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上学期地理
高一地理知识点,包括行星地球和大气环境的详细知识点——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编辑于2023-02-09 00:27:03 广东高一上学期地理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主题四: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
1、近地面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微小颗粒组成的混合物
2、干洁空气中比重最大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甲烷、臭氧以及二氧化碳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
3、地球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水的蒸发,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表水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4、在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 地区分布:在低纬度的温暖洋面上,水汽含量大;而干旱的沙漠和极地地区,水汽含量少 季节分布:一般情况下,同一地区夏季水汽含量较大
5、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微小颗粒和水汽
6、大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虹:太阳光照射在大气中水汽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彩色圆弧
雾:在秋冬季节的早晚时间,当近地面大气湿度较大时,大清早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甚微。
霾: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盐粒的集合体均匀地悬浮在空中,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形成霾的颗粒往往比较小,无法用肉眼分辨,吸入呼吸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大气的垂直分布
7、大气密度和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自地表而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
8、大气的垂直分布(从高到低)
散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略升高
热层
随高度增加气温而升高,原因是电离状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气流运动为平流运动,会出现极光现象
中间层
随高度增加气温而降低,原因是吸收的太阳辐射极少,气流运动为对流运动,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期望降低,原因是吸收来自地面的热量并将其传导给上层大气,气流运动为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
9、逆温层:在对流层中,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过多而冷却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最剧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相对缓慢,因此低层大气产生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形成逆温层
10、逆温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趋于稳定,对流运动不易发生,近地面风力微弱,水汽、悬浮颗粒、各种有害气体,聚积在逆温层下方的大气中,使空气质量下降,造成大气污染
11、对流层顶部的高度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赤道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 季节变化:夏季略高于冬季,夏季高,冬季低
12、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微小颗粒含量多 平流层适合飞机高空飞行的原因: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微小颗粒少,能见度高
13、电离层:离地面约60千米至1000千米以上的大气中,气体分子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主题五: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按波长的分布,小于0.4微米的为紫外线区,0.4-0.76微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区,大于0.76微米的为红外线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2)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大气中尘埃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
大气吸收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吸收紫外线 (3)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长波较长的红外线 (4)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科技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大气散射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因此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使得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当大气中水汽和尘埃较多时,各种波长的光都会被散射,天空呈灰白色
3、由于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度各异,因而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一般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4、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子主题
A代表太阳辐射
B代表地面辐射
C代表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
5、热力环流原理
太阳辐射在各地区的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热量分布有差异,在受热地区,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上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在冷却地区,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样就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6、热力环流示意图
子主题
7、海陆风示意图
8、山谷风示意图
9、城市风示意图
大气水平运动——风
10、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在近地面,风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它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11、风能的优点:无污染、可再生
主题六:常见的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发源于地球大气圈,包括台风、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冰雹、暴雨(雪)、龙卷风、冻雨等
2、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
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巨型大气漩涡,往往带来强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防灾减灾措施: (1)加强台风检测与预报 (2)制定和采取应急措施
洪涝
洪水
因强降水、季节性冰雪融化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主要影响(1)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降水量大,沿海地区更是常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洪水(2)西部非季风区:夏季气温升高,高山上的冰雪融化,引起融雪洪水 (3)山区经常发生山洪 (4)北方一些河流还会因冰雪融化而引起洪水
减灾防灾措施: (1)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雨情、水情、灾情,进行灾情检测和灾情评估 (2)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对洪涝流域内的大坝进行精确、实时的安全检测
雨涝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短时间排水不及时,造成淹没、渍水的现象
主要影响地势低洼地区
减灾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改造地下管网,增加排涝措施,铺设遮水路面 (2)非工程措施:建立城市防灾政策与法规,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内涝风险评估机制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
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中存在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 彗星、矮行星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3、八大行星(由远及近):水星、金星、地球、火 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距日近、体积和质 量小、表面温度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 行星(距日中、体积和质量大、表面温度中):木 星、土星;远日行星(距日远、体积和质量中、表面 温度低):天王星、海王星
5、大行星绕日公转三大特征(自西向东):同向 性、共面性、近圆性
6、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经核聚变反应 产生巨大的能量,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 射能量。地球上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具有从 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趋势。
7、太阳能的特征: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
8、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由里到外)
光球(温度低、厚度薄、亮度亮):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
色球(温度中等、厚度中等、亮度中等):呈玫瑰色
日冕(温度高、厚度厚、亮度暗):完全电离
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在两级地区产生极光
(4)干扰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全球性天气 与气候发生异常,引发旱涝灾害等
10、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
(1)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
(2)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是因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3)地球具有适宜的大气条件,是因为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
(4)地球上有液态水
主题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
1、地震波
纵波(P波)
传播速度较快,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能通过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横波(S波)
传播速度较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能通过的介质只有固体
(横波与纵波)共性
地震波在介质改变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2、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
莫霍面(C)
位置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D)
位置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地壳(H)
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地幔(G)
上地幔上部岩石软化,部分呈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层(圈),是熔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核(E、F)
外核(F)物质接近液态,主要是由铁、镍等元素组成的熔融体
内核(E)可能是固态物质,刚性很强,由铁镍合金组成
地球外部圈层
4、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A)
地球最外部、由连续的大气组成
地理意义: (1)调节地球的温度 (2)拦截飞向地球的流星体 (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水圈(B)
由空中、地表和地下的水体组成,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
地理意义: (1)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2)塑造地表形态 (3)孕育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生物圈(C)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层,被称为生物膜
地理意义: (1)参与了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改造,对地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具有特殊作用 (2)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花园
主题三: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质年代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层和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
2、相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的先后或早晚关系,主要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和地壳运动的阶段来划分 绝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的发生的距今年龄,运用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获得
3、地质年代
冥古宙
太古宙
太古代
元古宙
元古代
显生宙
古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中生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新生代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4、地球的演化史
冥古宙
距今46亿年,火山活动频繁,无任何生命迹象
太古宙
太古代
距今40亿年,陆地演变: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剧烈→原始陆壳→小规模的陆地,生物进化:原始生命→原始藻类和细菌→蓝藻和绿藻,氧气逐渐增多
元古宙
元古代
距今26亿年,陆地演变:火山活动与地壳运动剧烈→古陆地(原始大陆),生物进化:(海生藻类时代)原核生物和单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生物,丰富的铁矿,大气中形成臭氧层
显生宙
古生代
距今5.41亿年,陆地演变:联合古陆(泛大陆),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的菌藻类→蕨类植物大发展、森林茂盛→陆上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中生代
距今2.52亿年,陆地演变;环太平洋构造运动,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生物进化: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重要的成煤时期与石油生成时期
新生代
距今0.66年,陆地演变: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今天的海路分布格局,生物进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出现,重要的石油生成时期,发生大规模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