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编辑于2023-02-14 11:27:05 湖南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 (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
宗教音乐
概述
中世纪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羊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并没有一个强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的平凡战争,天主教会对人的思想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泄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
基督教礼拜一诗中的唱诵经文成为圣咏,用于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演唱时表情肃穆,也被称为“素歌”或“素歌”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
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生),排斥人事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
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在仪式上运用:日课和弥撒。
格里高利圣咏的4种类型
音阶式:一个音符,一个字节。
吟诵式:同一音长多字
纽姆式:两个五个音配一字
花唱式:多个音符配一个字
格里高利圣咏用后续发展
附加段
加入新材料,扩展圣咏
歌词为韵文,解释补充圣事内容
流行于10~11世纪。
继续咏
源于拜占庭教会。
哈利路亚之后的继续咏唱
在音符下方添加歌词
宗教剧
戏剧表演宗教故事。
内容主要是耶稣的降生和复活。
使用管弦乐队。
古艺术
圣母院乐派
12 13世纪,巴黎是欧洲最具有活力的学术中心,此时复调音乐的中心从南部法国转向北部,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中世纪复调最具创造性地中心
最高装饰的花腔奥尔加农
代表人物有:莱奥南,佩罗坦。
多声部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
作品具有两条及以上独立的旋律。
两旋律之间存在联系并能够和谐的结合。
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教会圣咏。
迪费开辟了四声部合唱。
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
对位:对比手法。
卡农:以模仿的方式。
“织身复调”:用衬托的方法。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不同之处
作曲方法不同,复调音乐用对位法,主调音乐用合声法。
形式不同,复调音乐用立体的形式,主调音乐用平面的形式。
基础展开不同,复调音乐以模仿为基础,主调音乐以对比、变奏、展开为基础。
作用方面不同,复调音乐主用于声乐,主调音乐主用于器乐。
奥尔加农
最早见于九世纪末《音乐手册》
以格力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4度或5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的变体
平行奥尔加农
完全平行的声部。
四五度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
附加声部圣咏,反向斜向进行
达到4度后回到平行声部。
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
华丽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
圣咏声部被直接取代,针对上方声部进行装饰。
音对音的织体,运用节奏模式,显示出分句结构。
旋律按照有量节奏演唱。
代表作家:佩罗坦。
克劳苏拉
产生于13世纪的复调音乐,原意是“句子、段落”,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它通常建立于一段特定的圣咏上,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身声片段或其他复调片段,它多为二声部也有少数三声部或四声部。
经文歌
中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常为三声部,是一种无伴奏合唱的复调音乐形式,拉丁文歌词演唱,形式多样,歌唱内容反映宗教思想,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后期经文歌脱离宗教礼拜活动,低声部圣咏改用乐器演奏,前身是克劳苏拉。
源自拉丁语“引导”
9~10世纪拉丁语单声歌曲。
自创旋律
每个声部都有唱词
世俗内容出现
线谱的发明
纽姆谱,是一种早期的记谱法,出现于五线谱诞生以前,大约形成于9世纪,并且于11世纪总结出四线谱,到了12世纪才发展出标记音符时间长短的方法。
圭多:四线谱
10世纪:二线谱。
13世纪:弗朗克有量计谱法的出现
15世纪:五线谱确立,有量记谱符号增多
调式
古希腊调式与中世纪调式的区别是:一个下行一个上行。
世俗音乐
拉丁文世俗歌曲
孔杜克图斯
流行于12~13世纪,到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不受格力高利圣咏的支配,旋律自创,词曲关系是音节式的,他常常是分节歌式的歌曲,内容有宗教内容也有世俗内容。
戈利亚德歌曲
中世纪欧洲有一些被称为“戈利亚德”的游荡四方的修士和学生,他们所创作的歌曲被称为戈利亚德歌曲。
方言歌曲
法国游吟诗人
贵族、骑士甚至帝王、以及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擅长于演唱情歌,亦积极介入当代社会、政治和宗教种种问题。
周游来往与欧洲列国宫廷之间,相互交换消息和交流新曲调和诗句。
用方言演唱康佐、晨歌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的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法国南部:特罗巴多;法国北部:特罗威尔。
游吟诗人的歌曲特点
大多是单声歌曲,乐器伴奏,即兴演唱、南北不同。
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
巴歌体:AAB结构
德国恋诗歌手
12 13世纪德国出现的世俗单声音乐,被称为恋歌,流传于城镇宫廷。
歌曲抽象,宗教色彩,旋律稳重严肃,分节歌。
巴歌体
流浪艺人
最初流浪艺人是一个职业艺人阶层,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四方,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靠到处表演各种风趣活泼的歌曲舞蹈,或是耍弄各种杂技来维持生活。
世俗歌曲的特点
韵文不是散文。
分行押韵,用方言,而不是拉丁文。
根据人的情感谱曲。
男女对唱允许某些乐器伴奏。
有旋律起伏。
注意:世俗音乐,允许女性演唱。
新艺术
法国新艺术
菲利普·德·维特利法国教主、诗人、音乐家,撰写了《新艺术》,提出了“新艺术”的概念,探讨了古艺术,新艺术的艺术特征。
新艺术的含义
特指14世纪欧洲新的音乐风格的总称,以区别12世纪末、13世纪的古艺术。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俗乐大发展
节拍二分法代替三分法。
“等节奏”技法。
固定声部使用减少。
三六度作为谐和音出现。
较少使用圣咏作为固定声部,采用自由创作。
古艺术与新艺术的不同
出现了新的节奏记谱原则。
节拍节奏旋律化。
出现了兰蒂尼终止式。
三六度音程出现。
较少使用圣咏作为固定声部,采用自由创作。
马肖及音乐创作
生平:中世纪时期,法国著名作曲家
长期在法国朗斯大教堂工作。
大量俗乐、宗教作品,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
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把常规弥撒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
贡献:世俗音乐专业化。
宗教音乐世俗化。
意大利音乐
主要题材
猎歌: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歌曲,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步轮唱歌曲性格活泼,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描绘出打猎和吆喝的情绪效果,生动而有趣。
牧歌:是意大利最早和最常见的复调音乐体裁之一,多为二声部,没有器乐伴奏,通常所有的声部都是有歌词,表现内容大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
巴拉塔: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身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
兰迪尼
生平
中世纪意大利新艺术代表音乐家。
二声部的巴拉塔。
主要创作世俗的叙事歌。
旋律甜美、抒情。
收束时,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兰迪尼终止)。
中世纪器乐
弦乐:竖琴、琉特琴、维埃尔
管乐:竖笛,横笛、短号、风笛等。
气鸣乐器:管风琴(宗教类)
中世纪时期 (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
宗教音乐
概述
中世纪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羊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并没有一个强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的平凡战争,天主教会对人的思想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泄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
基督教礼拜一诗中的唱诵经文成为圣咏,用于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演唱时表情肃穆,也被称为“素歌”或“素歌”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
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生),排斥人事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
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在仪式上运用:日课和弥撒。
格里高利圣咏的4种类型
音阶式:一个音符,一个字节。
吟诵式:同一音长多字
纽姆式:两个五个音配一字
花唱式:多个音符配一个字
格里高利圣咏用后续发展
附加段
加入新材料,扩展圣咏
歌词为韵文,解释补充圣事内容
流行于10~11世纪。
继续咏
源于拜占庭教会。
哈利路亚之后的继续咏唱
在音符下方添加歌词
宗教剧
戏剧表演宗教故事。
内容主要是耶稣的降生和复活。
使用管弦乐队。
古艺术
圣母院乐派
12 13世纪,巴黎是欧洲最具有活力的学术中心,此时复调音乐的中心从南部法国转向北部,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中世纪复调最具创造性地中心
最高装饰的花腔奥尔加农
代表人物有:莱奥南,佩罗坦。
多声部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
作品具有两条及以上独立的旋律。
两旋律之间存在联系并能够和谐的结合。
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教会圣咏。
迪费开辟了四声部合唱。
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
对位:对比手法。
卡农:以模仿的方式。
“织身复调”:用衬托的方法。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不同之处
作曲方法不同,复调音乐用对位法,主调音乐用合声法。
形式不同,复调音乐用立体的形式,主调音乐用平面的形式。
基础展开不同,复调音乐以模仿为基础,主调音乐以对比、变奏、展开为基础。
作用方面不同,复调音乐主用于声乐,主调音乐主用于器乐。
奥尔加农
最早见于九世纪末《音乐手册》
以格力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4度或5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的变体
平行奥尔加农
完全平行的声部。
四五度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
附加声部圣咏,反向斜向进行
达到4度后回到平行声部。
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
华丽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
圣咏声部被直接取代,针对上方声部进行装饰。
音对音的织体,运用节奏模式,显示出分句结构。
旋律按照有量节奏演唱。
代表作家:佩罗坦。
克劳苏拉
产生于13世纪的复调音乐,原意是“句子、段落”,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它通常建立于一段特定的圣咏上,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身声片段或其他复调片段,它多为二声部也有少数三声部或四声部。
经文歌
中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常为三声部,是一种无伴奏合唱的复调音乐形式,拉丁文歌词演唱,形式多样,歌唱内容反映宗教思想,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后期经文歌脱离宗教礼拜活动,低声部圣咏改用乐器演奏,前身是克劳苏拉。
源自拉丁语“引导”
9~10世纪拉丁语单声歌曲。
自创旋律
每个声部都有唱词
世俗内容出现
线谱的发明
纽姆谱,是一种早期的记谱法,出现于五线谱诞生以前,大约形成于9世纪,并且于11世纪总结出四线谱,到了12世纪才发展出标记音符时间长短的方法。
圭多:四线谱
10世纪:二线谱。
13世纪:弗朗克有量计谱法的出现
15世纪:五线谱确立,有量记谱符号增多
调式
古希腊调式与中世纪调式的区别是:一个下行一个上行。
世俗音乐
拉丁文世俗歌曲
孔杜克图斯
流行于12~13世纪,到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不受格力高利圣咏的支配,旋律自创,词曲关系是音节式的,他常常是分节歌式的歌曲,内容有宗教内容也有世俗内容。
戈利亚德歌曲
中世纪欧洲有一些被称为“戈利亚德”的游荡四方的修士和学生,他们所创作的歌曲被称为戈利亚德歌曲。
方言歌曲
法国游吟诗人
贵族、骑士甚至帝王、以及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擅长于演唱情歌,亦积极介入当代社会、政治和宗教种种问题。
周游来往与欧洲列国宫廷之间,相互交换消息和交流新曲调和诗句。
用方言演唱康佐、晨歌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的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法国南部:特罗巴多;法国北部:特罗威尔。
游吟诗人的歌曲特点
大多是单声歌曲,乐器伴奏,即兴演唱、南北不同。
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
巴歌体:AAB结构
德国恋诗歌手
12 13世纪德国出现的世俗单声音乐,被称为恋歌,流传于城镇宫廷。
歌曲抽象,宗教色彩,旋律稳重严肃,分节歌。
巴歌体
流浪艺人
最初流浪艺人是一个职业艺人阶层,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四方,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靠到处表演各种风趣活泼的歌曲舞蹈,或是耍弄各种杂技来维持生活。
世俗歌曲的特点
韵文不是散文。
分行押韵,用方言,而不是拉丁文。
根据人的情感谱曲。
男女对唱允许某些乐器伴奏。
有旋律起伏。
注意:世俗音乐,允许女性演唱。
新艺术
法国新艺术
菲利普·德·维特利法国教主、诗人、音乐家,撰写了《新艺术》,提出了“新艺术”的概念,探讨了古艺术,新艺术的艺术特征。
新艺术的含义
特指14世纪欧洲新的音乐风格的总称,以区别12世纪末、13世纪的古艺术。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俗乐大发展
节拍二分法代替三分法。
“等节奏”技法。
固定声部使用减少。
三六度作为谐和音出现。
较少使用圣咏作为固定声部,采用自由创作。
古艺术与新艺术的不同
出现了新的节奏记谱原则。
节拍节奏旋律化。
出现了兰蒂尼终止式。
三六度音程出现。
较少使用圣咏作为固定声部,采用自由创作。
马肖及音乐创作
生平:中世纪时期,法国著名作曲家
长期在法国朗斯大教堂工作。
大量俗乐、宗教作品,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
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把常规弥撒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
贡献:世俗音乐专业化。
宗教音乐世俗化。
意大利音乐
主要题材
猎歌:是一种有标题的世俗多声部歌曲,一般有两个声部,以卡农式的同步轮唱歌曲性格活泼,常常与狩猎情景有关,描绘出打猎和吆喝的情绪效果,生动而有趣。
牧歌:是意大利最早和最常见的复调音乐体裁之一,多为二声部,没有器乐伴奏,通常所有的声部都是有歌词,表现内容大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
巴拉塔:原指舞蹈伴唱歌曲,13世纪是单身世俗歌曲,14世纪是意大利的复调世俗歌曲,通常为二或三声部。
兰迪尼
生平
中世纪意大利新艺术代表音乐家。
二声部的巴拉塔。
主要创作世俗的叙事歌。
旋律甜美、抒情。
收束时,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兰迪尼终止)。
中世纪器乐
弦乐:竖琴、琉特琴、维埃尔
管乐:竖笛,横笛、短号、风笛等。
气鸣乐器:管风琴(宗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