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编辑于2023-02-14 11:27:59 湖南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巴洛克时期(公元1600~公元175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巴洛克歌剧、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巴赫、亨德尔,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公元1600)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对抠欧洲音乐的影响、英国音乐、音乐流派和作曲家、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的乐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思维导图介绍,内容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新艺术、中世纪器乐,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巴洛克时期 (公元1600~公元1750)
概述
巴洛克音乐总结
名为巴洛克,实为复风格。
歌剧兴起。
器乐音乐的独立和崛起。
巴洛克时期的总体特征
巴洛克音乐与造像艺术存在联系。
艺术风格宏伟、热情、壮观,充满活力。
强调情感表现。
注重细节装饰,精雕细琢。
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更注重发挥即兴演奏技巧,力求旋律的装饰和变化。
大胆的艺术观念和手法。
综合性艺术倾向。
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两种常规
通奏低音
“感情论”
调性和声与对位
节奏与记谱
声乐与器乐
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高低两个外声部的旋律,在低声部上表明和声功能数,以表示在这个低声部上所应构成的相应和声
他的中间两个声部作曲家不写,给演奏者按低音部数字的提示做即兴演奏。
巴洛克歌剧
歌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歌剧的定义
用音乐来表达的戏剧。
大部分台词都需要演唱。
乐器服务于情节和伴奏。
歌剧是结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歌唱形式为主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歌剧的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悲剧。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宗教剧、神秘剧和奇迹剧(盛行于14~16世纪),田园剧(这种题材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他一直盛行于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来谱写诗歌中的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
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相关联的故事,且加入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和声伴奏)
歌剧于16世纪生产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乐派
卡梅拉塔
“卡梅拉塔”小组,意为沙龙,意大利佛罗伦萨由文艺赞助人,诗人,画家,音乐家组成。
宗旨:力求复兴古希腊的悲剧戏剧,创作出诗歌、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形式。 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
单身音乐
17世纪上半叶意大利。
近乎语言的音乐风格。
“偏抒情性”和“偏戏剧性”
《达芙妮》和《犹丽迪西》
《达芙妮》
第1部歌剧,1598年上演。
佩里,卡契尼,里努契尼。
只残存了一部分,没有完整保留下来。
《犹丽迪茜》
佩里、卡契尼、里努契尼。
歌剧元年1600年10月6日。
法国国王的婚礼上上演。
乐谱经过出版,献给了玛利亚梅迪奇。
音乐特点: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后来又加入了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介乎说白和旋律之间的歌唱(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旋律依据感情变化,重视独唱、重唱、乐器的运用。
威尼斯歌剧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是威尼斯歌剧院创作的核心人物。
歌剧代表了早期歌剧最高艺术成就。
蒙特威尔第是第1个是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要服从戏剧的需要。 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在歌曲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通过独唱的不同形式推动歌剧的发展,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音乐表现力。
《奥菲欧》歌剧题材与佩里的歌剧《尤丽狄茜》相同,只是采用了原神话的悲剧结局,即冥王再次夺取了尤丽迪茜的生命。最后阿波罗神把奥菲欧变成一个星座,使他发出永恒的光芒,与尤丽狄茜同在。
《奥菲欧》《乌利塞还乡记》《波佩亚的加冕》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
他常被人称为“集文艺复兴复调音乐之大成,开巴洛克复调音乐之先河”,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影响深远。
《 奥菲欧》
1607年上演于意大利曼图亚,共5幕
近代意义上第1部歌剧,歌剧的基本形态已经产生。
为力求准确的表达歌词中的情感,蒙特威尔第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弦乐奏音和拨弦奏法。
音乐成为戏剧性发展中积极参与的角色。
他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在这部歌剧中自由地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并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弦来增强情绪表现,蒙特威尔第的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激情风格”。
同时蒙特威尔第是第1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 佩里的《尤利迪茜》只用了几个琉特琴和羽管键琴,而蒙特威尔第在《奥菲欧》中运用了40多件乐器,在这当时是个创举。
歌剧的结构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三重)及合唱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新特征
角色增多
布景华丽
娱乐性倾向
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旋律性强。
独唱主导地位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中开始出现“美声的风格”,特点是
旋律以级进自然音为主
节奏从容
意在演示演唱者技术和能力
威尼斯圣卡西亚诺剧院——第1座公众歌剧院。
17世纪下半叶 拿波里(那不勒斯)歌剧
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重心转移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剧不但春雄意大利,而且统治整个欧洲歌剧舞台长达一个世纪。
特点
在那不勒斯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以高度地程式化对宣叙调和咏叹调进一步划分;用宣叙调来展开和叙述剧情,咏叹调则集中进行音乐表现;和戏剧相比,那不勒斯歌剧中的音乐被提到第1位,注重旋律的华美和外在效果,尤其是歌唱者声音的美感,声乐独唱技巧到达了高峰,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极度多产,却又很少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
歌剧中普遍使用“返使咏叹调”,即ABA的三段体,第1段提示主要主题,抒发基本情绪;第2段发展第1段的主题或是出现对比性的材料;第3段重复第1段,歌唱者可以即兴变化,随意添加装饰音和花腔来炫耀美妙的歌喉,乱用难度较高的装饰音和经过句哗众取宠。
“返始咏叹调”的特征
结构为再现三部体A-B-A结构
重视美声唱法,为声乐技巧展示提供条件。
歌手经常添加即兴增加装饰。
A·斯卡拉蒂
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代表作品:《仙草灵药》、《格里塞尔达》
斯卡拉蒂的歌剧题材常选用情节严肃的历史题材,主人公是经历爱情风波的贵族,结局常常是大团圆。返始咏叹调在他的歌剧中应用普遍,短的咏叹调用通奏低音伴奏,长的则用乐队伴奏。
歌剧序曲通常与歌剧本身没有什么音乐材料上的联系,具体包括快-慢-快三个部分,这种歌剧序曲也称为“意大利序曲”,后来发展为古典交响曲,被称为“辛弗尼亚”
在a斯卡拉蒂之后,那不勒斯歌剧逐渐走向衰败,戏剧性越来越弱,主要依靠演员高超的歌唱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歌剧艺术降低为娱乐耳目的艺术,后来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就是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弊病来进行的。
贡献:确立了歌剧创作以咏叹调为主,与朗诵调交替出现。
情节氛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套用一定类型的咏叹调,宣叙调。
咏叹调三种类型 (介于朗诵和演唱之间的曲调)
强烈表现情感的激昂型。
抒情、哀伤型。
愉悦牧歌型
宣叙调两种类型
“干唱宣叙调”(只用低音乐器伴奏)和“助奏宣叙调”(有弦乐伴奏,偶尔也有其他乐器)
法国音乐
法国歌剧
吕利的歌剧特点
《阿尔采斯特》《阿尔米德》《罗兰德》
艺术特点
常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
歌剧中出现序曲。
不注重咏叹调的炫技,他却非常重视宣叙调,创作出能突出法语诗文的宣叙调,极力发挥法语的音色变化和抑扬顿挫的特点。
“抒情悲剧”
经常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
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
法国序曲
慢-快-慢
两种风格
慢速,以弱起和附点为特征的主调风格。
快速,以赋格模仿为主的复调风格。
坎普雷
“歌剧-芭蕾”
娱乐性,无逻辑。
芭蕾舞成为表现核心。
英国音乐。
普赛尔
代表作:《迪多与埃尼阿斯》
这部歌剧整体融合了意大利、法国歌剧的特点,又结合了英国独特的声乐写作特色。 解释如下↓
受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如一开始使用了的法国序曲,迪多的两首咏叹调都按照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方式写成。尽管如此,这部歌剧仍具有英国的民间音乐风格,音乐的旋律性和抒情性都基本于本国的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显露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如一些歌舞中使用了英国人熟悉的音乐语汇、旋律、节奏依照语言的音调旋律,注重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创作特点
英语演唱。
通奏低音。
音乐细腻。
德国音乐。
许次《达芙妮》——德国第一部歌剧、《大卫诗篇》《耶稣复活的故事》等等。奠定了德国音乐的基础,为巴赫音乐创作提供了参考。
汉堡歌剧院成为了德国歌剧发展的中心,莱茵哈特·凯泽(凯塞尔)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体现了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的融合。
巴洛克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
对于意大利歌剧,德国的习惯只将宣叙调翻译成德文,咏叹调仍用意大利文演唱,不用阉人歌手。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歌剧的题材范围扩大,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喜剧性内容等等。
德国作曲家在创作本国歌剧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使宣序调适应德语语调,保留意大利式的咏叹调。
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
清唱剧
定义
又叫神剧,诞生于意大利。
17世纪中叶成为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同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乐队组成。
清唱剧的特点
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不在舞台上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取消服装、布景和表演,具有伴奏的大型声乐戏剧。
通常分为两大部分,最初是想用一段布道把他们分开。
清唱剧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不过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论和道德上的反思。
《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清唱剧(争议:于润洋主编,认为他仍算是一部宗教歌剧)
1619年阿奈里奥的《灵魂和谐的戏剧》,是音乐会清唱剧的开端。
亨德尔 清唱剧《弥赛亚》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点
剧情由一个人来叙述。
更加强调合唱。
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
合唱可以叙述、总结、评论剧情。
清唱剧的类型
音乐会清唱剧
拉丁文清唱剧:多演出于贵族小教堂祈祷,听歌词为散文体,拉丁文演唱。
世俗清唱剧:面向平民演出,歌词为诗歌体,意大利语演唱。
康塔塔
康塔塔的特点
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宗教世俗,两者兼顾。
为独唱和通奏低音而作,乐队中有时增加一两件助奏乐器。
具有室内性,世俗性特征。
在形式上与清唱句相似,但规模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裁,歌词通常采用田园的或爱情的题材。
他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意大利文的抒情性或戏剧性的歌词。
一般由几个段落组成,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使用。
17世纪下半叶,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数目,一般是2或3首。
康塔塔与清唱剧的不同
不仅用于宗教题材,也用于世俗体裁。
分为小型康塔塔,大型康塔塔。
小型康塔塔也叫室内康塔塔,最小可以只有一首咏叹调,多在社交娱乐场合演唱。
大型康塔塔一般除了独唱会加入合唱和重唱,同时有乐队,一般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
受难乐
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技术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句,在意大利清唱剧的影响之后,逐渐形成“受难乐”。
受难乐的特点
乐队伴奏
运用宣叙调、咏叹调。
加入序曲、间奏
受难乐与清唱剧的不同
更多采用众赞歌曲调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17世纪早期的器乐
舞蹈音乐
典型组曲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
其他组曲:加沃特、小步舞曲、布雷
帕蒂塔:巴洛克时期的变奏曲,有多重变奏手法和形式。
萨帕卡利亚和夏空(恰空):二者均为巴洛克时期常用的固定低音变奏体裁,其中基于一个固定和声模式进行变奏的是夏空(恰空)
托卡塔:16世纪建立起来的键盘器乐题材,其主要特点为富与技巧,即兴创作和演奏。
利切卡尔:一种短小的键盘音乐体裁,是模仿的手法去发展一个主题,类似于变奏曲和,16世纪没太大变化。
幻想曲:一种模仿经文歌的,具有幻想气质的器乐曲。
坎佐纳: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器乐体裁,在17世纪仍继续发展:奏鸣曲。在17世纪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作品,后来特指类似于坎佐纳的用一两件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演奏的作品,通常坎佐纳更复杂,到十七世纪中叶,奏鸣曲和坎佐纳,统称为“奏鸣曲”
17世纪晚期的键盘音乐
管风琴音乐
托卡塔:在16世纪产生,是一种接近教即兴性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体裁形式,作品中经常会用一些复调手法,它一般包括若干个段落,段落在速度上进行快慢的交替,作曲常以慢速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后来,随着赋格式段落重要性增强,其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赋格曲。他经常和起到引子作用的托卡塔和前奏曲或幻想曲相组合,形成“托卡塔与赋格”或“前奏曲与赋格”的模式。
赋格:是从托卡塔或前奏曲中分离出来的,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体裁,赋格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呈示段和插段。在呈示段中,主题要在主调和属调间进行,在插段中,主题需要转调进行。在赋格中分为“主题”和“答题”,巴赫在《平均率钢琴曲集》中,把这种体裁发展到了极致。
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
管风琴众赞歌:最简单的形式是用管风琴的高音部演奏众赞歌旋律,其他声部伴奏。
众赞歌经文歌:一种运用模仿手法处理中赞歌的比较复杂的管风琴众赞歌。
众赞歌变奏曲:用众赞歌曲调做的一套变奏,斯威林克和沙伊德是创作这类体裁的先驱,后来逐渐被德国管风琴作曲家采用。
众赞歌幻想曲:一种自由的处理众赞歌旋律,风格华丽,具有装饰性和技巧性的体裁。
众赞歌前奏曲:用高音部陈述众赞歌旋律,有时加以装饰,各句间可插入短小间奏。有时可以把众赞歌旋律每一个乐句当做一个短小赋格主题或用模仿的段落引出高声部的每个乐句,这种形式可能是作为众赞歌前奏来使用。
布克斯特胡德
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家、作曲家。
主要创作了三种类型的管风琴曲
固定低音变奏曲:即采用固定低音的变奏曲,代表作有《 C小调恰空舞曲》
自由即兴的乐曲:在自由即兴的乐曲中,布克斯特胡德一般以一首前奏曲开始,然后用赋格式段落与即兴技巧性段落交替来组织作品。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乐曲,在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乐曲中,大部分都是短小的众赞歌前奏曲他把众赞歌旋律加以装饰,并放在高声部,另外三个声部对位手法加以伴奏。
古钢琴音乐
击弦楔锤钢琴(楔槌键琴)、拨弦语管键琴(羽管键琴)
体裁
组曲 组曲通常确立了4种舞曲为核心的框架,是由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的。
阿列曼德舞曲,中速,两拍子,德国舞曲,弱起、持续八分音符或16分音符。
库朗特舞曲,中速,三拍子,法国舞曲,节奏经常在二拍与三拍间交替。
萨拉班德舞曲,慢速,三拍子,墨西哥西班牙舞曲,重音经常在第2拍
吉格舞曲,快速,英国舞曲,12/8拍或6/8拍,有跳跃节奏和模仿对位。
弗朗索瓦·库布兰
被称为“大库普兰”或“F·库普兰”
作品特点
多为娱乐而作,《神秘的人》《莫妮卡姐妹》,曲组称为“ordre”
二部曲式,两个部分各自反复。
第1部分中指在属调,第2部分回到主调。
他的创作中还借鉴了琉特琴的节奏手法——“破碎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合奏音乐
奏鸣曲
类别
功能上
教堂奏鸣曲:通常在教堂演奏,通常为4个乐章,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快,第二乐章常用赋格式的模仿手法。
室内奏鸣曲:可在娱乐活动中演奏,一般由舞曲组成,类似于组曲。
形式上
独奏奏鸣曲:为一件乐器而作的奏鸣曲,通常是由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演奏。
三重奏鸣曲:为两件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奏鸣曲。
博洛尼亚乐派
维塔利,科雷利(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且大部分为三重奏鸣曲)
科雷利及其音乐创作
第1位完全用大小调创作的音乐家
清晰的调性
系统的运用模进
主调与复调风格
快乐章用赋格手法创作。
对位以和声为主
慢乐章留给演奏者即兴空间。
协奏曲
类型: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协奏曲即是一支或数支独奏乐器声部的主奏和合奏团的协所组成的乐曲,合奏团由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键琴组成。
协奏曲:原意是指“连在一起”“联合”,后指人声的协唱,乐器的协奏。17世纪增加“对抗”与“竞争”的含义。
体裁有两种形式
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乐队的对抗,这个小组通常由弦乐器组成,大协奏曲的创作,比较早的作曲家有科雷特,但真正把大协奏曲写好的是亨德尔和巴赫,大协奏曲主要出现在巴洛克时期。
独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通常是由一个独奏者和乐队的抗衡,相比于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发展的更长久。
托雷利
托雷利的独奏协奏曲确立了晚期巴洛克协奏曲的创作规范。
三个乐章的结构(快-慢-快)
两个快板乐章用回归曲式。
回归曲式的结构是
乐队演奏的回归段
“独奏者演奏转调技巧性插部”与“乐队演奏的回归段材料”相互交替。
独奏者与乐队同时回到主调,演奏回归段。
目前这种曲式结构已经消失了,被回旋曲式取代了。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红发神父”
协奏曲特点
乐队配器随着演奏者实际变化。
三个乐章,第二乐章在主调或近关系调上。
快板乐章常用独奏与全奏交替原则
回归曲式多样化。
突出慢乐章的地位。
风格新颖。
强调独奏声部的地位。
代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夏》《秋》《冬》),每一部作品均为三个乐章的布局,在作品前会有一首短诗,具有标题音乐的特征。
意大利。
塔蒂尼
《魔笛的颤音》、合成音
拉莫与D·斯卡拉蒂
拉莫
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歌剧创作
代表作品
《波利特利与阿丽西亚》
创作特征
歌剧合唱和娱乐性歌舞场面更加突出。
宣叙调的旋律更丰富。
广泛的运用调性和和声。
《和声学》
泛音列的第1、2、4个泛音是协和的。他们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和弦,由此,产生了三和弦。
和弦是三度叠置构成的。
和弦可以扩展成七和弦。
决定和弦性质的是它的根音
转位和弦性质不变。
主、属、下属和弦是核心和弦
D·斯卡拉蒂
意大利作曲家,是A·斯卡拉蒂的儿子。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键盘奏鸣曲,他的键盘奏鸣曲大多都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
创作特征
单乐章、开始使用不协和的和弦。
突出技术。
使用带有“再现”的二部曲式(为后来的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双主题。
代表作品有《 D大调奏鸣曲》
巴赫
器乐创作
管风琴曲(三种类型)
托卡塔与赋格组成的形式。
独立的托卡塔与赋格搭配。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管风琴小曲集》
古钢琴曲
两卷《平均率钢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的键盘作品。两卷各有24首前奏曲和赋格,各自按12个大调和小调排列展示了平均率使用所有调的可能性,第1卷是为教学目的。第二卷是对复调音乐的总结和汇编,这两卷作品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钢琴组曲 三套各6首
《英国组曲》
《法国组曲》
《帕蒂塔》
《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一部古钢琴作品,作品以萨拉班德舞曲的低音,线条为基础,完成30次变奏,这些变奏整体分为三组,变奏形式包括创意曲,赋格曲,法国序曲、咏叹调等。
协奏曲
巴赫最具有代表性的协奏曲是《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献给布兰登堡侯爵的协奏曲,作品运用了意大利协奏曲的体裁,除了第三、六首,其余均为典型的大协奏曲,其中既有维瓦尔第协奏曲的特点,又有巴赫自己的特点。
特点
作品的规模要比以前的大协奏曲更大
丰富了乐队的配器。
加强了音乐的对比。
使用高超的复调技巧。
木管乐器的运用十分突出。
在独奏段落使用协奏部乐器。
独奏乐器借用全奏中的主题。
巴赫将大写作曲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音乐的奉献》
复调曲集包括一首利切卡尔,一首三重奏鸣曲,及10首卡农。
《赋格的艺术》
一部用一个简单主题创作了一些列赋格曲的曲集,作品由15首赋格曲组成,是巴赫对自己一身复调作曲技术的总结。巴赫死后,他儿子整理和出版了未完成的修改稿,并且在曲尾增加了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声乐创作
康塔塔
宗教康塔塔(教堂康塔塔):此类康塔塔多以重赞歌的歌词和旋律为基础进行创作,代表作有《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宗教改革》
世俗康塔塔:巴赫称其中的一些作品为音乐戏剧,代表作品:《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在这些作品中,巴赫运用了“华丽风格”
受难乐
《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
这两部作品将受难乐这种体裁推向了新的高峰。
特点
有不同角色的区分。
演唱宣叙调和咏叹调,乐队规模庞大。
合唱表达情绪对剧情评论。
具有很强戏剧性。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演出的《马太受难乐》成为巴赫复兴的关键事件。
《 b小调弥撒》
巴赫用以前自己创作的作品汇集而成的作品创作过程,跨越很长时间作品庞大,包括传统常规弥撒曲中的5个段落,体现了巴赫在宗教音乐上的思想。作品体现出了“古代风格”和“华丽风格”的特征。
创作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巴赫的音乐创作征服了当时除歌剧以外的所有的音乐体裁,极具鲜明的个性和哲理性,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思想情感,展示了巴洛克音乐艺术所能表现的崇高和庄严,纯洁和质朴。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注重运用民歌民间、舞蹈音乐以及新教圣咏,使宗教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气息。
宗教音乐创作大多采用宗教题材,表现了悲哀沉痛压抑的情感变化,不仅深刻反映作品内涵,也吻合民众的情感。
音乐大部分以严谨的复调写成,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
《12平均率钢琴曲集》是巴赫音乐史的重大贡献之一,推动了大、小调体系以及功能性和声的发展与运用。
总结:整体来说巴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曲家,他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总结的同时,还将键盘音乐、大协奏曲、康塔塔、受难乐等音乐题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典型特征的同时,对古典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亨德尔
生平
英籍德国作曲家。
汉堡时期:17 03年,亨德尔从哈雷大学退学,来到德国唯一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
意大利时期:受邀而来到意大利,通过学习成为完善的作曲家。
汉诺威-伦敦时期:汉诺威选帝候的宫廷乐长度过50年的时间,1759年去世。
40多部意大利歌曲。
为意大利和英国割据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歌剧失败:1728年《乞丐歌剧》上演,亨德尔成为讽刺对象,皇家歌剧院破产。
意大利歌剧的弊病:阉人歌手,化妆歌剧。
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要适应文化,排斥意大利歌剧
歌剧创作
一生创作了大约40余部歌剧,绝大多数是正歌剧。
歌剧特点
题材可分为历史题材,神话题材,浪漫题材。
用干唱宣叙调展开情节,角色的性格及内心的刻画由咏叹调来表现。
用助奏宣叙调表现戏剧冲突。
咏叹调多用返始咏叹调。
风格与情感丰富多样。
亨德尔重视管弦乐队的作用,通过乐队来描述战争场景,田园景物,节庆礼仪等等。
暗示了格鲁克歌剧创作的技巧。
代表作品
取材于历史的《尤里乌斯·凯撒在埃及》
取材于神话的《里纳尔多》
清唱剧
亨德尔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体裁。
创作特点
英语演唱。
脚本多采用《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也有为国家场合而作,也有神话历史题材。
宣叙调谱写对话。
咏叹调谱写抒情的歌词。
配气和伴奏中管弦乐地位重要。
突出合唱的地位,合唱经常对情节评论或叙述故事,参与剧情。
风格气势宏大。
常用绘词法的创作手法。
代表作品
《弥赛亚》
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作品。作品以《圣经》和英国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三个部分。这部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亨德尔清唱剧创作的特征,《哈利路亚》是其中的重要片段。
《以色列人在埃及》
《扫罗》
器乐作品
器乐作品以主调风格为主。
体裁包括键盘音乐和管弦音乐。
《水上音乐》
又称《水乐》,作于17 17年。
管弦乐组曲。
传说是在英国为新郎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
《皇家焰火音乐》
首演于17 49年4月21日,伦敦渥哈尔花园。
管弦乐组曲。
寿命为英国庆祝“艾克斯·拉夏贝尔合约”签订而作。
合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奥地利皇帝继承战争”,庆祝活动有焰火表演和与之相配的辉煌音乐。
这两部作品展现了亨德尔高超的室外音乐创作技巧,大量采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音乐的效果辉煌灿烂。
亨德尔的音乐特点。
以大量的自然音和声为基础。
使用旋律语言朴素。
音乐充满阳光似的明朗和欢乐。
音乐风格具有欧洲的综合特征。
暗示了格鲁克的创作技巧。
歌剧延续意大利正歌剧传统,咏叹调类型多样,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重视管弦乐队的作用。
清唱剧是代表他最高的成就的体裁,音乐风格宏伟而朴纯朴,并伴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史诗般的宽广与博大,合唱为整体结构的基础成为表现音乐作品和营造气势的最有效手段。
器乐作品节奏鲜明,和声清晰,旋律优美,表现单纯而又高尚的抒情,广泛吸收各国的音乐特征,是最具国际性的作曲家。
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能被允许登上舞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阉人歌手,他们在挑选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阉割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因为体内的性激素发生变化,他们的声道会变窄,有利于声域的扩张,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声理体积,使他们拥有了超过了常人三倍的非凡嗓音,阉人歌手也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那时大多数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人歌手。
巴洛克时期 (公元1600~公元1750)
概述
巴洛克音乐总结
名为巴洛克,实为复风格。
歌剧兴起。
器乐音乐的独立和崛起。
巴洛克时期的总体特征
巴洛克音乐与造像艺术存在联系。
艺术风格宏伟、热情、壮观,充满活力。
强调情感表现。
注重细节装饰,精雕细琢。
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更注重发挥即兴演奏技巧,力求旋律的装饰和变化。
大胆的艺术观念和手法。
综合性艺术倾向。
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两种常规
通奏低音
“感情论”
调性和声与对位
节奏与记谱
声乐与器乐
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高低两个外声部的旋律,在低声部上表明和声功能数,以表示在这个低声部上所应构成的相应和声
他的中间两个声部作曲家不写,给演奏者按低音部数字的提示做即兴演奏。
巴洛克歌剧
歌剧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歌剧的定义
用音乐来表达的戏剧。
大部分台词都需要演唱。
乐器服务于情节和伴奏。
歌剧是结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歌唱形式为主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歌剧的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悲剧。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宗教剧、神秘剧和奇迹剧(盛行于14~16世纪),田园剧(这种题材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他一直盛行于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来谱写诗歌中的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
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相关联的故事,且加入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和声伴奏)
歌剧于16世纪生产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乐派
卡梅拉塔
“卡梅拉塔”小组,意为沙龙,意大利佛罗伦萨由文艺赞助人,诗人,画家,音乐家组成。
宗旨:力求复兴古希腊的悲剧戏剧,创作出诗歌、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形式。 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
单身音乐
17世纪上半叶意大利。
近乎语言的音乐风格。
“偏抒情性”和“偏戏剧性”
《达芙妮》和《犹丽迪西》
《达芙妮》
第1部歌剧,1598年上演。
佩里,卡契尼,里努契尼。
只残存了一部分,没有完整保留下来。
《犹丽迪茜》
佩里、卡契尼、里努契尼。
歌剧元年1600年10月6日。
法国国王的婚礼上上演。
乐谱经过出版,献给了玛利亚梅迪奇。
音乐特点: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后来又加入了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介乎说白和旋律之间的歌唱(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旋律依据感情变化,重视独唱、重唱、乐器的运用。
威尼斯歌剧
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是威尼斯歌剧院创作的核心人物。
歌剧代表了早期歌剧最高艺术成就。
蒙特威尔第是第1个是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切音乐手法都要服从戏剧的需要。 他主张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在歌曲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通过独唱的不同形式推动歌剧的发展,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音乐表现力。
《奥菲欧》歌剧题材与佩里的歌剧《尤丽狄茜》相同,只是采用了原神话的悲剧结局,即冥王再次夺取了尤丽迪茜的生命。最后阿波罗神把奥菲欧变成一个星座,使他发出永恒的光芒,与尤丽狄茜同在。
《奥菲欧》《乌利塞还乡记》《波佩亚的加冕》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
他常被人称为“集文艺复兴复调音乐之大成,开巴洛克复调音乐之先河”,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影响深远。
《 奥菲欧》
1607年上演于意大利曼图亚,共5幕
近代意义上第1部歌剧,歌剧的基本形态已经产生。
为力求准确的表达歌词中的情感,蒙特威尔第首次在作品中使用了弦乐奏音和拨弦奏法。
音乐成为戏剧性发展中积极参与的角色。
他从情节的戏剧性出发,在这部歌剧中自由地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并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弦来增强情绪表现,蒙特威尔第的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激情风格”。
同时蒙特威尔第是第1个用管弦乐队来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并基本确立了早期乐队的编制。 佩里的《尤利迪茜》只用了几个琉特琴和羽管键琴,而蒙特威尔第在《奥菲欧》中运用了40多件乐器,在这当时是个创举。
歌剧的结构在蒙特威尔第的作品中初步定型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三重)及合唱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新特征
角色增多
布景华丽
娱乐性倾向
宣叙调和咏叹调开始明确分开,前者近似说话,后者旋律性强。
独唱主导地位
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中开始出现“美声的风格”,特点是
旋律以级进自然音为主
节奏从容
意在演示演唱者技术和能力
威尼斯圣卡西亚诺剧院——第1座公众歌剧院。
17世纪下半叶 拿波里(那不勒斯)歌剧
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重心转移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剧不但春雄意大利,而且统治整个欧洲歌剧舞台长达一个世纪。
特点
在那不勒斯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以高度地程式化对宣叙调和咏叹调进一步划分;用宣叙调来展开和叙述剧情,咏叹调则集中进行音乐表现;和戏剧相比,那不勒斯歌剧中的音乐被提到第1位,注重旋律的华美和外在效果,尤其是歌唱者声音的美感,声乐独唱技巧到达了高峰,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极度多产,却又很少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
歌剧中普遍使用“返使咏叹调”,即ABA的三段体,第1段提示主要主题,抒发基本情绪;第2段发展第1段的主题或是出现对比性的材料;第3段重复第1段,歌唱者可以即兴变化,随意添加装饰音和花腔来炫耀美妙的歌喉,乱用难度较高的装饰音和经过句哗众取宠。
“返始咏叹调”的特征
结构为再现三部体A-B-A结构
重视美声唱法,为声乐技巧展示提供条件。
歌手经常添加即兴增加装饰。
A·斯卡拉蒂
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代表作品:《仙草灵药》、《格里塞尔达》
斯卡拉蒂的歌剧题材常选用情节严肃的历史题材,主人公是经历爱情风波的贵族,结局常常是大团圆。返始咏叹调在他的歌剧中应用普遍,短的咏叹调用通奏低音伴奏,长的则用乐队伴奏。
歌剧序曲通常与歌剧本身没有什么音乐材料上的联系,具体包括快-慢-快三个部分,这种歌剧序曲也称为“意大利序曲”,后来发展为古典交响曲,被称为“辛弗尼亚”
在a斯卡拉蒂之后,那不勒斯歌剧逐渐走向衰败,戏剧性越来越弱,主要依靠演员高超的歌唱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歌剧艺术降低为娱乐耳目的艺术,后来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就是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弊病来进行的。
贡献:确立了歌剧创作以咏叹调为主,与朗诵调交替出现。
情节氛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套用一定类型的咏叹调,宣叙调。
咏叹调三种类型 (介于朗诵和演唱之间的曲调)
强烈表现情感的激昂型。
抒情、哀伤型。
愉悦牧歌型
宣叙调两种类型
“干唱宣叙调”(只用低音乐器伴奏)和“助奏宣叙调”(有弦乐伴奏,偶尔也有其他乐器)
法国音乐
法国歌剧
吕利的歌剧特点
《阿尔采斯特》《阿尔米德》《罗兰德》
艺术特点
常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
歌剧中出现序曲。
不注重咏叹调的炫技,他却非常重视宣叙调,创作出能突出法语诗文的宣叙调,极力发挥法语的音色变化和抑扬顿挫的特点。
“抒情悲剧”
经常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
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
法国序曲
慢-快-慢
两种风格
慢速,以弱起和附点为特征的主调风格。
快速,以赋格模仿为主的复调风格。
坎普雷
“歌剧-芭蕾”
娱乐性,无逻辑。
芭蕾舞成为表现核心。
英国音乐。
普赛尔
代表作:《迪多与埃尼阿斯》
这部歌剧整体融合了意大利、法国歌剧的特点,又结合了英国独特的声乐写作特色。 解释如下↓
受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如一开始使用了的法国序曲,迪多的两首咏叹调都按照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方式写成。尽管如此,这部歌剧仍具有英国的民间音乐风格,音乐的旋律性和抒情性都基本于本国的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显露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如一些歌舞中使用了英国人熟悉的音乐语汇、旋律、节奏依照语言的音调旋律,注重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创作特点
英语演唱。
通奏低音。
音乐细腻。
德国音乐。
许次《达芙妮》——德国第一部歌剧、《大卫诗篇》《耶稣复活的故事》等等。奠定了德国音乐的基础,为巴赫音乐创作提供了参考。
汉堡歌剧院成为了德国歌剧发展的中心,莱茵哈特·凯泽(凯塞尔)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体现了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的融合。
巴洛克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
对于意大利歌剧,德国的习惯只将宣叙调翻译成德文,咏叹调仍用意大利文演唱,不用阉人歌手。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歌剧的题材范围扩大,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喜剧性内容等等。
德国作曲家在创作本国歌剧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使宣序调适应德语语调,保留意大利式的咏叹调。
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题材
清唱剧
定义
又叫神剧,诞生于意大利。
17世纪中叶成为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同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乐队组成。
清唱剧的特点
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不在舞台上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取消服装、布景和表演,具有伴奏的大型声乐戏剧。
通常分为两大部分,最初是想用一段布道把他们分开。
清唱剧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不过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论和道德上的反思。
《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清唱剧(争议:于润洋主编,认为他仍算是一部宗教歌剧)
1619年阿奈里奥的《灵魂和谐的戏剧》,是音乐会清唱剧的开端。
亨德尔 清唱剧《弥赛亚》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点
剧情由一个人来叙述。
更加强调合唱。
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
合唱可以叙述、总结、评论剧情。
清唱剧的类型
音乐会清唱剧
拉丁文清唱剧:多演出于贵族小教堂祈祷,听歌词为散文体,拉丁文演唱。
世俗清唱剧:面向平民演出,歌词为诗歌体,意大利语演唱。
康塔塔
康塔塔的特点
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宗教世俗,两者兼顾。
为独唱和通奏低音而作,乐队中有时增加一两件助奏乐器。
具有室内性,世俗性特征。
在形式上与清唱句相似,但规模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裁,歌词通常采用田园的或爱情的题材。
他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意大利文的抒情性或戏剧性的歌词。
一般由几个段落组成,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使用。
17世纪下半叶,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数目,一般是2或3首。
康塔塔与清唱剧的不同
不仅用于宗教题材,也用于世俗体裁。
分为小型康塔塔,大型康塔塔。
小型康塔塔也叫室内康塔塔,最小可以只有一首咏叹调,多在社交娱乐场合演唱。
大型康塔塔一般除了独唱会加入合唱和重唱,同时有乐队,一般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
受难乐
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技术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句,在意大利清唱剧的影响之后,逐渐形成“受难乐”。
受难乐的特点
乐队伴奏
运用宣叙调、咏叹调。
加入序曲、间奏
受难乐与清唱剧的不同
更多采用众赞歌曲调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17世纪早期的器乐
舞蹈音乐
典型组曲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
其他组曲:加沃特、小步舞曲、布雷
帕蒂塔:巴洛克时期的变奏曲,有多重变奏手法和形式。
萨帕卡利亚和夏空(恰空):二者均为巴洛克时期常用的固定低音变奏体裁,其中基于一个固定和声模式进行变奏的是夏空(恰空)
托卡塔:16世纪建立起来的键盘器乐题材,其主要特点为富与技巧,即兴创作和演奏。
利切卡尔:一种短小的键盘音乐体裁,是模仿的手法去发展一个主题,类似于变奏曲和,16世纪没太大变化。
幻想曲:一种模仿经文歌的,具有幻想气质的器乐曲。
坎佐纳: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器乐体裁,在17世纪仍继续发展:奏鸣曲。在17世纪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作品,后来特指类似于坎佐纳的用一两件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演奏的作品,通常坎佐纳更复杂,到十七世纪中叶,奏鸣曲和坎佐纳,统称为“奏鸣曲”
17世纪晚期的键盘音乐
管风琴音乐
托卡塔:在16世纪产生,是一种接近教即兴性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体裁形式,作品中经常会用一些复调手法,它一般包括若干个段落,段落在速度上进行快慢的交替,作曲常以慢速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后来,随着赋格式段落重要性增强,其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赋格曲。他经常和起到引子作用的托卡塔和前奏曲或幻想曲相组合,形成“托卡塔与赋格”或“前奏曲与赋格”的模式。
赋格:是从托卡塔或前奏曲中分离出来的,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体裁,赋格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呈示段和插段。在呈示段中,主题要在主调和属调间进行,在插段中,主题需要转调进行。在赋格中分为“主题”和“答题”,巴赫在《平均率钢琴曲集》中,把这种体裁发展到了极致。
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
管风琴众赞歌:最简单的形式是用管风琴的高音部演奏众赞歌旋律,其他声部伴奏。
众赞歌经文歌:一种运用模仿手法处理中赞歌的比较复杂的管风琴众赞歌。
众赞歌变奏曲:用众赞歌曲调做的一套变奏,斯威林克和沙伊德是创作这类体裁的先驱,后来逐渐被德国管风琴作曲家采用。
众赞歌幻想曲:一种自由的处理众赞歌旋律,风格华丽,具有装饰性和技巧性的体裁。
众赞歌前奏曲:用高音部陈述众赞歌旋律,有时加以装饰,各句间可插入短小间奏。有时可以把众赞歌旋律每一个乐句当做一个短小赋格主题或用模仿的段落引出高声部的每个乐句,这种形式可能是作为众赞歌前奏来使用。
布克斯特胡德
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家、作曲家。
主要创作了三种类型的管风琴曲
固定低音变奏曲:即采用固定低音的变奏曲,代表作有《 C小调恰空舞曲》
自由即兴的乐曲:在自由即兴的乐曲中,布克斯特胡德一般以一首前奏曲开始,然后用赋格式段落与即兴技巧性段落交替来组织作品。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乐曲,在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乐曲中,大部分都是短小的众赞歌前奏曲他把众赞歌旋律加以装饰,并放在高声部,另外三个声部对位手法加以伴奏。
古钢琴音乐
击弦楔锤钢琴(楔槌键琴)、拨弦语管键琴(羽管键琴)
体裁
组曲 组曲通常确立了4种舞曲为核心的框架,是由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的。
阿列曼德舞曲,中速,两拍子,德国舞曲,弱起、持续八分音符或16分音符。
库朗特舞曲,中速,三拍子,法国舞曲,节奏经常在二拍与三拍间交替。
萨拉班德舞曲,慢速,三拍子,墨西哥西班牙舞曲,重音经常在第2拍
吉格舞曲,快速,英国舞曲,12/8拍或6/8拍,有跳跃节奏和模仿对位。
弗朗索瓦·库布兰
被称为“大库普兰”或“F·库普兰”
作品特点
多为娱乐而作,《神秘的人》《莫妮卡姐妹》,曲组称为“ordre”
二部曲式,两个部分各自反复。
第1部分中指在属调,第2部分回到主调。
他的创作中还借鉴了琉特琴的节奏手法——“破碎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合奏音乐
奏鸣曲
类别
功能上
教堂奏鸣曲:通常在教堂演奏,通常为4个乐章,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快,第二乐章常用赋格式的模仿手法。
室内奏鸣曲:可在娱乐活动中演奏,一般由舞曲组成,类似于组曲。
形式上
独奏奏鸣曲:为一件乐器而作的奏鸣曲,通常是由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演奏。
三重奏鸣曲:为两件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奏鸣曲。
博洛尼亚乐派
维塔利,科雷利(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且大部分为三重奏鸣曲)
科雷利及其音乐创作
第1位完全用大小调创作的音乐家
清晰的调性
系统的运用模进
主调与复调风格
快乐章用赋格手法创作。
对位以和声为主
慢乐章留给演奏者即兴空间。
协奏曲
类型: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协奏曲即是一支或数支独奏乐器声部的主奏和合奏团的协所组成的乐曲,合奏团由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键琴组成。
协奏曲:原意是指“连在一起”“联合”,后指人声的协唱,乐器的协奏。17世纪增加“对抗”与“竞争”的含义。
体裁有两种形式
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乐队的对抗,这个小组通常由弦乐器组成,大协奏曲的创作,比较早的作曲家有科雷特,但真正把大协奏曲写好的是亨德尔和巴赫,大协奏曲主要出现在巴洛克时期。
独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通常是由一个独奏者和乐队的抗衡,相比于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发展的更长久。
托雷利
托雷利的独奏协奏曲确立了晚期巴洛克协奏曲的创作规范。
三个乐章的结构(快-慢-快)
两个快板乐章用回归曲式。
回归曲式的结构是
乐队演奏的回归段
“独奏者演奏转调技巧性插部”与“乐队演奏的回归段材料”相互交替。
独奏者与乐队同时回到主调,演奏回归段。
目前这种曲式结构已经消失了,被回旋曲式取代了。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红发神父”
协奏曲特点
乐队配器随着演奏者实际变化。
三个乐章,第二乐章在主调或近关系调上。
快板乐章常用独奏与全奏交替原则
回归曲式多样化。
突出慢乐章的地位。
风格新颖。
强调独奏声部的地位。
代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夏》《秋》《冬》),每一部作品均为三个乐章的布局,在作品前会有一首短诗,具有标题音乐的特征。
意大利。
塔蒂尼
《魔笛的颤音》、合成音
拉莫与D·斯卡拉蒂
拉莫
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歌剧创作
代表作品
《波利特利与阿丽西亚》
创作特征
歌剧合唱和娱乐性歌舞场面更加突出。
宣叙调的旋律更丰富。
广泛的运用调性和和声。
《和声学》
泛音列的第1、2、4个泛音是协和的。他们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和弦,由此,产生了三和弦。
和弦是三度叠置构成的。
和弦可以扩展成七和弦。
决定和弦性质的是它的根音
转位和弦性质不变。
主、属、下属和弦是核心和弦
D·斯卡拉蒂
意大利作曲家,是A·斯卡拉蒂的儿子。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键盘奏鸣曲,他的键盘奏鸣曲大多都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
创作特征
单乐章、开始使用不协和的和弦。
突出技术。
使用带有“再现”的二部曲式(为后来的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双主题。
代表作品有《 D大调奏鸣曲》
巴赫
器乐创作
管风琴曲(三种类型)
托卡塔与赋格组成的形式。
独立的托卡塔与赋格搭配。
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管风琴小曲集》
古钢琴曲
两卷《平均率钢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的键盘作品。两卷各有24首前奏曲和赋格,各自按12个大调和小调排列展示了平均率使用所有调的可能性,第1卷是为教学目的。第二卷是对复调音乐的总结和汇编,这两卷作品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钢琴组曲 三套各6首
《英国组曲》
《法国组曲》
《帕蒂塔》
《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一部古钢琴作品,作品以萨拉班德舞曲的低音,线条为基础,完成30次变奏,这些变奏整体分为三组,变奏形式包括创意曲,赋格曲,法国序曲、咏叹调等。
协奏曲
巴赫最具有代表性的协奏曲是《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献给布兰登堡侯爵的协奏曲,作品运用了意大利协奏曲的体裁,除了第三、六首,其余均为典型的大协奏曲,其中既有维瓦尔第协奏曲的特点,又有巴赫自己的特点。
特点
作品的规模要比以前的大协奏曲更大
丰富了乐队的配器。
加强了音乐的对比。
使用高超的复调技巧。
木管乐器的运用十分突出。
在独奏段落使用协奏部乐器。
独奏乐器借用全奏中的主题。
巴赫将大写作曲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音乐的奉献》
复调曲集包括一首利切卡尔,一首三重奏鸣曲,及10首卡农。
《赋格的艺术》
一部用一个简单主题创作了一些列赋格曲的曲集,作品由15首赋格曲组成,是巴赫对自己一身复调作曲技术的总结。巴赫死后,他儿子整理和出版了未完成的修改稿,并且在曲尾增加了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声乐创作
康塔塔
宗教康塔塔(教堂康塔塔):此类康塔塔多以重赞歌的歌词和旋律为基础进行创作,代表作有《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宗教改革》
世俗康塔塔:巴赫称其中的一些作品为音乐戏剧,代表作品:《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在这些作品中,巴赫运用了“华丽风格”
受难乐
《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
这两部作品将受难乐这种体裁推向了新的高峰。
特点
有不同角色的区分。
演唱宣叙调和咏叹调,乐队规模庞大。
合唱表达情绪对剧情评论。
具有很强戏剧性。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演出的《马太受难乐》成为巴赫复兴的关键事件。
《 b小调弥撒》
巴赫用以前自己创作的作品汇集而成的作品创作过程,跨越很长时间作品庞大,包括传统常规弥撒曲中的5个段落,体现了巴赫在宗教音乐上的思想。作品体现出了“古代风格”和“华丽风格”的特征。
创作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巴赫的音乐创作征服了当时除歌剧以外的所有的音乐体裁,极具鲜明的个性和哲理性,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思想情感,展示了巴洛克音乐艺术所能表现的崇高和庄严,纯洁和质朴。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注重运用民歌民间、舞蹈音乐以及新教圣咏,使宗教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气息。
宗教音乐创作大多采用宗教题材,表现了悲哀沉痛压抑的情感变化,不仅深刻反映作品内涵,也吻合民众的情感。
音乐大部分以严谨的复调写成,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
《12平均率钢琴曲集》是巴赫音乐史的重大贡献之一,推动了大、小调体系以及功能性和声的发展与运用。
总结:整体来说巴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曲家,他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总结的同时,还将键盘音乐、大协奏曲、康塔塔、受难乐等音乐题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典型特征的同时,对古典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亨德尔
生平
英籍德国作曲家。
汉堡时期:17 03年,亨德尔从哈雷大学退学,来到德国唯一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
意大利时期:受邀而来到意大利,通过学习成为完善的作曲家。
汉诺威-伦敦时期:汉诺威选帝候的宫廷乐长度过50年的时间,1759年去世。
40多部意大利歌曲。
为意大利和英国割据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歌剧失败:1728年《乞丐歌剧》上演,亨德尔成为讽刺对象,皇家歌剧院破产。
意大利歌剧的弊病:阉人歌手,化妆歌剧。
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要适应文化,排斥意大利歌剧
歌剧创作
一生创作了大约40余部歌剧,绝大多数是正歌剧。
歌剧特点
题材可分为历史题材,神话题材,浪漫题材。
用干唱宣叙调展开情节,角色的性格及内心的刻画由咏叹调来表现。
用助奏宣叙调表现戏剧冲突。
咏叹调多用返始咏叹调。
风格与情感丰富多样。
亨德尔重视管弦乐队的作用,通过乐队来描述战争场景,田园景物,节庆礼仪等等。
暗示了格鲁克歌剧创作的技巧。
代表作品
取材于历史的《尤里乌斯·凯撒在埃及》
取材于神话的《里纳尔多》
清唱剧
亨德尔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体裁。
创作特点
英语演唱。
脚本多采用《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也有为国家场合而作,也有神话历史题材。
宣叙调谱写对话。
咏叹调谱写抒情的歌词。
配气和伴奏中管弦乐地位重要。
突出合唱的地位,合唱经常对情节评论或叙述故事,参与剧情。
风格气势宏大。
常用绘词法的创作手法。
代表作品
《弥赛亚》
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作品。作品以《圣经》和英国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三个部分。这部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亨德尔清唱剧创作的特征,《哈利路亚》是其中的重要片段。
《以色列人在埃及》
《扫罗》
器乐作品
器乐作品以主调风格为主。
体裁包括键盘音乐和管弦音乐。
《水上音乐》
又称《水乐》,作于17 17年。
管弦乐组曲。
传说是在英国为新郎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
《皇家焰火音乐》
首演于17 49年4月21日,伦敦渥哈尔花园。
管弦乐组曲。
寿命为英国庆祝“艾克斯·拉夏贝尔合约”签订而作。
合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奥地利皇帝继承战争”,庆祝活动有焰火表演和与之相配的辉煌音乐。
这两部作品展现了亨德尔高超的室外音乐创作技巧,大量采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音乐的效果辉煌灿烂。
亨德尔的音乐特点。
以大量的自然音和声为基础。
使用旋律语言朴素。
音乐充满阳光似的明朗和欢乐。
音乐风格具有欧洲的综合特征。
暗示了格鲁克的创作技巧。
歌剧延续意大利正歌剧传统,咏叹调类型多样,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重视管弦乐队的作用。
清唱剧是代表他最高的成就的体裁,音乐风格宏伟而朴纯朴,并伴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史诗般的宽广与博大,合唱为整体结构的基础成为表现音乐作品和营造气势的最有效手段。
器乐作品节奏鲜明,和声清晰,旋律优美,表现单纯而又高尚的抒情,广泛吸收各国的音乐特征,是最具国际性的作曲家。
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能被允许登上舞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阉人歌手,他们在挑选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阉割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因为体内的性激素发生变化,他们的声道会变窄,有利于声域的扩张,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声理体积,使他们拥有了超过了常人三倍的非凡嗓音,阉人歌手也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那时大多数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人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