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五章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编辑于2023-02-08 20:15:09 广东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一)引致需求
1、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对比
(1)相同点: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功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不同点:
①产品市场的需求者是消费者或居民,供给者是生产者或厂商;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居民;
2、引致需求的含义及反映关系
(1)引致需求的含义: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需求一种生产要素时,其原因在于该生产要素可以使他们生产出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愿意购买的商品。引致需求也称为派生需求;
(2)引致需求的反映关系(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因此,不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所处的市场状态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需求,并最终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3、联合需求的含义、结果及实质
(1)联合需求的含义:是指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联合需求也称为“复合需求”;
(2)联合需求的结果:对每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数量将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也受到其他生产要素需求数量的影响;反之,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3)联合需求的实质:
①生产要素的需求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 ②各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相关概念
(1)边际物质产品(MPP)
含义: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增量。
公式:用MPP代表边际物质产品,用△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用△Q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量,则有:
MPP=△Q/△L
(2)边际收益产品(MRP)
含义:边际收益产品表示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公式:用MRP代表边际收益产品,用△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用△R代表总收益的增加量,则有:
MRP=△R/△L=MPP·MR 即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3)边际产品价值(VMP)
含义: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
公式:用VMP表示边际产品价值,则有:
VMP=MPP·P
(4)边际要素成本(MFC)
含义: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的成本增量。
公式:用MFC表示边际要素成本,用△C代表成本的增加量,则有:
MFC=△C/△L=MPP·MC 即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5)平均要素成本(AFC)
含义:平均要素成本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公式:用AFC表示平均要素成本,C表示成本,L表示要素投入量,则有:
AFC=C/L
2、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是引致需求,生产者使用要素的目的是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以获取最大利润。因此,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MFC=MRP。
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含义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是指要素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供给、需求都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不存在垄断行为。
2、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
#####
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为常数,所以有MFC=AFC=W1,即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3、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
由于完全竞争生产者在销售产品时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产品价格为常数P,即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产品的价格P。所以有MRP=VMP=P·MP,即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注意】由于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所以对于完全竞争生产者而言,在每一给定的市场要素价格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必须满足MRP=MFC,即生产者是沿着MRP曲线确定要素使用量的,所以MRP=MFC曲线也是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应该是在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但是,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
1、要素供给的所有者:经济学分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些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要素的所有者既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2、要素供给的特点:即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
2、分析结论: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劳动和闲暇
1、劳动
(1)劳动的供给原则:劳动的供给和时间的保留自用实际是每个人都必须在工作与闲暇之间作出某种组合的选择:既可以选择较多的工作以增加货币收入,也可以选择较多的闲暇以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
【概念拓展】 闲暇是指时间的非市场性质的使用,不仅包括吃饭、睡觉、娱乐等,也包括所有的家务劳动。
【结论】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2)劳动的效用和边际效用
①劳动的效用:体现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而收入有效用。所以,劳动的效用实际是收入的效用。
②劳动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假设劳动增加△L,其引起的收入增量为△Y,而由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U,则: △U/△L=(△U/△Y)×(△Y/△L) 式中,我们可以将△U/△L视为劳动的边际效用;用△U/△Y和△Y/△L分别为收入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收入,因此,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2、闲暇
(1)闲暇的效用
闲暇可以带来直接效用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假设闲暇的效用是直接的,则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所增加的效用。
(三)劳动的供给原则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劳动的供给原则即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表示为:
△U/△L=△U/△L
(四)劳动的供给曲线
####
1、劳动的供给曲线形状:是一条后弯曲线。
2、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理
(1)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2)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3、劳动的供给曲线分析
(1)当工资低而收入少时,如图W1时,工资上升,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劳动供给会增加,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2)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超过W2时,消费者相对比较富有,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补充】其他生产要素的曲线
由于土地的数量一般不会变化,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垂直线,从长期来看也是一条后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