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秩序
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秩序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助于期末考试复习和背诵。
编辑于2023-02-18 01:55:4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界秩序 战争与和平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起因
三十年战争
起因
扔出窗外事件
阶段
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
丹麦阶段1625-1629
瑞典阶段1630-1635
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内容
1.领土问题
瑞士荷兰成了独立国家
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布雷萨克和菲利普斯堡
瑞典控制了德国奥德河、威悉河的入海口和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的重要海港
巴伐利亚得到帕拉丁,成为选帝侯
2.宗教问题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教随国定
3.确定德意志国家体制
承认三百多个德意志邦成为主权国家
意义
1.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例,重新划定欧洲大国的边界
2.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蒙受重大损失,法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3.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同时确定新教和天主教权力平等的原则
原则
1.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例,重新划定欧洲大国的边界
2.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定了国家主权的平等
3.首次创立并且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实施集体制裁的原则
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国家主权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认同
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加强
6.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
维也纳体系
起因
拿破仑战争
结果
1.《最后议定书》
内容
1.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
2.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以及海外领土
3.建立德意志联邦
4.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5.将比利时和荷兰合并成尼德兰王国,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
2.
神圣同盟
四国同盟
欧洲协调体制
1.亚琛会议
2.特洛波会议
3.莱巴赫会议
4.维罗纳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根本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皇同盟
1879 德奥同盟
1882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1892 法俄《法俄军事协定》
1904 英法协定调整殖民地问题
1907 英俄协定
3.巴尔干危机
内容
波斯尼亚危机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集团
1.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
俄国、法国影响
2.保加利亚、土耳其
奥匈帝国、德国支持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
第一阶段
德国 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战略决战,打破德军6周打败法军的速战速决破产
东线:坦能堡战役
巴尔干战线:
奥匈一度取胜,塞尔维亚顽强抵抗,奥匈退出
第二阶段
东线
果尔利策战役
冬季攻势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
西线
凡尔登战役
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最大的一次战役,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海战
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
海战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1917
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影响
1.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和破坏
2.科学技术因为战争需要与刺激得到了迅速发展
3.改变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4.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确立
凡尔赛会议
各国考量
美国
1.十四点原则
1.战后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2.抵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的影响
3.欧洲和近东各民族自决,建立受列强保护和实行门户开放原则
4.成立具有特定盟约的国际联盟
2.巩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欧洲保持德国政治军事的强大地位,让它成为抗衡英美的力量和反对苏俄的阵地
3.拆散英日同盟,要求列强门户开放
4.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削弱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对手
英国 力图维持世界霸权
1.保持海上霸权和巩固已经取得殖民利益,阻止法国在欧洲建立霸权
2.传统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保持法德之间的对抗从中渔利
法国 争夺欧洲霸权
1.削弱肢解德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2.德国以东国家组成以它为盟主的同盟体系,夺取德国在非洲殖民地和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一些属地
日本
将它在战时侵吞的利益合法化,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支持英日同盟
意大利
得到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阜姆港,地中海霸权。
内容
对德国《凡尔赛和约》
领土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5-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为不设防地区
奥伊彭、马尔梅迪、莫列斯3个地区归比利时
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东普鲁士以及西里西亚部分领土,得到波兰走廊狭隘出海口
但泽市为自由市
西里西亚古尔琴归捷克斯洛伐克
军事
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
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
拆除西部边境的防御工事
限制军备,飞机装甲车军用飞机和潜水艇
赔款
1921.5.1前赔款200亿金马克,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
德国关税不能超过其他国家,战胜国对德国输出入货物不受限制
对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
奥地利匈牙利分立
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
确定奥地利与以上国家和保加利亚希腊波兰罗马尼亚的疆界
阜姆为自由港
放弃欧洲的一切利益特权
对保加利亚《纳伊条约》
将马其顿划归南斯拉夫
南多布罗加入罗马尼亚
西色雷斯归希腊
保加利亚交出全部军舰
对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
对土耳其
《色佛尔条约》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凯末尔领导大国民议会拒绝承认这个条约,从未生效
《洛桑条约》
唯一较平等的条约,土耳其获得了民族独立
影响
1.对这几个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其苛刻,战败国人民感到极大的屈辱,实际上未能削弱战败国的战争实力
2.凡尔赛体系变成反苏反共的工具
3.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主要问题
1.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2.太平洋以及远东问题
内容
《四国条约》
内容
各国同意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地区的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协约国各国彼此之间全面坦白协商
英日同盟终止
影响
对日本:日本扩张野心收到了英美法的遏制,使得日本在国际上处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对美国: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消除了一个障碍
《五国海军条约》
内容
10年内停止建造主力舰,10年后也只能建造替换退役舰的主力舰
主要国家主力舰吨位美英日法意5:5:3:1.75:1.75
意义
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
日本扩军计划受到限制
潜伏巨大的危险,英美丧失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使得日本海军在新加坡以北占有优势
《九国公约》
内容
解决山东问题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军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中国用日本贷款偿付5340万金马克铁路产值
为偿还清之前,中国政府任用一个日本人为车务长,一日本人在会计
日本人和外国人拥有较多特殊权利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意义
名义上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行政完整,取消列强的特殊权益问题并未解决
美国外交取得胜利,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提供了条件
体系的世界
德国赔款问题
1.鲁尔危机
1130 20 66 10
2.道威斯计划
无年限 1季度10 15 8贷款
3.杨格计划
1139.5 37 19.88 22 15
4.胡佛《延债宣言》
5.《洛桑协定》
30
欧洲安全问题
《洛迦诺公约》
《非战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前奏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上台
日本军国主义
政党政治
超然内阁
第二次护宪运动
1918 米骚动
1919 北一辉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1920 全国经济大危机
1923 关东8.1级大地震
1924-1927协调外交
1.维持和增进正当的权益
2.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
3.改善对美对苏关系
4.对华政策不干涉内政
1927昭和金融危机
1927 东方会议
田中奏折
军财合抱
国民经济军事化
法西斯团体的成立
樱会 一夕会
1932.5.15 五一五事件
1936.2.26 二二六事件
1936.3.5 广田内阁 《国策基准》
德国法西斯
1919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1923 啤酒馆暴动
1933.1月 纳粹党上台,希特勒担任总理
原因
1.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
2.经济危机
3.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4.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持
5.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3.2.27 国会纵火案
1933.3.23 《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授权法》
1933.12.1 《保障党和国家的统一法令》
1934.8 总统和总理职务合二为一
德国的扩军备战
意大利法西斯
1921.11.7 墨索里尼正式成立国家法西斯党
1922.10.31 墨索里尼组成第一届法西斯政府
1926.4月和7月 《劳动职团法》和《劳动职团法实施准则》
1929.2 《拉特兰协议》
梵蒂冈为罗马教廷绝对所有,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
教皇宣布承认意大利王国
三者联合
《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2.《霍尔赖伐尔协定》
3.美国《中立法》 英法绥靖政策
影响
1.使得意大利向德国靠拢
2.助长德国的侵略野心
3.摧毁了集体集体安全体系
西班牙内战
反共势力
“西班牙自治权利联盟” 赛达党
共产党社会党资产阶级共和党
人民阵线 联合政府
德国法西斯干涉 英法“不干涉”政策
反法西斯人士 国际纵队
弗朗哥法西斯政权
二战前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德国
1.英德海军协定
2.德国吞并奥地利
3.苏台德问题 《慕尼黑协定》
背景
内容
影响
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4.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入侵立陶宛
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
远东策源地形成
1931九一八事变
1932.3.1 炮制伪满洲国
1935 华北事变
1936
《塘沽协定》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
1936.8.7 广田内阁 《国策基准》
陆军 北进论
海军 南进论
1936 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英法
绥靖政策
原因
1.一战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盛行
2.两国想靠牺牲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利益换取德国对其利益的尊重
二战 爆发
1939.9.1 德国侵占波兰
1939.9-1940.8
苏联 东方战线
1939.9.5
美国宣布中立
1940法国陷落
1940.4.9-5.10 侵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
马奇诺防线
敦刻尔克大撤退
贝当维希政府
戴高乐将军 自由法国
1940.7-10
不列颠空战
德意入侵北非与巴尔干
德意入侵北非
德意入侵巴尔干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苏德战争的爆发
1940.12.18 巴巴罗萨计划
1941.9.30-1942.4.20 莫斯科保卫战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本南侵
1941.4.13 《日苏中立条约》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0.9.27 德意日三国同盟 条约签订
1941.3.11 美国《租借法案》
1941.8.14 《大西洋宪章》
1941.9.29-10.1 《对俄供应第1号议定书》
1942.1.1 苏中美英《联合国家宣言》
欧洲战场
苏德战场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北非战场转折
阿拉曼战役
突尼斯之战
意大利投降
第二战场的开辟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
苏军大反攻
夏季攻势 冬季攻势 十次打击
太平洋战场
第一阶段:日攻盟守
珊瑚海之战
中途岛之战
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
第二阶段:盟攻日守
塞班岛海战
菲律宾海战
硫磺岛海战
冲绳岛登陆战
划分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
1943.11.22-26
《开罗宣言》
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领土满洲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
意义
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
1943.11.28-12.1
德黑兰会议
主要议题
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战后成立国际组织
波兰疆界
战后处置德国
苏联参加对日战争
成果
《德黑兰宣言》
1945.2.4-11
雅塔尔会议
《雅塔尔协定》
主要议题
1.德国问题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在柏林成立管制委员会
2.波兰疆界和政府组成
3.联合国问题
1.乌克兰白俄罗斯创始会员国
2.安理会问题
实质性问题
五大国是否有否决权
程序问题
常任理事国成为争端国,该国不能参加投票
4.苏联对日作战
苏联答应对日作战条件
1.外蒙古维持现状
2.日本1904日俄战争从沙俄夺取的权益给予恢复
3.库页岛南部以及邻近一切岛屿,中国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南满铁路
4.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意义
1.对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的基本原则有一定积极意义
2.贯穿美英苏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1945.7.17-8.2
波茨坦会议
内容
确立苏美英法四国共同管制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德国赔款问题
波兰本部疆界
重申苏联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意义
加速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英美和苏联分歧和争执逐渐激化
德日投降
德国
1945.4.25 苏美易北河会师
4.27 苏联进入市中心
4.30 苏军冲入国会大厦,希特勒绝望自杀
5.8 无条件投降仪式
日本
1945.8.6和8.9 美军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原子弹
8.15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9.2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
影响
消极
1.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积极
1.战争又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2.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 ,美苏对峙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为一系列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战后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成为世界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确立
对战败国的处置
德国
纽伦堡审判
日本
美国单独占领 《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意、罗、保、匈、芬
《五国和约》
奥地利
《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经济秩序的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货币
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援助
长期
世界银行
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为私人银行向各成员国的长期贷款提供担保,促进资金流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
取消各国外汇管制,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便利国际贸易发展
关税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取消歧视待遇,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
联合国的建立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旧金山会议与《联合国宪章》
宗旨
主要机构
1.大会
2.安理会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4.托管理事会
5.国际法院
6.秘书处
冷战
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1.美国因战争得利,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全面迅速膨胀
2.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衰落
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势力在迅速增长
前奏
1.凯南遏制政策
2.丘吉尔铁幕演说
3.杜鲁门主义
两大阵营的形成
北约
1.马歇尔计划
2.第四点计划
3.北约
华约
1.共产党情报局
2.经济互助委员会
3.华沙
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放弃美元和黄金的挂钩
法国
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
日本
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西欧
寻求自主
社会主义世界
南斯拉夫
坚持独立自主立场,对苏抵制,苏南关系恶化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
匈牙利
匈牙利事件
阿尔巴尼亚
断绝外交关系
罗马尼亚
拒绝分工专业化和华约在罗马尼亚土地上的军演
中国
中苏论战
第三世界的崛起
殖民体系的瓦解
亚洲
1.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印巴分治
2.以色列的建国
中东战争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印度尼西亚独立
4.伊朗
石油国有化运动
白色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
两伊战争
5.越南
越南抗法战争
两个越南和越南人民反对特种战争的斗争
逐步升级战略和战争越南化
越南人民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6. 阿富汗战争
苏联南下战略和亚太战略
苏联侵略阿富汗
非洲
第一阶段
1952 埃及 七月革命
1962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56 法国摩洛哥和突尼斯独立,英国承认苏丹独立
第二阶段
1956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20世纪 60年代,非洲国家独立的浪潮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葡属非洲殖民体系崩溃
第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为标志,非洲大陆非殖民化过程最终完成
拉丁美洲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3.阿根廷
庇隆主义
马岛战争
兴起
1.亚非会议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国际组织
非洲统一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
石油输出国组织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内部分化
美国的收缩
全球扩张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
全球战略调整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至 70年代末
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西欧一体化
背景
欧共体建立
1.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2.《罗马条约》
3.《布鲁塞尔条约》
欧共体扩大
《欧洲联盟条约》与欧盟的成立
《洛美联盟》
西欧联盟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的影响
子主题
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
1.美国的单极世界目标
2.欧洲的扩大战略
3.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
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区域集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