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包括:教师观、学生观、素质教育观这三观加在一起就是教师职业理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感受事物、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能的,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科目三,英语教学设计,即教案。包括: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重难点(Teaching key points)、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
关于教资科目二,配合书看,效果更佳,包括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内容,逻辑清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
内涵(主观题)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提素个性创两全
外延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是终身的
是贯穿各类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和谐的全面发展
特点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与应试教育区别及误区(了解)
区别
应试教育
面向少数学生
偏重知识传授
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以死记硬背为主
筛选性评价
局限于学校
误区
不要尖子生 — 面向全体学生
什么都学 —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多开展课外活动 — 素质教育主要渠道是教学,主要阵地是课堂
“减负”— 快乐,主动学习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观题)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学习过人
学生观
内容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 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具有个性和差异性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 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 教师应换位思考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 —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可塑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容错性,包容性
全面发展 — 德智体美劳
两独一发 + 两全
教育公正和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
教育机会对所有学生都是均等的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取得学位成功的机会均等
共同发展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性别差异 — 男女共同发展
民族差异 — 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发展
地域差异 — 不同地域学生共同发展
家庭差异
身心发展水平差异:成绩,残疾等因素
教师观
主要内容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建促放研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学习方法,价值观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 教学前,中,后都要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你它我他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 五育全面发展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 教书,育人......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 因材施教
创造性
因材施教 ——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 随机应变以应付突发状况
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 — 言传身教
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持续性(从早到晚)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从校内到校外)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实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
道德素养 —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专业知识素养
通识性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
能力素养
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等
心理素养
阶段理论
三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
关注生存阶段 — 关注人际关系 — 新教师
关注情境阶段 — 关注教学质量 — 老教师
关注学生阶段 — 注重因材施教 — 教师成熟的标志
五阶段理论 —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叶澜和白益民)
非关注阶段 — 进入师范学校之前,称谓师范生之前的中小学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主体身份是学生
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
师范生期间
生存关注阶段
主体身份是教师
关注人际关系
关注自我
新教师
任务关注阶段
关注教学质量
关注教学任务
由“我能行么”到“我怎样才能行”
留任教师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自我发展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老教师
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终身学习意识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