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投资人必备27个宏观经济指标
27个宏观经济指标涉及国民经济核算、消费、价格、投资、工业、对外经济、金融和财政等诸多方面,指标说明中包含定义、分类及指标形成介绍等。
编辑于2023-02-21 15:00:32 北京市介绍了编写高质量解决方案的技巧和流程,强调了从方法论到实战应用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解决方案的一般架构组成,包括概述、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等环节,旨在指导编写者规范、专业地制定方案,并强调方案与项目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公司信任度。
全面梳理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指标,特别是央行体系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相关规定与运营要点。成为金融领域研究与实务的参考工具。
智能计算与大模型技术已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涵盖政务治理、金融服务、智慧校园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如何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企业运营、改善校园生活体验。强调了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技术融合与应用落地的策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介绍了编写高质量解决方案的技巧和流程,强调了从方法论到实战应用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解决方案的一般架构组成,包括概述、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等环节,旨在指导编写者规范、专业地制定方案,并强调方案与项目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公司信任度。
全面梳理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指标,特别是央行体系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相关规定与运营要点。成为金融领域研究与实务的参考工具。
智能计算与大模型技术已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涵盖政务治理、金融服务、智慧校园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如何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企业运营、改善校园生活体验。强调了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技术融合与应用落地的策略。
27个宏观经济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季度或一年)经济中所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常用指标,目前全球各国都采用这种方式衡量本国的经济状况。
GDP不但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状况。通常情况下,GDP可分成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这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用公式可以这样表示:GDP=CA+I+CB+X。其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GDP是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它很重要,可是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不可一切都用GDP来衡量。第一,GDP不能准确反映财富的增长。第二,GDP并没有充分反映出公共服务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别。第四,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第五,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第六,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也就是说从我们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这些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而得出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就是“正面效应”,而另一方面又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也就是“负面效应”。
绿色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就说明国民经济的长势良好,呈现出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相反,绿色GDP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低,就说明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好。在我国,目前已有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江苏等多个省市明确要求将计入环保等方面损失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两种。市场风险就是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造成理财产品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这主要有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面对这类风险是很正常的,因为该类风险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财政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政局的变化、汇率的波动、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等因素都有相互关联,不是投资者所能左右的,是无法消除的。非市场风险就是指与整个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它是某一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比如,管理能力、劳工问题、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对于证券收益的影响。此类风险和整个市场的客观波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来抵消这种风险。
2.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通常情况下都用GDP来度量。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既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这个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不相同的,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新理念。该理念提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驾马车”就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投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形成总额,我们可以从资金来源的不同将投资分为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等这五个组成部分;消费通常就是指最终消费,这方面主要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出口是本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需求。
经济周期有这么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和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的阶段。不论经济处于哪一个周期,通常我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指标的高低来进行判断,如GDP增长率、失业率、价格指数等等。经济阶段不同,经济指标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看经济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
第一,衰退阶段:当经济运行到高峰期后,必然会逐渐走向衰落。这个时候市场需求开始不断萎缩,于是便造成供过于求,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利润率不断下降,连同大宗商品在内的整体物价水平开始不断下跌,造成企业的产品流通率低,大量产品积压,从而让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
第二,萧条阶段:该阶段供给和需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经济前景还比较迷茫,使得社会需求不足,资产缩水,失业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会逐渐出现一定的效果,渐渐地减少社会恐慌情绪,从而让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逐渐恢复,于是整个社会经济便在探底后开始出现回升的迹象。
第三,复苏阶段:经济萧条,所以政府便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这个时候调控手段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经济开始复苏,需求开始释放,生产逐渐活跃,价格水平趋稳并进入上升区间。同时GDP的增长率可能由负转正,由慢变快,并且逐渐提高。由于此时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周期性的扩张也变得强劲,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利润也开始大幅增长。
第四,繁荣阶段:该阶段因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而且超过了产出的增长,所以刺激产品的价格就会迅速上涨到较高水平。这个阶段就业率比较高。对于企业而言,它们的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开始减速,逐渐面临产能约束,而且通货膨胀的威胁也开始显现。
上述四个阶段就是整个经济周期的循环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周期是不会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扰而产生转移的,它永远都会依照自己的规律循环往复。所以,对我们而言,掌握经济周期的规律,关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变化,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3.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所谓社会总供给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供给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这方面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同时也包括由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其实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另外一部分就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也就是商品和劳务输入。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比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社会总供给包含了两个范畴不同的概念:潜在总供给和实际总供给。我们通常所说的总供求关系其实就是指总需求和潜在总供给的关系。实际总供给是波动的,而潜在总供给是一定的。换句话说,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GDP实际值,对应于实际的最终产出;而潜在总供给是指在一国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等各种投入要素的状况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总额。短期内潜在总供给是一定的,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改善等这些可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的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总需求是一个宏观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它和社会总供给是相对的,是指一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并不只是指对商品和劳务的一种需求欲望,更重要的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
那么,社会总需求都有哪些组成部分呢?这就会涉及到统计角度的问题。从需求使用的角度,也就是从社会总购买力可能花在哪些项目上来看,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有:投资需求总量、消费需求总量和国外需求总量这三个部分。从需求形成角度,也就是从影响因素和总购买力的因素来看,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有这些:国内生产总值、储蓄、银行信贷收入、财政赤字、出口。
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第二,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长期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如果社会总需求过大,就会出现投资膨胀,经济增长过快。这些现象的发生超过了社会财力、物力、资源的承受能力,所以不会持久,最终会引起经济的大波动,影响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让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水平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需要。要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就应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让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良好的进行下去,就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
4.失业率
在我国,失业主要存在五种形式:第一,公开性失业。这种失业主要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类。自愿失业就是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拒绝考虑这种工作,而暂时处在闲置的状态;非自愿失业就是指积极寻找工作,可是依然无工作可做的人。第二,就业不足。这是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第三,这种情况从表面上是在工作或愿意工作,可是利用不充分。这种失业主要有:1.变相的就业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看起来全天在农场、工厂和政府部门工作,可是他们实际上提供的服务只要更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2.隐性失业。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可能去选择一些非就业活动,这方面最为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从事家务劳动。比如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可能原本想着要参加工作,可是因为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等等。3.提前退休。这种现象在公务员队伍中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呈上升趋势。从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虽然人们的寿命在延长,可是退休年龄却在逐渐提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是为了将更多的年轻就业和升职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第四,损伤。这是指本来在整个工作阶段都能工作的人,可是由于营养不良或缺乏正常的卫生保健条件而造成身体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第五,生产无效益。指原本具备生产性的劳动者,但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生产率低下,所达到的生产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存在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公开性失业队伍,而且存在着数量十分庞大的非公开性失业。就这方面而言,就业不足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单位,在这些企业单位中工作的职工,他们的实际工作时间完全低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最为典型的就是有些企业会对部分职工长期放假。
消费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和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没有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消费。所以,这个指标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实物商品消费情况,更不能和最终消费需求等同。
一般来说,市场上出现物价上涨,这和上游的基础商品材料的价格波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肉类、粮食、石油、煤炭等这些基础商品出现价格上涨,那么我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势必增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为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上涨,所以它们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这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上升也和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高通常和国家宽松的经济政策、在市场上的货币投放量过大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观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候,还应该将它和物价等综合经济数据考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对经济发展更有利。
6.消费者信心指数(CCI)
消费者信心(英文全称为Consumer Confidence)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对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全球的很多国家都将消费者信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预测指标。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包括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其中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又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比如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个指标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信心强弱程度,从而就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经济的看法以及购买的意向。这些都是消费者对经济现状和就业市场的评价。消费者信心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消费者本人对自己家庭收入水平的估价和预期反映,这种估价和预期的出现,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消费者本人对各种制约家庭收入水平因素不同认识而形成的。
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于物价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不论物价是高是低,我们都需要消费,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者是都是超前消费,比如现在买一套房子,这就可能就要背上巨额房贷,当上“房奴”,对于消费者而言,出现这些情况并不仅是“消费指数”居高可以解释的,这样的超前消费会让消费者背上“消费指数”这座大山来被动的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信心指数只能做个参考标准,具体的消费自主权还是掌握在广大消费者手中,不应该盲目进行消费。
7.利率
利率是一个很常用的经济学概念,也叫利息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也就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而支付的代价,也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与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国际上,所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中都离不开利率这个重要工具。一旦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继续上升的情况,于是国家便采取提高利率、收紧信贷的政策;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国家就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
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利率的因素有:第一,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第二,资金的供求状况。第三,物价变动的幅度。第四,国际经济的环境。第五,政策性因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央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这样的消息,总体而言,上调利率可以让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同时也能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而且还有利于经济保持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国民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上调利率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对高房价有抑制作用。第二,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第三,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第四,房贷、车贷月供略增。第五,对储蓄的影响。
8.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能明显表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就会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第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第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第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很多专家都认为:通货膨胀在5%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其不是恶性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对投资者来说通胀是一种威胁,尤其是持有大量名义资产(如固定收益债券)的话,因为生活成本提高,至少从名义上来说,固定收益投资的价值将下跌,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目标就可能达不到。因此,担心物价加速上涨的投资者应该及早考虑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资产和收益不受通胀侵蚀。一般来说,投资者应对通胀无需完全改变投资策略,而是可以通过现有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加入抗通胀资产来实现。
9.通货紧缩
出现通货紧缩,是物价全面持续下降所导致其产生。有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也就是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的结构不适应需求的结构,从而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结构错位较大,于是便有大量的潜在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变成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处于低位徘徊的情况。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物价就会持续下跌,这样就会造成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看淡,从而让整个市场经营更加困难,而且民间投资亦不愿大幅增加,所以就可能会导致经济大面积衰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国家就必须制定一系列应对通货紧缩的措施,通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措施: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根本措施:加快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植经济新增长点。第三,长期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指数的英文全称是Consumer Price Index,它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它所反映的主要就是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居民消费指数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CPI对市场情况反映往往具有滞后性,因为通常是以月为单位进行数据分析,我国CPI数据的发布都是这个月发布上月的数据。虽然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和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目前,我国的CPI主要涉及到了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几个大类。
价格
11.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反映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走势,研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CCPI涵盖了能源、钢铁、矿产品、有色金属、橡胶、农产品、牲畜、油料油脂、食糖等9大类别26种商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这就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导通常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传导效果产生影响。总体来说,传导过程可分为国际采购和国内传导这两个阶段。
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在国内传导主要有直接消费、生产、预期、扩散四个渠道。
要对大宗商品价格建立一个监测预警体系,真正做到科学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检测体系。有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检测预警体系,我们就能它进行正确判断和预测价格波动,同时也能进行价格风险预警。这对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和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大宗商品的投资,通常主要表现对期货的投资上。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期货有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第一,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期货的分类。总体上来说,期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商品期货中的主要品种可以分为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包括基础金属期货与贵金属期货)、能源期货三类;金融期货中的主要品种可以分为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包括中长期债券期货和短期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
在了解了期货的分类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白的就是影响期货价格变化的因素。事实上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对期货的价格造成影响,如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向、投机因素等,但对期货价格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持久的因素当属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等。
1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英文全称Producer Price Index,缩写为PPI。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通常认为其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所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因为企业最终会把这些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所以,PPI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言是有用的。
PPI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等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称为“核心PPI”(Core PPI)指数,这样做就更能正确地判断出物价的真正走势。因为食物和能源的价格并不是很稳定的,总是在季节及供需的影响下出现剧烈波动。
物品的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通常是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开始向下游产业扩散,直到最后波及到消费品本身。这就是价格传导规律。根据这个规律,PPI和CPI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PPI依然能对CPI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PPI主要反映的是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反映的是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产业链这个概念。产业链一般可以分为这两条:第一条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第二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所进行的生产。第一条生产链存在这样的传导关系:由原材料传递到生产资料再传递到生活资料。我们可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当钢铁价格出现了上升,于是就会造成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成本的提高,那么最终就会造成汽车的价格出现上升。第二条产业链存在这样的传导关系:由农业生产资料传递到农产品最后传递到食品。比如,当化肥、农药等价格出现了上升,于是面粉、大米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了,当然就会接着涨价,这样一来,以粮食、农产品等作为原料的食品如方便面、糕点等也必然会提价。
投资
1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所谓固定资产投资就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等的综合性指标。这个再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的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标准不同,所分出的类别也不同,具体有以下这些方面:第一,按经济类型分类,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等。第二,按管理渠道分类,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第三,按资金来源分类,如果根据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对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这些类别: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第四,按构成分类,对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第五,按建设性质分类,建设项目的性质通常可以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这五项。对于基本建设性质的划分则有所不同,它是按建设项目来划分建设性质的,更新改造、国有单位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及城镇集体投资等则是按整个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情况确定建设性质,房地产开发单位、农村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等投资不划分建设性质。
14.采购经理指数(PMI)
采购经理指数的英文全称为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PMI是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体系,其涉及面很广,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这是国际通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具有对市场的监测和预测作用。
采购经理指数主要包括: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
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如果PMI的计算结果大于50%,则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当每个月的PMI计算出来之后都可以和上月的该数据进行比较。一般来说,在制造业领域,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如果高于50%,这就表明整个制造业经济正在增长,如果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PMI是一项全面的经济指标,概括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制造业状况、就业及物价表现,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经济资料之一。除了关注整体指数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支付物价指数及收取物价指数也是物价指标的一种重要参照,而其中的就业指数更是常被用来预测失业率及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表现。与此同时,PMI是对亚洲及中国出口具有较强预测力的一个前瞻性指标。一般来说,如果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会带来美元汇价的上涨;如果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会带来美元汇价的下跌。
工业
15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在本企业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总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允许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是工业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总产值指标出现错误将影响工业增加值、增加值率、工业产销率等综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应重视产值的计算。由于多数企业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统计工作,在实际计算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种不正确做法:(1)用产品销售收入或生产成本代替工业总产值;(2)不遵循生产的原则(产品不是本企业生产的);(3)企业对用自备原材料生产和用订货者来料加工,这两种不同情况下如何计算工业总产值不加以区分;(4)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制品差额漏统;(5)工业总产值出现负数。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对工业总产值的概念、计算原则及计算方法不够了解造成的,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工业总产值的定义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根据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不同,工业总产值又分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是指在计算不同时期工业总产值时,对同一产品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作为不变价,又称W定价格。采用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采用的是1990年不变价。现价工业总产值指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采用企业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价格)。
16.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在扣除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它体现出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这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固定资产的折旧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规定比率提取的基本折旧;另一部分是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产生的大修理费用。
对外经济
17.汇率
当今很多发达国家执行浮动汇率制度,又称为自由汇率制度,汇率的形成是由外汇市场上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以美国市场为例,如果有一家美国的基金组织打算购买欧盟的债券时,该组织就应该先将美元兑换成欧元,这样就形成了汇市上的美元供给。如果有一家欧洲企业打算购买美国的电脑软件和波音飞机,它们就需要先将欧元兑换成美元,这样就形成了汇市上的美元需求。
在汇市上,美元的需求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美欧之间的贸易量而变化。如果美国对欧洲的贸易出现顺差,也就是说欧洲人购买的美国物品要比美国人购买欧洲物品多时,这意味着如果欧洲人想要买更多的美国商品,他们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欧元去买美元,于是汇市上的美元需求就会增加。
相反,如果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出现下降时,这就意味着汇市上的美元需求减少。与此同时,如果美国公司对欧洲的净投资为正时,这就表明要用美元去买更多的欧元,这样形成的美元供给量及其变动主要会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如果美国国内利率出现了上升,那么将会减少汇市上的美元供给;如果美国国内的利率出现下降,这样又会增加美元的供给。
如上所述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在汇市上形成的均衡价格就是美元兑换欧元的汇率。在这个过程中,汇率总是围绕着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的,也正是汇率调节着美元的供求关系。具体而言,当美元的汇率高于均衡点时,美元的供给将会大于市场需求,这时美元将可能面临贬值的压力;如果低于均衡点时,就会造成美元的供给小于市场需求量,这样美元就会面临升值的压力。当实际汇率达到均衡点的时候,欧洲国家购买美国产品而形成的美元需求正好和美国方面购买欧洲资产的美元供给相平衡。
事实上,通常情况下由于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变化、突发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事件、国际间较大规模的投资或投机活动出现时的资本流动、美联储或其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会让汇率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
18.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也叫外汇存底,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就是外汇储备,这是一个国家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外汇储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外汇由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是该国出口商品不能收到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资源产生的对外债权,是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商业信用。
倘若外汇储备大量积累,这将会使出口企业的成本开支无法弥补而倒闭破产。而且大量持有纸币形态的外汇储备,就给外汇发行国通过通货膨胀逃脱债务开辟了方便的通道,这样会让持汇国造成巨额的汇兑损失从而导致银行破产。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外汇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和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比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在国际上充当了国际货币的角色,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也成了不少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第二,外汇储备比例。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外汇储备比例不断增高。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这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它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我国外汇储备组成。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的组成有四个部分:1.巨额贸易顺差;2.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大幅增加;3.外国贷款的持续增多;4.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时候,国家就会动用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不平衡状况时,比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就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的时候,国家就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所以,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更容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所以保证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应付其他国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本国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对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的,比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国家应根据自己所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完全是两回事,它不是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和居民缴纳的税款,也就是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所以构成了政府的收入或者政府资产。
而外汇储备实际上大多是创汇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它并不直接属于国家所有。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创汇、老百姓打工挣来的外汇都不能在国内流通,而是存在指定的银行。所以这些来自企业和居民的外币储蓄就是外汇储备的主体部分。它们其实是属于企业和居的钱。
19.贸易顺差逆差
在日常的贸易过程中,以年度为单位来衡量贸易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如果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这个差额就是贸易顺差,对乙方来说,就是贸易逆差。通常就贸易双方的利益而言,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有利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不利的一方。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
当然贸易顺差也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一国不宜长期出现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这样很可能造成该国与相关的贸易伙伴国产生摩擦。比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
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过高,那就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意味着该国经济的增长对外部的需求过大,对外依存度过高,一旦国际市场出现经济供应波动就会影响到国内的需求,从而引起国内市场的不稳定。
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还让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货币被低估。这样会给本国的货币增加升值的压力和金融风险,从而让货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得到了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贸易逆差也就是“入超”或“贸易赤字”,它反映了一个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个国家的政府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这是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大量外流,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造成高额的对外债务,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贸易逆差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是这样的:该国长期出现贸易赤字现象,为了要支付进口的债务,就必须要在市场上卖出本币以购买他国的货币来支付出口国的债务,于是就会造成国民收入流出国外,让国家经济的表现转弱。
政府要让这种不利的状况得到改善,就必须通过让本国货币贬值的手段来挽回损失。因为当货币贬值的时候,也就是变相把出口商品价格进行了降低,这样就可以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状况对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上面提到了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连年出现逆差,从而致使美国贸易收支的出现了严重的恶化。所以美国政府为了限制日本对美贸易的顺差,就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元升值。可是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他们则是千方百计阻止日元升值过快,这样就可以保持在国际贸易中的较有利的贸易状况。同样的道理,我国的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也有贸易顺差这方面的斗争因素。
20.进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的范围非常广,主要有对外贸易中的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
一个国家在外贸方面总规模的大小就是通过进出口总额这个指标来衡量的。在我国,出口货物是按离岸价格统计的,而进口货物则是按到岸价格统计的。通常情况下,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都用货币来表示,倘若进行国际比较,那就用美元表示。进出口总额是观察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步指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进出口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出口总额是个总的数据,以进出国境做为标准,具体还可以分为进口额和出口额这两个部分,将这两个数据进行比较,就直接反映出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
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不同,所拥有的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有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有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还有的国家拥有很多先进技术。
21.出口退税率
什么是出口退税率?事实上,它是指出口货物的实际退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它是出口退税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政策的体现。出口退税率反映了出口货物的实际征税水平。体现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反映出口货物实际征税水平。一般情况下,退税率都是根据出口货物的实际整体税负来进行确定,同时,出口退税率也是零税率原则和宏观调控原则相结合的产物。
金融
22.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间点所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这个总额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数,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多与少、量与度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M指标体系共有四个层次,这是央行根据国际通行原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划分的,具体如下:m0,指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指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集体存款。这也被称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可以表现出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程度,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观察到经济的周期波动情况。m2,指m1+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也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3,这是指m2+债券、财政存款+其他金融机构存款+货币银行同业存款。因为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在当前情况下,我国还没有将其纳入经济测算行列。就以上几个基本概念而言,m1的流动性极强,它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央行推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也称为金融宏观调控,这是指央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23.法定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又称准备率,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它是指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各类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通常都会从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准备金,然后将剩余部分才用来放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如央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2%,这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的存款,就必须向央行缴存12万元的存款准备金,于是用来向企业发放贷款的钱就剩下了88万元。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3%,那么,商业银行此时的可贷资金就剩下了87万元。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对商业银行赚取更多的利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事实上,这对商业银行是有利的。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要求这个比例不能低于一个具体的法定数额。这就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存款的最低比例,那些超出的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率。
当初,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为了让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同时也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后来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这种规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逐渐成了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
在面临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的时候,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就可以采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措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就会使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于是就会达到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的目的;相反,在面临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可以采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措施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需求。
24.存贷款比
何为存贷比?顾名思义,存贷比就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在各大商业银行盈利来源中,获取存贷款利差是其盈利的一个很主要的来源。通常情况下,贷款利息比存款利息高,银行向贷款人发放贷款,同时也接受存款,银行收取贷款的利息减除付给存款人的存款利息之后,剩下的那部分就是存贷款利差,这部分钱就是银行的主要利润。
当今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通过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来获取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当前银行都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比如办银行卡、咨询信息、购买银行代理的基金、办理结算业务等,通常情况下这些业务都是有偿服务,银行扮演的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在当今,此类的中间业务已经成了现代银行利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存贷比数值越大就越对银行有利,它们所获取的利润就越大。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当然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们也是企业,需要盈利。但是如果从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角度进行考虑,存贷比的数值还是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比较安全。这是因为商业银要很好地应对广大客户日常现金支取和日常结算,就必须预备出一定数量的资金。
而如果存贷比过高的话,就意味着大量资金贷出,导致银行的预备资金短缺和不足,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业务,有时甚至会导致银行的支付困难。如果出现了突发事件,造成大量客户支取现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疯狂的挤兑现象,于是银行的支付危机就开始逐渐扩散,这是很危险的,很有可能导致金融系统危机,甚至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
所以,银行存贷比例也不是越高越好,只有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是安全的。在实际中,银行贷出的款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都优质,所以也会出现形成呆账、坏账,造成贷出去钱很难收回,如果这种不良贷款过多,就会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行。
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银行不良放贷的典型。所以,中央银行为防止商业银行因为过度放贷而引发金融风险,便出台了措施,要求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不能超过75%。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每吸纳100元存款,最多只能用75元发放贷款。
当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比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银行的贷款规模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信贷规模,这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论经济运行到哪个周期内,存贷比过高过低对经济的稳定运行都是非常不利的。
当商业银行存贷比过低的时候,比如低于50%、40%,这样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在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通货紧缩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出现萎缩必然会抑制投资,这个时候,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就可能造成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银行的资金储备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投资,不能够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这就会让整个社会的经济遭遇到很大的困难。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经济背景,国家通常就会实行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这样就能保证商业银行增加信贷供应量,让流动性供给得到保障,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将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进程加快,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必须具备一定的防风险意识,这是因为在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中,贷款损失或其他方面的经营损失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所以银行就要有一套防范风险的措施。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除了需要遵照央行的规定的不高于75%的存贷比这项措施以外,拨备制度也是一种应对方案。
所谓的拨备制度就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和资产风险而预先提取的用于补偿可能发生损失的准备金。
在商业银行所出现的不良资产中,来自贷款的损失是最主要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多么出色和严谨的银行都会遇到问题贷款,倘若出现的问题贷款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损失,于是银行就要用拨备的准备资金进行抵补。所以,拨备制度对银行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能提高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也开始逐渐提高,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
究竟商业银行是如何实施拨备制度的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具体划分为五级: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同时,央行对这五类贷款也制定出了具体的拨备额度,分别为:1%、2%、5%、50%和100%。
在这些规定中,正常类就是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拨备,而剩下的其他四类就都属于具有风险的贷款了。比如,一家商业银行给一家企业贷款100万元,银行经过对贷款项目的风险调研和对该企业的跟踪反馈等信息做出了一个判断,如果认为这笔贷款资金的损失概率属于关注类,那么银行就要按照2%的额度进行拨备,拿出2万元作为准备金。如果这家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那么信用卡透支的风险通常就属于正常类,于是该银行就需要根据业务金额提取1%的拨备准备金。
财政
25.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就是指政府为履行自己的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要衡量一国政府的财力情况,财政收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所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其实主要取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相辅相成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同时财政收入为财政支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通常,财政支出的规模是由财政收入的数量所决定的,只有收入多才能支出多。所以,只有当生产发展了,资金积累多了,这才能为更多的财政支出打下基础。
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国家为了让自己的职能得到实现,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而财政收入正是家资金的重要手段。它对实现国家职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各方面和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
其实,财政收入的取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收取多少、采用什么方式收取,这些关系到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国家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等。
第一,税收收入。我国的税收主要有五类: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部分,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多,流转税具体包含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等。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国债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主要有使用费和规费两种。
使用费是政府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费用,比如对使用政府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的使用费;规费是政府对公民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或是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它主要包括行政收费(如护照费、商品检测费、毕业证费)和司法规费(如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因为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它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6.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其实,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将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这样就能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和产生的时间。具体而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这种方法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所谓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农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而非生产性支出则是指与社会物质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比如国防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扶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等。
财政支出应用项目具体来讲包括:1.基本建设支出。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地质勘探费用。4.科技三项费用。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6.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7.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8.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0.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国防支出。13.行政管理费。14.政策性补贴支出。15.债务利息支出。
27.财政赤字占GDP比重
简单来说,财政赤字就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现象。我们用一个时期的财政赤字和同期的GDP相比,得出的比值就是赤字占GDP比重,这就是赤字率。
目前,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使用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本国的财政状况。一个国家只要将自己的赤字规模是维持在GDP的3%以内,这些赤字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便预先做出财政赤字的财政运转模式。第二,因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不当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税收损失,从而造成入不敷出的状况。第三,因为出现了天灾人祸等这些不可抗力因素,比如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情况的发生,当面临这些局面的时候,政府的计划外开支必然会加大,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财政赤字有时可以作为一项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现在,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当然,财政赤字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