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思维导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编辑于2023-02-09 23:12:26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参会代表人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
地点
天安门广场
意义
国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1951年
代表
阿沛·阿旺晋美
内容
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方式
和平解放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
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
背景
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
给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人物
中国司令员彭德怀
“联合国军”司令员麦克阿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黄继光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邱少云
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文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精神
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意义
国内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巩固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增强民主的凝聚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国际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胜利原因
性质上是一场正义反侵略战争
军队英勇作战
战略正确
国内人民的支持
共产党正确领导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时间
1950-1952(不包括少数民族)
内容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制度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风险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地位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国家发展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准备了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1个五年计划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
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极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时间
1953年-1958年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场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新建宝城鹰夏等铁路30余条
川藏新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结果
到1957年底第1个5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合作化
时间
1953~1956年
背景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形式
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困难弊端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阶段
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手工业合作化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阶段
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公私合营
背景
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目的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形式
公私合营
方法
赎买政策
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启示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循渐进,切勿快急
政策不是一成不变,应随着形势变化而调整,应与时俱进
兼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八大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
任务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意义
中国八大是我国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国开支是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进
时间
1958~1960
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局限性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措施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196.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对社会建设急于求成
缺乏建设经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
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文化大革命
原因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I想要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时间
1966~1976.
表现
许多地方出现组织打砸抢事件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张贴“大字报”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结果
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4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影响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损失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
国民经济发展遭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
教育科学文化革命遭到摧残
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
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代表人物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1颗氢弹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汕型杂交水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7年2月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内容
思想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2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拔乱反正
拨乱反正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经济发展
背景
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苦
过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情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铲向专业化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内容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进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成就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特点
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启示
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要求实事求是不断完善,要关注广大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