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庄严解剖学---4.消化系统
庄严解剖学---4.消化系统 内容:该导图根据庄严老师解剖学课程整理,适用于日常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相关医学考试,更新完毕有总的思维导图呈现,更划算哦。 主页介绍:主页有全套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课程,各种值班知识、肿瘤CSCO指南等等,不定时更新,需要的自行下载。 内容预告:解剖学完成后,将定时更新2023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课程思维导图。 知识点、教材存在更新,应用于临床、考试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吼。如有存在争议、错误处,请老师同学们指出,一起学习。
编辑于2023-02-17 10:39:46 陕西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解剖学笔记分享。涵盖了解剖学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受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肌学、关节学、骨学等的知识点。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关注我,可持续获得优质且含金量高的思维导图哦~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方剂学笔记分享。该思维导图合集系统梳理了中医的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方剂分类、组成原则、煎药方法、功效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药学笔记分享。该合集系统整理了中医的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点,从药材分类到功效应用,再到配伍禁忌,一应俱全。
解剖学笔记分享。涵盖了解剖学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受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肌学、关节学、骨学等的知识点。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关注我,可持续获得优质且含金量高的思维导图哦~
该系列学习笔记来源于近期指南,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适用于各科临床应用,不定时更新中。
在世界万物中,精神现象最为复杂。精神病学不仅与各医学学科关系密切,还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问题。精神病学的诊断主要是症状学诊断。所以在各医学学科诊疗过程中,有必要将精神病学运用其中,该系列导图根据《精神病学Psychiatry》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
四、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至肛门。
(1)上消化道
口腔至十二指肠。
(2)下消化道
临床上将空肠至肛门的消化道
称为下消化道
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
2.消化腺
包括
肝、胰、唾液腺
以及消化管的管壁内的小消化腺。
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残渣。
一、口腔
1.口腔四个壁
上壁(顶)
前2/3为硬腭
后1/3为软腭
下壁(底)
口腔底
侧壁
颊
前壁
上下唇
后方(咽峡)
为口与咽的分界
2.口腔分部
以上下牙弓为界分为
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一)口唇和颊
1.口唇
由皮肤、口轮匝肌和黏膜构成。
(1)上、下唇围成口裂,其两侧端为口角。
(2)上唇表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人中。
(3)在上唇的两侧,各有一条浅沟,称鼻唇沟。
2.颊
为口腔前庭的侧壁
由皮肤、颊肌和颊黏膜构成。
颊黏膜在平对上颌第2磨牙处,有腮腺管的开口。
(二)腭
腭为口腔上壁,可分前、后两部。
1.前2/3为硬腭
以骨为基础,表面覆盖黏膜。
2.后1/3为软腭
软腭后缘中央有一下垂的突起
称腭垂(悬雍垂)。
自腭垂向两侧,各有两条弓状黏膜皱襞
①前方的一对称
腭舌弓
止于舌根侧缘
②后方一对,
腭咽弓
止于咽的侧壁
③两弓之间的凹陷内,有
腭扁桃体。
3.咽峡
腭帆的后缘
两侧腭舌弓
及舌根围成的狭窄部
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三)牙
1.牙的种类
(1)恒牙
全部出齐共32个,即上、下颌左右各8个
切牙
尖牙
前磨牙
磨牙
(2)乳牙
共有20个,即上、下颌左右各5个
乳尖牙
乳切牙
乳磨牙
2.牙式
考点
3.牙的形态结构
(1)牙的形态
牙冠
牙颈
牙冠腔
压根
牙根管 、牙根尖孔
(2)牙的构造
釉质
是人体中钙化程度最高、最坚硬的组织
牙质
构成牙的主体
牙骨质
类似骨组织
牙髓
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3)牙周组织
牙槽骨
固定压根
牙龈
富含血管、淡红色
牙周膜
致密结缔组织
(四)舌
考点
1.舌的形态
上面有一条人字形的界沟,将舌分为:
后1/3的舌根,前2/3的舌体,舌体的前端称舌尖。
2.舌黏膜
淡红色。舌背的黏膜形成大小各异的突起,为舌乳头。
小结
丝白菌红叶两缘,轮廓列队界沟前,
丝布舌背一般感,味蕾菌叶轮廓含。
一般感觉:烫不烫、凉不凉、不糙、丝滑
3.舌肌
为骨骼肌
(1)舌内肌
改变舌的形态。
(2)舌外肌
颏舌肌起自于下颌骨后面的颏棘
止于舌正中线的两侧。
颏舌肌作用
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
两侧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
(五)唾液腺
1.腮腺
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呈三角形。
(1)位置
位于耳的前下方。
(2)腮腺管走行
自浅部前缘发出,约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水平向前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弯向内侧,斜穿颊肌。
(3)开口部位
口腔内与上颌第2磨牙冠相对应的颊黏膜上。
2.下颌下腺
(1)位置
位于下颌体下缘以及
二腹肌前、后腹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呈卵圆形。
(2)开口部位
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1)位置
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
(2)开口部位
大导管开口于
舌下阜
小导管开口于
舌下襞
二、咽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1.形态
是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
2.位置
位于第1~6颈椎前面
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延续为食管。
咽是食物和空气共同的通道。
(二)咽的分部
鼻咽
颅底和软腭之间
鼻后孔
→鼻腔
咽鼓管咽口
→鼓室,咽鼓管圆枕是寻找咽鼓管的标志
咽隐窝
鼻咽癌好发部位
咽鼓管圆枕后面
口咽
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
咽峡→口腔与咽的分界
腭扁桃体
在扁桃体窝内
会厌谷,为异物易逗留处
咽淋巴环
咽、腭、舌、咽鼓管扁桃体组成
喉咽
会厌上缘至第六颈椎下缘
直接通食管
喉口同口腔
梨状隐窝
为异物滞留地位
三、食管
(一)形态和位置
1.形态
为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长约25cm。
2.位置
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接咽,
向下沿脊柱前方、气管后方入胸腔,
越过左主支气管后方下行,
穿膈的食管裂孔至腹腔,续于胃的贲门。
(二)分部及毗邻
1.颈部
居气管与颈椎体之间,长约5cm,
食管颈部位置稍偏左侧,
故食管颈部手术入路以左侧为宜。
2.胸部
颈静脉切迹至食管裂孔,长约18cm。
食管的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胸部,
是食管异物嵌顿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3.腹部
最短,食管裂孔至贲门,长1~2cm。
前方有迷走神经前干经过,后方有迷走神经后干。
(三)食管的生理性狭窄
考点
这三处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四、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
(一)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
1.大部分
位于左季肋区。
2.小部分
位于腹上区。
3.触诊部位
剑突下。
4.贲门
第11胸椎的左侧。
5.幽门
约在第1腰椎的右侧
(二)形态
考点
胃中度充盈时呈袋状
胃有两壁、两弯和两口。
两壁
前壁
与肝的脏面、腹前壁等相贴
后壁
构成网膜囊前壁一部分
容易穿孔
两缘
胃小弯
朝向右上
最低处为角切迹
胃大弯
朝向左下
两口
贲门
与食管相接
幽门
与十二指肠相连
幽门括约肌
控制食物下降速度
(三)胃的分部
1.贲门部
靠近贲门的部分。
2.胃底
又称胃穹窿
贲门向左上膨出的部分。
3.胃体
胃的中间部分。
4.幽门部
又称胃窦
以中间沟为界分为
(1)幽门管
中间沟右侧。
(2)幽门窦
中间沟左侧,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幽门部附近的胃小弯处。
五、小肠
小肠
为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
全长约5~7米,
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上起幽门,下连盲肠。
腹部闭合性损伤时
最常受到损伤的空腔脏器。
组成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一)十二指肠
考点
1.位置
十二指肠是介于
胃与空肠之间的肠管
十二指肠呈“C”形
环绕胰头
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
2.分部
上部
5㎝
十二指肠球
无或少杯状壁(溃疡好发部)
∵
粘膜平,无皱襞,失于保护;
胃酸容易积聚
降部
十二指肠纵壁
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
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处
十二指肠小乳头
副胰管开口处
水平部
第3腰椎水平,其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通过
升部
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
确认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上下消化道分界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孤立淋巴滤泡
vs回肠:集合淋巴滤泡:伤寒易发
六、大肠
1.功能
吸收水份、维生素,形成和排出粪便。
2.起止
起自右髂窝处的回肠未端,止于肛门。
3.分部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4.盲肠和结肠特征性结构
是腹部手术时
鉴别大、小肠的主要依据就是上述三个特征。
注意
不能靠粗细判定大小肠
(1)结肠带
由肠壁的纵形肌增厚形成
有3条,这3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2)结肠袋
肠管皱褶形成的囊状突起。
(3)肠脂垂
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
(一)盲肠
位于右髂窝
是腹膜内位器官
是大肠的起始处,
长约6~7cm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有回盲瓣。
回盲瓣
回肠末端通入盲肠
开口称回盲口,
此处黏膜形成上、下两片皱襞
称为回盲瓣,
其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
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二)阑尾位置
考点
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麦氏点(McBurney):
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
是阑尾根部的投影点。
急性阑尾炎时
麦氏点附近有明显压痛。
(三)结肠
起于盲肠
终止于第3骶椎的前方
呈“M”型弯曲。
结肠分部
升结肠
横结肠
结肠右曲(肝曲)
降结肠
结肠左曲(脾曲)
乙状结肠
(四)直肠
1.位置
位于盆腔内
上端接乙状结肠下端终于肛门直肠长度为10~14cm。
2.矢状面上两个弯曲
直肠下段膨大,
称直肠壶腹。
骶曲
突向后
会阴曲
突向前
直肠横襞
恒定的横襞:
前右侧壁,距肛门7cm,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
(五)肛管
1.位置
位于盆膈以下,长约4cm。
2.形态
(1)肛柱
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
(2)肛瓣
肛柱的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的皱襞相连。
(3)肛窦
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4)齿状线
考点
又称肛皮线
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线
是分界线。
(5)肛梳(痔环)
齿状线下方
有宽约1cm的环形区。
肛门内括约肌
直肠下端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
无力,协助排便。
肛门外括约肌
围绕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
有力控制排便。
①皮下部
位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环形肌束。
②浅部
③深部
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七、肝
肝
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
也是最大的消化腺。
我国成年男性的肝重1230~1450g,
女性为1100~1300g,占体重的1/50~1/40。
胎儿和新生儿的肝相对较大,体积可占腹腔容积的一半
重量可达体重的1/20。
功能
参与物质代谢
分泌胆汁
吞噬、防御
解毒
胚胎时有造血功能
子主题
(一)肝的形态
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体,肝呈楔形、质软而脆。
考点
上面(膈面)
两叶:左叶、右叶
下面(脏面)
四叶:左叶、右叶
方叶、尾状叶
H型沟
左纵沟
肝圆韧带、静脉韧带
右纵沟
胆囊窝、腔静脉沟
横沟
肝门
在肝脏面中央的横沟
是肝管(右前方)
门静脉(后方)
肝固有动脉(左前方)
等出入肝的结构
(第一肝门)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肝蒂
(二)肝的位置
1.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体表投影
上界
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相交。
下界
左侧与左肋弓平齐(7、8肋)
右侧与右肋弓平齐;(8、9肋)
突出于剑突下3cm。
记忆要诀
55789,体剑之间走,
剑下3厘米,肋下不出头。
(三)肝外管道
考点
1.肝左叶、右叶的小叶间胆管出肝
→肝左管和肝右管
两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
2.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后段、肠壁内段;胰腺段
胆总管一般长4~8cm
直径为0.6~0.8cm。
3.胆总管与胰管汇合
共同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
汇合处的膨大称肝胰壶腹(Vater壶腹)(乏特式)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4.肝胰壶腹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
称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
吗啡可以引起该肌肉痉挛,胆绞痛时不能用
必须使用时
解痉药(阿托品)+吗啡
(四)胆囊
1.形态
梨形。
2.位置
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3.功能
贮存、浓缩胆汁及调节胆道压力。
4.分部
胆囊底
右腹直肌外缘(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
胆囊炎时该点有压痛
胆囊体
胆囊的主要部分
胆囊颈
颈内粘膜形成螺旋襞
胆囊管
粘膜形成螺旋襞
5.胆囊三角
考点
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
又称Calot三角(卡洛氏三角)。
胆囊动脉常行经该三角
因此该三角是寻找和结扎胆囊动脉的标志。
八、胰
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
包括外分泌部
胰液(含有三大酶系)
内分泌部
胰岛素
1.位置
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的深部
横行于第1、2腰椎平面
属于腹膜外位器官。
2.分部
胰头
后方有门静脉和胆总管;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进行性黄疸加重
胰颈
位于胰头和胰体之间的狭窄部分;
胰体
横跨第一腰椎体前面;
胰尾
左行达脾门
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
肝胰壶腹(乏特氏)
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