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
李少白版中国电影史框架考前总结
编辑于2020-01-27 14:21:57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 尝试时期1905-1923
概述
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 法国
中国电影的首次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
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1905年北京 任庆泰《定军山》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张石川 郑正秋《难夫难妻》《庄子试妻》
三类长故事片
一类 “实事影片”:商业特征,社会新闻题材
二类但杜宇长故事片:唯美主义,都市爱情
三类“商务影戏部”中国文化,中国小说,戏曲
任庆泰戏曲短片和其他
中国电影制片业的第一步: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
子主题
中国影片的一个特有片种:戏曲片
中国短故事片趋于成熟的标志:《劳工之爱情》
大题
最初的长故事片
经验积累:短故事片《黑籍冤魂》
长故事片开山之作:《阎瑞生》
商务影戏部:以教育为宗旨
上海影戏公司的艺术化倾向
中国民族电影的基本确立:《孤儿救祖记》
第一部商业艺术两重成功
第二章 探索时期 1923-1927
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浪潮
不同公司发展
明星公司
代表人物:张石川 郑正秋
郑正秋编剧:注重戏剧性、注重教育性
张石川导演注重戏剧娱乐
洪深 写出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
制片方针:商业娱乐与社会价值并重
作品特色:家庭伦理剧
代表作品:《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
长城派
代表人物:候曜
子主题
制片方针:探讨人生、针砭时弊
作品特色:社会问题剧
代表作品:《弃妇》《一串珍珠》《伪君子》
神州派
代表人物:汪煦昌、陈醉云
子主题
制片方针: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作品特色:含蓄、人情人性
代表作品:《不堪回首》《花好月圆》
民新影片公司
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南国电影剧社:田汉
理想主义
欧化 尚古 与唯美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制片方针:欧化倾向
代表作品:《人心》《战功》
天一公司
代表人物:邵醉翁
代表作品:《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
作品特色:尚古倾向
上海影戏公司
代表人物:但杜宇
制片方针:唯美主义
代表作品:《弟弟》《重返故乡》
第三章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为什么出现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基础薄弱
观众精神需求
影响
小投入
快产出
雷同化
三大主要类型
古装片
古代故事,取材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古典名著
才子佳人爱情
天一公司最早投入拍摄
代表作品
大中华百合《美人计》
上海影戏《杨贵妃》
民新公司《西厢记》《木兰从军》
武侠片
1928《火烧红莲寺》
神怪片
内容:对侠士超常体能的极度张扬
主要特征 连集拍摄和特技特效
代表作品 火烧系列
《盘丝洞》
影响
消极
影片粗制滥造 中国电影陷入恶性竞争
电影企业初步整合
“联华”公司
代表人物 罗明佑
子主题
制片方针 提倡艺术 宣扬文化 启发明智 挽救影业
代表作品《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明星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天一公司
《歌场春色》有声片实验
第四章变革时期1932-1937
为什么出现
内忧外患
两种势力
国民党 推行符合其意识形态的电影创作
共产党 积极参与和影响电影
新兴电影运动(三个阶段)
1932-1933 兴起和高涨
抗争主题
《三个摩登女性》
阶级斗争
《狂流》
民族矛盾
《小玩意》
1934 曲折发展
《·姊妹花》
《渔光曲》
《神女》
默片艺术电影巅峰之作
35-37国防电影运动阶段
强调反帝任务
寓言式的隐喻方式
曲折的表现抗日精神
代表作品《狼山喋血记》
无声片到有声片的探索
《风云儿女》
《桃李劫》袁牧之·应云卫导演
标志着国产电影开始掌握有声电影的基本创作规律
第五章非常时期1937-1945
新的电影格局
国统区
抗战电影
主要对象 士兵农民
放映方式 流动放映
主要功能宣传教育
表现形式 通俗化
故事片代表作《保卫我们的土地》
特点 立场鲜明 正面直接
主题 家园沦丧 人民抗战
《八百壮士》
主题 军事抗击
手法 纪实
《东亚之光》
从日本士兵入手
总结
宣传教育
主题明确化,取材现实性 审美纪实性,表现通俗化
根据地
宣传教育
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起点
成立延安电影团
为人民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沦陷区
总结
本质为帝国主义服务
宣传侵略战争合理性
奴化大众思想
租界区
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个商业电影生产的高峰
上海租界区
电影产量高
类型丰富
娱乐为主
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香港租界区
爱国电影主流
《延安与八路军》
总结
电影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但为战后电影发展奠基
国统区成为主流,起到宣传抗战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丰收时期1945-1949
抗战胜利
两党角逐
官方电影 国民党
艺术停滞 只为宣传
代表作品 《忠义之家》《天字第一号》《圣城记》
进步电影
《天堂春梦》《遥远的爱》
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
民营电影
昆仑公司(呐喊)
艺术回归
揭露社会问题
创作人员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电影人
工作模式 民主集中制
三类电影
情节剧史诗电影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
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蔡楚生 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
艺术特色
时间跨度大,地域跨度大
人物鲜明,情节曲折
几条情节线交织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
展现社会现实,蕴含批判意识
现实主义的深化
《万家灯火》
视角转换 传奇到普通
叙事风格 戏剧到细节
喜剧电影的新收获
手法夸张 揭露社会问题
讽刺喜剧《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
子主题
文华公司(审视)
艺术水平高,政治意识薄弱
发表作品 《假凤虚凰》桑弧
《不了情》张爱玲
《太太万岁》张爱玲
《小城之春》费穆
简化人物、情节,场景
注重人物心里刻画
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
人民电影
为工农兵服务
第七章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
建国初期第一次发展
党的电影政策
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
国营电影制片厂:长影,北影,上影
作品获奖《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
私营电影公司:昆仑,文华
特点:表现无产阶级斗争
转折点:批判电影《武训传》
用政治批判代替文艺讨论
引起文艺整风运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出“三自一中心”的主张
导演为中心
自由组合
自由选题
自负盈亏
特点
大胆突破
题材丰富
挖掘人情人性
转折点:1957反右派斗争
《芦笙恋歌》
1959前后第三次发展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占主流,艺术质量普遍提高
60年代初期电影探索
现实生活题材各具特色《小兵张嘎》
喜剧到轻喜剧
诗意化电影《枯木逢春》
电影样式
革命正剧
正面表现革命斗争
着重塑造英雄形象
以戏剧冲突为基础
《红色娘子军》《董存瑞》《钢铁战士》
谍战电影
地下共产党和共产党特务的间谍活动
代表作
《永不消失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
喜剧电影
讽刺喜剧
歌颂喜剧
《五朵金花》
轻喜剧
《李双双》
十七年电影总特征
电影与政治关系密切
工农大众新人形象
直接政治批评方式,不利于艺术家发挥创造力
第八章禁锢时期1966-1976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
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交响乐《沙家滨》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根本任务: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
三突出原则
所有人物 突出正面人物
正面人物 突出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九章再探索时期1977-1992
四个时期
恢复重建
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子主题
初步酝酿
内容到形式的创新
阶级——人性
战争片《小花》
爱情片《庐山恋》
武打片《神秘的大佛》《天云山传奇》
形式创新
人物心理为线索贯穿全片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黑白片段交替
升格 降格 定格
积极实践
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电影
战略过渡
三代导演并存
第一代
第二代:蔡楚生 孙瑜 吴永刚 费穆
第三代十七年电影 谢晋 郑君里 水华
人道主义追求《董存瑞》《红色娘子军》
谢晋
深刻的主题表达
典型的人物塑造
丰富的表现手法
通过宏大的历史叙述关照普通人的人情人性
《芙蓉镇》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 谢飞 吴天明
艺术特点
情节:淡化戏剧冲突
人物:刻画平凡人物
表达方式:表现日常生活
注重情绪心理
城南旧事
第五代导演
彻底反叛
特点:冷峻的文化反思
深刻的人性剖析
革新的影像造型
回归艺术市场
第十章市场化时期92
弘扬主旋律
主流电影
大片化
奇观化
明星化
简答
阶段性特征5
导演时代特征
综合题
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现状
论述2
赏析3
默片时期
40.50s
80.90s
实记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