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2章《第三人效果》
新闻与传播#考研12章《第三人效果》知识思维导图,包括:一、理论概述;二、理论意义;三、新媒体。
传播学12章《沉溺_螺旋》思维导图,这一理论描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表达意见时的一种沉默现象。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公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也被称为培养理论或教化分析,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并发展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第三人效果”
一、理论概述
1⃣️、提出:
1983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公共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
2⃣️、内容: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影响力之际,存在一种普遍感知定势:
倾向大众传媒信息对“你”、“我”并未🈶️多大影响 ,对他人🈶️不可估量影响
这种感知定势作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效果
通常不是指向表面受众,直接发生
是通过与他们“第三人行为反应”实现
3⃣️、基本观点:
1、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
评价大众传媒影响之际,通常认为最大效果发生在“他人”,不是自己
2、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以影响“表面受众”形式,实现操纵“第三人”行为🉐️意图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围魏救赵”、“欲擒故纵”
3、🈯️的也是大众传播现实影响的发生机制
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产生实质性反应的
往往不是“表面受众”,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
4⃣️、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自我强化”理论”🉑️解释:)
1、对自己“盲目乐观”
与他人相比,自己遭遇不幸概率低⬇️,自己不要容易受负面信息影响
2、“虚幻的优越感”
认为自己优秀,习惯用“正面”方式评价自己
3、“自我服务式归因”
好事前夸大自己,坏事前推卸责任
5⃣️、产生的制约性因素:
1、信息的性质
评估负面信息对别人影响大,正面则相反
前者为“第三人效果”后者为“第一人效果”
2、信源的性质
低可信度:易产生
说服动机强弱:越强,易产生
3、社会距离
远,易产生
近,熟悉人,不易
4、个人因素
年龄:大,易产生(认为自己经验丰富)
学历:高,易产生,(优越感、自信)
预存立场:
不一致,高估对他人影响
一致,对自己影响大,“第一人效果”
自我关联程度:越密切,他人影响大
相关信息专业度:
觉得自己是行家,易产生
6⃣️、理论框架两个层面;:
1、认知层面
人们倾向高估大众传播对他人影响,低谷对自己影响
2、后续行为层面
人们通过对大众传媒信息评估对他人影响,采取相应行动
二、理论意义
1⃣️、承认影响,扭转思路:
承认大众传媒对人们有力影响、但它扭转了传统效果研究思路:
重点不在媒介对人影响
主要考察:人们对媒介效果看法
揭示:受众对媒介认知的多样性和效果产生的复杂性
加深对人类传播及规律的看法
2⃣️、不断被应用到网络中,🈶️效果的延迟性和益于他人动机性🉐️特点
3⃣️、是很多“突发集合行为”原因之一,提醒⏰大众传媒履行好“媒介守望”功能
慎重处理危机信息,防止由不实报道、炒作引发社会混乱
三、新媒体
1⃣️、嬗变:
新媒体的运用助于个人形成正确认识
改变个人对信息认识
新媒体,权威信息,媒体与受众互动,
消除传播隔阂,受众🉑️沟通,减少“盲目乐观”
对公众个人特质影响
传统:渠道少
新媒体:主动寻求、网络搜索、科学
对社会距离缩减
传统:局限亲友,陌生互通少
新:“地球村”,打破地理、消除隔阂,减少误判
新媒体加强政府及传统媒体反应能力
两微一端,官方信息,减少噪音
新媒体为多元意见形成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