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来世不读医-血液和淋巴
血液和淋巴知识点总结,包括血液。淋巴,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三个模块的内容点梳理。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哦!
编辑于2023-02-10 10:17:38 福建省血液和淋巴
血液
循环血容量5L,约占体重的7%
抗凝剂(肝素或柠檬酸钠)
血浆(55%容积)
淡黄色
容积55%,ph7.3~7.4
成分
水(90%)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没加入抗凝剂,体外静置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交织状态的纤维蛋白,包裹血细胞使血液凝固成血块
酶
脂蛋白
激素
维生素
无机盐
功能
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全身代谢产物的循环液体
参加机体免疫反应,体液与体温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渗透压维持
血细胞
白细胞与血小板
灰白色
白细胞
无色有核的球型细胞
有无特殊颗粒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最多(50~70%)
呈球形,核染色深,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呈不规则卵圆形,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可分2~5叶,正常人2~3叶居多
叶数与停留时间成正比
核左移(杆或2叶增多)
严重细菌感染
核右移(4~5叶)
骨髓造血发生障碍
胞质淡红色,含许多颗粒
体积较大,淡紫色
嗜天青颗粒
20%
圆形或椭圆形膜被颗粒
电子密度高
为溶酶体
酸性磷酸酶
髓过氧化物酶
多种酸性水解酶
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较小,淡红色
特殊颗粒
80%
哑铃状椭圆形
中等电子密度
分泌颗粒
吞噬素
溶菌酶
能杀死细菌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胞质周缘部有大量肌动蛋白丝,胞质内还有少量线粒体,内质网和核糖体
标志
髓过氧化物酶
CD15
趋化运动
变形运动(游出)
吞噬分泌活动
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变成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5~5)
呈球形
较中性粒细胞较大
杆形或分叶状,多为二叶,呈八字分布
嗜酸性颗粒
粗大,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桔红色,折光性
圆形或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细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的致密结晶体
溶酶体
阳离子蛋白
芳基硫酸酶
分解白三烯
组胺酶
功能
趋化性和变形运动
吞噬分泌活动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表现
抑制过敏反应
灭杀寄生虫
阳离子蛋白
嗜碱性粒细胞0~1
数量最少,呈球形
胞核分叶状或呈现S型,着色浅淡,轮廓不清楚
嗜碱性颗粒
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深浅不同
蓝紫色(异染性 甲苯胺蓝紫色)
常覆盖在核上
充满细小分布均匀的微粒,有些颗粒内可见板层状或细丝状
分泌颗粒
内含肝素,组胺,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可快速释放
含白三烯,释放很慢
也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3~8
体积最大,呈球形。胞核呈现肾形 ,马蹄形或不规则形
细小的淡紫色的嗜天青颗粒
胞质丰富,弱嗜碱性,呈现灰蓝色
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含有许多被颗粒和吞噬泡
与淋巴区分点
含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
分化为不同类的巨噬细胞
小胶质细胞
破骨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加巨噬)
吞噬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异物
清除体内衰老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造血调控
淋巴细胞(20~40)
球形,大小不一
小淋巴细胞(6~8um)
染色质致密,呈现粗块状,染色深
胞质很少,仅在核周围形成很薄的
中淋巴细胞(9~12um)
大中淋巴细胞的核染色质略微稀疏,染色略浅,有的可见核仁
大中淋巴细胞胞质较多,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大淋巴细胞(13~20um)
核圆形或卵圆形,一侧可有一小凹槽
嗜碱性,蔚蓝色
丰富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T细胞,体积小,含少量溶酶体,占外周血淋巴细胞75%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B细胞,体积略大,一般不含溶酶体,有少量粗面内质网,占10~15%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为中淋巴细胞,占10~15%
血小板(100-300*10^9)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的小块胞质,呈双凹扁盘状
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血小板可伸出凸起呈现不规则状
无细胞核 ,胞质呈浅紫蓝色
颗粒区(中间)
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
特殊颗粒
阿尔法颗粒
体积较大,中等电子密度
内含
血小板因子IV
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
凝血酶敏感蛋白
促进血小板聚集,催化纤维蛋白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
致密颗粒
德尔塔颗粒
体积较小,电子密度大
膜被颗粒
5—羟色胺
促进血管收缩
ADP
ATP
钙离子
肾上腺素
少量溶酶体
透明区
周边浅蓝色
含有微丝和微管,参与血小板形态的维持和变形
小管系统
开小管系统
有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致密血管系统
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
止血凝血作用
寿命7~14天
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
与体积相同的球体表面积增大四分之一
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离细胞表面距离不超过0.85um,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中央染色浅,周围染色深
成熟红细胞
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充满血红蛋白
含卟啉症的蛋白质
占红细胞重量33%,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浅红色
氧合血红蛋白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红细胞缗线
单个红细胞在新鲜时为淡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呈串钱状
红细胞骨架
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网架结构上
血影蛋白
肌动蛋白
形态可变性
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 ,可改变形状
缺乏ATP供能形态由圆盘状变成棘球状
溶血
血影(残留的红细胞膜囊)
ABO血型系统
RBC膜中含有镶嵌蛋白
血型抗原A或B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抗B
平均寿命120天
在肝脾处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血红蛋白的铁可以重新利用
网织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可见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
残余的核糖体
仍有合成血红蛋白功能
0.5~1.5%(3%~6%新生儿)
男性血红蛋白120~160;女性110~150
7.0~8.5um
男生4~5.5*10∧12;女生3.5~5*10∧12
通常使用wright/giemsa
血象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血红蛋白含量
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造血期
血岛
人胚第3周时卵黄囊、体蒂和绒毛膜等处的胚外细胞密集形成的细胞团
血岛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细胞
在周围中胚层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下
扁皮的内皮细胞
中间的细胞变圆,与周边细胞脱离,分化成原始成血细胞(最早的造血干细胞)
原始造血
造血向红细胞系方向分化
胚胎造血
肝、脾、胸腺和淋巴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卵黄囊内造血干细胞开始随血液循环进入肝,定植于肝血寇外肝细胞索
9~24,肝为胚胎主要造血器官
12,脾开始造血,其造血干细胞可能来源于脏
定型性造血(成人造血)
造血干细胞多向化
组成
红系细胞
粒单系细胞
巨核细胞
红系中原始成红细胞消失,代之以定型成红细胞
定型成红细胞对红细胞生产素EPO的刺激产生增殖分化反应
胸腺和淋巴结(淋巴细胞)
3个月,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增殖分化形成胸腺细胞,培育T细胞
4个月,成熟T细胞和成熟B细胞进入淋巴结内,生长发育成更多细胞
胸腺和淋巴结产生淋巴细胞能力可维持终生
骨髓造血期
20周,或12~15周出现,维持终生
定型性造血
红细胞
粒细胞
单核细胞
子主题
巨噬细胞-血小板
骨髓结构
位于骨髓腔内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骨髓的神经成分
造血组织内的神经主要为无髓神经纤维,其末梢终止于动脉平滑肌纤维,血窦内皮以及造血细胞中间
微血管系统
纤维
细胞外基质
骨髓基质细胞
核心成分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血寇内皮细胞
网状细胞
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
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形成以巨噬细胞为中心的幼红细胞岛
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也可巨噬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形成细胞岛,当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后,通过变形运动接近并穿过血窦
巨核细胞则紧靠血窦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血窦腔,脱离形成血小板直接进入血窦
分为
红骨髓
组成
造血组织
组成
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
网眼中充满不同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干新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
血寇
动脉毛细血管进入骨髓后分支而成
其管腔大,形态不规则,寇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细胞之间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
血寇内皮细胞能分泌粘附分子将造血干细胞粘附和固定,也可以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参与血细胞发生的调节
骨髓-血屏障MBB
血寇内皮细胞
质膜下有成束的微丝,细胞收缩可以调整覆盖内皮细胞的面积
周围的外膜细胞
有分支的成纤维细胞
外膜细胞覆盖内皮细胞的表面反映MBB的功能状态
周细胞
附近巨噬细胞
筛选成熟血细胞进入血寇,在调控血细胞的释放有重要作用
血细胞穿越内皮细胞
直接穿越胞质进入血寇
骨髓血寇内皮无固定的孔,当血细胞通过内皮时,细胞首先压迫内皮细胞外表面,并与内表面相贴融合,形成临时孔道。
粒细胞
有核红细胞
穿壁时胞核留在造血组织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胞质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胎儿和婴儿时期骨髓均为红骨髓
成人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与长骨骨骺端松质骨
黄骨髓
脂肪组织
大概五岁开始长骨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细胞,逐渐从红骨髓变为黄骨髓
黄骨髓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
出生后,主要位于红骨髓,占骨髓有核细胞数0.5%
在外周血和胎儿脐带血以及脾肝淋巴结极少量分布
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每个脾集落为一个克隆,称为脾集落生成单位CFU-S,代表一个造血干细胞
间接证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均有PhI畸变染色体
体外培养骨髓细胞时,出现混合性细胞集落
特性
很强增殖潜能
大多处于G0静止状态
多向分化能力
造血祖细胞
非造血细胞
树突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内皮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或复制能力
不对称有丝分裂
一个保持造血干细胞
一个分化为造血祖细胞
异质性
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其功能生物物理特性和表面标志不同
造血祖细胞
表面已经出现造血生长因子受体
EPO
集落刺激因子CSF
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
可分化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
可分化为单系或二系造血祖细胞
红系造血祖细胞(在IL-3,干细胞刺激因子SCF和EPO诱导下增殖)
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
形如爆炸状
由分化早期的红系造血祖细胞分化而来
红细胞集合生成单位
发育迅速,分化晚期的造血祖细胞分化而来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3)
巨核细胞系祖细胞(血小板生成素TPO,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
淋巴系造血干细胞
血细胞发生和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
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早,中,晚)
成熟阶段
共同规律
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噬细胞胞体由小逐渐变大
胞核由大变小
红细胞直接消失
粒细胞由圆形逐渐变为杆状,最终形成了分叶状
巨噬细胞核由小变大,呈现分叶状
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变弱
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
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从无到有逐渐增多(粒细胞岛特殊颗粒,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细胞分裂能力由有到无,淋巴细胞仍有很强潜在分裂能力
红细胞系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粗粒状(染色质)
粗粒状
粗粒状
致密状
2~3个(核仁)
偶见
无
无
>3/4(核质比)
>1/2
约等于1/2
更小
强(嗜碱性
较强
减弱
弱
微
消失
墨水蓝
墨水蓝
嗜多染性
红
红
红
有(分裂能力)
有
弱
无
无(血红蛋白)
开始出现
增多
大量
原红细胞发育至晚幼红细胞需3~4天
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细网(染色质)
粗网状
网块状
网块状
粗块状
粗块状
天蓝
淡蓝
浅蓝
淡红
无(嗜天青颗粒)
大量
少
无(特殊颗粒)
少量
增多
明显
大量
单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
幼巨核细胞经过无数次分裂,形成8~32倍体,但核不分裂,形成多倍体的巨核细胞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分隔成若干胞质小区
淋巴细胞系
主要表现为细胞膜蛋白和功能状态变化
淋巴
淋巴管系统内的液体
不同部位淋巴管的淋巴成分不同
肢体的淋巴亮而透明,蛋白0.5%
小肠淋巴管中淋巴含脂肪小滴而呈乳白色
肝脏淋巴蛋白6%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广泛的迁移和特异性的归巢特性,能优先定位于相应是造血微环境中,并并以非生殖状态和缺乏相关抗原的方式存在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分离钝化
HSC处于代谢和分裂的静止期,可应用单克隆抗体标记的细胞免疫分离法,包括流式细胞仪细胞分选,生长素亲和素免疫亲和柱层析也免疫磁珠微粒等方法进行分离
表面标志Lin-Scal+KIT+(LSK细胞)
CD34-Flt3-CD150+的部分细胞具有长期重建造血能力
CD34+Flt3-只能短期造血重建
HSC纯化标志
CD34+-、CD38-,CD133+,CD45RO,HLA-DR-,Thy-1+,Hoechst33343low,Rhodamine123low
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HSC有丝分裂的不对称性可以建立于细胞群上
高度增殖潜能
多向分化
长期重建造血干细胞
短期重建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静止与自我更新的调控
龛
骨内膜成骨细胞龛
维持HSC的静止状态
血寇内皮血管龛
活跃分裂的HSC和造血祖细胞所在部位
成骨细胞功能的升高或降低决定HSC,尤其是LT-HSC数量的多少
骨髓基质细胞多种细胞因子
与受体相互作用
活化骨髓细胞外基质ECM粘附分子
上调p21,p57等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酶抑制因子
wnt、notch信号转导途径
内源性因素
自我更新能力不是无限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供体来源不同
自体干细胞移植
不存在GVHD且并发症少
有被瘤细胞感染可能
无移植物抗肿瘤效应
造血重建延迟
同基因干细胞移植
造血功能障碍类疾病,先天性的免疫功能缺陷只能选择同基因或异基因移植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
造血重建很快
不增加急性GVHD发病率,虽然可能增加慢性GVHD,也增加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