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日本史
这是一个关于日本史的思维导图,包含了绳文时代(公元前8000-公元前5000;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前250;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6世纪中;飞鸟时代592-710,使用后可拯救背记困难户!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
编辑于2023-02-18 01:58:39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本史
旧石器时代
绳文时代(公元前8000-公元前5000
水稻的传入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前250
早期:渡来人迁入
中期:奴隶社会 国家的产生
邪马台国 卑弥呼女王
大和国 天皇
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6世纪中
大和王权和东亚联系
倭五王
大和王权统治形式
氏姓制度
部民制
飞鸟时代592-710
圣德太子改革
背景
1.中国朝鲜半岛进入新时代,新罗威胁日本,东亚形势给日本带来压力
2.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趋势使得政府失去了部民的控制
内容
1.模拟中国官阶,冠位十二阶,官阶晋升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2.崇信佛教,以礼为本
3.谴隋使学习中国文化
小野妹子
意义
提高日本国际地位奠定中日平等友好邦交
局限
大化改新
背景
1.苏我大臣作为氏族豪强擅权跋扈,是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障碍
2.中大兄为皇太子摄政,进行国制改革
内容
1.废除王室贵族私有制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归天皇
2.班田收授法
3.实行租庸调法
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曲折
壬申之乱
完成
《大宝律令》
意义
1.将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解放出来,公民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
2.确立了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官僚制度
3.为经济文化提供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2
律令制国家
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社会:身份制度
良民和贱民
经济基础
土地制度
班田制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成就
1.国力增强,领土扩张
征服虾夷,九州
2.交通业发展
3.手工业进步和商业活跃,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4.对外关系
中日关系 遣唐使对日本文化发展作用
教育制度
佛教的传播
文化发展
《怀风藻》、《万叶集》、《古今和歌集》
动摇和瓦解
原因
1.班田制广大农民负担仍然很沉重
2.贫苦农民受到高利贷的剥削
3.721,《三世一身法》,土地被地主垄断,土地国有制度被削弱
形成
庄园经济发展
模式
寄进地系庄园
中央限制的措施
知行国制度
背景
内容
影响
成为公地私领化和庄园化的重要途径
发展影响
1.中央对地方失去掌控能力,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
2.地方豪强为了保护庄园,扩大势力,发展武士,武士力量迅速增长,凌驾于中央之上
导致
天皇权威削弱
摄关政治
天皇的反抗
院政(院厅政治)
镰仓幕府(1192-1333)
源氏与平氏之间的斗争
1192源赖朝当上征夷大将军
1199源赖朝岳父北条时政夺取了幕府实权
中央对朝廷的反抗
承久之乱
幕府的治理
政治
中央
1.政所、侍所、问注所,设置长官,辅佐将军执掌全国的政治军事司法
2.众评议
3.《贞永式目》
地方
御家人制度
守护制度
思想文化
1.武士文化
宋代理学
禅宗思想
2.武家战记小说
《平家物语》、《保元物语》
3.连歌
覆灭原因
1.13世纪下半叶,日本连续遭遇蒙古两次侵略,损失严重
2.武士和幕府的矛盾
3.武士阶层的分化,想要夺取幕府政权
4.人民剥削压迫严重,生活痛苦,阶级矛盾尖锐,起义不断
推翻
1333-1336 建武新政
室町幕府 1336-1573 南北朝时代 1336-1392
开启
1336,足利尊氏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后醍醐天皇到京都另立朝廷
结束
1392,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联合南朝
战国时代1467-1573
开启
应仁之乱
经济
南蛮贸易
思想文化
兰学
统一天下进程
织田信长
军事:天下布武
1559,消除内乱,确立对尾张国支配
1560,桶狭间合战
灭今川义元
1561,稻叶山城合战
灭美浓国
1569,第一次信长包围网
打败三好三人众,堺会
1570,姊川之战
联合德川打败朝仓、浅井
1571,第二次信长包围网
火烧比睿山
第六天魔王
三方原合战
与武田信玄的战斗,信玄死
1575,长蓧之战
打败武田胜赖,火枪部队对于骑兵的胜利
1576,第三次信长包围网
以上杉谦信为盟主讨伐
谦信突然死去,包围网崩坏
1582,本能寺之变
明智光秀下克上
政治
兵农分离
检地制度
压制将军,尊奉朝廷,促进日本统一大势迈进
经济
1.鼓励自由贸易,撤销不必要的关税检查站
丰臣秀吉
军事
1582,中国大撤退
1582,贱岳合战
成为织田家实际掌权人,打败柴田胜家
1584,小牧长久手之战
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丰臣
1585,四国征伐
降服长宗我部氏,就认关白
1586-1587,九州征伐
1590,小田原合战
对外扩张
中国:万历援朝战争
影响
明朝胜利,削弱了辽东的军事实力,战斗力下降,提供少数民族女真蒙古骚动的良机
增加财政负担
朝鲜:壬辰倭乱
影响
人民流离失所,百业萧条,朝鲜社会处于奔溃边缘
日本:文禄长庆之役
影响
1.削弱丰臣家势力,奠定其覆灭的基础
2.掠夺了大量学者知识分子,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
对东亚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奠定三国百年和平局面
德川家康
军事
1600,关原合战
奠定德川家康的统治权
1603,封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
政治
中央
幕府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
参觐交代制度
类别
亲藩:德川同族大名
谱代:关原合战之前归顺德川家
外样:关原之战被征服的
权力
政治:大名需要服从幕府统治和颁布法令,拥有政治军事司法税收等广泛权利
经济:向领地农民征收封建年贡
社会特征
1.严格的等级制度
2.推崇儒学,程朱理学
3.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影响
步入近代的日本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成长
小手工业生产逐渐形成
1.城市规模的扩大
2.农产品商业化
3.手工业逐渐发展并逐渐与农业分离
推动阶级
大资产阶级
豪农豪商
武士
农民
西方列强侵入
1853,黑船事件
1854,《日美亲善条约》
1858,《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日本的应对
尊王攘夷运动
激化
《安政五国条约》,安政大狱
倒幕运动
幕政改革
幕藩改革
西南四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发展商品经济
奖励西学
采用西方军事技术
壬辰战争
1868《王政复古大号令》
鸟羽伏见战役
明治时代1868-1912
明治维新
内容
改革旧制度
1.奉还版籍,废藩置县
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
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
建国三政策
殖兴产业
文明开化
富国强兵
影响
积极
1.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2.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得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
1.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2.迅速走上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军国主义道路,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和日本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成功原因
1.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了有利于其革命和改革的大好时机
2.当时有利于其改革的良好国际环境
3.有一个坚强的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集团领导
4.明治政府将国家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密切配合
5.明治政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中日一成一败原因
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程度和内部结构
国家政治体制
中央权力
中国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日本是封建幕藩体制国家,中央力量弱来阻止人民抵抗
最高统治者
中国皇帝独尊,拥有更大的统治稳定性
日本全国最高统治者除了将军外,还有天皇。便于以天皇名义团结社会各成员
选官制度
中国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增加社会流动
日本门阀制、世袭制,下层武士无法获得较高职位产生不满情绪
政府
中国清政府冥顽不灵,腐朽没落
文化
中国文化负担沉重,天朝固有思维
日本有大规模引进别国优秀文化的经验,认为移植别国文化理所应当
革新力量
中国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四位一体,统治营垒难以分化出与之相对应的革新势力
日本形成一批主张倒幕革新势力
外部环境
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遭受侵略压力比日本多
中国更早遭受侵略,两次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反殖民主义战争相当程度牵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行动
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使得西方殖民者对倒幕运动产生慎重态度
进程
社会变革活动的错位
日本是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再到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都是没有经过革命,依托旧的政权建立的
西南战争
背景
1.开国政策和攘夷派之间的矛盾
2.征兵制、秩禄处分与士族存在的危机
3.征韩论矛盾激化
征韩派:西乡隆盛
立即获得侵略朝鲜的借口,
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内部士族问题
内治派:大久保利通
现在不是开战的最好时机
渐进式扩张
导火索
过程
西乡隆盛辞官回乡,鹿儿岛开办学校
1877,鹿儿岛抵制地税改革,废除禄等,三万武士反抗政府
明治政府派大军7个月平定武士叛乱
影响
1.倒幕运动的尾声,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余波。
2.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3.军事:检验了明治军事改革的成果,士族作为旧时代产物已经过时了
4.对日本近代化也有意义
自由民权运动
背景
内容
意义
《大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
评价
日本军国主义道路
已见其形
吉田松阴
内容
1.尊王攘夷,天皇拥有最高权威
2.补偿论
3.大陆政策
1.开垦虾夷
2.占领琉球
3.占领朝鲜
4.侵略满洲东三省
5.占领中国
6兵临印度
学生
高杉晋作
伊藤博文
明治维新首相,日本宪法之父
山县有朋
地位
日本陆军之父
木户孝允(桂小五郎)
维新三杰之一
福泽谕吉
地位
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思想内容
1.武力决定论
2.扩张战略
3.教育敕语
4.神道教
5.武士道精神
上升为国家意志
山县有朋
1.统帅独立权
参谋部从陆军省分离出来,军政军令分离
2.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度
一亿骚动
北一辉
《日本改造法大纲》
内容
鼓吹天皇制,用天皇大权改造国家
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变异
民族解放——侵略中国
阶级革命——殖民掠夺
发动群众——军国主义
战争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导火索
战前朝鲜冲突
东学党起义
过程
第一阶段 1894.7.25-9.17
陆战
平壤战役
海战
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 1894.9.17-11.22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结果
《马关条约》签订
内容
影响
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和台湾战略要地,促进了日本对远东的进一步扩张
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参与其中,出兵最多
日俄战争
背景
俄国:实施扩张政策,企图在远东确立霸权地位
日本:军国主义政策推动,对外扩张
导火索
1.1897,《中俄秘约》,俄国获取中东路和支线特权
2.1897.3,俄国强租旅顺
过程
结果:1905《朴茨茅斯条约》
内容
1.俄国将旅顺、大连租界权和附属特权交给日本
2.俄国将南满铁路支路,利权无偿转让日本
3.俄国库页岛 50度割让日本
4.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影响
对日本
直接获得大量殖民地,间接提高了国际地位
经济
对日本财政造成巨大负担,没有从俄国获得赔款和外部资金
日本财阀趁机大发战争财
打破了白种人天生优越论
将军国主义推向高潮
对俄国
对中国
对朝韩
第二次世界大战
政党政治开始,超然内阁
政治
第二次民权运动
普选法案通过
维持治安法
外交
协调外交
前奏
田中内阁
背景
措施
经济
外交
加紧对华武装干涉
1927-1928,山东事件
1928.6,皇姑屯事件
1927.6.27-1927.7.7 东方会议 田中奏折(存疑)
法西斯团体的成立
樱会
皇道派
含义
建立以天皇对军队进行直接统治,反内阁财阀
一夕会 二叶会
统制派
含义
法律框架之内渐进建立法西斯制度,以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
代表人物
永田铁山
巴登巴登核心集团成团
小畑敏四郎
一二八事变策划者
冈村宁次
未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东条英机
侵华日军头号战犯
梅津美治郎
侵华日军关东军总司令
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杀元凶
土肥原贤二
侵华日军特务头子
河本大作
皇姑屯事件策划者
板垣征四郎
九一八事变策划者
石原莞尔
九一八事变策划者
牟田口廉也
卢沟桥事变策划者
军事政变
五一五事件
二二六事变
定义
皇道派青年军官对政府和军方高官的统制派与反对者进行刺杀
过程
结果
政变被镇压,皇道派在军队中被彻底清除
意义
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的统治地位
远东策源地形成
1931九一八事变
1932.3.1 炮制伪满洲国
1935 华北事变
1936
《塘沽协定》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
1936.8.7 广田内阁 《国策基准》
陆军 北进论
海军 南进论
1936 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
1.经济危机是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客观原因
a.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容量的矛盾
b.日本与欧美列强之间的竞争关系日趋剧烈
c.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关系
军财合抱
2.近代以来日本尝到了大发战争财的甜头,将侵略扩张作为自身对外政策
3.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开放性与封闭性相表里
b.自卑感和优越感相对照
c.内聚力与排外力相对应
d.进取性和保守性相对应
e.礼仪性和奴役性相结合
过程
战后日本
经济腾飞 1946-1955恢复调整时期
对日本的制裁
旧金山体制,旧金山对日和约
主要内容
美国考量
中国态度
影响
《日美安保条约》
《日美行政协定》
民主化改革
内容
政治
1.非军事化改革
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
逮捕和审判战犯
进行政治整肃
2.五大改革
1.赋予妇女参政权
2.保障工人团结权
3.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
4.废除专制政治
修改宪法
1.取消天皇总揽国家政治大权,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2.扩大了日本国民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男子女子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日本放弃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
经济
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2.实行农地政策
1956《农地改革法》
意义
积极
1.使得日本失去了发动战争的资格和条件,极大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于世界和平安全
2.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3.推动日本政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化
4.促进日本经济制度民主化
局限
1.解除整肃,支持日本政治保守势力
2.解散财阀半途而废,重建日本垄断资本
3.改革主体被动性,造成战后几十年来日本矛盾心态
4.日本右翼势力得到保护,时不时抬头嚣张,危害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环境
外交
追随外交
1956-1973 高速发展时期
原因
1.战后民主化改革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
2.朝鲜战争的军事订货和由此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
3.长期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
4.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
5.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有效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口贸易
6.日本政府实施的经济计划
《新长期经济计划》
《倍增计划》
1950s中——1960s
经济外交
1970s多边自主外交
1980s以后
政治大国外交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大平正芳,提出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2.不断努力扩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
经济
《日美广场协定》
内容
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货币汇率有秩序贬值
影响
1.对日本以出口为导向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日本基准利率大幅度下降,国内剩余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
3.造成泡沫经济,日本经济没有复苏迹象
原因
日本内部
1.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日本长期性的货币扩张政策
2.政治国际化进程加快
3.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