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必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地表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宏观
边界挤压:消亡边界
陆陆——挤压抬升:褶皱山,高原
陆洋
陆地:山脉;岛弧
海沟(马里亚纳),俯冲到板块下
边界张裂:生长边界
陆
裂谷:东非大裂谷(内部板块张裂)
洋
海岭:红海
微观:地表形态
变形:褶皱(褶曲)
地质构造,永久保存
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形态:山(内力)/倒置:谷(外力)
应用:储油、气;隧道
向斜
向下弯曲/与背斜相反
应用:储水
变位:断层(断裂)
一组
水平:断层
垂直
多组
地堑
谷地、低地
由于地壳运动、多断层 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河流流经、泥沙沉积
东非大裂谷
地垒
断块山:泰山、庐山等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火山,熔岩地貌(高原,台地)
喷出形岩浆:玄武岩
侵入岩层
侵入形岩浆:花岗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高温高压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砂岩-->石英岩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高处)-->搬运-->沉积(低处)-->压实、固结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与地貌
褶皱
中间老两翼新
顶部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山谷
地形倒置:谷
中间新两翼老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地形倒置:山
断层
水平
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 多形成沟谷、河流
上升的岩块风化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
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
亚欧、印度洋、非洲、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覆于软流层之上
运动
相向
陆陆:两板块相撞,互相挤压并抬升,形成褶皱山
陆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边界处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
相离
红海的形成及扩张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公路>铁路
公路:建造成本低,安全
盘山路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谷的演变
侵蚀类型
下蚀
垂直向下,使河谷变深-->峡谷(V型)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侧蚀
向河谷两侧,使河谷变宽-->河道弯曲、槽型河谷
落差小,向下侵蚀减弱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使河谷变长
河谷发育时期
初期
落差大,流速快
向下,向源头侵蚀为主
深而窄,横剖面成V型
V型谷形成后
落差减小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对两岸侵蚀加强
河谷变槽型,河道变弯曲
河流沉积地貌
冲积扇
地势陡峭-->流速快-->挟带沉积物-->出山进入平原-->流速慢-->山前沉积-->扇状堆积地貌
位置:出山口 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渐小
利于农业发展(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下水位高) 易发洪涝灾害
冲积平原
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凸岸堆积-->堆积升高扩大-->河漫滩-->继续堆积-->连接-->平原
位置:河流中下游 平坦宽广
利于耕作,人类主要聚集地 河道裁弯取直,减少灾害
三角洲
入海口平坦+挟带沉积物-->流速慢-->沉积-->三角洲
位置:入海口 平坦,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海岸线变迁(陆地面积增加)
主要人类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