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监察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监察的思维导图,包含了中央监察制度等内容,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关于世界中古史各国封建化过程的思维导图,分为东亚:朝鲜对中国模式的借鉴、日本、越南;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东欧等板块介绍, 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
社会主义发展史思维导图,包含19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巴黎公社、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等内容,内容相对还是比较喜欢详细的,大家可以借鉴。
超全!最细节的历史知识点梳理图,包含第一阶段16世纪—18世纪;第二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19、20世纪初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监察
秦汉
御史大夫
职责
1.丞相副贰,掌管监察,有权对包括丞相在内各级官员弹劾监察
2.监察系统首脑,掌管皇帝印信
御史中丞
监察工作,地方监察刺史的直接领导者
侍御史
朝堂纠察违禁大臣
东汉
结构
三台
御史台(宪台)
中台(尚书)
外台(谒台)
三独坐(三台相关)
尚书令
司隶校尉
1.治书侍御史:监察司法,判断是非
2.监察殿堂朝见威仪,皇帝外出护驾和掌管发兵出令符节
3.纠察百官失职滥权违法
4.被皇帝派出监临军事、督捕盗贼、治理大狱
唐
监察:御史台
台院 侍御史
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察院 监察御史
掌殿廷供奉之仪式
殿院 殿中侍御史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宋
御史台
构成
监察中央百官的不法行为
负责监察京内外官吏的不法行为
负责监察殿廷内的官员活动
监察官吏
对农桑、赋役、奸贼盗匪、抑制豪强进行监督
“月课”
御史每个月必须奏事一次,可以“风闻弹人”,不必皆有实据。上任百日内无所弹劾者,贬为外官。
特点
监察官吏只对皇帝负责,受皇帝的直接指挥
专门的谏院
中书门下两省的谏官(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等)
对中枢决策行政和官员任免等事提出意见
选拔
1.皇帝选派谏官,不经过臣下保举和进拟,直接从官员中选拔
2.经过举荐进拟然后选定
对象
1.皇帝和皇室,敦促官职升迁和授予差遣以及其他方面的执行现行制度
2.对各级官员弹劾
原则
风闻言事,独立言事
方式
1.向朝廷呈递奏疏
2.上殿论奏
明
最高:都察院
负责对所有部门和官员进行监察
六科:六部监察
1.纠正六部行政失误
2.弹劾两京大臣或方面的重要官员
3.通过日常工作检查各部
抄发文件,限定日期,注销案卷,检查和催促六部、都察院完成各项任务
中央监察制度
1.监察范围的扩大
2.监察系统纵横设置完备以及运行机制的完备,远超前期
3.监察官员作为皇帝的耳目,以内置外,以小制大
4.明中叶之后,政治逐渐败坏,言官监察权在事实上逐渐削弱,言官很大程度未能起到作用
目的
巩固和加强皇权
原因
1.皇权凌驾于监察之上,言官制造舆论,皇帝没有必须听从的义务
2.监察机构受到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逐渐腐朽
3.有时候严重缺员,人数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4.对官员权力滥用,干扰行政系统正常运转,助长党争
5.监察过细,压制文官武将的积极性。
清朝
1.十五道监察
2.督抚制度
总督
巡抚
3.提刑按察使司监察
4.五城察院
负责监察京都地区的社会治安
明朝
提刑按察使司
负责监察考核地方官吏,监察地方刑狱
巡抚御史
中央十三道监察御史到各省定期巡回考察
督抚制度
中央最高监察官员身份巡视地方
元朝
肃政廉访司
宋朝
监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安抚使
通判
地方最高监察机构,监督知州以及属官权力,遇事禀告皇帝
唐朝
巡按
监察地方官吏
巡院
监察本道使臣和州县官吏的职权
出使郎官
出巡地方,内容涵盖除军事之外的地方官吏各种行政活动
隋朝
司隶台
负责监察郡县领导机构,六察原则
谒者台
重要机构
南北朝
典签
汉朝
刺史制度
内容
六条问事
作用
中央派出机构,对违法官员有弹劾权,没有处置权,大小制约,内外协调
东汉变化
1.权力逐渐提升,行政权和监察权混淆
2.在地方上逐渐拥有固定治所,刺史奏事由上吏计,刺史成为地方官
3.获得选举权和劾奏权,对地方行政多加干预
掌握行政权标志
189,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
意义:监察区变成行政区,州牧成为一方军民行政长官,开启了军阀割据地方之渐
督邮制度
秦朝
监御史
监察郡守和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