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童敏版思维导图,包括:背景、代表人物:Donald Krill、质疑、理论框架、实务逻辑。
《社会工作理论》童敏思维导图,包括:代表人物、理论框架、实务逻辑、科学研究+经验实践。
《社会工作理论》童敏版思维导图,主要包括:BG、代表人物、理论框架、实务逻辑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背景
1960s二战后
工业化/现代化物质繁荣背后的价值危机
疏离情绪alienation
自我怀疑、孤独、无聊、焦虑等
个人安全需求与成长需求间的冲突
体现在个人、社会与灵性三层面
代表人物:Donald Krill
1978《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系统整理实践经验
首部
1980s 存在主义与心理治疗的关联
1990s 多领域实践推广
受虐儿童辅导、社工教育、跨文化辅导等
现代存在主义观点
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特性(生活基本价值)
在生活遭遇中寻找意义
从当下投入参与中建立身份感
建立并遵循个人生命承诺
质疑
概念太抽象
缺乏可操作方法与技巧
忽视社会结构因素与个人理性
理论框架
基本理论假设
人生活在经验世界中being-in-the-world
过程身份process identity
过程意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由选择意识
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人们应对疏离的策略
①顺从 ②寻求刺激 ③理性化
主观意识subjectivity
与周围环境互动,对周围环境的回应
个人消极信念
实务逻辑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导向
关注其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
服务目标
①需求引发(被动求助) ②关系维持(主动求助) ③行为改变(不想深入了解问题原因)④环境改变(忽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⑤关系改变(人际关系) ⑥目标改变
注重经验改变
当下意识的培养
选择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关注伦理价值或信仰的生活维度
疏离价值的寻找
疏离方式的确认
现实价值的重建
选择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