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2.主题学习工作坊——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荣生
本章节是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其中一章,重点在于让各位语文老师理清散文理论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编辑于2023-02-15 10:35:22 广东"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02.主题学习工作坊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 王荣生
专家简介
王荣生,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山东教育出版社)、《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热身活动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散文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当代散文和古代散文。( )
3.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
4.从有利于散文教学的角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紧缩的”散文定义,即“文学性的散文”。( )
二、关于“文学性的散文”,下列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文学性的散文”是语文教学界对教材中散文篇目的一种特定称谓,不同于文学界所认定的“文学散文”。
B.“文学性的散文”具有两栖性,即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
C.“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在于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叙写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认知。
D.“文学性的散文”的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引导学生感同身受,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三、根据“文学性的散文”的特点,结合你的备课经验,完成下表。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被剩余”、“无规范”的文类特征,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的具体所指。熟知“文学性的散文”的特点,即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传达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表现本我个性化的情感认知。
2.透彻地掌握散文阅读的要领,即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以指导自己在日常备课时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
3.树立正确的散文教学设计理念,散文教学需要点滴累进,打持久战;应该秉持散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特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讲座正文
这一讲具体讨论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1)散文的文类特征;
(2)“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
(3)散文阅读的要领;
(4)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散文阅读教学设计,要具体地把握散文文类的特征,把握这一文类的阅读活动的特性,把握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散文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这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散文之“散”,不是散乱、松散之意,而是散逸、自由、绝少限制,所以才说散文的文类特征是“无特征”。
(一)散文“被剩余”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 它主要有两种所指:
古代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称之为“文言文”。
1.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文章,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
2.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 ”。
(二)散文“无规范”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2.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散文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梁实秋曾深有感触地说过:“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要点评议】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散文”的定义,有如下三个方面需要考虑:
1.散文是一个文类概念,迄今为止,散文也难以化“类”为“体”。
2.散文的定义一般采取“排除法”,在古代,采取两分法,凡是韵文、骈文之外的都是散文;在现代,采取四分法,凡是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之外的,都算作“散文”。
3.散文的外延不断缩小,在现当代,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辨明了文体特征的亚文类,就从整个散文大家族中独立出去。
第二个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的界定。散文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作为教学文本的散文,特指现当代的“文学性的散文”。
第三个问题是“文学性的散文”的两个特点——不拘一格和张扬个性。
二、“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
(一)“文学性的散文”的内与外
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 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二)“文学性的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感悟,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验。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四)“文学性的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综上所述,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即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
左图
独特的情感认知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右图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精准的言语表达
三、散文阅读的要领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1.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似乎存在一种念头,希望学生“占有”作者的经验。这突出地表现在结课的“激情号召语”中,比如:“让我们带着安塞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安塞腰鼓》),“让我们带着百合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心田里的百合花开》),“让我们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天下所有不幸的人们”(《老王》)等等。
(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1.体味必须细读
2.体味是仔细领会
(1)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
(2)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
3.体味是体会、寻味
(1)语言的滋味
(2)作者的情调
四、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散文用“排除法”定义,意味着滞留在“散文”这个概念框架里的文章,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但教学必须以能说清、可道明为前提,因此从有利于散文教学的角度,我们建议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紧缩的”散文定义,即“文学性的散文”。具体对策,也可采用逐步排除法: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方面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于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要点评议】
(1)散文教学设计理念,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
(2)散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后续学习活动
任务1: 尝试开展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模板来备课,为了更好地保证活动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选择《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因为随后的任务2、任务3都是围绕这篇课文展开的。
任务2: 研读下面的课例,提炼概括这节课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填在横线处。
散文阅读教学课例:《幽径悲剧》(李海林执教)
任务3: 自己上一堂《幽径悲剧》的研究课,一定记得录像,课后转化为文本的课堂实录;然后做一次课例研究,下面的表格能够给你提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