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冠心病
冠心病思维导图,整理了发分型、危险因素、稳定型心绞痛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高血压(原发性)思维导图,整理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女诊断、危险评估、辅助检查、并发症、治疗的内容,快来看看吧!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思维导图,整理了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的内容,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冠心病
分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慢性冠脉疾病
稳定型心绞痛
缺血性心肌病
隐匿性冠心病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供血减少
临床表现
诱因
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
疼痛发生在劳累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之后
部位
胸骨中下段、胸骨后
放射部位
心前区、左上肢尺侧、左侧的肩胛以及后背部
性质
压榨性或窒息性胸痛
持续时间
3-5分钟,不超过半小时
缓解方式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
辅助检查
心电图
静息心电图
发作心电图
ST段压低,T波倒置
心电图负荷实验
最常用
运动负荷试验
无创
24小时心电图dongtaijainc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放射性核素检查
冠脉造影
有创性
金标准
管腔直径减少70%-75%或以上
治疗
发作时治疗
休息
药物治疗
舌下含服硝酸酯剂
缓解期治疗
血管重建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类型
静息型心绞痛
初发型心绞痛
恶化型心绞痛
变异性心绞痛
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收缩
急性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或缺血加重
胸部不适症状与稳定型心绞痛类似,通常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1.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2.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
3.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
介入治疗
CAGB
冠脉搭桥治疗
UA/NSTE-ACS早期侵入性策略适应证
冠脉硬化的其他表现形式
(一)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三)微血管型心绞痛
(四)心肌桥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一支或多支血管腔急性闭塞
持续时间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
绝大多数STEMI是由于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现出血和管腔内血栓的形成,从而使官腔闭塞
透壁的心肌梗死
症状
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
体征
心脏体征:心率增快、奔马律、收缩期杂音
血压:除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下降
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关的其他体征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宽而深的Q波
病理性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
T波倒置
实验室检查
诊断
并发症
心脏破裂: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
室壁瘤:ST段持续抬高,影像检查:局部心缘突出,有反常搏动。
梗死后综合征: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梗死后几个月或几周。
诊断标准
①典型的缺血样胸痛持续>30分钟;
②符合心肌梗死演变过程的ECG动态变化;
③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且符合心肌梗死演变规律,这三项中具备任意两项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监护和一般治疗
监测
吸氧
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
解除疼痛
1)哌替啶肌内注射或吗啡静脉注射。
2)硝酸酯类:下壁MI 、可疑右室MI或明显低血压,应慎用。
3)β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再灌注心肌治疗
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冠脉的血流量,挽救受损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和保护心功能
力争在90分钟内完成再灌注,预计直接PCI的开始时间将超过120分钟,则首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后3~24小时内进行介入评价,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1.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
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给药
适应证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lmV),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小时,患者年龄<75岁。
②ST段显著抬高的MI患者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
③ST段抬高性MI,发病时间已达 12~24小时,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
禁忌证
①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②颅内肿瘤;
③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④未排除主动脉夹层;
⑤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⑥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⑦近期(2~4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
⑧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
⑨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
2.介入治疗 (PCI)
直接PCI
①所有症状发作<12h+持续新发的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
②>12h+进行性缺血证据或胸痛和心电图变化
抗炎症稳定斑块治疗
改善心肌重塑
预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