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中古史各国封建化过程
关于世界中古史各国封建化过程的思维导图,分为东亚:朝鲜对中国模式的借鉴、日本、越南;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东欧等板块介绍, 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3-02-18 02:1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界中古史 各国封建化过程
东亚
朝鲜 对中国模式的借鉴
新罗
政治
1.中央集权
2.地方九州,下设郡县乡部曲。
3.俸禄制度 ,禄邑制
经济
土地制度,丁田制
教育
提倡儒学,开设科举
高丽
政治
中央
三省六部制,长官文班
地方
1.十道、十二州,节度使道长官
2.府郡县村等
3.贱民居住区,乡所部曲
军事
府兵制
常备军,地方军节度使,武班
经济
土地,田柴科制度
教育
设立大学,国子监
监察
扩充御史台
内外矛盾
内部田柴科制度衰落
农民起义
1.南方
1176,亡 伊、亡所伊起义,规模最大
2.西北
妙香山 起义
3.1198,开城万积起义,“三韩不再有贱民”
4.1200,晋州公私奴隶起义
外族入侵
契丹、金朝、蒙古
日本
律令制国家
建成
背景
1. 生产力的发展
2.文明进步
3.部民制动摇
4.东亚形势的变化
5.社会危机加重
圣德太子改革
内容
1.以儒学、佛学完善神道教思想,建立天皇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模拟中国官阶,制定冠位十二阶
3.宪法十七条,贵族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
4.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5.鼓励佛教,兴建寺院
评价
1.以文化精神为主,没有涉及部民制基础,受到贵族豪强阻碍
2.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邦交友好的基础
3.输入了中国文化
大化改新
内容
1.废除王室贵族私有制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归天皇
2.班田收授法
良民
上层良民
职田、位田、功田、赐田
贱民
3.实行租庸调法
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曲折
壬申之乱
完成
《大宝律令》
意义
1.将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解放出来,公民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
2.确立了律令制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官僚制度
3.为经济文化提供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构
身份制度
良民,公民,自由民
贱民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
班田收授法
授田
上层良民
普通良民
职田
位田
功田
赐田
影响
发达
表现
国势增强
1.平安京的营造
2.版图扩大
3.交通整备
4.外交加强 ,遣唐使,新罗、渤海国派遣使节
5.经济
农业
三世一身法
手工业
商业活跃
动摇
原因
1.赋税沉重
2.高利贷猖獗
3.土地兼并严重
4.庄园制度发展
自垦地系庄园
寄进地系庄园
摄关政治
院政
武家政治
知行国制度
武士阶层的崛起
幕府政治
镰仓幕府
1.将军、大名和地头
2.御家人制
3.承久之乱
4.评定众
5.永贞式目
越南
李朝
政治
中央文武两班
地方府路州县乡甲
法律:1042,编成越南第一部成文刑法书
经济
土地制度
类型
拓刀田 :分封贵族,功臣
寺田
公社土地
农民私有地
陈朝
黎朝
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部道府州县社
法律
洪德法典
经济
农业
均田制
商业
官营工商业,百作诸局,制造兵器和奢侈品
统一度量衡
中国贸易往来
南亚印度
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土地制度
类型
王田
禄田
封赐宰相和大臣
福田
教田、赐田
赋税
承担者
农民
村社农民
依附农民
土地附属品,承担各种地租赋税以及劳役
类型
主要:实物地租
实物贡赋,货币地租
种姓制度
阇提
内部按照职业世袭分类,相互隔绝,不准通婚
宗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信仰
1.信奉吠陀
2.信奉多神教和泛神教
最高实体:梵天
3.相信业报轮回与灵魂解脱之说
派别
1.尸摩多派
2.毗湿奴派
3.湿婆派
4.性力派
哲学
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
西亚 阿拉伯
特点:政教合一
伊斯兰教产生前
北:贝都因人
南:塞白人
伊斯兰教的产生
背景
1.古莱西贵族控制城市议会组织,剥削奴役本氏族部落贫苦成员,阶级矛盾尖锐
2.六世纪埃塞俄比亚和波斯入侵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3.阿拉伯商人贵族阶层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机构
关键人物
穆罕默德
宗教信仰
1.信仰安拉是的神
2.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使
4.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
5.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为安拉前定
6.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
宗教义务
五功
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经典
《古兰经》
意义
1.以单一崇拜代替多神崇拜,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为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伊斯兰教一系列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希吉拉
乌马
城壕之战
麦加的归顺
阿拉伯人的扩张
初期四任哈里发的扩张
倭马亚王朝的扩张
封建制度的形成
倭马亚王朝
政治
1.哈里发集权制,政治军事宗教的最高领袖,世袭君主制
2.中央各部大臣掌管各类事务,地方行省制,掌握算生军政大权,有相当的独立性
3.发展城堡,让其成为附近商业中心
4.注重交通通讯建设,从大马士革到各行省有大道相通,并设立驿站
文化
1.推行阿拉伯语
2.鼓励非阿拉伯人各族人民改信伊斯兰教,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同等待遇
土地
卡塔伊
地主雇佣农民奴隶耕种
普通农民也可拥有
允许转让
达伊亚
皇室家族和总督拥有
瓦克夫
清真寺和慈善机构拥有的土地
阿拔斯王朝
政治
1.最高行政长官维齐尔,下有各部大臣
2.地方24行省,总督掌握军政大权,接受钦差大臣监督,***较短,经常调任
3.财政受中央掌控
4.驿站管理全国交通运输,侦查和监督管理地方官吏职务
5.司法与宗教信仰、礼仪、刑法和国家法密切结合
军事
1.征集正规军和常备军,以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为核心
2.严密的警察组织,各大城市警察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
赋税
按地定税,全国土地分为贡税地和什一税
农业
商业
东西方之间的过境贸易
帝国银行业发达
手工业
玻璃、武器、皮革、金属制造、珠宝、造纸等
灭亡
1.巴贝克起义
2.黑奴起义
3.卡尔马特派起义
阿拉伯文化成就
天文学
花剌子密《天文表》
数学
传播印度数字
花剌子密《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医学
阿维森纳《医典》
文学
《天方夜谭》
建筑
清真寺建筑
历史
泰伯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古兰经注》
马苏迪《黄金草原》
伊本·艾希尔《历史大全》
地理
花剌子密《地形学》
胡尔达兹贝《道程及郡国志》
宗教
什叶派
逊尼派
哈瓦立吉派(军事民主派)
苏菲主义
禁欲主义,融合神秘主义、神智教、泛神论为一体
四大教法学派
传播
百年翻译运动
历史意义
1.伊斯兰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融合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史做出卓越贡献
2.阿拉伯学者保留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传回欧洲,弥补欧洲文化断层,为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产生奠定基础
3.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四大发明和印度物产都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原因
1.多民族多宗教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松散联合体,中央权力有限,对地方鞭长莫及
2.人民起义的打击和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
3.行省总督和禁卫军首领乘机扩大权势,帝国分崩离析
4.外族入侵
东欧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初期发展状况
农业
1.自由小农租种土地,永佃制,代耕制
2.隶农劳动为基础
手工业
1.奴隶劳动为基础,规模较大
2.私营作坊规模比较小,大部分是自由小手工业者的作坊,进行个体小生产
商业
1.国际都市
2.国内外贸易发达
查士丁尼统治
统治危机
1.蓝绿党争
德莫 君士坦丁堡一种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城区组织
蓝党 元老院贵族和地主,主张中央集权和信奉正教
绿党 富商和高利贷者,主张地方自治并倾向一性派
2.尼卡起义
群众反政府,反专制贪污苛税
作为
法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影响
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对外扩张
1.征服汪尔达
2.征服东哥特
3.对外统治
恢复罗马旧制,颁布国务诏书
封建制的形成
背景
战争危机
1.与波斯
2.反击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入侵战争
3.阿拉伯不断入侵
制度创建
军区制
1.把北非意大利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各行省
2.军区范围不断缩小,数目增大
3.军区代替行省,地方军事长官拥有行政管辖权,全国属于军事管制
军事屯田制
内容
分大贵族土地给农民,军役和封建义务结合,平时种地,缴纳赋税
积极影响
加强军队的经济基础,推动封建制形成
封建制的保障
夺取土地的运动
圣像破坏运动
原因
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国家需要大量土地进行分封,土地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手中,影响国家税收和军队巩固
经过
影响
1.皇权高于教权原则继续存在,教会没收土地和财产无法收回
2.没收教产赠送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培植了新兴军事贵族和军士阶层
3.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大封建主,拜占庭封建化前进一大步
瓦解
原因
1.对外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帝国千方百计增加税收
2.苛捐杂税使得自由农民破产
3.土地兼并严重
4.阶级矛盾尖锐
保罗派思想
托马起义
瓦西里起义
拜占庭的文化
文化因素
1.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2.新兴基督教文化
3.近东文明古国文化影响
历史
普罗科匹斯
《战争》、《建筑》、《秘史》
地理
《基督世界地志》
保加利亚
建国
斯拉夫人迁入
保加利亚人迁入
两支人逐渐融合,成为斯拉夫化的国家
主要历程
与拜占庭的征战
灭亡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被拜占庭灭亡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俄罗斯
5-6世纪
血缘联系的原始公社制
7-8世纪
地域联系的农村公社和大家族公社
9世纪中叶
古罗斯王国 留里克王朝的建立
武力征服
周边地区,掠夺农民与奴隶
与拜占庭战争
保加利亚王国
经济
贸易
与拜占庭
与阿拉伯
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土地私有化
形成
10世纪王公贵族占有城堡和田庄,罗斯封建土地制度所有制开始形成
发展
王公贵族得到大量土地
阶级
世俗贵族
僧侣贵族
依附农民
扎库比
因为债务处于依附地位的农民
里亚多维奇多
契约沦落到的依附农民
部分奴隶制残余
宗教
基督教国教化
确定
988,弗拉基米尔宣布基督教为俄罗斯国教,大规模修建教堂
影响
1.促成了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大公政权的统治
2.密切了罗斯和欧洲各国特别是拜占庭的关系,基辅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受到拜占庭的影响
衰落
阶级斗争
农民起义
苏兹达尔第一次、第二次起义
城市居民起义
基辅起义
诺夫哥罗德起义
封建割据
内部分裂
雅罗斯拉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基辅罗斯
外族入侵
波洛伏齐人的入侵
蒙古人的入侵
瑞典封建主和德意志骑士团的入侵
14-15世纪
莫斯科公国建立
摆脱蒙古统治
伊凡三世
瓦西里三世
伊凡四世
军事
扩张
1552,征服喀山,标志莫斯科已经超越出一国的界限,开始对外扩张
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对立陶宛联盟的战争
1581,对西伯利亚军事扩张
1584,征服乌拉尔山脉以东蒙古人汗国
改革
1.1566,《兵役条例》
采邑制
2.建立特辖军队
目的
对付大贵族的反抗,组成军团
政治
1.缙绅会议
加上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权
国家重大决策机关
2.特辖领地制,严厉打击大贵族
分类
特辖区
改大贵族世袭领地为王室领地,分封为沙皇服役的中小贵族
普通区
贵族杜马管理,在特辖区被没收土地的贵族可以在此获得土地赔偿
意义
大大削弱了大贵族经济和政治力量,沙皇专制统治在中小贵族和富裕阶层支持下得以巩固
建立中央集权
1.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在封建主义上升时期建立起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向纵深发展,为此奠定基础
3.抵御外敌斗争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4.经济的昌盛为俄罗斯中央集权形成奠定夯实基础
波兰
6-10世纪
原始公社逐渐解体,行程国家
10世纪末
勇者波列斯拉夫时期基本完成国家初步统一
11世纪前半期
封建主阶级形成,自由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
危机
封建割据
外族入侵
12世纪——14世纪中叶,德国人大量进入波兰,日耳曼化
封建制发展
1.国土的扩展
2.经济发展
耕地扩大
什一税
手工业的地区分工,行会内部分化
大城市的活跃
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建立
背景
14世纪后半期,两国为了共同对付莫斯科大公国和两个德国骑士团逐步走向联合道路
标志
1569,波兰贵族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正式宣布波兰合并,成为东欧封建强国
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背景
1.波兰受到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供应西欧各国粮食和原料的市场
2.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采用农奴劳动
3.封建主不断侵占农民土地,扩大庄园规模,实行劳役地租,依附农民逐渐向农奴转化
4.16世纪,波兰变成完全的农奴制国家
特点
限制国王权利,削弱大贵族权力,加强小贵族权力,忽视市民权力,践踏农民权利
形式
分上下两院,任何法案必须一致通过
1496,波兰国王由国会选举,大小贵族利用选举国王的机会迫使国王做出让步
1652,国会实行自由否决权,任何代表都可以行使自由否决权,国会和政府陷入瘫痪
影响
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
捷克
早期国家
9世纪初
捷克在多瑙河中游和易北河上游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大摩拉维亚国
895,形成以波西米亚为中心的捷克国家
906,大摩拉维亚国被匈牙利人灭亡
长期处于德国统治中,10世纪末得到独立
封建关系的发展
大封建所有制
阶级分层
亲兵采邑
教会贵族
农民、农奴、役农
德国移民与阶级矛盾激化
构成
农民
手工业者和商人
教俗封建主
表现
1.14世纪,捷克农村很大一部分土地掌握在德国贵族手中
2.捷克城市和矿山基本上被德国城市贵族控制,内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3.德国主教和神甫控制了捷克的教会,城乡人民受到教会的剥削和压迫,教会是捷克整个社会矛盾的焦点
胡司宗教改革
背景
1.捷克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德国贵族不满,集中表现为对教会的仇恨
2.14世纪后期,捷克传教士用捷克语传教,揭露教会的黑暗和罪恶,攻击德国人高级教士的奢侈腐化
3.捷克教会改革思想家约翰胡司成为反教会宣传的领袖
内容
1.主张教产归国家所有,教士应像早期的基督徒过着清贫的生活
2.教权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该服从国家
3.取消享有特权的教士,改革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廉简的民族教会
4.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
5.支持农民反对贵族,反对奴隶制
结果
掀起反封建反教会的农民战争
胡司战争
爆发
1419,传教士约翰哲里夫领导了布拉格市民起义
两大派别
圣杯派
来源
中产阶级、小贵族、富裕农民
主张
摆脱德国人控制,没收教会财产,传教自由,宗教平等
性质
温和派
塔波尔派
来源
农民、平民、手工业者
主张
废除私有财产,消灭等级特权 ,取消租税和封建义务,没收封建主土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性质实行财产共有,废除私有财产
废除国王,消灭等级特权,没收封建主土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经过
意义
1.持久性斗争规模还是纲领的鲜明性、军队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韧性为以前的欧洲农民战争不及
2.沉重打击了以德皇为首的教俗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3.保证捷克在一定时间的政治独立,促进了捷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4.对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欧
早期
封建制度模式 封建庄园
基础
封建经济的发展
1.三田制
含义
耕地一部分秋播夏收,一部分春播秋收,剩下休耕恢复地力
前提
地位
中世纪西欧农业进步的主要标志
影响
10世纪后半期西欧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2.农业技术的改进
3.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9世纪末,城市增多。11世纪中叶新城市大量出现,旧城市增加人口规模
乡村市场分布密集
专业化倾向
手工业行会
由来
城市中害怕竞争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限制竞争
特征
1.反竞争
2.通过市政当局阻扰外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
3.不许 行会内部进行分工,也不轻易同意分工建立新行会
4.师傅资格父子世袭
5.行会经常成为封闭性的组织
6.种种规定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很难贯彻
模式
封君封臣制
含义
义务
封君
1.保护 封臣的荣誉财产生命
2. 维持 封君给予封臣以及家庭衣食和封土保证封臣举行军役
封臣
1.效忠 积极帮助封君
2.帮助 服军役、向他提供协助金和物资
3.劝告 参加会议,提出意见帮助封君
影响
1.有一方不履行义务,就会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破裂,酝酿武装冲突
2.封臣是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完善、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利分散的产物
3.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骑士制度的内容
组成
农奴
劳役地租剥削
依附农民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为主
剥削来自于封建主实施禁用权之类的公权
11世纪人身关系修炼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