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史学概论第二章
史学概论第二章(历史研究原则与方法;文献的搜集、考证与使用)
上古埃及历史前王朝还有早王朝知识总结思维导图。
史学概论第三章-历史编撰中的叙述与议论;历史功能认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地位:基本学术道德准则
认识论基础:研究对象人类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过程
内容
了解历史真相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方法
1.搜集完备的史料
2.坚持唯物史观(关注社会存在、物质生活)
3.历史学家加强理论素养,提高认识能力
4.坚持唯物辩证法 相互联系
整体研究原则
涵义:关注历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
经济因素 基础 决定
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法律、宗教哲学理论
根本现实基础:研究对象-人类过去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方式方法
时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有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反对割裂
空间:近代以后世界历史-整体研究-各国、各民族
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研究-总的方法论原则
具体历史问题
具体史学方法
发展历程
资本主义历史主义
18C中叶萌芽,19C初形成体系
维科: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8C启蒙时代,理性,反历史,抛弃中时代
18C晚期,浪漫主义史学-感情,封建时代
兰克-政治史,客观主义
20C,没落-以历史的个别性、独特性取代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历史主义对比
共同: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连续发展的过程
差异1:对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解释不同
马:以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本体论
资:人性;世界精神
差异2:辩证法
马:从历史发展上升中认识历史
资:有失公正
将个别性、独特性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
历史主义方法
辩证法-历史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空间、时间)
历史地对待历史遗产(批判继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将历史看作一个过程去研究
阶级分析原则和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17C中叶产生,19C完成,英法,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张:阶级存在,经济冲突/阶级学说是经济学说的副产品,阶级斗争未形成自觉的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代表人物:傅里叶、欧文、圣西门
主张:承认阶级及阶级对立的存在,幻想消除,反对革命,提倡改革
法国王朝复辟时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
代表人物:米涅、基昨
主张: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经济对立-无法解释;阶级斗争是中世纪以来的;赞成暴力革命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贯穿阶级社会始终
3.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4.阶级斗争最终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分析的基本要求
从一定的经济关系出发
历史人物的认识离不开阶级
评价人物的阶级作用唯一根据在于其实践活动
知识分子看其思想主张、著作
社会意识形态着眼于生产力状况、社会经济关系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阶级与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可细分为阶层、集团
社会共同利益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史料
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的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是了解过去,进行历史编撰的最重要依据,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基础。
种类
文献史料(文字史料)
重视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
阅读档案资料
民间原始文书、账册、契约
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著作等
网上搜寻,文史工具书,书目、索引、年表
撰述史料(二手史料)
根据原始文献撰写的著作
综合旧史料和新史料的历史著作
综合旧史籍编撰的历史著作
实物史料
过去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微量文字的实物,即过去人类活动的遗留
遗迹(大文物,固定不可移)
遗物(小文物,可移动)
口碑史料
采访得来、仅供自己使用
声像史料
非物质历史遗迹
语言、风俗、习惯、制度、规范、伦理、道德、宗教、歌谣
史料的搜集
原则
穷尽相关史料
核心史料不能少
挖掘新史料极其重要
1.充分利用工具书
字典、词典;目录、索引;类书汇编
2.分类收集法
确定课题,分类收集/确定方向,广泛收集,分类排比,得出结论
3.追踪搜寻法
触类旁通
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立足研究方向,广泛搜集
5、通过调查、采访口碑史料
6.充分利用电子资源
步骤
首先正史,然后正史以外的其他文献史料,再实物、口碑史料
史料的整理
1.形成时间
2.根据内容分类
史料的鉴别-考证{内考证-可信度)
考证(考据)的含义
考核辩证史料、史事、文字等,以证真伪,为历史研究提供真确可靠史料的方法
考证工作
辨伪
伪书出现原因
封建时代依托古人
提出学说、观点
政治斗争、利益相关
发展
西汉刘向,积累方法,明代专门学问
校勘
涵义
校对勘误,利用不同版本的古书和有关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
校勘四法
对校法
同书祖本或别本,不同之处,标注其旁
本校法
本书前后文互校验证
他校法
他书(引用前人,征引后人)校本书
理校法
以道理定是非
史料可靠性鉴别
历史事实的考证(外考证-真实性)
对历史典籍记载的史事的鉴别
史料的运用原则
慎用史料,勿堆砌史料
论从史出
多种史料互证
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为什么
认真对待史料,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挖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