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j.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养生与防治原则,包括:养生、治未病、治则。 别小瞧最后一张哦!也很重要呢!记得当初没啥时间这块就没有复习背,结果考出大题~心痛啊 所以别小看每一章啊~~(含泪教训)
编辑于2023-02-04 22:27:01 山西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
概念
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是研究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理论
衰老
天年
是天赋寿命或生理寿命,指人生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理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寿命
概念
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等生理功能全面地逐渐地减退地过程
发生和发展机制
本
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
标
情志失调,痰瘀毒内生
基本原则
1| 顺应自然
2| 形神共养
3| 保精护肾
4| 调养脾胃
治未病
概念
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组成
未病先防
概念
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增强机体的正气,消除有害因素的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注意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组成
扶助机体正气
顺应自然
调畅情志
饮食 有节
起居有常
形体锻炼
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概念
指在疾病发生之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组成
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
阻断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愈后防复
概念
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治则
总概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概念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治则与治疗
治则指导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
治则
正治与反治
正治
概念
指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治则
由于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和证候性质相逆,所以也称“逆治”
适用于治疗疾病表象和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治法
1| 寒者热之
以热治寒,用温热方药或具有温热功效的措施治疗寒性病证的治法
2| 热者寒之
以寒治热
3| 虚则补之
用补益方药或具有补益功效的措施治疗虚性病证的治法
4| 实则泻之
指用攻伐方药
反治
概念
指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治则
由于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病证中某些表象相同,故称“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表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
治法
1| 热因热用
以热治热,是指用温热方药或具有温热功效的措施来治疗假热(真寒假热证)的治法
2| 寒因寒用
3| 塞因塞用
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固涩方药或者具有补益,固涩功效的措施来治疗真虚假实证
4| 通因通用
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方药或具有通利功效的措施来治疗真实假虚证
关系
治标与治本
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等
内容
1| 缓则治本
概念
指病势缓和,病情缓慢,先治其本,本病愈而标病自除
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 急则治标
适用于
1| 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
2| 出现危机生命的某些症状
大出血等
3| 出现某些急重症状
二便不通,病因 较明确的剧痛,频繁呕吐
4| 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复感邪气,当旧病缓和,新病较急时,每应先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在治宿疾而治本
3| 标本兼治
指标病与本病并重,应治标与治本兼顾,是在标病与本病俱急,或标病与本病俱缓之时采取的一种治则
扶正与祛邪
概念
扶正
扶正固本,指用扶持机体正气的措施,使正气充足以消除病邪,恢复健康的治则
虚则补之
祛邪
祛除邪气,指用祛除病邪的措施,使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治则
实则泻之
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正盛邪自祛,邪去正自安”
运用
原则
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攻邪用于实证
辨清先后主次,决定扶正与攻邪为单用,兼施,先后使用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内容
1| 单独运用
扶正
用于正虚为主的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攻邪
用于邪实为主的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2|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
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
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
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邪虽盛尚不甚急,而机体过于虚弱,正气虚衰不耐攻伐的情况
先祛邪后扶正
即先攻后补。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调整阴阳
概念
指根据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而损其有余或补其不足,使之重归于和谐平衡
治则
1| 损其有余
概念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失调中阴或阳偏盛有余的实证
治法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概念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的虚证
治法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体现阴阳互相制约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指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
阴虚则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体现阴阳互根互用 ;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
在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
阳中求阴
在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
阴阳互补
阴阳互根,阴阳两虚,有主次之分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回阳救阴
适用于阴阳亡失
调和脏腑
1| 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脏以藏为贵
2| 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3| 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调和脏腑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治则
补母
“虚则补其母”,指一脏之虚证,不仅可以补其本脏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补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
泻子
“实则泻其子”,指一脏之实证,不仅可以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泻其子脏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
治法
滋水涵木法
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
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金水相生法
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益木生火法
是补肝血以养心血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血不足,不能滋养心血,以致心肝血虚之证。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治法治则
治则
抑强
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扶弱
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治法
抑木扶土法
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士虚木乘之证。
泻火润金法
是清泻心火以润肺金的治法。适用于火旺乘金之证,即心火过旺以消灼肺阴,以致肺热伤津之证。
培土制水法
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
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肃降不皮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未济,心肾不交之证
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理
脏病治腑
腑病治脏
脏腑同治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
1| 补精
适用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2| 固精
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3| 疏精
适用于精瘀证
调气
1| 气虚宜补
主要补脾肺之气,甚至会有补肾气
2| 气滞宜疏
多见于肺肝脾胃等脏腑
3| 气陷宜升
补脾气
4| 气逆宜降
以降肺胃肝之气为主
5| 气脱则固
6| 气闭则开
调血
1| 血虚则补
2| 血瘀则行
3| 血寒则温
4| 血热则凉
5| 出血则止
调津液
1| 滋养津液
2| 祛除水湿痰饮
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气病治血
理论依据
以治气药中必兼理血之药
气虚则血弱,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血病治气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虚则津液化生不足
宜补气生津
气不行津则生水湿痰饮
宜补气行气以行津
气不摄津则津液丢失
宜补气以摄津
津停而致气阻
在治水湿痰饮的同时,应辅以行气导滞
气随津脱
宜补气以固津,辅以补津
调理气与精的关系
气滞则精阻而排精障碍
宜疏利精气
精亏不化气可致气虚,气虚不化精可致精亏
宜补气与填精并用
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
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的同时,也可补血。
津血同源
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三因制宜
概念
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是指临床治病要根据时令、地域、惠者等具体情况,制订适宜治法和方药的治疗原则。
组成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临床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因地制宜
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治法和方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