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经济
觉得“中国古代经济”难以记忆吗,不用怕了,收藏这个图,包您掌握“。包含了农业:田制与田赋、手工业、商业等内容。
编辑于2023-02-18 01:53:59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田制与田赋
西周 井田制
春秋 土地私有
原因
1.铁犁牛耕的出现
2.农民对私田开垦的利益驱动
耕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征税方式
齐国
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
楚国
作书田
晋国
作爰田
秦朝
军功授田
新朝 王莽改制
王田制
东汉
庄园经济
土地来源
主要劳动者
宗族
宾客
徒附
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
2.聚族为居,宾客相附
3.拥有私人武装
4.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发现能力
三国
屯田制
曹魏
孙吴
蜀汉
西晋
占田制
原因
内容
影响
积极
消极
东晋
给客制度
十六国
坞堡组织
北魏
宗主督护制(基层行政组织)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背景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战乱频繁,产生大量的无主荒地
豪强大族占有土地,国家控制民力减少,不利于国家稳定
主要内容
配套措施
基层行政组织
三长制
赋税制度
户调制
影响
抑制土地豪强
招抚流民,发展生产,保证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推动民族融合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
均田制的改革
内容
变化
1.取消对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
2.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僧道的授田对象
3.贵族官僚授田规定更加完善
4.土地买卖限制放松
5.职分田和公廨田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均田制的瓦解
原因
1.放宽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
2.前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化和商品化加深
3.政府控制土地减少,无田可授
4.田庄的发展,大徒弟所有者为主要形式
赋税制度
两税法
背景
主要内容
1.取消租庸调制杂役、杂税
2.对象 不分主客户
3.以资产为宗,按田亩收税
4.时间 夏秋两次征税
5.量出制入 中央先做预算,分配到地方征收
意义
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减轻人民负担
2.扩大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3.由按丁征税改为按土地资产征税,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民负担
4.增加中央遏制地方藩镇的力量
5.定税计钱,折钱纳物。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端
钱重物轻,无形中加重百姓负担
苛捐杂税
宋代
不立田制 不抑兼并
基本特点
1.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2.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3.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4.官田的私田化
作用
1.激发小农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使地主为了长期保持对土地的占有而不断加上对于土地的投入,加强了对于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3.使国家在推行税法的过程中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来源,又将土地置于国家的监管之下
4.激发地主和农民垦荒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开垦率,增加土地资源的供给
弊端
1.加剧了土地兼并,没有调和上层地主和无产者的阶级矛盾
2.北宋积贫积弱的成因之一
纳税方式
纳税形式
两税法
丁口之赋
宋初把唐末五代的杂税大部分继承下来,以定身丁为对象而征收的 弊端 不管有无土地,全需要交纳,而且也常用折变之法,加重交纳者的负担
杂变之赋
凡是以牛皮、盐、曲之类为对象征收的
支移
就是指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收的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
折变
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官府借口需要
和买 和籴
和买绢帛和 和籴粮食。在实行这两种方法的初期,虽曾按当地产量多寡而分别派定征购数量,也付与一些代价,但到后来,则都是“官不给钱而白取之”。再后来,又把白取得的绢帛或粮食折算成现钱而勒令民户交纳,变成了税户的经常负担。
差役
差役的负担十分沉重,一些中下户承担了主管官物,负责辇运等任务的衙前重役,往往倾家荡产。
纳税对象
主户
指的是占有土地因此要向政府缴纳两税的人户
主户分为五等 一、二等户称上户 属于大中地主 三、四等户称中户 属于中小地主 五等户称下户 属于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之列
客户
指的是农村的佃客
逃税方法
诡名子户
一些地主和形势户,为了减轻赋税,便把自家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
诡名寄产
有的人家把土地假称献给道馆、佛寺
影响
大中地主对国家的负担便被大量地主转嫁到广大下等主户头上
诡名挟佃
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
元代
北方
地税
丁税
户税
丝料之法
包银之法
南方
两税法
明代
土地
官田
种类
屯田制
分类
民屯
将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向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
军屯
为解决卫所的军粮供应,也让卫所的士兵屯耕自给并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租税
商屯
先为开中制度,为解决边军粮饷供应不足的问题,山西行省建言。允许商人将粮食运送到太原仓和大同仓,分别用一石和一石三斗换取两淮地区盐引一引。然后凭借此到两淮都转运使再到指定地方贩卖。 后开中法盛行,商人为了节省中盐的费用,于纳粮附近开荒,雇工屯种,就地获粮,输纳开中。
民田 部分官僚 地主 小自耕农所有 允许买卖
赋税
前期
1.丈量土地,鱼麟图册
2.黄册制度
3.本色 折色
4.粮长制、里甲制(基层行政制度)
中期
金花银制度
内容
货币化的田赋
意义
后期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
背景
主要内容
1.田赋和力役折银征收
2.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
意义
1.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
2.减轻了人丁负担
3.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4.推动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清代
摊丁入亩
手工业
夏朝
1.开始金属冶炼
2.有一定的铸铜水平
3.制造车辆
4.房屋建造技术有了长足的水平
商朝
青铜铸造
工艺完备,造型丰富,规模空前
其他
1.制陶业有所发展,玉器、骨器、角器发展较快
2.纺织业、酿酒业、皮革业也有较大规模
西周
1.青铜铸造业主要手工业
2.制陶业有所发展
3.纺织业
春秋战国
1.青铜制造业 失蜡法
2.纺织业 生产麻纺织品、丝织品
3.漆器业新发现
4.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自产自用
个体经营小手工业
百工,市场销售,商品性生产
大规模民营手工业
矿冶、煮盐,规模庞大,利润丰厚
秦汉
纺织业
染色工艺发达,纺车、布机、提花机
冶铁
产量大
淬火法
提高了铁器的坚韧和锋利程度
炒钢
水排,改善鼓风装置
煮盐
海盐
池盐
井盐
交通业
驰道
直道
褒斜道
河东道
西南夷道
关东道
新道
魏晋南北朝
冶炼
控制在官府
纺织业
品种增加,技术改进
制瓷业
南青北白
造船业
造纸业迅速发展
隋唐
前期
纺织业发达,染色技术提高
陶瓷业新发展 刑州白瓷,景德镇瓷器,唐三彩,陶佣
矿冶业、铸造业技术提高
造船业发展
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制作、茶贸易
建筑业发展
交通业
陆路
水路,大运河沟通,航运事业发展
驿传制度逐步完善
中后期
纺织业
南方超过北方,吴越成为江南地区纺织业中心
造船业和造纸业比前期更发达
制茶业在南方继续发展,专业化程度更加高
五代十国
1.制茶业发达,注重茶叶生产
2.瓷器业
3.丝织业,吴越、南唐奖励蚕桑,发展丝织业
4.矿冶业
胆水浸铜法
5.制盐业技术提高,产量增加
6.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
宋代
1.矿冶业发达,规模扩大,产量增加
2.纺织业扩展,出现以之谋生的机户出现
3.制瓷业 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
4.造船业,官营作坊造钢船,民营作坊制作商船和游船
5.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繁荣
6.制糖、制盐、制茶发达
7.造纸业发达
8.工匠身份变化,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元代
官营手工业
匠户制度
生产效率低,质量差
私营手工业
1.纺织业,黄道婆传播棉纺织业技术,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2.陶瓷业,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
3.印刷业普及,王祯 木活字印刷术和转轮排字架
4.矿冶业发达
明代
冶铁
产量稳步提升,开采技术
纺织业
江南是全国丝织业中心
民营手工业在后期发展势头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手工业部门出现了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规模化生产萌芽,工厂劳动者和雇主之间逐渐不存在雇佣关系
清代
1.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日益发达
2.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最大中心
3.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比较发达
4.矿冶、铁器均有发展
5.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商业
商代
贝成为一种商品交换的货币
西周
管理市场的“质人”
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官营,按照官府生产和贸易
春秋战国
1.新型商人出现
2.金属货币的普及
1.齐国、燕国的刀币
2.东周、三晋的布币
3.秦国 圆形方孔钱
4.楚国 蚁鼻钱
3.商业城市的兴起
4.政府的商业政策
魏国李悝变法
平籴法
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
秦国
存在很大规模的官营工商业
汉
不同时期商业政策
文景之治
惠商,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汉武帝时期
1.改革币制,铸币权中央所有。
2.盐铁酒专营
3.均输
4.平准
5.算缗 告缗
汉昭帝时期
盐铁会议,取消了酒专卖
西汉后期
私营工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势头
贸易
通关市
外国贸易
新朝 王莽改制
五均
六筦
改革货币制度,带来了更大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商业遭到破坏,一度停滞
西晋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但因为王朝短时期灭亡夭折
南北分裂后,南方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比较快,南方坡市发展中兴
北方孝文帝时期明显好转
唐
前期
1.城市发展,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农村集市贸易有所发展
3.社会上货币流通量不足,绢帛充当货币混用
4.坊市制度,封闭性城市
后期
1.广州市舶司
2.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
3.大城市的兴盛和草市的兴盛
4.中国最早的储存汇兑业务
飞钱
柜坊
5.工商业税兴起
内容
1.关市税
2.专卖税
3.外商税
意义
1.商税征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商税有利于朝廷抑制朝廷的藩镇势力
3.提现唐朝的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增强
4.对后世商税提供了模范
宋代
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1.坊市界限打破,商店随处开设。商业经营不受时空限制
2.行会组织普遍设立
3.金属货币大量发行和纸币的使用
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原因
1.路上丝绸之路不通畅
2.造船业的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
4.海上交通的便利
表现
贸易口岸和边镇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市舶司
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
榷场贸易繁荣
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削弱,经济职能增强
城市商业影响到村镇,草市更加普遍
元代
商业大都市
大都 北方:涿州、真定、大同、太原 西南:大理、昆明 沿海:广州、泉州
斡脱制度
内容
影响
货币 钞法
影响
积极
1.保障商品领域货币的流通
2.全国流通,加强全国联系和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
3.给后世提供借鉴经验
消极
币制混乱,经济混乱
明代
地区性商帮
门类
徽州帮、山陕帮、广东帮等
特点
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会馆为交易场所
货币 白银货币化
变化
白银合法化
正统元年,金花银的征收,白银取得合法身份
民间交易活跃
成弘年间,赋税折银、工匠服役普遍推行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国家首次承认合法地位
赋税货币化
张居正改革,赋役征收、差役货币化
获取渠道
开采冶炼
海外贸易获取
葡、西、荷私银对流
工商业市镇
资本主义萌芽
解释
明中后期在丝织业、矿业等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厂手工业规模经营
讨论
肯定
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
否定
吴承明
近代化萌芽、市场经济萌芽
李伯重
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王家范
死结
清代
1.城市和乡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经理联系进一步加强
2.中小市镇
3经济作物
4.对外贸易
5.金融业革命
票号、钱庄、当铺、印局
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