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因子的发现
是一个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豌豆的特点以及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势。详细描述了使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的优点和杂交实验技术,包括异花传粉过程和相关概念。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根据高中数学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分享给各位小伙伴参考。
人教A版数学选修2-1圆锥曲线与方程思维导图,内容包括:焦点弦的性质、离心率的求法、曲线与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生物必修二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和杂交实验技术
豌豆的特点及其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势
用玉米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雌雄同株且为单性花,便于人工授粉;
(2)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3)相对性状差别显著,易于区分和观察;
(4)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统计更准确。
豌豆杂交实验(异花传粉过程)
p
相关概念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和相关说明
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的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活力应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显性。
(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间的相互交配。
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类型个体作父本,乙类型个体作母本,称为正交,则甲类型个体作母本,乙类型个体作父本,称为反交。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假说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F1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F1产生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遗传图解
规范的遗传图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1)左侧标注。一般在遗传图解的左侧用遗传学符号或文字做出鲜明的标识,代表这一行表示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如:P、配子、F1、F2等。
(2)要明确写出亲代和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有时还需要在亲代旁边标上父本、母本(或♀、♂符号),尤其是题中明确要求了父本和母本、要区分正交和反交时。
(3)要写出杂交(×)、自交(⊗)符号,以及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传递关系的箭头(注意不是线段)。
(4)要写出最后一代的相关比例。
显性遗传因子: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dd。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测交结果:后代的性状表现比接近1∶1。
实验结论: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接近1∶1,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分析
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正推型)
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逆推型)
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
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中必然都有一个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做进一步的推断。
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②若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
④若子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aa),即aa×aa→aa。
测交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根本目的)。
假说—演绎法
研究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对假说的判断: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则说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
相对性状的分离比
(1)每对性状都遵循分离定律。
(2)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共有4种不同性状表现
①两种亲本类型: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②两种新类型(重组类型):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比例为9∶3∶3∶1。
F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按Tab键添加子主题
双击编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