过多少见,关节腔出血和手术或外伤后出血不止多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血小板明显减少(<20X10 9/L)、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外伤
②糖皮质激素:
为首选药物
③丙种球蛋白:
主要用于ITP的急症处理
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
脾切除术前
ITP合并妊娠或分娩前等的一线治疗
④脾切除:
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泼尼松维持量>30mg/d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病人的二线治疗
⑤免疫抑制剂
⑥其他:
达那唑及促血小板生成药可用于难治性ITP的治疗
⑦急症的处理:
血小板输注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大剂量甲泼尼龙
过敏性紫瘾的病因
①感染:
为最常见的病因和引起疾病复发的原因
②食物
③药物: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解热镇痛类(如水杨酸类、吲哚美辛等)
其他类(如磺胺类、阿托品等)药物
④其他:
寒冷刺激
尘埃、花粉
昆虫咬伤
疫苗接种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型
①单纯型(紫瘢型):
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瘢
②腹型(Henoch型):
临床上除皮肤瘀点和(或)紫瘢外,还可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的症状与体征
③关节型:
除皮肤紫瘢外,出现腕、肘、膝及踝关节等大关节的肿胀、疼痛
④肾型:
为本病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多在皮肤紫瘢发生1周后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⑤混合型:
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临床表现
DIC病因
①严重感染:
是诱发DIC的主要病因之一
②恶性肿瘤
③手术及创伤
④病理产科:
羊水栓塞
感染性流产
前置胎盘
⑤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
毒蛇咬伤
移植排斥
⑥其他:
恶性高血压
急性胰腺炎
溶血性贫血
DIC的发病机制
①组织损伤:
各种因素导致组织因子或组织因子类似物质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蛇毒、细菌毒素等还可直接激活FX及凝血酶原
②血管内皮损伤:
缺氧、感染、炎症及变态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血而启动凝血系统
③血小板活化:
各种缺氧、炎症反应、药物等诱发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
④纤溶系统激活
简述DIC病人使用普通肝素时的配合与护理
①普通肝素应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出血状况,监测相应实验室指标,其中 APTT为肝素应用最常用的临床监测指标
②普通肝素迨疗时,APTT较正常参考值延长1.5-2.0倍为合适剂量
若过量而致的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1mg可中和肝素100U
简述血友病病人的疾病预防指导内容
①有家族史的病人
婚前应常规遗传咨询
做好婚前检查
病人及女性携带者不宜婚配,己婚者应避免生育
②女性携带者均应进行产前诊断,一般于妊娠第13〜16周进行羊水穿刺,确定胎儿性别及基因表型,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①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②发热
①继发感染:
主要表现为持续低热或高热
②肿瘤性发热:
主要表现为持续低至中度发热,可有高热
③出血
④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①轻中度肝、脾肿大
②骨骼、关节疼痛是白血病常见的症状, 胸骨中下段局部压痛对白血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③口腔和皮肤:
可有牙龈增生、肿胀
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⑤睾丸:
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
⑥其他
白血病还可浸润其他组织器官
如肺、心、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
急性白血病继发感染的因素
①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②化疗药物及激素的应用,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③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
④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诊断
①有受伤的危险:
出血
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等有关
②有感染的危险:
与正常粒细胞减少、化疗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悲伤:
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有关
⑤活动无耐力:
与大量、长期化疗,白血病引起代谢增高及贫血有关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要点
(1)对症支持治疗:
①高白细胞血症的紧急处理:
一旦出现高白细胞血症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釆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予水化和化疗前短期预处理、碱化尿液等
②防治感染
③改善贫血
④防治出血
⑤防治高尿酸性肾病
⑥营养支持
(2)抗白血病治疗
①诱导缓解治疗:
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通过联合化疗,迅速、大量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机体正常造血,使病人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完全缓解
②缓解后治疗:
主要方法为化疔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③CNSL的防治:
目前防治措施多采用早期强化全身治疗和靶内射化疗药
④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多数病人化疗需减量用药,以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
白血病化疗时注意事项
①合理使用静脉:
首选中心静脉置管,如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植入式静输液港
如果应用外周浅表静脉,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
②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③输入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证实针头在血管内(液体低置看回血)
④联合化疗时,先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小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发疱性药物
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①立即停止药物注入
②尽量回抽渗入皮下的药液
③评估并记录外渗情况
④解毒
局部滴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液或用解毒剂
常用解毒剂有:
硫代硫酸钠用于氮芥、丝裂霉素
8.4%碳酸氢钠用于蔥环类
⑤封闭:
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⑥涂抹:
可用50%硫酸镁、中药“六合丹”等涂在患处及周围
⑦冷敷与热敷:
局部24小时冰袋间断冷敷,但植物碱类化疗药除外,例如长春新碱、长春碱、依托泊苷(足叶乙昔) 等化疗药不宜冰敷,宜局部间断热敷24小时
⑧抬高:
药液外渗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液的吸收
学习提示:
发疱性化疗药物包括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放线菌素D
丝裂霉素
氮芥
长春新碱
长春地辛
胺苯丫啶
美登素
这些药物外渗均可使用以上护理措施(如青岛大学考题:长春新碱外渗的护理)
化疗出现静脉炎的护理要点
发生静脉炎的局部血管禁止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尽量避免患侧卧位
使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药物外敷,鼓励病人多做肢体活动,或红外线仪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
化疗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要点
①良好的休息与进餐环境
②选择合适的进餐时间,减轻胃肠道反应:
建议病人选择胃肠道症状最轻的时间进食,避免在治疗前后2小时内进食
当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应暂缓或停止进食,必要时,遵医嘱在治疗前1〜2小时给予止吐药物
③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适量纤维素、清淡、易逍化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
避免进食高糖、高脂、产气过多和辛辣的食物,避免饭后立即平卧
④其他:
如减慢化疗药物的滴速
化疗出现口腔溃疡的护理要点
①漱口液的选择与含漱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选用生理盐水、复方硼砂含漱液(朵贝液)等交替漱口
若疑为厌氧菌感染可选用1 %〜3%过氧化氢溶液
真菌感染可选用1 %〜4%的碳酸氢钠溶液、制霉菌素溶液
溃疡疼痛严重者可在漱口液内加入2%利多卡因止痛
②促进溃疡面愈合的用药:
碘甘油10ml加蒙脱石散剂(思密达)1包与地塞米松5mg,调配成糊状。用药方法:三餐后及睡前用漱口液含漱后,将药涂于溃疡处。涂药后2〜3小时方可进食或饮水。此外,四氢叶酸钙对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效果显著
简述控制、预防急性白血病病人感染的主要护理措施要点
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内家具、地面,并用紫外线或臭氧照射消毒。注意保暖,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粒细胞绝对值≤0.5X10 9/L者,应给予保护性隔离
②口腔感染的预防:
督促病人养成进餐前、餐后、睡前、晨起用生理盐水等含漱
③皮肤感染的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剪指甲
女病人尤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④肛周感染的预防:
睡前、便后用1 : 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概率
⑤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肌内、静脉内等各种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此处护理措施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保护性隔离的护理
对于成熟粒细胞绝对值≤0.5X10 9/L的病人,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条件允许宜住无菌层流病房或消毒隔离病房。尽量减少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口腔、皮肤、肛门及外阴的清洁卫生。若病人出现感染征象,应协助医生做好血液、咽部、尿液、粪便或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白血病中的DA方案是什么?有什么不良反应
DA方案是柔红霉素+阿糖胞昔或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昔
柔红霉素和去甲氧柔红霉素副作用是
骨髓抑制
心脏损害
消化道反应
阿糖胞苷的副作用是
骨髓抑制
消化道反应
肝损害
巨幼变
高尿酸血症
简述白血病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及特点
①肿瘤性发热与白血病细胞的高代谢状态及其内源性致热原类物质的产生等有关
②主要表现为持续的低度至中度发热,可有高热。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化疗药物可使病人体温下降
急性白血病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避免接触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各种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染发剂
②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饮食宜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少渣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防止口腔黏膜损伤
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当加强健身活动。避免损伤皮肤
③用药指导:
向病人说明急性白血病缓解后仍应坚持定期巩固强化治疗
④预防感染和出血指导: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少去人群拥挤的地方
勿用牙签剔牙,刷牙用软毛刷
勿用手挖鼻孔,天气干燥可涂金霉素眼膏或用薄荷油滴鼻
避免创伤。定期门诊复查血象
⑤做好心理指导,以增强自信心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大的护理要点
①缓解脾胀痛:
置病人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并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局部不适感
指导病人进食宜少量多餐以减轻腹胀
尽量避免弯腰和碰撞腹部,以免造成脾破裂
②病情观察:
每天测量病人脾脏的大小、质地并做好记录。注意 脾区有无压痛,观察有无脾栓塞或脾破裂的表现
预防高尿酸性肾病的护理要点
①鼓励病人多饮水,化疗期间每天饮水量宜达3000ml以上,保证足够多的尿量以利于尿酸和化疗药降解产物的稀释和排泄,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化学刺激。必要时予以静脉补充
②遵医嘱口服别嘌醇,以抑制尿酸的形成
③在化疗给药前后遵医嘱给予利尿药,及时稀释并排泄降解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于注射化疗药后,嘱病人尽可能每半小时排尿1次,持续5小时,就寝前排尿1次
简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高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脏迅速肿大,骨、关节痛以及逐渐出现贫血、出血。白血病细胞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发生耐药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①淋巴结肿大:
多以进行性、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②发热:
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
③皮肤瘙痒
④酒精疼痛
⑤组织器官受累:
为肿瘤远处扩散及结外侵犯的结果,常见于NHL
其中肝脏受累可引起肝大和肝区疼痛
胃肠道损害以回肠居多
肾损害表现为肾肿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肾病综合征
骨骼损害以胸椎及腰椎最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出现于疾病进展期, 以累及脑膜及脊髓为主
简述淋巴瘤病人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
①最好发于颈部或锁骨上,其次是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肿大
②进行性、 无痛性
③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相互粘连,融合团块,触诊有软骨样的感觉
④咽淋巴环病变可有吞咽困难、鼻塞、鼻出血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⑤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局部的压迫症状
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的比较
简述PICC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
①穿刺部位渗血
②导管堵塞
③静脉炎
④静脉血栓形成
⑤导管异位
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⑦脱管
简述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的原因及预防指导
①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多发生在穿刺后24小时之内,常因肘关节伸屈活动, 上肢支撑用力所致
②预防指导:
护士在置管结束后应嘱病人以前臂内旋和外旋活动为主,避免上肢用力和肘关节的伸屈活动
简述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的表现、原因及预防
①表现:
输液速度变慢、冲管时阻力加大常提示导管堵塞
②原因:
血栓性堵塞主要由于血液反流,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
非血栓性堵塞主要原因为导管打折、扭曲,药物结晶沉积或异物颗粒堵塞
③预防:
化疗病人在两疗程中停药期间应定期冲洗导管,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简述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的原因及处理
机械性损伤性静脉炎
主要与穿刺插管时的损伤有关
宜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
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感染性静脉炎
常与各种原因导致穿刺点感染且向上蔓延有关,有导致败血症的危险
若按静脉炎常规处理2〜 3天后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尤其疑为感染性静脉炎者,应立即拔管
简述PICC置管后导管脱出的因素及处理
①缺乏自我护理知识
②穿脱衣物时将导管拉出
③输液管道太短,以致病人体位改变时牵拉脱出
④导管固定不良
⑤更换贴膜敷料时操作失误带出导管
处理
若导管不慎脫出,严禁将脱出体外部分再行插入
若脱出部分超过5cm时,该导管只能短期使用(<2周),应考虑拔管
简述PICC正确的冲管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冲管注射器的选择:
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
②冲管液及量:
常规釆用生理盐水冲管,成人20ml、儿童6ml
③冲管时机及要求:
治疗期间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
治疗间歇期每7天需到医院冲管一次
④冲管方法:
釆用脉冲式方法,即冲一停一冲一停,有节律地推动注射器活塞,使盐水产生湍流以冲净管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简述对植入静脉输液港病人的健康指导要点
①日常活动:
待伤口痊愈,病人可洗澡,日常生活可如常,但避免剧烈牵扯穿刺侧肢体运动,避免撞击穿刺部位
②定期冲管及复查:
出院后每月到医院接受肝素稀释液冲洗导管一次,避免导管堵塞。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胸片一次
③自我监测: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则表明皮下有感染或渗漏
肩部、颈部及同侧上肢出现水肿、疼痛时,可能为栓塞的表现,均应立即回院就诊
简述医护人员进无菌层流室的基本规程与要求
①首先应更换拖鞋,淋浴,穿无菌衣裤,戴帽子、口罩,再换拖鞋,消毒液泡手2分钟,穿无菌袜套,换无菌拖鞋,穿无菌隔离衣,再泡手1分钟、戴无菌手套后才可进入层流室
②一次入室一般不能超过2人,且应避免不必要的进出,有呼吸道疾病者, 禁止进入层流室
③医务人员进入层流室后应依病人病情和有无感染及其严重情况进行巡查,先进入极期且无感染病人的房间,最后进入感染较重病人的房间,且每次进入病人房间前均必须洗手及更换手套,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
简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常见病因
①遗传因素
②肿瘤:
垂体瘤是成人垂体功能减退症最常见的原因
③下丘脑病变
④垂体缺血性坏死
⑤手术、创伤或放射性损伤
⑥垂体感染和炎症
⑦垂体卒中
⑧其他
简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①性腺(卵巢、睾丸)功能减退:
女性
产后无乳、乳腺萎缩、长期闭经与不育为本症的特征
毛发脱落,尤以腋毛、阴毛明显,眉毛稀少或脱落
男性
胡须稀少,性欲减退、阳痿等
②甲状腺功能减退:
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似,但程度较轻
③肾上腺功能减退:
与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相似
④垂体危象
简述垂体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避免诱因,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②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进食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③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教会病人认识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
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的诱因及症状
①诱因:
在全垂体功能减退症基础上,各种应激(如感染、腹泻、呕吐、脱水、 饥饿、受寒、中暑、手术、外伤、酗酒等)、麻醉及各种镇静安眠药、降血糖等药物应用均可诱发垂体危象及昏迷
②临床表现
高热(体温>40℃)或低温(体温<30℃)
低血糖、循环衰竭、水中毒等,出现精神异常、谵妄、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
简述垂体危象的紧急处理措施
①补液:
首先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继而10%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②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③低温者应保暖,高热病人给予降温处理
④禁用或慎用吗啡等麻醉药、巴比妥安眠药、镇静药、氯丙嗪等中枢性抑制药及各种降血糖 药,以防止诱发昏迷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是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 碘缺乏是其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山区和远离海洋的地区。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TH)的重要原料之一,碘缺乏时TH合成减少,TSH分泌反馈性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肥大。甲状腺在长期TSH刺激下出现出血、纤维化、钙化,也可岀现自主性功能亢进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简述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治疗要点
单纯性甲状腺肿一般无须治疗,有明确病因者应针对病因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①碘剂治疗:
由碘缺乏所致者,应补充碘剂
②甲状腺制剂治疗:
无明显原因的病人,可采用甲状腺制剂治疗
③手术治疗:
对甲状腺肿明显、有压迫症状或增长过快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术后需长期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简述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的健康教育
①疾病预防指导
②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多进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食用碘盐
③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嘱病人按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学会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1)甲状腺毒症表现:
①高代谢综合征:
多汗、怕热、体重下降
②精神神经系统:
多言好动
易激动、易怒
记忆力减退
腱反射活跃
③心血管系统:
心悸
持续性心动过速
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和脉压增大
④消化系统:
多出现食欲亢进,肠蠕动加快,腹泻
⑤肌肉与骨骼系统: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瘫痪
⑥生殖系统:
女性常有月经稀少,男性可岀现阳痿
⑦造血系统:
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寿命缩短
⑧皮肤、毛发及肢端表现:
皮肤温暖湿润,颜面潮红,胫前黏液性水肿
⑨甲状腺危象
(2)甲状腺肿:
甲状腺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
(3)眼征
简述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
原有甲亢症状加重、高热(常在39°C以上)、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以上)、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谵妄,严重病人可有心力衰竭、休克及昏迷
简述甲状腺危象的诱因
①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放射性碘治疗
②严重躯体疾病,如
心力衰竭
低血糖症
败血症
脑卒中
急腹症
③口服过量TH制剂
④精神刺激、过度劳累、 急性创伤
⑤甲状腺手术准备不充分或术中过度挤压甲状腺等
简述甲状腺危象的预防与紧急处理措施
(1)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术前应准备充分、完善,使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及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范围后再手术
术后早期加强巡视和病情观察,一旦发现病人出现甲状腺危象,立即通知医师予以处理
(2)紧急处理措施:
①休息与吸氧:
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取半卧位,立即给予吸氧
②及时准确给药: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使用PTU、复方碘溶液、b受体阻断药、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准备好抢救药物,如镇静药、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神志变化
④对症护理:
体温过高者给予冷敷或酒精擦浴降温
躁动不安者使用床档保护病人安全
昏迷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压疮、肺炎的发生
腹泻严重者应注意肛周护理,预防肛周感染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饮食。主食应足量,可以增加奶类、蛋类、瘦肉类等优质蛋白以纠正体内的负氮平衡,多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 但对并发心脏疾病者应避免大量饮水,以防止因血容量增加而加重水肿和心力衰竭
禁止摄入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如浓茶、咖啡等,以免引起病人精神兴奋
减少食物中粗纤维的摄入,以减少排便次数
避免进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应食用无碘盐,忌食海带、 海鱼、紫菜等,慎食卷心菜、甘蓝等易致甲状腺肿的食物
简述甲亢浸润性突眼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眼内异物感、畏光、流泪、复视、视力减退、眼部静息或运动后疼痛等
检查可见眼球突岀常不对称,突眼度超过正常值上限3mm,眼睑肿胀/眼睑不能闭合, 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严重者眼球固定,视野缩小,角膜外露而形成角膜溃疡、 全眼炎,甚至失明
简述Graves眼病的护理措施
①外出戴深色眼镜,减少光线、灰尘和异物的侵害
②
以眼药水湿润眼,避免干燥
睡前涂抗生素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用无菌纱布或眼罩覆盖双眼
③指导病人当眼有异物感、刺痛或流泪时,勿用手直接揉眼,可用0.5%甲基纤维素或0.5%氢化可的松溶液滴眼,以减轻症状
④睡眠或休息时抬高头部,减轻球后水肿和眼胀痛
简述抗甲状腺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①粒细胞减少:
多发生在用药后2〜3个月内,严重者可致粒细胞缺乏症,必须指导病人定期复查血象
如病人伴有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低于3 X10 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X10 9/L应停药,并遵医嘱给予促进白细胞生成药
②药疹:
较常见,可用抗组胺药控制,不必停药
如岀现皮肤瘙痒、团块状严重皮疹等则应立即停药, 以免发生剥脱性皮炎
③其他:
若发生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胆汁淤积综合征、狼疮样综合征、味觉丧失等,应立即停药
简述放射性131 I 治疗的并发症
①甲状腺功能减退,是131 I 治疗甲亢后的主要并发症
②放射性甲状腺炎
③浸润性突眼恶化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①轻、中度病情病人
②甲状腺轻、中度肿大
③年龄在20岁以下,或孕妇、 高龄或由于其他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
④手术前或131 I 治疗前的准备
⑤手术后复发且不宜进行131 I 治疗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①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
②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
③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
④抗甲状腺药物或131 I 治疗后复发者
⑤妊娠早、 中期的甲亢病人具有上述指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禁忌证:
①青少年病人
②症状较轻者
③老年病人或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
用基础代谢率测定器测定,较可靠
临床上常根据脉压和脉率计算
计算公式为: 基础代谢率(%)=(脉率十脉压)-111
正常值为±10%, +20%~+30%为轻度甲亢,+30%〜+60%为中度甲亢,+60%以上为重度甲亢
须在清晨、空腹和静卧时测定
甲亢病人术前服用碘剂的目的与方法
①碘剂的作用:
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逐渐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有助避免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②常用的碘剂与用法:
复方碘化钾溶液口服, 3次/日,从3滴/次开始,逐日每次增加1滴,至16滴/次为止,然后维持此剂量
甲亢病人术前药物准备充分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术前药物准备2-3周后甲亢症状基本控制,表现为病人情绪稳定,睡眠好转,体重增加,脉率稳定在每分钟90次以下,脉压恢复正常,基础代谢率+20%以下, 便可进行手术
甲状腺癌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消除其顾虑和恐惧
②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教病人练习头颈过伸位,每日数次,以适应术中体位变化。指导病人学会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术前准备:
必要时,为病人剃除耳后毛发,以便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前遵医嘱予以镇静安眠类药物,使其身心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学习提示: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均为颈部手术且手术入路均相似,故其术前护理及术后并发症均相似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护理
①休息:
保持病房安静,指导病人减少活动,适当卧床以减少体力消耗
②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饮料, 戒烟、酒,勿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以免增加肠蠕动而导致腹泻
③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消除其顾虑和恐惧
④用药护理:
术前通过药物降低基础代谢率是甲亢病人手术准备的重要环节,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
⑤突眼护理:
突眼者注意保护眼睛,常滴眼药水。外岀戴墨镜或眼罩以免强光、风沙及灰尘刺激
睡前用抗生素眼膏敷眼,戴黑眼罩或以油纱布遮盖,以免角膜过度暴露后干燥受损,发生溃疡
⑥术前适应性训练:
指导病人练习头颈过伸位、深呼吸、咳嗽
甲状腺癌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①体位和引流:
术后取平卧位
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
③饮食与营养:
术后清醒病人,可给予少量温水或凉水。若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便于吞咽的微温流质饮食。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和水电解质
④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监测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的变化,观察病人发音和吞咽情况,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后护理
①体位和引流:
术后取平卧位
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
③特殊药物的应用:
甲亢病人术后继续服用复方碘化钾溶液,量逐渐减少,直至病情平稳。遵医嘱术后口服甲状腺素,以抑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和预防复发
④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监测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的变化,观察病人发音和吞咽情况,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
①呼吸困难和窒息
②喉返神经损伤
③喉上神经损伤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并发症
①呼吸困难和窒息
②喉返神经损伤
③喉上神经损伤
④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⑤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原因、症状及护理
(1)原因:
多系手术时甲状旁腺被误切、挫伤或其血液供应受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钙浓度下降、神经肌肉应激性显著提高,引起手足抽搐
(2)表现:
面部、唇部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严重者可出现面肌和手足伴有疼痛的持续性痉挛,甚至可发生喉和膈肌痉挛,引起窒息而死亡
(3)护理:
①预防的关键在于切除甲状腺时注意保留腺体背面的甲状旁腺
②一旦发生,应适当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因其含磷较高,影响钙的吸收
③
严重低血钙、 手足抽搐时,立即遵医嘱予以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缓慢静脉推注,可重复使用
症状轻者可口服及静脉注射钙剂,并同时服用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
甲状腺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原因、症状和护理措施
(1)原因:
①出血及血肿压迫气管
②喉头水肿:
主要是手术创伤所致,也可因气管插管引起
③气管塌陷:
是气管壁长期受肿大甲状腺压迫,发生软化,切除甲状腺体的大部分后软化的气管壁失去支撑的结果
④声带麻痹:
由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导致
(2)表现:
病人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费力,岀现三凹征,甚至窒息死亡
(3)护理:
①呼吸困难
对于血肿压迫所致呼吸困难,若出成颈部疼痛、肿胀,应立即返回手术室,在无菌条件下拆开伤口。如病人呼吸困难严重,已不允许搬动,则应在床边拆开缝线,消除血肿,严密止血,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②喉头水肿
轻度喉头水肿者无需治疗,中度者应嘱其不说话,可采用皮质激素作雾化吸入
严重者应紧急作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气管软化者一般不宜行气管切开
甲状腺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症状及护理措施
(1)原因:
多数系手术直接损伤,如神经被切断、扎住、挤压或牵拉等,少数为术后血肿压迫或瘢痕组织牵拉所致
(2)表现: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由健侧向患侧过度内收而代偿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失声或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3)护理:
①钳夹、牵拉或血肿压迫所致损伤多为暂时性,经理疗等及时处理后,一般在3〜6个月内可逐渐恢复
②严重呼吸困难时立即气管切开
甲状腺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喉上神经损伤的原因、症状及护理措施
①原因:
多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离腺体太远,分离不仔细和将神经与周围组织一同大束结扎所引起,损伤喉上神经内支或外支所致
②表现:
若损伤外支,可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损伤内支,则使咽喉黏膜感觉丧失,病人进食特别是进水时,易引起误咽或呛咳
③护理:
一般经理疗后可自行恢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护理诊断/问题
①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基础代谢率增高导致代谢需求大于摄入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
与蛋白质分解增加、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肌无力等有关
③应对无效:
与性格及情绪改变有关
④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浸润性突眼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
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有关甲亢的知识和保护眼睛的方法,教会其自我护理
②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指导病人坚持遵医嘱、按剂量、按疗程服药,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最初3个月,每周复查,每天清晨起床前自测脉搏,定期测量体重
③生育指导:
宜治愈后再妊娠。对妊娠期甲亢病人,宜选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禁用131 I 治疗,慎用普萘洛尔,加强胎儿监测。产后如需继续服药,则术宜哺乳
④社区-家庭支持
甲状腺癌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功能锻炼:
卧床期间鼓励病人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切口愈合。头颈部在制动一段时间后,可开始逐步练习活动,促进颈部功能恢复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在切口愈合后还应开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随时注意保持患侧高于健侧,以防肩下垂。功能锻炼应至少持续至出院后3个月
②指导病人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③后续治疗:
指导甲状腺全/近全切除者遵医嘱坚持服用甲状腺素制剂,预防肿瘤复发。术后遵医嘱按时行放射治疗
④出院后定期复诊,检查颈部、肺部及甲状腺功能
简述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满月脸
向心性肥胖
水牛背
皮肤菲薄、紫纹,
骨质疏松
月经不规则、脱毛、痤疮
糖尿病倾向
低钾低氯表现
高血压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区别
①Ⅰ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起病迅速,有中度至重度的临症状, 体重明显减轻或体型消瘦,常有自发酮症。空腹或餐后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缺失, 自身免疫抗体一般呈阳性。多数病人起病初期都需要胰岛素治疗
②Ⅱ型糖尿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和老年人。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病人可长期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通常还有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及家族史
糖尿病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代谢紊乱症状群
①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糖尿病多食多饮多尿的机制
由于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多尿导致失水,病人口渴而多饮
由于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为补充糖分,维持机体活动,病人常易饥多食。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 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②皮肤瘙痒
③其他症状
四肢酸痛、麻木
腰痛
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
便秘
视力模糊
(2)并发症:
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Ⅰ型糖尿病病人有自发DKA倾向,Ⅱ型糖尿病病人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DKA。 常见的诱因有:
急性感染
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
饮食不当
胃肠疾病
脑卒中
心肌梗死
创伤、手术
妊娠、分娩
精神刺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早期主要表现为乏力和“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随后失代偿阶段岀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丙酮味)
随着病情进一 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四肢厥冷。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 病人出现昏迷。血糖多为16.7〜33.3mmol/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①补液:
输液是抢救DKA的首要和关键措施。补液基本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通常先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鼓励病人喝水,昏迷病人可分次少量管喂温开水
②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即按0.1U/ (kg•h)的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入或泵入,以达到血糖快速、稳定下降而又不易发生低血糖的效果,同时还能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产生
③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衝失调
④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
休克
严重感染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肾衰竭
脑水肿
急性胃扩张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诱因
急性感染、外伤、手术、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使用糖皮质激素、 利尿药、甘露醇等药物
水摄入不足或失水
透析治疗
静脉高营养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最初表现为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
随病程进展,逐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病人表现为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定向力障碍、偏瘫等。晚期逐渐陷入昏迷、抽搐,无酸中毒样深大呼吸。血糖一般为33.3〜66.6mmol/L
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护理要点
(1)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血糖,合理用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用药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病情监测:
严密观察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24小时出入量等。定时测电解质、 酮体和渗透压等的变化
(3)急救配合与护理:
①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
②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③加强生活护理
④昏迷者按昏迷常规护理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②感染
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 下肢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
病人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晚期可发展为尿毒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和失明,还可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
轻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酸麻、疼痛等,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与坏疽
典型表现呈手套或袜套式对称分布,下肢较上肢严重。病人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体疼痛,后期感觉丧失,可有手足小肌群萎缩,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神经性关节病。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临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 心脏骤停或猝死,吞咽困难、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神经病变病因、预防和治疗内容
①病因或机制:
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免疫机制以及生长因子不足
②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通常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修复、抗氧化、 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常用药如甲钻胺、硫辛酸、前列腺素E等
对于痛性神经病变还可使用抗惊厥药(卡马西平)、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阿片类药物,(曲马多)等止痛治疗
④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
0级为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
1级为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为较深的溃疡,常有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3级为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为局限性坏疽
5级为全足坏疽
糖尿病足发生溃疡的危险因素
①既往有足溃疡史或截肢史
②有神经病变的症状或体征和(或)缺血性血管病变的体征
③足部皮肤暗红、发紫,温度明显降低,水肿,皮肤干燥,足趾间皮肤糜烂, 严重的足、关节畸形
④其他危险因素,如视力下降,膝、髋或脊柱关节炎,合并肾脏病变,鞋袜不合适,赤足行走
⑤个人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差、老年人或独居生活、 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拒绝治疗和护理
糖尿病足的护理要点
①评估病人有无足溃疡的危险因素
②
每天检查双足,了解足部有无感觉减退、 麻木、刺痛感
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③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
④预防外伤:
不要赤脚走路,外出时不可穿拖鞋。应选择轻巧柔软、透气性好的鞋子。袜子选择以吸汗、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指甲修剪与脚趾平齐。冬天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保暖,谨防烫伤。夏天注意避免蚊虫叮咬
⑤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避免盘腿坐或跷二郎腿
⑥积极控制血糖,说服病人戒烟
(3)低血糖症
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因
①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
②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③运动量增加
④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⑤胰岛素瘤等疾病
⑥胃肠外营养治疗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①交感神经兴奋:
多有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面色苍白、 心率加快、四肢冰冷
老年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
②中枢神经症状:
初期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后可有幻觉、性格改变、 认知障碍,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的严重低血糖常号致永久性脑损伤
简述低血糖症的紧急处理措施
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低血糖,应尽快补充糖分
神志清醒者,可给予15〜20g糖类食品
若病人神志不清,应立即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
无论清醒或昏迷病人,15 分钟后测血糖如仍低于3.9mmol/L,再给予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
若血糖≤3.0mmol/L, 则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ml
若血糖升至3.9mmol/L以上但距下次就餐时间在1小时以上者,应进食含淀粉或蛋白质食物,以防再度昏迷
经过以上处理低血糖仍未纠正, 则应静脉注射5%或10%葡萄糖,或加用糖皮质激素。意识恢复后至少监测血糖24〜48 小时
糖尿病病人如何预防低血糖
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不能随意更改降糖药物及其剂量
活动量增加时,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加餐
容易在后半夜及清晨发生低血糖的病人,晚餐适当增加主食或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注射后应及时进餐
病情较重者,可先进餐再注射胰岛素。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 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低血糖的护理要点
①加强预防:
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不能随意更改降糖药物及其剂量
②症状观察和血糖监测:
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老年病人低血糖症状不明显,除应加强血糖监测外,对病人血糖不宜控制过严。强化治疗应做好血糖监测及记录,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
③急救护理:
一旦确定病 人发生低血糖,应尽快按低血糖处理流程急救。同时了解低血糖发生的诱因,给予健康指导,以避免再次发生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包括哪些
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
非磺脲类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 抑制剂)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药物(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
a-糖苷酶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非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药理机制
①双胍类:
此类药物通过
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延缓葡萄糖从胃肠道吸收入血
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加速无氧酵解
而降低血糖
②磺脲类:
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
③非磺脲类:
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可改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降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④a-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a-糖苷酶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①磺脲类药物的护理:
早餐前半小时服用,严密观察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此外,还应注意水杨酸类、磺胺类、保泰松、利血平、b受体阻断药等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作用
而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等可降低磺脲类降血糖的作用
②双胍类药物的护理:
餐中或餐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
③a-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护理:
应与第一口淀粉类食物同时嚼服
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护理:
密切观察有无水肿、体重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骨折的风险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胰岛素治疗适应证
①Ⅰ型糖尿病
②各种严重的糖尿病伴急、慢性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如急性感染、创伤、手术前后、妊娠和分娩
③
Ⅱ型糖尿病经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B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新诊断并伴有明显高血糖者
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显著下降者
④新发病且与Ⅰ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病人
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①准确用药
②胰岛素的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2〜8°C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可使用28〜30天,无须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 晒、剧烈晃动
③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
胰岛素釆用皮下注射时,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如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
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长期注射同一部位可能导致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局部硬结
每次注射点相距1cm以上,且选择无硬结的部位
如产生硬结,可热敷,但要避免烫伤
④监测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般常规监测血糖2〜4次/天,如发现血糖波动过大或持续高血糖,应及时通知医生
⑤防止感染
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①低血糖反应:
参见本篇“低血糖的治疗和护理”
②过敏反应:
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或荨麻疹样皮疹
处理措施
更换胰岛素制剂、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脱敏疗法
严重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釆用多点、多部位皮下注射和针头一次性使用可预防其发生。若发生则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
④水肿:
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水钠潴留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
⑤视力模糊:
部分病人出现,多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简述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①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心理疏导6个方面
②降糖、减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4项措施
糖尿病病人饮食护理
(1)制定总热量:
首先根据病人性别、年龄、理想体重、工作性质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
(2)食物的组成和分配:
①食物组成:
总的原则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 质和高纤维的膳食
②主食的分配:
应定时定量,对病情稳定的糖尿病病人可按每天3 餐1/5、2/5、2/5或各1/3分配
(3)其他注意事项:
①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高胆固醇食物
②戒烟限酒
③每天食盐<6g
④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⑤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
⑥每周定期测量体重,根据体重适当调整饮食
糖尿病病人运动方式和注意事项
(1)运动的方式:
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若 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2)注意事项:
①运动前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 时间以及运动量
②运动中需注意补充水分
③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④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⑤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当空腹血糖>16.7mmol/L,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
简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试验当天晨,空腹将75g无水葡萄糖(儿童为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溶于 300ml水中,协助病人于5分钟内服下,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和服糖后2小时分别在前臂釆血测血糖
嘱病人试验前禁食8〜10小时。试验过程中禁烟、酒、 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无须绝对卧床
试验前3~7天停服利尿药、避孕药等药物, 且前3天每天饮食需含碳水化合物至少150g
试验当天晨禁止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护理问题/诊断
①营养失调 低于或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有关
②有感染的危险:
与血糖增高、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
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低血糖
18岁以上成人中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哪些
有糖调节受损史
年龄≥40岁
超重或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
静坐生活方式
一级亲属中有T2DM家族史
有巨大儿生产史或GDM史
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30〜40岁以上人群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手术住院时应常规排除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开展糖尿病社区预防,关键在于筛查出IGT人群,并进行干预性健康指导
(2)疾病知识指导
采取多种方法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糖尿病,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3)病情监测指导:
指导病人学习和掌握监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的方法,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4)用药与自我护理指导:
①指导病人合理规范用药,教会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②指导病人掌握饮食、运动治疗具体实施及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③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
④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⑤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简述血脂异常病人的饮食护理要点
①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②低热量饮食
③高纤维饮食
④戒烟限酒,禁用烈性酒
简述痛风病人急性关节炎期的关节表现
突然发作的单个、偶尔双侧或多个关节红肿热痛、 功能障碍,可有关节腔积液,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
常在午夜或清晨突然发作,多呈剧痛,数小时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最易受累部位是趾和第一跖趾关节,其后依次为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一般数天或2周自然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防治目的
①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
②迅速控制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复发
③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痛风的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严禁饮酒
控制体重
多饮水
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
②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治疗药物包括
排尿酸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碱性药物
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的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秋水仙碱
糖皮质激素
④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
常用降尿酸药物有
排尿酸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均应在急性发作缓解2周后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长期维持
⑤继发性痛风的治疗除治疗原发病外,对痛风的治疗原则同前
简述痛风病人的饮食护理
①热量不宜过高,应限制在每天1200~1500kcaL
②蛋白质控制在每天1g/kg
③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鱼虾类、蛤蟹、肉类、菠菜、蘑菇、黄豆、扁豆、豌豆、浓茶
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严禁饮酒
⑤指导病人进食碱性食物,如牛奶、鸡蛋、马铃薯、各类蔬菜、柑橘类水果,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
痛风病人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生活要有规律
控制体重
避免进食高蛋白和高嘌呤的食物, 禁饮酒,多饮水
(2)关节指导:
①尽量使用大肌群,如能用肩部负重者不用手提,能用手臂者不要用手指
②避免长时间持续进行重体力劳动
③经常改变姿势
④若有关节局部温热和肿胀,尽可能避免其活动
⑤如运动后疼痛超过1〜2小时,应暂时停止此项运动
(3)病情监测指导:
定期复查血尿酸,门诊随访
骨质疏松的饮食指导
多进食富含异黄酮类食物,如大豆等对保持骨量也有一定作用
老年人还应适当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如乳制品、海产品
增加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的食物,以利于钙的吸收
少饮酒、咖啡和浓茶
宜选择低钠、高钾、高钙和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
简述骨质疏松症病人口服双膦酸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双膦酸盐应晨起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200〜300ml,服药后至少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应采取立位或坐位,以减轻对食管的刺激
同时,应嘱病人不要咀嚼或吮吸药片,以防发生口咽部溃疡。如果出现咽下困难、吞咽痛或胸骨后疼痛,警惕可能发生食管炎、食管溃疡和食管糜烂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
第七章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关节疼痛肿胀的护理
(1)休息与体位:
选择合适的休息方式与体位。急性期伴发热、倦怠等症状时, 应卧床休息
保持关节功能位置
(2)协助病人减轻疼痛:
①为病人创造适宜的环境
②合理应用非药物性止痛措施:
松弛术
皮肤刺激疗法
分散注意力
③根据病情使用水疗、磁疗、超短波、红外线 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疼痛
④遵医嘱用药: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布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告诉病人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和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简述晨僵病人的护理
①生活护理:
生活护理应注意增加便利,例如生活用品放在健肢附近,以便取用
②休息与锻炼:
夜间睡眠时注意对病变关节保暖,预防晨僵
关节肿痛时,限制活动
急性期后,鼓励病人坚持每天定时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全关节活动锻炼,并逐步从主动的全关节活动锻炼过渡到功能性活动
③心理护理:
允许病人以自己的速度完成工作,并在活动中予以鼓励,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④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风湿病皮肤损害(组织灌注无效)的护理要点
(1)避免诱因
①寒冷天气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工作
②需要洗涤时宜用温水,勿用冷水洗手、洗脚
③避免吸烟、饮咖啡
④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2)用药护理:
针对微循环异常可遵医嘱给予血管扩张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如硝苯地平、地巴唑、山莨菪碱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肢端血管痉挛引起皮肤苍白、疼痛时,可局部涂硝酸甘油膏,以扩张血管
风湿性疾病病人皮肤损害时皮肤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水分,以维持正氮平衡, 满足组织修复的需要
(2)皮肤护理:除常规的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外,应注意:
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冲洗或擦洗,忌用碱性肥皂
②外出时采取遮阳措施,忌日光浴;皮疹或红斑 处避免涂用各种化妆品或护肤品,可遵医嘱局部涂用药物性软(眼)膏;若局部溃疡合并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做好局部清创换药处理
③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如各种烫发或染发剂、定形发胶、农药
④避免服用容易诱发风湿病症状的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
(3)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饮食护理和皮肤护理
(1)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水分,以维持正氮平衡, 忌食芹菜、无花果、蘑菇、烟熏食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皮肤护理:除常规的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外,应注意:
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冲洗或擦洗,忌用碱性肥皂
②外岀时釆取遮阳措施,忌日光浴;皮疹或红斑处避免涂用各种化妆品或护肤品,可遵医嘱局部涂用药物性软(眼)膏;若局部溃疡合并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做好局部清创换药处理
③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如各种烫发或染发剂、定形发胶、农药
④避免服用容易诱发风湿病症状的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
⑤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
简述风湿性疾病常用药物及相应的用药护理
①非甾体抗炎药:
应指导病人饭后服药或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H2受体拮抗药或抗酸药米索前列醇等,.可减轻损害
②糖皮质激素:
在服药期间,应给予低盐、高蛋白、高钾、高钙饮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尿糖的变化。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过快,以免引起“反跳”现象
③缓解病情抗风湿药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黏膜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尿液颜色,及早发现出血性膀胱炎。育龄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孕。有脱发者,建议病人戴假发
④生物制剂:
应观察不良反应,如感染、过敏反应,部分药 物可能增高肿瘤发病风险
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致病因素
①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资料显示SLE病人第1代亲属中患SLE者8倍于无SLE 病人家庭
②环境:
日光中的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某些含补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等)可能增强SLE病人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③雌激素:
女性病人显著高于男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①全身症状:
主要包括发热、疲倦、乏力、体重下降
②皮肤与黏膜:
皮疹多见于日晒部位,呈蝶形红斑;口腔和鼻黏膜常见痛性溃疡
③肌肉关节:
关节痛常见于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
④肾脏:
狼疮性肾炎是SLE的肾脏损害,可表现为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隐匿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⑤心血管:
心包炎最为常见,可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或渗出性心包炎
⑥肺与胸膜:
肺间质性病变、弥漫性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肺梗死
⑦神经系统:
神经精神狼疮,又称为狼疮脑病,病情严重且预后不佳
⑧消化系统:
病人可有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或腹水等消化系统症状
⑨血液系统:
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人有脾大
⑩眼:
主要包括结膜炎、葡萄膜炎、眼底病变和视神经损害
⑪其他:
SLE可伴有继发性APS、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皮肤黏膜损害特点
80%SLE病人出现皮疹,多见于日晒部位,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亦可为其他皮疹,如盘状红斑、指掌部和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关节病变的特点
典型病人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主要侵犯小关节,以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最常见。远端指间关节、脊柱、腰骶关节极少受累。其症状表现为:
①晨僵
②关节痛与压痛:
呈对称性、持续性
③关节肿胀:
常见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等,多呈对称性,其中指间呈梭形肿胀是RA的特征
④关节畸形:
常见腕和肘关节强直
掌指关节半脱位
手指向尺侧偏斜而呈“天鹅颈"样及“纽扣花” 样表现
⑤特殊关节症状
⑥功能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①晨僵
②关节痛与压痛
③关节肿胀
④关节畸形
⑤特殊关节症状
⑥功能障碍
(2)关节外表现:
①类风湿结节
②类风湿血管炎
⑥呼液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器官受累
④其他:可出现干燥综合征、轻微膜性肾病、肾小球肾炎、 肾内小血管炎以及肾淀粉样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标包括哪些
达到没有明显的炎症活动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缓解或疾病低活动度。按照早期、达标、个体化方案的治疗原则,密切监测病情,减少致残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要点
①亠般治疗
包括健康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
卧床休息只适宜于急性期、发热以及脏器受累的病人
②药物治疗: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植物药
③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关节置换和滑膜切除手术
简述如何指导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预防关节失用
为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应指导病人锻炼。在症状基本控制后,鼓励病人及早下床活动,必要时提供辅助工具(如滑轮、弹簧、沙袋等)
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熟练度和技巧性
肢体锻炼如摸高、伸腰、踢腿及其他全身性伸展运动等,配合理疗、按摩,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活络关节,防止关节失用,活动强度应以病人能承受为限
简述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的分级标准
Ⅰ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
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简述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关节受累特点的异同
注:PIP:近端指间关节;MCP:掌指关节.;DIP:远端指间关节。
△少关节炎指累及4个或4个以下的关节,多关节炎指累及4个以上的关节。
第八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简述感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简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点、有感染后免疫
简述传染病主要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尽管不同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同,但传染病从发生、发展至恢复多呈阶段性。
一般分为四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可有后遗症期
虽然不同传染病有不同表现,但可有相似的临床类型
如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极重型
发病急骤而病情严重者称暴发型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及非典型
此外,多种传染病可有毒血症的共同表现
简述传染病隔离的主要原则
①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制订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②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将多种防护措施结合使用
③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④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病人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安置于一室。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⑤建筑布局符合隔离要求,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服务流程确保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感染。通过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⑥解除隔离原则
已满隔离期者、连续多次病原检测阴性者,确定被隔离者不再排除病原体,即可解除隔离
简述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
①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某些凝血因子如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在肝内合成,肝衰竭时,导致上述凝血因予缺乏
②肝衰竭出现应激性溃疡
③肝硬化伴脾功亢进、血小板减少
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
简述肝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umol/L
②肝进行性缩小、肝臭
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
④迅速出现的腹水、中毒性鼓肠
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
早期可出现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扑翼祥震颤
晚期进入昏迷状态,深反射消失
⑥肝肾综合征:
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血尿素氮升高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①发热反应:
可伴有头痛、肌肉、骨骼酸痛、疲倦无力等。应嘱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可在睡前注射,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②骨髓抑制:
若白细胞在3.0X109/L以上应坚持治疗,,可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当白细胞显著减少,<3.0X109/L或中性粒细胞≤0.75X109/L,或血小板≤50X109/L时,可减少干扰素的剂量,甚至停药
③神经精神症状:
极少数病人在疗程的后期可出现忧郁、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应减药量或者停药
④肝功能损害:
出现黄疸、ALT增高等,酌情继续治疗或停药
⑤脱发:
停药后可恢复
⑥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对症处理,严重者应停药
⑦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应停药
肝炎病人饮食原则
①肝炎急性期: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如进食量太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生素
②黄疸消退期
食欲好转后, 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调节饮食的色、香、味,保证营养摄入
③肝炎后肝硬化、肝衰竭:
血氨偏高时应限制蛋白质饮食
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
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尤其有糖尿病倾向和肥胖者,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减少产气食品的摄入。禁饮酒,少食酸菜等腌制食品
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②恢复期病人应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③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但要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戒烟酒
④不滥用药物,如吗啡、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及氯丙嗪等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
⑤病人的食具、 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家中密切挨触者,可行预防接种
⑥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的血清学指标、肝B超和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指标,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⑦抗病毒治疗者
明确用药剂量、使用方法、漏用药物或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①呼吸道传播:
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②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
③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经皮肤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或排泄物可致感染
④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⑤虫媒传播:
但其传播作用尚不确切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导致出血的原因
①血管壁损伤,红细胞外渗
②DIC所致凝血功能障碍
③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
④肝素样物质增多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1)发热:
突起畏寒、高热,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
①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
②消化道症状,如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③部分病人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 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害征:
①皮肤充血:
多有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及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
②渗出与水肿:
球结膜水肿
③出血:
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少数病人内脏出血
(4)肾损害:
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
简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染
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②血液传播:
输注含病毒的血液或成分血、血制品,药瘾者共用针头或注射器,介入性医疗操作均可受感染
③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和哺乳传给婴儿
④应用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授精,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意外受感染,生活中密切接触经破损的皮肤处感染
简述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及艾滋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
部分病人出现发热、皮疹、全身不适、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全身广泛淋巴结轻度肿大
(2)无症状感染期:
病人无任何症状,血清可检出HIV抗体
(3)艾滋病期
①艾滋病相关症状
原因不明、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乏力不适、 盗汗、厌食、腹泻、体重下降超过10%,伴全身淋巴结和肝脾大
②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癫痫、下肢瘫痪、进行性痴呆
③严重机会性感染
④继发肿瘤:
卡波西肉瘤
非霍奇金淋色瘤
简述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 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最后,随访和咨询内容包括: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特征
①高热
②意识障碍:
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
③惊厥或抽搐
④呼吸衰竭
⑤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
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深、浅反射改变,大脑锥体束受损表现,脑膜刺激征等。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其中,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简述避免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人出现体液不足的护理重点
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严密观察呕吐和腹泻的性质、量、次数,及时协助将呕吐物和大便送检
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如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严重病人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观察病人的血压、神志、面色、皮肤黏膜弹性及温湿度
严格记录出入量和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及时发现脱水、酸中毒、周围循环衰竭等征象以配合治疗
鼓励病人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 有脱水者及时补充液体,可口服补液盐,或遵医嘱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盐水。休克者立即协助医生抗休克治疗
简述菌痢病入腹泻的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密切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伴随症状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征、出入量,及时发现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急性期病人腹泻频繁、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频繁腹泻伴发热、疲乏无力、严重脱水者应协助病人床边解大便,伴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食,静脉补充所需营养,症状好转后予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生冷、多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轻者可口服补液,严重者静脉补液
注意肛周皮肤护理
注意观察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釆集新鲜粪便脓血、黏液部分作为标本,及时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简述霍乱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霍乱病人的剧烈吐泻导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造成严重脱水、血容量骤减、血液浓缩而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由于钾、钠、钙及氯化物的丧失,可发生肌肉痉挛、低钾、 低钠、低钙血症
病初的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出现少尿,为肾前性少尿。若补液不及时,可引起肾小管缺血性坏死
循环衰竭造成肾缺血、低钾及毒素对肾的直接作用, 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因碳酸氢盐的大量丢失、组织缺氧时进行无氧代谢导致乳酸堆积、 急性肾衰竭时酸性物质不能排出均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脑供血不足,脑缺氧而出现意识障碍
简述霍乱液体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环节
①静脉补液的原则为早期、快速、 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注意补钾。输液量、速度应根据失水程度决定。 番泻叶且有尿者均应补钾,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
②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霍乱病人及经静脉补液休克纠正、情况改善的中度霍乱病人
简述霍乱病人液体治疗的护理措施
遵医嘱进行补液治疗,是抢救霍乱病人的关键
迅速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道,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中心静脉穿刺,输液的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为判断病情和疗效提供依据
根据脱水程度和病情轻重确定输液量和速度。大量或快速输液时应加温至 37〜38°C,以免因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出现不良反应
加压输液或快速输液过程中监测输液反应的发生,可应用输液泵以保证及时准确地输入液体
补液过程中应仔细观察病人症状和体征,如血压是否恢复、皮肤弹性是否好转、尿量是否正常等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简述如何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感知觉紊乱的护理措施
①日常生活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避免高温或过冷刺激,慎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冻伤。肢体保暖需用热水袋时,应外包毛巾,水温不宜超过50°C
②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病人,主动协助日常生活活动;多与病人沟通,积极配合治疗和训练
③感觉训练:
可进行肢体的拍打、按摩、理疗、针灸、被动运动和各种 冷、热、电的刺激
简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特征
①急性起病,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②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迟缓性无力,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亦可远、近端同时受累。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③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或)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
④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瘫多见,延髓性麻痹以儿童多见
⑤有多汗、皮肤潮红等自主神经症状。直肠和膀胱括约肌功能多无影响
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简述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①血管壁病变: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病、血管损伤
②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
高脂血症、高血糖症等所致血液黏滞度增高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友病等所致凝血机制异常
③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高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律失常
④其他:
颈椎疾病压迫邻近的大血管、颅外栓子进入颅内
简述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①不可干预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②可干预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 心脏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少、高盐饮食、超重、 感染
脑卒中史
简述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①一级预防:
发病前预防
防治高血压
防治心脏病
防治血脂异常
防治糖尿病、戒烟限酒及其他
②二级预防:
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病人,通过寻 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以达到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简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健康指导内容
①疾病预防指导:
指导病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指导,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衡、情绪稳定
②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和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评估病人与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向病人和家属介绍疾病发生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和体征、及时就诊和治疗与预后的关系、防治知识、遵医嘱用药和自我护理的方法。 定期门诊复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眩晕、复视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人出现躯体活动障碍的护理要点
①生活护理:
可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确定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根据自理程度给予相应的协助。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注意口腔卫生
②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应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能、疾病性质及程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进展速度
③安全护理
护理运动 障碍的病人重点要防止坠床和跌倒,确保安全
④心理护理:
应关心、尊重病人,鼓励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治疗、护理活动
⑤用药护理:
病人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脑代谢活化剂等多种药物治疗。护士应熟悉病人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观察要点,遵医嘱正确用药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人出现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要点
①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尊重病人,避免挫伤其自尊心的言行
鼓励克服羞怯心理,大声说话
②沟通方法指导
鼓励病人釆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符号、描画、图片、表情、手势、交流板、交流手册或PACE技术等提 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
③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所致失语症的病人,由卒中单元制订个体化旳全面语言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
构音障碍的康复以发音训练为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具体方法有:
肌群运动训练
发音训练
复述训练
命名训练
刺激法训练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人出现吞咽障碍的护理要点
(1)病情评估:
评估病人吞咽功能,有无营养障碍
(2)饮食护理
①体位选择:
选择既安全又有利于进食的体位。能坐起的病人坐位下进食,不能坐起的病人取仰卧位下将床头摇起
②食物的选择:
选择柔软,密度与性状均一
不易松散,有一定黏度
能够变形,利于顺利通过口腔和咽部
不易粘在黏膜上的食物
③吞咽方法的选择:
空吞咽和吞咽食物交替进行
④对不能吞咽的病人,应予鼻饲饮食
(3)防止误吸、窒息:
病人进餐时不要讲话,不用吸水管饮水,以避免呛咳和误吸。 及时清理口、鼻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人的健康指导
①疾病预防指导:
对有发病危险因素或病史者,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适当运动,注意保暖
②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和家属疾病的基本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和及时就诊的指征
指导病人遵医嘱正确服用药,定期复查
③康复指导:
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治疗的知识和功能锻炼的方法,落实康复计划,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④鼓励生活自理,坚持锻炼,循序渐进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
①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
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
③起病较急,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④有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⑤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损害、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
脑出血病人意识障碍的护理要点
①曰常生活护理:
卧气垫床或按摩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注意护理,防止口腔和泌尿系统感染
谵妄躁动者加床挡,防止坠床和自伤、伤人
②饮食 护理:
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水量,预防消化道出血和脑疝发生
脑出血病人出现脑疝的护理要点
①病情评估: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病人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的先兆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②配合抢救:
立即为病人吸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或静脉注射味塞米,甘露醇应在15〜30分钟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注意甘露醇的致肾衰作用,观察尿量和尿液颜色,定期复查电解质。备好气管切开包、脑室穿刺引流包、呼吸机、监护仪和抢救药品
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要点
①病情监测:
观察病人有无恶心、上腹部疼痛、饱胀、呕血、黑便、尿量减少等症状和体征
②注意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
③饮食护理:
遵医嘱禁食,出血停止 后给予清淡、易消化、无刺激性、营养丰富的温凉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防止胃黏膜损伤及加重出血
④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药,以减少胃酸分泌,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胃管注入止血,枸橼酸铋钾口服保护胃黏膜等。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脑出血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①意识障碍:
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
②潜在并发症:
脑疝
③潜在并发症:
上消化道岀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1)疼痛:头痛,与脑水肿、颅内高压、血液制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
护理措施:
①釆用缓解疼痛的方法:
如缓慢深呼吸、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等,必要时应用镇痛镇静药
②用药护理:
甘露醇应迅速静滴,注意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复查电解质
③注意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2)潜在并发症:再出血
护理措施
①活动与休息:
强调绝对卧床4〜6周并抬高床头15°〜20°,避免搬动和过早下床活动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
②避免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屏气
③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在症状、 体征好转后,有无再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等症状重新出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简述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①保持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
②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焦急心理
③防止一切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保持大便通畅,对咳嗽的病人进行及时止咳处理
(2)生活护理:
病人卧床休息期间给予生活照顾,协助病人保持个人卫生,增进舒适, 帮助按时翻身,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
(3)预防并发症:
①预防脑疝:
减少引起脑疝的诱因(如便秘、情绪紧张、血压升高
②预防消化道出血:
遵医嘱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清淡、易消化、无刺激、营养丰富的温凉流质饮食
稳定病人情绪,消除其紧张情绪
保证病人休息
提前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
③
预防压疮、肢体挛缩畸形、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
每2〜3小时协助病人变换体位,保持床单清洁,有条件应用气垫床或自动减压床,以预防压疮
将病人瘫痪侧肢体置于功能位置,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预防肢体挛缩畸形
经常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指导病人多饮水,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做好 导尿管的护理和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感染
简述脑疝病人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①脱水降颅压: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或静脉注射呋塞米,甘露醇应在15〜30分钟内滴完,以达到脱水降颅压作用
②高流量吸氧:
改善脑的血氧供应,以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立即清除呕吐物和口鼻分泌物,防止舌根后坠和窒息
④备好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脑室穿刺引流包
简述脑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
①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髙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②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TIA发作
③起病缓慢, 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
④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⑤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简述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要点
①指导和督促病人进行适当运动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②指导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注意避免高蛋白食物,禁食槟榔
③指导合理用药,注 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④防治并发症,预防外伤、压疮、感染和肢体畸形
⑤心理护理
简述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护理措施
①尽快控制发作: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20mg,以不超过 2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
②对症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对病人进行心电、血压、呼吸、脑电的监测,定时进行血液生化、动脉血气分析等项目的检査
查找诱发癫痫持续状态的原因并进行治疗
③防治并发症
脑水肿者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物理降温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等代谢紊乱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简述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处理
重症肌无力危象时一旦发生呼吸肌麻痹,立即行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并依危象的不同类型釆取相应处理方法
肌无力危象者加大新斯的明用量
胆碱能危象和反拗危象者暂停抗胆碱酯酶药的应用并对症治疗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最危急状态,在上述处理同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控制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简述腰椎穿刺术后病人的护理
①指导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24小时内勿下床活动,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但可适当转动身体
②观察病人有无头痛、腰背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
③颅内压高者不宜多饮水,严格卧床,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④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液、渗血,24小时内不宜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