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已补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思维导图,包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编辑于2023-02-12 10:57:33 广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重要法宝;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外伟大事业的开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拉开序幕: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
第一个突破口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期间,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1992--党的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党的十六大--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以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组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十七大报告: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衡量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对外贸易效益
进程
1980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海南、2010喀什(面积最大)、2014霍尔果斯
1984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1985
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
1990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017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
200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宏观调控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内容
公有制经济
包括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表现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所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劳动
资本
技术
管理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第三次分配
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收、人力资源又是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继续十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协调发展
推进三大战略、四大板块发展
三大战略
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
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深化改革
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战略基点:扩大内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本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保证)下,在人民当家作主(本质、核心)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基本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特有的协商民主、选举民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依法治国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制保证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国体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两大主题:团结、民主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工农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联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治机关
自治权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客体:国家各项工作
重要保障:宪法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
有法必依(核心)
执法必严(关键)
违法必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含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特征
民族性
时代性
开放性
群众性
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新人
出发点、落脚点
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国之路:改革开放;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基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