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似蚓蛔线虫(蛔虫)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本图重点归纳了线虫概论、似蚓蛔线虫(蛔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蠕形住肠线虫(烧虫)、钩虫、旋毛形线虫(旋毛虫)的知识,大家可以按这个方法复习。
本篇是关于线虫的笔记整理,线虫有广州管圆线虫、丝虫、结膜吸吮线虫,本图整理了它们的形态、致病、诊断、防治等方面,供学习交流使用。
本篇是关于绦虫的笔记整理,绦虫有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本图整理了它们的形态、致病、诊断、防治等方面,供学习交流使用。
医学寄生虫吸虫有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并殖吸虫、血吸虫(裂体吸虫),本图整理了它们的形态、致病、诊断、防治等方面,供学习交流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线虫
线虫概论
形态
成虫
线性/圆柱形
雌雄异体,雌大雄小
原体腔/假体腔
内脏器官细管状
虫卵
卵圆形
卵壳由3层组成
外层:卵黄膜/受精膜
中间:壳质层/壳质蛋白层
内层:脂层/蛔苷层
生活史
幼虫发育成熟需蜕皮4次
致病
幼虫致病作用
成虫致病作用
组织内寄生线虫危害一般较肠道线虫严重
似蚓蛔线虫(蛔虫)
形态:
蛔虫受精卵椭圆,蛋白质膜棕黄染。受精细胞在中央,半月间隙在两端。
长圆柱,蚯蚓状
口孔品字形唇瓣
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卵壳可脱蛋白质膜
直接发育型
虫卵土壤发育
幼虫体内移行发育
成虫小肠寄生
卵随粪便
三周发育成感染期虫卵
幼虫经肠外移行后定居小肠发育
经口感染
幼虫致病
蛔蚴性肺炎
蛔蚴性肝炎
成虫致病(主要)
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
超敏反应
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诊断
粪便查找虫卵/成虫
直接涂片法镜检
浓集虫卵检查(沉淀法、浮聚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定量透明法)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流行
普遍流行原因
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
产卵量大
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染土壤
不良卫生行为
虫卵抵抗力强
防治
普查普治,减少传染源
管好粪便,切断传播途径
健康教育,避免感染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马鞭
雌虫尾钝圆
雄虫尾卷曲
腰鼓形
两端透明栓/盖塞
似蛔虫,不同点
成虫寄生于人结肠
幼虫无肠外移行
弱,严重可引起直肠脱垂(脱肛)
同蛔虫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雌虫尾部尖直透明,似长针
头翼、咽管、咽管球
透明
卵壳为2层壳质
成虫寄生回盲部
寿命短(雄1周,雌1月)
雌虫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于肛周
虫卵发育快,6h发育为含蚴卵(感染期卵)
经口感染,肛-手-口 自体感染
一般无症状
主要症状:肛周及会阴部瘙痒炎症
成虫异位寄生 严重: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夜间肛周发现成虫
肛门拭子法/透明胶带法查虫卵
城市>农村
儿童>成人
防重于治,防止自身重复感染
消灭传染源
钩虫
常见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细小圆柱、口囊、咽管、咽管腺
雌虫尾端圆锥状,雄虫交合伞、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鉴别:雄虫交合伞、背辐肋及交合刺的形状
一、十二指肠钩虫: 1、交合伞圆形 2、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支分3小支 3、两交合刺长鬃状,末端分开 二、美洲钩虫: 1、交合伞扁扇形 2、基部分2支,每支分2小支 3、一交合刺末端形成钩,与另一刺末端合包于膜内
二虫不易区分
幼虫(钩蚴)
杆状蚴(自生生活)
丝状蚴(向温向湿向触性)
外界发育期
虫卵→杆状蚴→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1周
人体发育期
丝状蚴(经皮)→幼虫体内移行→定居小肠上段成熟(血液为食)→虫卵随粪
丝状蚴→皮下→心→肺→气管→咽→小肠
钩虫病四主诉:
脚手痒痛
咳嗽、吐痰、哮喘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贫血、心慌、消瘦、浮肿
幼虫致病(移行)
钩蚴性皮炎
呼吸系统病变
成虫致病
消化道
肠钩虫病
贫血
慢性缺铁性贫血
异嗜症
缺铁与毒素作用
婴幼儿钩虫病
皮肤
少数经胎盘,母乳
土壤接触史
病原学检查
粪检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检出率低)
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率高,常用)
改良加藤法
钩蚴检查:钩蚴培养法
血检
流行因素
粪便污染土壤
适宜的环境
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人体营养与免疫力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线形体小
咽管占1/3~1/2,
雄虫交配附器,无交合刺;雌虫阴门占前1/5
幼虫
在肌肉组织中形成幼虫囊包(幼虫-营养细胞复合体)
肌肉内幼虫囊包(感染期)→经口感染人、鼠、猪→消化酶下幼虫逸出钻入肠粘膜中发育→在小肠壁成熟,交配产新生幼虫→移行到骨骼肌发育为成熟囊包幼虫(感染期)→被新宿主吞食继续生活史/反之钙化死亡
特点
成虫与幼虫在同一宿主寄生,无体外发育
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卵胎生
幼虫囊包为感染期
生食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感染
侵入期(肠道期)
感后1周,消化道症状
幼虫移行期(急性期)
2~3周,全身症状
成囊期(恢复期)
4~16周,好转或恶化
病原学检查:肌肉活检
剩肉压片检查协诊
免疫学诊断ELISA
早期诊断标准
发病前1周有食肉史
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颜面水肿为主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肌肉活检查出幼虫或ELISA抗体阳性
动物肉是人传染源
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以冬季、节假日多见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科学养猪
加强肉检
阿苯达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