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论流变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论流变框架的思维导图,中国古代文论如果按时间脉络梳理是十分清晰,本图整理了先秦文论、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代文论知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票尚声色,追求艺不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街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国古代文论叶脉
先秦文论
先秦文论概述
“文学”观念
文字的文学观念&文章的文学观念
诗乐舞一体
“诗言志”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先秦儒家文论
孔子文论
文艺&道德修养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文艺&政治活动
不学诗 无以言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文学&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说
论雅俗——雅声与郑声
孟子文论
“以意逆志”说
“知人论世”说
“知言养气”说
荀子文论
人性论——“性伪合”
文质彬彬的延续
艺术创新——“法后王”
文学明道思想
荀子乐论
“音乐”——“人心”——“治道”
先秦道家文论
老子文论
三个支柱
道
气
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文论
道、自由与美
艺术创作论
虚静
心斋
坐忘
物化
言意之辩
儒:言可以尽意
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美丑之辩
重神轻形
“象罔”与象征主义美学思想
西汉文论
司马迁的文艺思想
“直谏”(对屈原的评价)
“发愤著书”说
“实录”精神
对屈原及楚辞的评论
贾谊——《吊屈原赋》
刘安
“自疏濯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推此志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扬雄
批评——认为不符合文质彬彬以及子不语怪力乱神
赞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
班固
异常激烈的批评
“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对辞赋的肯定:“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可谓妙才”
王逸
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后世刘勰
褒贬任声,抑扬过实
“四同”、“四异”
奇文郁起
自铸伟辞
体宪于三代,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礼记·乐记》
论音乐的产生
物——心——声——音——乐
物感说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论音乐的作用
论音乐的创作
“故歌之为言,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艺》
“温柔敦厚”说
《毛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讽谏说
“主文而谲谏”
“变风”、“变雅”
诗六义说
是谓四始,诗之谏也。
魏晋—南北朝文论
曹丕&陆机
《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批评标准——“审己而度人”
“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文体论
四科八体
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文章价值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物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反对声病
“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文已尽而意有余”
风骨论
曹植为建安风力的最杰出典范:“骨气其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滋味说
溯流别
明代文论
李贽“童心说”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汤显祖“至情论”
公安派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崇尚性情、自然之趣”
竟陵派
宋金元文论
苏轼创作论
“有为而作”
“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言必中当世之过”
“空静观”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理学家的文学观
周敦颐“文以载道”
朱熹
“文道合一”
“涵泳”
邵雍
“以物观物”说
严羽《沧浪诗话》 ——直接开启了王士祯的神韵说
“妙悟”
“透彻之悟”
“诗有别裁”&“诗有别趣”
“兴趣”
强调感情的自然抒发
崇尚含蓄、蕴藉、朦胧之美
王若虚
1 主张诗文体制要自立创新,体现时代特色
2 强调诗文创作以自得为贵,反对因袭
3 强调抒发真情,追求元气浑融的境界
“与元气相侔”
元好问
别裁伪体,提倡风雅正体
以“诚”为本,提倡“真”与“自然”
追求“学至于无学”,唯见性情
隋唐文论
皎然《诗式》
禅玄论诗的肇端
“天真”、“中道”
“缘境”、“取境”
“神诣”、“意冥”
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韩愈文论
宗孟
对诗文的解构
诗——以文为诗&以丑为美
文——古文运动
“不鸣则平”
”笔补造化“
白居易诗论
对物感说的继承与发展——“物”具体为社会中不平之事;“感”具体为哀的情感
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作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
对于诗六义在内容上赋予一种批判现实的规定性
关于诗歌形式通俗化的倡导
“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新乐府
质而迳、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
切:痛切时弊
直:直歌其事
质:质朴通俗。”老妪能解“
肆:格律上的解放
”非求格律高,不务文字奇“
司空图
“味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
梅盐之喻——“醇美”
“思与境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