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
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
编辑于2023-02-06 11:58:10 河北省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0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欧,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 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对贫困者的救济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当时一旦有人受到年老、疾病和饥饿等..
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0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欧,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 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对贫困者的救济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当时一旦有人受到年老、疾病和饥饿等..
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 五家为伍 生著死削
措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目的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特点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薄籍上有登记
秦分类登记制度
特点 以户主为核心,体现男尊女卑和小家庭特点,家庭 成员的身份市政府征发赋役、落实行政管理的依据
其他 除一般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集等
汉 编户齐民
特点 户籍管理的法律化,户籍管理更严密,内容更详细
内容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作用 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依据;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限制贵族特权,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黄籍 土著居民,征发赋役 白籍 南渡侨居人口,不征赋役 【原因】为了区分本地居民和外来侨民;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 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土断 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作用】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增加政府 赋税收入和兵源
隋 大索貌阅
原因 户籍隐瞒严重;百姓税负不合理;国家无法保证财政收入
影响 【积极】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 打击豪强地主,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激化阶级矛盾,为隋朝的短祚埋下隐患
唐 户籍三年一造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宋 主户与客户
内容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 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 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国家对民众管理和赋税征发需要
划分 乡村-按有无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 城市-按财产多少划分主户与客户
元诸色户计 世代相袭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 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 黄册 以职业定户籍
内容 继承元朝与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提供赋役)、军籍(提供兵役)、 匠籍(提供手工业产品) 等。明朝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 人口、田土、房屋。
原因 管理户口、土地,保证赋役征收(户籍、地籍彼此独立)
其他 推行户帖制度;绘制鱼鳞图册(土地登记册)整理地籍
清 永停编审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 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历史悠久,复杂到简单;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减弱;户籍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
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共同趋势 国家对百姓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乡里制,保甲制逐步合一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强
社会救济优抚政策
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
特点 政府重视积蓄备荒和优抚弱势群体;形式广泛
作用\目的 提供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汉-常平仓制度 隋唐-官仓,民仓 秦汉-鸠杖 唐-专门机构【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养济院)】 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设立田一学医翟一种等祖产)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法律规定优抚高龄老人
政府救济
重点 救灾
核心 保证粮食供应货,直接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 富户救济灾民
特点 宋朝以后,宗族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救济;政府主体,民间辅助;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制度缺乏,监督缺失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宗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保障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稳定家庭和个体小农经济,避免族人沦入无产农民行列;稳定基层组织巩 固专制国家社会秩序;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将传统宗法观念儒家伦理纲常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乡里制度】 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诉讼、赋税;设有 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 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 制度,稍有变化。【特点】严密性;独立性;宗法 性;自治性【结构】县–乡(十里为乡)–亭 (专门机构)–里(百户为里)
唐【增设坊、村】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正(地位更高,征发赋役、主持参政)-村正、坊正(行政管理,维护治安)
明【里甲制】 【结构】县-里(110户为一里)-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里长}
社会治理
历 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制度
秦汉 什伍组织-以5家为伍,10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里-什-伍
唐 领保制度-以4家为邻,5邻为保,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里-保-邻
北宋 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此(唐)
清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 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 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保-甲-牌 都保(十大保)-大保(五十家)-保(十家)富兵于民,维护治安
明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个户姓名,由十家轮流 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趋势 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增强,乡村 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历代政府重视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制度 原因 国家统一,封建专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需要
评价 皇权绅权是合作关系,绅士具有广泛治理权,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道路,水利,学校等);巩固封建统 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社会封建王权的扩张,深受国家的政权干预和控制,自治性逐渐消退,在内乱外患打击下趋于解体,20世纪清政府实行新政,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乡里制、保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